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歷法之爭與西洋科學在中國的傳播

有些學者提到,楊光先發起的歷法之爭阻礙了近代科技文明在中國的產生。本書在研究基礎上認為歷法之爭甚至是楊光先事件并未“阻礙”西方科學在中國的傳播。

(一)歷法之爭對中國科學氛圍的不利影響

傳教士們介紹西方實用科學,使用三棱鏡等西洋諸器,肯定有取媚中國信徒的成分。但一定程度上講,從明朝開始,一部分反天主教的儒者確實夸大了傳教士“取媚儒教”的目的。部分儒教士大夫把西洋科學視為“令人喜其有微功”、“令人疑其有神術”、“令人眩其有奇巧”。他們認為正是傳教士的實物引誘和歷法天文等西技的感惑,才有“青衿儒士,投誠禮拜,堅信其是而不可移易”施邦耀:《福建巡海道告示》,錄于徐昌治:《明朝破邪集》,收錄在《四庫未收書輯刊》第10輯第4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第357頁。(本書所引用《明朝破邪集》均出自《四庫未收書輯刊》第10輯第4冊)。面對西洋科學,他們不愿意接受這些西技有益于明末社會的事實,一并指斥為“足新好異之聽聞”, “足動小民之嗜好”的“細小伎能”。許大受甚至指出“夷技不足尚,夷貨不足貪,夷占不足信”許大受:《圣朝佐辟》,錄于徐昌治:《明朝破邪集》,第398頁。,其理由是此類“技”、“貨”、“占”是“縱巧何益于心身”。更有甚者,面對已成明朝心腹之禍的遼東戰事,反教儒士竟視傳教士貢鑄的大銃發揮重要作用的事實于不顧,說:“區區一銃,能為國家萬年計乎?”林啟陸:《誅夷論略》,錄于徐昌治:《明朝破邪集》,第419頁。因而,反教儒士對西洋科學以及信教儒士的攻擊,仍然局限在所謂的“形而上”還是“形而下”的論爭上,從而也說明此時的學術環境并不利于西方科學的傳入并因此起到對中國近代科技文明的阻礙作用。

楊光先主觀上看到了天主教對儒教和封建統治的沖擊,他試圖用激烈的方式引起當時統治者的重視。正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雖然沒有反對科學技術主觀意愿,但禁教客觀上的確減弱了傳教士傳播西方科學的熱情。

但是即便楊光先事件不利于西方科學的傳播,但如果把近代科技文明沒有在中國產生的原因歸咎于楊光先等人和禁教,是不合事實的。因為禁教是禁止西洋人傳教,但是并不禁止西洋人在中國傳播科學。下文我們將以當時的統治者康熙為例,簡單了解明清之際西洋科學技術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狀況。

