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解讀
-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 1910字
- 2019-11-18 14:31:23
三、繁榮藝術創作生產
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藝精品。
(一)把握正確的創作導向。聚焦中國夢時代主題,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脈,以創新為動力,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唱響愛國主義主旋律。持續開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圍繞重大節慶紀念活動,開展主題創作和展演展覽活動。
(二)創作生產優秀文藝作品。實施精品戰略,把握發展態勢,尊重藝術創作規律,加強藝術創作規劃和資源統籌。抓好現實題材、愛國主義題材、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青少年題材、軍事題材等的創作生產,合理集聚和有效配置資源打造精品,努力攀登藝術高峰。推動傳統戲曲和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培育有利于民族藝術活起來、傳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環境。扶持劇本創作,解決優秀劇本不足問題。扶持西部及少數民族地區藝術發展,鼓勵東西部藝術交流。發揮國家藝術基金引導作用。推動舞臺藝術和美術領域作品量質齊升。
(三)完善文藝評價激勵機制。充分發揮文藝評獎的導向激勵作用,進一步完善評獎機制。把遵循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和人民滿意作為最高標準,把群眾評價、專家評價和市場檢驗統一起來。建立獲獎作品跟蹤考核機制,推動獲獎作品面向公眾多演出。開展積極健康的文藝批評,加強文藝評論陣地建設、理論研究和成果推廣。
(四)加強優秀作品的傳播推廣。發揮中國藝術節等重大藝術活動的示范引導作用,擴大優秀藝術作品的知名度和觀眾覆蓋面。發展網絡文藝。創新藝術傳播渠道,促進優秀文藝作品多渠道傳輸、多平臺展示、多終端推送。支持建設綜合性劇目排練中心,鼓勵有條件的國有排練場所向民營院團開放。加強對劇場、演藝區發展的支持和引導,統籌藝術產品的創作生產與劇場資源的整合利用。探索劇場建設、運營、管理的科學模式,研究制定劇場運營管理規范。提升美術館專業化建設水平,使優秀美術成果惠及更多群眾。
(五)提升文化藝術科研水平。以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堅持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并重,加強全國藝術科學研究規劃及項目管理,推出一批高質量的文化藝術研究成果。加大對全國藝術研究院所建設的指導和支持,努力將中國藝術研究院建設成我國文化藝術領域的高端智庫。
專欄1 藝術創作生產
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制定中長期文藝創作規劃,評選發布年度全國舞臺藝術重點創作劇目名錄和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重點扶持劇目,推出50部左右舞臺藝術優秀作品,加強宣傳推廣,推動開展交流演出。
國家藝術基金項目:面向社會進行項目申報和項目實施,在舞臺藝術創作、美術創作、藝術傳播交流推廣、藝術人才培養、新興藝術門類創作等方面實施4000項資助項目,進一步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資助機制,提高資助質量。
戲曲振興工程:開展戲曲劇種普查。實施“名家傳戲”,組織京劇、昆曲和地方戲名家傳授經典折子戲1000人次。實施中國戲曲像音像工程。錄制昆曲傳統折子戲,搶救、保護戲曲文獻資料。加大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傳統戲劇項目的扶持力度。推動戲曲進校園、進農村、進基層,將地方戲曲演出納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目錄,支持戲曲藝術表演團體到各級各類學校演出。組織中國京劇藝術節、中國昆劇藝術節、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等展演活動。加強戲曲藝術專業人才培養。
劇本扶持工程:通過征集新創、整理改編、買斷移植,扶持100部舞臺藝術劇本創作。實施戲曲劇本孵化計劃。
民族音樂舞蹈雜技扶持工程:扶持重點民族音樂、舞蹈、雜技藝術院團,組織重點劇(節)目創作、展演,開展民間樂種和民族舞蹈樣式普查,搶救保護傳統民族音樂舞蹈資源。
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制定并實施民族歌劇重點劇目創作計劃和遴選指導制度,推動原創民族歌劇的創作和經典民族歌劇的復排。辦好中國歌劇節等活動,打造展示傳播平臺。加強民族歌劇人才培養和理論研究。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制定支持文藝工作者長期深入生活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長效保障和激勵機制。組織文化系統藝術單位深入城鄉基層開展采風創作、結對幫扶、慰問演出等活動。
國家美術發展和收藏工程:加強重大題材美術創作,推出一批優秀主題性美術作品。加強對當代美術創作的引導。完成全國美術館藏品普查。加大國家美術收藏力度,對國家重點美術館實施的捐贈性收藏項目予以獎勵扶持。加強國家美術藏品的保護修復和研究推廣,推出150個左右美術館館藏精品展覽。推進美術館和畫院專業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