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論自然情感
- 大師教你生活之道:愛比克泰德語錄
- (古羅馬)愛比克泰德
- 2278字
- 2019-03-07 16:33:10
在接待一位地方官員來訪時,愛比克泰德詢問了幾個特別的問題,問他是否有家眷。那人回答有;愛比克泰德就進一步詢問他的感受。“痛苦。”那人答道。于是愛比克泰德又問,“在哪些方面?”那人答道,“最近我為孩子感到十分痛苦,我在小女兒病危的時候離開了她,因為我難以忍受這種煎熬,聽到她康復的消息我才回家。”“嗯,那么,”愛比克泰德問道,“你覺得自己做得對嗎?”“這種行為是自然的。”那人回答。可是,你要先向我證明這種行為是自然的,然后我就向你證明:符合自然法則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正確的。“所有或者大多數父親都會那樣做的。”那人說。我不否認這個事實,但我們要追究的是這種行為是否正確;要不然,按照這個理論,我們就應該說長腫瘤對身體健康有好處,因為它們是自然長出來的;我們也應該說犯錯誤是自然的,因為幾乎所有或者至少大多數人都會犯錯誤。你能說明你的行為為什么自然嗎?“我不能,”他說;“可是,你又能說明它為什么既不符合自然法則也不正確嗎?”
好吧,愛比克泰德說,如果有人問什么是黑什么是白,我們應該以什么標準辨別它們呢?“視覺,”他答道。那么對于熱與冷,硬與軟,又以什么標準區分呢?“觸覺。”那么好吧,因為我們是要討論的是符合自然法則的事物,以及那些正確或不正確的行為,你覺得我們應該采用哪種標準呢?“我不知道,”他說。不知道以什么標準去辨別色彩、氣味和味道,危害也許微不足道;但如果不知道以什么標準去判斷“好”與“壞”,事物符合自然法則與否,你還會覺得這種危害微不足道嗎?“這是最大的危害。”告訴我,被一部分人認為是“好”的和合適的東西,就真的是“好”的和合適的嗎?所有猶太人、敘利亞人、埃及人和羅馬人對于食物的觀點都有可能正確嗎?“這怎么可能呢?”他答道。好的,我想這一點是肯定的:如果埃及人的觀點是正確的,其他人的觀點就一定是錯誤的;如果猶太人的觀點是正確的,其他人的觀點就不可能是正確的。“當然。”哪里有無知,哪里就有對必要知識和訓練的欲求。他表示贊同。愛比克泰德說,既然你明白了這一點,將來你就不要再一本正經地關注別的問題了,只要一心一意地學習判斷事物是否符合自然法則的標準,以及運用它們對特定對象做出判斷。但是,對于目前的問題,對于你所希望得到的東西,我只能給你這些幫助了。你認為你對家人的情感是符合自然法則的,也是“好”的嗎?“當然。”唔,這是一種自然的“好”的情感,那么,合乎理性的東西不是好的嗎?“當然是好的。”那么,合乎理性的東西會與情感相沖突嗎?“我認為不會。”你說對了,因為,如果理性與情感是矛盾的,其中必然有一個是符合自然法則的,另一個必然不符合自然法則。不是嗎?“是這樣的。”他回答。那么,是不是無論什么事物,只要我們發現它們既合情又合理,我們就可以理直氣壯地宣稱它們是正確的和“好”的呢?“我贊成。”那么,拋下你患病的孩子離家出走就是不合理的,我想這點你不會否認;接下來我們就要討論這種行為是否合情。“好的,讓我想想。”當時你對孩子產生了一種情感傾向,于是丟下她出走了,這種行為對嗎?你妻子對孩子沒有情感嗎?“當然有。”那她該不該離她而去呢?“不該。”還有保姆,她愛她嗎?“是的。”那她也得離開她嗎?“不。”那教師呢,他不愛她嗎?“他當然愛她了。”他也得棄她而去嗎?因此,孩子是否就該孤獨無助地被你們做父母的以及那些有關人士的偉大情感拋棄,或者就該死在那些既不愛她也不關心她的人手里嗎?“當然不是。”再想想,如果你病了,你希望親戚們心懷這種偉大的情感,包括孩子和妻子,所有人都將你孤零零地拋下不管嗎?“不希望。”你希望由于家人的深厚熾烈的情感,你總是獨自抱病在家嗎?如果是這樣,就證明你的行為根本不合情。
難道沒有任何原因左右你、誘導你拋棄孩子嗎?這怎么可能呢?不過,也許是同樣的原因致使一個羅馬人在他下注的馬匹奔跑的時候蒙起腦袋;當馬出乎意料勝出的時候,他要來海綿平息眩暈。當時,是什么在左右他呢?也許我們對當前的情況還無法做出確切的論述;但是有足夠證據可以表明,如果哲學家們的理論是正確的,我們就不必四處尋找原因了,因為在所有案例中,僅有一個也是同樣一個原因導致我們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說什么或者不說什么,喜悅或者悲傷,逃避或者追求。而這是什么呢?除了意志以外,難道還有什么能左右我們嗎?“沒有了。”但是,如果意志先有旁騖,我們的行為除了服從它,還能怎么辦呢?阿喀琉斯[11]的悲哀就源于此,而不是普特洛克勒斯[12]的死;換一個人就不會那樣做;然而那是他的選擇。對于你來說,這也是你當時逃跑的真正原因,因為這是你的選擇;反之,如果你待在她身旁,也因為那是你的選擇。就拿現在來說,你要去羅馬,因為你選擇如此;如果你改變主意,你就不去了。總之,導致我們做或不做什么的不是死亡、流放、痛苦或一切諸如此類的因素,而是我們自己的觀念和意志。
在這一點上,你服我了嗎?“是的,我服你。”因此,這就是每個案例的原因,結果也都是那樣。那么,我們從今往后就僅該把做錯事歸咎于指使我們那樣做的意志;這也是我們應該付出比清除腫瘤和膿瘡更大的努力要從體內驅除和消滅的東西。同理,我們也能證明,也是這個原因致使我們去做正確的事;所以我們不能再把它稱作“壞”的誘因。如果我們不去想當然地看待事物,我們的行為就不會被這種觀念牽著鼻子走;而去想或者不去想的支配能力在于我們自身,而不在于外物。“的確如此,”他說道。那么從今天開始,我們應該探究和考查觀念的性質或狀態,而不是地產、奴隸、馬匹或狗。“但愿如此。”你瞧,如果你真的想考查自己的觀念,你必須讓自己變成老學究,但這可不是一日之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