(二)歷法之爭前后西方科學在中國的傳播

很多史料證明,歷法之爭后仍有大量先進西方科技繼續傳入中國。

西方科技在明清之際的傳播幾乎沒有受到楊光先事件的阻礙,仍然有數量較多、范圍較廣的西學傳入中國。首先,從對西學的政策上看,1664年康熙宣布禁止傳教士傳教后,并沒有限制有技藝的傳教士到中國來。從來華傳教士的數量上看,實際上,自利瑪竇1582年來華,到耶穌會1773年被解散的將近200年中,來華的耶穌會士多達478人,其中許多是富于文化修養的天文學家、語言學家或其他實用科學家,有能力把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文化知識介紹到中國來。其次,從西方科技傳入的種類上看,這期間傳入中國的西方書籍不可勝數,僅明末就有7000到1萬部,傳教士們和中國學者通力合作,將大量宗教和科學著述譯介為漢語,并制作各種器具,展示出西方近代科學的實績。在天文歷法方面,湯若望在明末參與修訂歷法,編成《崇禎歷書》,后經修訂更名《西洋新法歷書》,其中100卷本《西洋新法歷書》被收入《四庫全書》。另,制有渾天儀、日晷、星球儀、地平儀、望遠鏡和地屏等天文儀器。南懷仁于1669年改造觀象臺,制成黃道經緯儀、赤道經緯儀、紀限儀、象限儀、天體儀和地平儀,又將各儀器的制造和使用方法繪制成圖,予以解釋,取名《靈臺儀象志》。在地理學方面,傳教士介紹了西方地圓學說和世界輿圖的測繪,矯正了中國人的天圓地方觀念。利瑪竇曾繪成名為《山海輿地圖》的世界地圖向士大夫展示,并把所攜《萬國輿圖》作為貢品獻給朝廷。艾儒略著有《職方外紀》。利類思等著有《西方要紀》,皆對西方的國土物產、民俗風情等做出介紹。在數學方面,利瑪竇與徐光啟合譯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這是最早傳入中國的西方數學著作。湯若望撰《割圓八線表》,介紹平面三角,鄧玉涵撰《大測》,介紹了弧三角。在物理學方面,湯若望著《遠鏡圖說》,論述望遠鏡的制作及原理,此為西方光學傳入中國之始。鄧玉涵與國人王徵共譯《遠西奇器圖說》,介紹了若干西方器具的制作方法和原理。在水利學方面,熊三拔撰《泰西水法》,記述西方取水、蓄水之法及水利器具的制作,后被徐光啟收入《農政全書》。在軍械技術方面,湯若望著《火攻揭要》,敘述多種火器的制造及應用,南懷仁著《神威圖說》,論述了火炮鑄造之術。羅如望、陽瑪諾、龍華民、羅雅各、湯若望、南懷仁等皆曾奉命制造銃炮。此外,西方的醫學、音樂、語言學、繪畫、建筑、哲學和邏輯學等也都被傳教士介紹到中國。如在清宮造辦處檔案中,西洋人的名字屢見不鮮,如自鳴鐘處的林齊各,如意館的郎世寧、工致誠、艾啟蒙,眼鏡作的戴進賢、巴多明,玻璃廠的紀文等。再次,從西學影響的范圍看,這些當時先進的西方科技文化知識已經走入了中國現實生活領域,并為部分知識分子所接受,拓寬了中國知識分子階層的視野,對其生活習慣和思想觀念的改進無疑產生過有益的影響。至于有的學者說西方科技沒有進入到老百姓層面,也可以給出比較合理的解釋,因為歷史上先進的科學往往都是先被知識分子階層掌握,經過一段時間后才會推廣到民間的日常生活中。

康熙對西方科學和藝術的喜愛為當時的周邊國家所知。如馬國賢記錄,俄羅斯公使覲見康熙的禮物包括兩塊鑲嵌有鉆石的懷表,一只裝在水晶盒里的時鐘,一副沙皇的畫像;還有一只精美的飾有水晶的首飾盒,八面大鏡子,幾箱子數學儀器,一個大的半球儀,一個水平儀,一架顯微鏡、幾架望遠鏡,一百張黑貂皮。李天綱:《跨文化的詮釋:經學與神學的相遇》,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253頁。傳教士馬國賢覲見康熙時的問話也說明當時國人對西洋科技非常感興趣,“皇上問了我的名字、國籍和職業,還有我們是否帶過來什么新的數學著作。他還要德理格彈奏幾段樂曲,和我談了一些關于繪畫的事”。這段問話表明,康熙非常關心西方的文化和科技,但是對宗教方面是只字未提的。此外,士大夫階層也不例外地對西方科技相當感興趣,幾乎所有于十七世紀初葉受歸化的文人都是被傳教士們傳授的科學知識吸引的,也在當時做出了一些成果。例如,第一位受歸化的士大夫瞿汝夔向利馬竇學習了數學。利馬竇最著名的弟子徐光啟與他共同翻譯了《歐幾里得幾何學》前6卷、一部三角學論著《勾股義》、一部有關西方水利的小論著《泰西水法》。李之藻則于利馬竇合作翻譯了一部幾何學著作和一部數學著作。孫元化特別關心西方的火器。當士大夫王徵發現傳教士們擁有圖解機械學著作時便被吸引到傳教士一方,他翻譯了《遠西奇器圖說錄最》。

