- 管子四篇詮釋
- 陳鼓應(yīng)
- 2600字
- 2019-05-07 17:47:31
壹、〈形勢〉篇黃老思想的特點
〈形勢〉由地形之勢態(tài)喻人主之勢位。本篇主旨在論君道宜如何善用勢位。此外提出“主功有素”、“道定萬物”及“德威并用”等君道思想,茲分述如下。
一、“虎豹托幽”——論勢
〈形勢〉開篇便以“蛟龍得水”、“虎豹托幽”,隱喻君道之重勢。接著申言天地四時自然運行有其規(guī)律(“常”、“則”),人事亦然。在上者,理民的常則即是抱道執(zhí)度(所謂“上無事,則民自試;抱蜀(獨)不言,而廟堂既修”)。
綜觀先秦論“勢”,可分三派:(一)以道攝勢派:〈形勢〉首論“勢”,而繼之以“無事”、“無言”、“無為”之道。無為之道綱領(lǐng)全篇,統(tǒng)攝勢。(二)以賢攝勢派:《荀子·勸學(xué)》:“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此論勢;〈強國〉篇又說“處圣人之勢,得圣人之道,天下莫忿,湯武是也;處圣人之勢,不以圣人之道,厚于有天下之勢,索為匹夫不可得也,桀紂是也。然則得圣人之勢者,其不如圣人之道遠(yuǎn)矣”,此說“圣人之勢”不及“圣人之道”;〈君道〉篇說“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勢。急得其人,則身佚而國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不急得其人而急得其勢,則身勞而國亂,功廢而名辱,社稷必危”,此論“圣人之道”即尚賢之道。(三)任勢輕賢派:《韓非子·難勢》先引用《慎子》“飛龍乘云,騰蛇乘霧,云罷霧霽,而龍蛇與螾蟻同矣,則失其所乘也。賢人而屈于不肖者,則權(quán)輕位卑也;不肖而能服于賢者,則權(quán)重位尊也。堯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為天子,能亂天下。吾以此知勢位之足恃,而賢智之不足慕也”,然后說“夫賢、勢之不相容亦明矣”、“勢之足用亦明矣”。
由此可見,黃老雖然重勢,卻屬于以道攝勢派,而異于法家之任勢輕賢。
二、“主功有素”——無為而治
〈形勢〉首章便出現(xiàn)許多道家常用語匯,如“無事”、“抱獨”、“不言”、“獨有”。“無為”、“無事”、“不言”,皆《老子》常用語詞,暗喻人君不以主觀意志行事。〈形勢〉作者則將它引向闡發(fā)黃老之君道,并提出“夜行”、“主功有素”等黃老政治哲學(xué)的重要概念與命題。
“主功有素”,是說君主的功業(yè)成就在于保持素心素行。“素”,為《老子》所推崇(第十九章:“見素抱樸”),故而素心即虛心,保持心境之虛,即保持開放的心胸;素行,即是“無為而治”。黃老的無為而治,就是依君道分工原則:人君抱道執(zhí)度,臣下則分職任能而行事。
三、以“道定萬物”——論道之用
〈形勢〉除了以老子的“無事”、“不言”而引申出“主功有素”的君道思想外,還吸收了《老子》“戒矜伐”及其“施予”
的觀念,從而倡言:“伐矜好專,舉世之禍也”;“能予而無取者,天地之配也”。
萬物本原之“道”,是道家各派所共同推崇的,〈形勢〉亦論及之。其言曰:
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異。有聞道而好為家者,一家之人也;有聞道而好為鄉(xiāng)者,一鄉(xiāng)之人也;有聞道而好為國者,一國之人也;有聞道而好為天下者,天下之人也。有聞道而定萬物者,天地之配也。道往者其人莫來,道來者其人莫往。道之所設(shè),身與之化也。持滿者與天,安危者與人。先天之度,雖滿必涸;上下不和,雖安必危。
