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遺失的智慧:除了抱怨制度,我們還能做什么?
- (美)巴里·施瓦茨 肯尼思·夏普
- 1551字
- 2019-01-15 10:32:08
推薦序 知行合一的智慧
彭凱平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系終身教授
好書的特點就是好讀,有信息量,而且正確,都有科學依據,不是個人的體會、胡說八道、誘惑人心。巴里·施瓦茨作品《選擇的悖論》與《遺失的智慧》都是符合以上標準的好書。
什么是遺失的智慧呢?這本書中提到了一個概念“實踐智慧”,就是我們常講的知行合一的智慧。在西方社會,實踐與智慧是相矛盾的兩個概念,他們認為只知道干活的人是沒有理論指導的,是蠻干、是愚蠢的,實踐與智慧是相互獨立的。但中國的古人很早就提出知行合一了,實際上就是實踐智慧。直到近代,我們反而把它分開了,認為“要干,不要想;要做,不要說”,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行甚于言”都是絕對主義觀點,傳統智慧從來都強調要言行并重,這遠遠勝于“行甚于言”,“言和行的沖突”、“干和說的沖突”都是我們的誤解。我們的思想大概在100年前出現了巨大的失落,這和遺失的智慧是一樣的,我們西化得太厲害,我們遺失了我們的傳統智慧。為什么這本書對我的觸動特別大?正因為施瓦茨在重新用科學的方式詮釋中國知行合一的理念,這是每個中國人都會產生共鳴的理念。
“人情的作用”
這本書同樣強調了“人情”的作用。我們發展了這么多年,但提到“人情”便會想到不講規則、不講原則、不講理智、不講法制。其實我們忘掉了很重要的東西,法制從來都不是制人,法律從來都不是管理人,法的精神我們還沒弄明白。
人性中確實存在野性的部分,因此需要形成一些規則和法律來保護人性善的那面。看見美色都想侵占,那么就有一個法讓你別這樣。法律的制定從來都是用來保護人的,若將法律解釋成管理人,這就是我們學西方學錯的地方。情的作用、道德的作用,感召的作用、心理的作用,其實比物質、法律和強權的作用要大得多、強得多。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真的要相信人積極的天性,這種天性如果發揮得好,我們可以做很多好的事情。實際上,在你用法律懲罰人的時候,道德的感召比法律的懲治更有效。這其實也是中國社會可以弘揚的精神,因為我們從來不是唯法而是唯人,人是有感情、欲望和道德召喚的,“以人為本”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在很大程度上,中國人在知行合一這點上會比別人做得更好,我們可以創造出一個理想的社會:它既有法律、也有人情;既有知識、也有智慧;它既有制度、也有寬容。這樣的社會才是一個理想的社會,這樣的中國文化才是一個能夠走向世界的文化,不然我們永遠只能跟在西方后面走。讀《遺失的智慧》這本書,讀者不僅可以感受到科學的魅力,還可以感受到思想的魅力及其帶來的快樂;欣賞西方人的科學證據,同時也要從中領悟到與東方文化的關聯。
學習的價值
那么,我們如何找回遺失的智慧呢?施瓦茨在書中提出了三個原則:善意、解讀世界的能力和經驗。這三個原則和中國傳統智慧皆有關聯,在施瓦茨另一本書《選擇的悖論》中,我曾著重提及中國人的善意和西方辯證思維的重要性,《遺失的智慧》則強調了經驗的價值。
施瓦茨講的經驗包括兩層含義:一個是自己親自嘗試的經驗,從實踐、從“做”當中去學習、去體會、體驗,這叫作“體驗式的實踐智慧”;另一個就是“學習到的實踐智慧”,包括學西方的,也包括學中國文化的。
中國文化雖然很優秀,但是過去三百年里我們其實在思想方面沒有太大的進步,封建禁錮傷害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我們有很多的經驗與時代脫節、沒有與現代生活緊密相關、沒有科學的驗證、沒有證偽,所以東方智慧中的很多東西,我們不知道它是不是真的有價值。
經驗,有直接嘗試的,也有學習到的,而人類最偉大的能力就是間接學習的能力,很多事情并不需要你親自去嘗試,因為費時間、費精力,還很危險。人類通過學習得到的啟示和經驗,比直接嘗試得到的經驗更加宏廣、偉大、深刻。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在尋回傳統價值的同時,仍然需要了解西方、學習西方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