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無論利弊與否,傳教士帶來的西方科技對中國近現代科技文明的影響都值得好好研究。正如李約瑟說:“在文化交流史上看來沒有一件事足以和17世紀耶穌會教士那樣一批歐洲人的入華相比,因為他們充滿了宗教熱情,同時又精通那些隨歐洲文藝復興和資本主義興起而發展起來的科學……即使說他們把歐洲的科學和數學帶到中國只是為了達到傳教目的,但由于當時東西兩大文明仍互相隔絕,這種交流作為兩大文明之間文化聯系的最高范例,仍然是永垂不朽的。”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北京:科學出版社,1975年,第4卷,第693頁。

在中西文化交流過程中,傳教士發揮著推動著科技傳播的重要作用。正如現代學者王爾敏認為:“西洋教士來華傳教,對中國最大貢獻,實在于知識之傳播,思想之啟發,兩者表現于興辦教育與譯印書籍、發行報刊。自19世紀以來,凡承西洋教士之直接熏陶與文字啟示之中國官紳,多能感悟領會而醞釀醒覺思想。同時舉凡世界地理、萬國史志、科學發明、工藝技術,亦多因西洋教士的介紹而在中國推廣。”王爾敏:《近代中國與天主教論文集》,臺北:宇宙光出版社,1985年,第3頁。天主教雖是來自域外的文化勢力,卻在不少方面順應了中國社會近代化的時代潮流。傳教士們在中國創辦報刊,譯介西方學術著作,開辦學校和醫院,為中國人士尋求“西學”做出現實的榜樣。一些人如李提摩太、林樂知、丁韙良等還身體力行,成為中國近代化事業的參與者或同道者,這些人樂意從事非宗教性的文化活動,認為傳播知識能得到中國各界的歡迎,對傳教事業有利而無弊,如丁韙良之言:傳教士“最初的動機是引導人民接受天主教,而他們工作的偶然結果是推廣了世俗的知識。這對世界已帶來充分的無可估量的好處,對中國尤其如此。”W.A.P.Martine, The Awakening of China, New York,1907, p.281.

在中西文化交流過程中,無論康熙還是士大夫階層在那個時代對西洋科技的態度都是比較接納和開放的。只不過就當時社會發展程度而言,當時中國人對西方先進科技的吸納仍然停留在“西學中源”的模式之中,只是在非常淺表的層次上,多看了一些平常人看不到的稀罕物而已。

那么,近代科技文明為何沒有在中國產生呢?在這個問題上,本書不花過多筆墨,只做簡單敘述。楊振寧在《近代科學進入中國的回顧與前瞻》認為,那些阻礙中國萌生近代科學的多種原因仍然存在:缺乏獨立的中產階層,學問就只是人文哲學的觀念,教育制度里缺匱“自然哲學”這一項,束縛人們思想的科舉制度,以及缺少準確的邏輯推論的傳統,凡此種種都沒有因為耶穌會傳教士引入了少許西方思想而有所改變。這也許就是近現代科技文明沒有在中國產生的一個原因吧。雖然如此,卻并不能抹殺明清之際中國人接受西方科學的努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苏州市| 湖北省| 伊宁市| 泸州市| 常宁市| 沈丘县| 大洼县| 汽车| 通山县| 开封县| 延吉市| 会宁县| 黔西县| 大化| 东港市| 永新县| 许昌县| 道孚县| 遵义县| 万年县| 镇平县| 屏南县| 庆元县| 田林县| 大港区| 邵武市| 离岛区| 格尔木市| 邯郸市| 临安市| 虞城县| 吉木乃县| 北宁市| 岢岚县| 肃宁县| 财经| 蚌埠市| 奉贤区| 台东市| 定边县| 榆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