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崩潰前夕
圖帖睦爾善繪畫,能做詩,漢文化造詣很深,重返帝位后創建奎章閣,編修《經世大典》,因而死后廟號為文宗。然而他在位期間,朝廷被為他奪取皇位的推手燕鐵木兒操縱,謀反和起義始終不絕,國勢日漸衰頹。弒兄之事更給他帶來巨大的精神壓力,因此臨終前他決定將帝位交給兄長的兒子繼承。
公元1333年,年僅13歲的妥歡帖睦爾登上皇位,接手了權臣擅權、吏治腐敗、財政空虛、社會動蕩的元帝國。大臣伯顏執掌著朝廷大權,在他的指揮下,漢人、南人受到了空前的打擊,科舉考試也在公元1335年廢止。他最著名的建議是殺盡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這一時期元朝的經濟狀況再次陷入低谷。幾年后,伯顏被其侄子脫脫驅逐出政治舞臺,后者因此獲得皇帝的信任。國家開始推行新政,科舉制度得以恢復,儒家的教育和禮儀制度再次走入宮廷,百姓的負擔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脫脫辭去相位后,皇帝親政,不但用心攻讀圣賢書,而且裁減宮女、宦官,節省御膳、御裝,關心政治,常在宣文閣與大臣商談國事,呈現一派銳意進取的作風。一時間,朝廷竟彌漫著“中興”的氣象。然而新政的主要目的——完善法制、加強廉政、選拔人才——基本上沒有達到,土地問題和財政危機更是未曾觸及,局勢仍在惡化之中。

元順帝妥歡帖睦爾像
在元朝的最后幾年里,水災、旱災和瘟疫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來得頻繁。黃河水患不斷,運河受阻,造成朝廷經濟緊張。山東、淮北一帶哀鴻遍野,死人枕藉。官吏的貪污賄賂之風愈演愈烈,地方官搜刮民間更甚,有所謂拜見錢、撒花錢、追節錢、生日錢、常例錢、人情錢、赍發錢、公事錢等諸多名目。賦役沉重且不均,造成了廣大農民的極度貧困,是社會最大的不安定因素。面對這種局面,脫脫決定實施“開河”和“變鈔”,解決財政危機,使災民重返家園。然而新鈔“至正中統交鈔”發行不久,就出現了惡性通貨膨脹,令政府的信譽更加低落。開通運河的決定也受到了質疑,有人提出運河應受治理的一帶連年饑荒,如果聚集二十萬民工開河,后果恐怕會比河患更嚴重。所以脫脫接受了這個意見,沒有實施“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