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十里八村:近代山西鄉村社會地理研究作者名: 韓茂莉本章字數: 2223字更新時間: 2019-01-10 17:28:12
二 鄉村人口的流動與遷移
在農業占主導地位的近代山西鄉村,隨著社會變化以及非農業人口比重不斷增加,也存在脫離土地,轉向他業的現象,因此各地表現出程度不同的人口流動與遷移,為固守本業、“安土重遷”的傳統鄉村帶來幾絲異鄉的風。
探討近代山西鄉村人口的流動與遷移,入手的資料仍然是20世紀初的社會調查。表〔2-11〕為20世紀30年代山西陽曲縣20個鄉村十年內民戶遷入、遷出的數量與原因。數據表明,20個鄉村中無論遷入還是遷出均屬少數,其中遷入戶絕對數額最多的為黑土港村,達20戶,但這20戶遷入者在村內總戶額中僅占4.8%;就比例而言榆樹坪遷入戶數最高,為19.7%,但戶額僅12戶。此外6個村既無遷入民戶,也無遷出民戶。總結陽曲縣20個被調查村落民戶遷移的情況,十年內遷入戶數占總戶額的2.2%,遷出戶數占0.46%,這一比例意味著村民的主體仍固守本業,既不離鄉,也不離土。
表〔2-11〕 20世紀30年代山西陽曲縣20個鄉村十年內遷入、遷出戶*

*劉容亭《山西陽曲縣二十個鄉村概況調查之研究》。
此外,面對這些遷入、遷出民戶的數據,令人關注的另一個問題是村民遷移的原因。根據調查結果,可將這些民戶遷移的原因歸為三類:一為避災,農業生產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水旱災害、土壤惡化等農業生產環境的變化,都會促使人們脫離原有土地而遷移他處。除此,避災也不排除結怨仇家、遭受惡霸欺壓等人為因素。二為經商,山西人素有經商傳統,出外經商成為遷移的又一原因。三為農業之外尋找生計而導致的遷移,如賣燒土、制作草紙、充作工農等等。就此三類原因,遷出者非商即貧,遷入者則以持其他非農生計者為多。當然,無論務農還是經商,都存在富戶與貧戶的差別,資財不同,選擇自然有別,有資力的富戶會尋求更理想的生活之地,貧困戶本著“樹挪死,人挪活”的愿望,離鄉背井,結果卻未必如意。
另一份調查資料同樣含有村民遷移的信息,表〔2-12〕、表〔2-13〕、表〔2-14〕均為太谷縣貫家堡人口遷移的數據統計,表〔2-12〕為自1869年(同治八年)至1935年66年內人口移動情況,20世紀30年代貫家堡村總人口982人,66年內總遷出人口120人,每年平均不到2人,以男性為主。表〔2-13〕為20世紀初太谷縣貫家堡人口遷入地,遷入地指貫家堡之民離開本村,移居之地。依遷入地距離,可將其分為三類,一為太谷縣內,二為山西省內,三為外省。三類遷入地中,太谷縣內為多數,共64人,占全部遷出者124人的51.6%;其次為省內,共30人,占24.2%;遷入外省的30人,占24.2%。三個層次遷入地中,遷入地在太谷縣內的以縣城為主,大約占遷入縣內者的67.2%,而遷入省內其他地方者則分布在距太谷不遠的晉中盆地內,遷入外省者不分南北。三個層次遷入地的形成,與遷出者從事的職業直接相關,表〔2-14〕為太谷縣貫家堡村離村人口職業,其中數量最大的是商人,根據商人經營性質,遷入地為外省的基本屬于這一類型,此外軍人也有可能居家在外省。遷入地為太谷縣城的人口中,仍有相當一部分為商人,另外公務員、學生、學徒都有可能在縣城內。貫家堡村的調查含無職業者,其中多為未成年人,應屬隨遷家屬。
表〔2-12〕 1869—1935年太谷縣貫家堡村離村人口遷出年份表*

*表〔2-12〕〔2-13〕〔2-14〕來自武壽銘《太谷縣貫家堡村調查報告》,李文海主編《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二編·鄉村社會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269—271頁。
表〔2-13〕 20世紀初太谷縣貫家堡村人口遷入地

表〔2-14〕 太谷縣貫家堡村離村人口職業

另一份與山西鄉村民戶遷移有關的資料來自于祁縣東左墩村、西左墩村、太谷陽邑鎮、平遙道備村三縣四村的調查,調查指出:“各村住戶大部分為世居該地者,祁縣東左墩村住戶無一由縣外遷入或徙往他處者。西左墩村由外遷入者僅3戶。平遙道備村之由外處遷入者亦僅16戶。惟太谷陽邑鎮由外處遷入居民,有163戶之多,占全村1/3以上。至于遷往他處者,亦惟陽邑鎮有15戶。遷入、遷出住戶之多,在4個鄉村中,惟陽邑鎮具此特殊現象。其遷入之163戶中,務農者101戶,經商者62戶。除有十數戶為外縣商民落戶者外,其余皆由附近小村莊遷入者。”陽邑鎮遷入者以農戶為多,究其原因,在于“該鎮自來經商者多而務農者少,商人有力置田產而不暇兼農事者眾。于是或全付托于雇用之工農,或全部出租于佃戶。本村務農者既少,外村農人之前往傭工租地者必多。即就該鎮現有工農與佃農戶數觀之,工農21家中,由外村遷入者14家,佃農18家中,由外村遷入者16家”。

太原附近村落(20世紀初美國地質學家張柏林拍攝)
以上調查分別取自陽曲、祁縣、太谷、平遙四縣,此四縣同處于晉中盆地,不僅擁有肥沃的汾河谷地,且憑借便利的交通通達四方。就此,這里的人們不僅經營著祖輩傳承下來的稼穡之藝,也素以經商而著稱。農業為守土之業,商業則利在四方,故各地遷出、遷入者或以經商為主,或依托商人購置的土地,充作佃戶、工農,總之與商業經營以及服務于商人的職業均屬于遷入、遷出者的主要選擇。在這類遷移者中,商人遷移距離一般較遠,或離鄉離省,甚至拓業于海外,而耕種離鄉在外商人土地的佃戶、工農,其遷出地與遷入地相距不會太遠,大多在十里八村范圍之內。無疑,商人是流動性最強且遷移距離最遠的職業,但卻是一個占人口比例不大的人群,此處作為分析樣本的汾河河谷平原是商人占據比例最大的地區,遷入、遷出人口數額尚且如此,就整個山西而言,固本守土,“安土重遷”,更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
我們討論近代山西鄉村村民流動與遷移的目的,在于探討村民對于世界的認知空間,基于山西各地環境基礎與社會經濟的差異,各地鄉村人口遷移力度雖不一致,但鄉村中“安土重遷”,依附土地而居的特點依然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