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培育存好心的覺知
- 愛自己是一輩子的修行
- 素黑
- 901字
- 2019-01-03 15:50:11
存好心是一種覺知,它本身不只是一種心態或人格,它還是一種精神力量,具備反省能力,能為自己和別人帶來和諧和安慰。
我寫過一篇題為《良善是不夠的》的文章,收到不少讀者的回應,分享他們認同善良的人容易受傷害和被占便宜。也有人真的自我反省,坦言自己原來真的無法不求回報地做好人,知道不應再假裝偉大,做好事其實是求好報,后果不如預想便埋怨,終于明白自己常常不快樂的原因。
佛家說:“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人人表面認同,但在現實生活里,能貫徹認同和付諸實行的人,可以說幾近于零。大部分人為何都不敢做好人?除了在險惡的社會上容易吃虧外,原來大家最多只能做到前兩樣:做好事,說好話。
做好事不難,有災難捐一點錢,舉手之勞幫人買東西,甚至去做義工,為自己積福;說好話也不難,當然大部分不是真心話,說表面好聽的話取悅有利害和權力沖突的人,也是自我保護的生存方法。真心懂得為調教正能量而說好話的人已經不多,所以能做到真心說好話,希望別人好,世界好,這種人的心已非比尋常地美好。但我們都知道,說好話不能為世事改變什么,只是讓人心里好過一點而已,當然未嘗不是好事情。
但存好心,真的很困難。
存好心的條件在于必須擁有一顆純潔的心,人格上需要無私、奉獻和博愛,才能把正念常存于心,不管個人或外在遇到任何困難,都能先正面面對,發動正能量解決,改善和轉化問題,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存好心是一種覺知,它本身不只是一種心態或人格,它還是一種精神力量,具備反省能力,能為自己和別人帶來和諧和安慰。
存好心的人把良善和行為時時刻刻緊扣在一起,不是講一套做一套的概念式好人,而是言行一致的真好人。這種好人很有力量,不怕被占便宜或傷害,即使受傷也不會怨天尤人,也不會因為失望而不再良善,反而更重視和珍惜行善,為維護良善更不愿意隨波逐流,日漸變質,扭曲人性。
培育存好心的心態能令人變得積極、振奮,改變人生。它是一種心理靈藥,能解萬難。你會發現存好心的人活得最堅強,不偷懶,打不死。存好心的人未必活得最快樂,但他們的和平不會制造傷害,所以能成為世人的明燈和希望。因為世人活得好,他們自然也感到快樂。存好心的人活在神圣的祝福中,感謝他們讓世界多一點美麗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