道體一,而其用多方。在道的體用問題上,此處著重在道之用。道之用,由家而鄉(xiāng)而國而天下的次序,與老子論道的流衍擴散的次序完全一致,而道的施用范圍之大小,黃老作品常有此論,如《黃帝四經(jīng)·道原》云:“小以成小,大以成大”,又如《黃帝四經(jīng)·十大經(jīng)·前道》云:“正道不殆,可后可始。乃可小夫,乃可國家。小夫得之以成,國家得之以寧;小國得之以守其野,大國得之兼并天下。”
〈形勢〉作者以“道定萬物”為最高層次——即可達(dá)于“天地之配”的高度。所謂以“道定萬物”,意為道可使一切物種皆能正定其性。
“道之所設(shè),身與之化”,意為道之所在,讓人們參合于它的運動變化。老子有言:“反者道之動。”道體之動為“周行而不殆”,所謂“身與之化”,即人之自強不息,乃體現(xiàn)道之周行不殆。
再則所謂“持滿者與天,安危者與人”,其意為使完滿保持守定,乃契合天道;使危亡轉(zhuǎn)為安泰,則需順應(yīng)民心。黃老論天人關(guān)系,倡言天道與人道之相合,其托天道乃在明人事,而論及人事,此處強調(diào)上下要“和”。和諧觀念——無論“天和”、“人和”或“心和”,均為道家各派所極度重視。
四、德威并用
〈形勢〉有言:“且懷且威,則君道備矣。”
〈形勢〉講威勢,亦宣揚懷德。德威并用,是黃老君道的重要主張,黃老帛書《黃帝四經(jīng)》屢言之,如〈十大經(jīng)·果童〉說:“靜作相養(yǎng),德虐相成。”〈十大經(jīng)·姓爭〉說:“刑德皇皇,日月相望,以明其當(dāng)。天德皇皇,非刑不行;繆(穆)繆(穆)天刑,非德必傾。刑德相養(yǎng),逆順若成。刑晦而德明,刑陰而德陽,刑微而德章(彰)。”在“刑德相養(yǎng)”之中,黃老又提倡“先德后刑”,這是黃老道家和三晉法家的不同處。
〈形勢〉采格言式體裁,體例與帛書《黃帝四經(jīng)·稱》相近。篇中章節(jié)之間所表述的內(nèi)容,并無一定聯(lián)系。上文采其要項闡釋之。此外,另有數(shù)則警句,簡介如后:
(一)貴重:其言曰:“道之用也,貴其重也。”這是暗諭人主行事宜慎重,行為宜厚重。
(二)戒獨:其言曰:“獨王之國,勞而多禍;獨國之君,悲而不威。”所謂“獨王”,是說專斷獨裁的君主;“獨國”,是指孤立的國家。此處告誡主政者不可專斷獨行。
(三)異趣同歸:其言曰:“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萬事之主也,異趣而同歸,古今一也。”歷史是過去的現(xiàn)在,所以說察古視往可以為現(xiàn)在借鑒,也可為未來參照,這是富有歷史意識的話語,道家多有此論,如《列子·說符》謂:“觀往以知來”;《黃帝四經(jīng)·稱》曰:“觀前知反。”《周易·系辭》云:“彰往而察來”,乃同一思路。
本篇開篇說:“天不變其常,地不易其則,古今一也。”結(jié)語謂:“異趣而同歸,古今一也。”而本章開首曰:“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異”,此處歸結(jié)為“異趣同歸”。“異趣同歸”之說,反映了百家爭鳴而百谷匯江海之旨,這精神為〈系辭傳〉所繼承(〈系辭下〉云:“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四)“夜行”、“心行”:“夜行”、“心行”為黃老獨特概念。“夜行”見于篇首,“心行”見于篇末,其言曰:“召遠(yuǎn)者使無為焉,親近者言無事也,唯夜行者獨有也。”“四方所歸,心行者也。”“夜行”與“心行”同義
,默而行道之意。“夜行”或釋“陰行”,這是就道的性狀而說;“心行”則是就道的應(yīng)用而言。道之行貴在微晦,故微晦而行用道者謂之“夜行”;微晦行道而不著,則莫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