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瑜伽經
- (古印度)缽顛阇利
- 10873字
- 2019-01-03 17:18:22
第一章
現在,講解瑜伽。(1)
他拋棄原始形象,以多種方式施恩世界,自己承受劇毒,
而消除大量痛苦;他是一切知識的源泉,有美麗的頂冠,
纏腰的眾蛇永遠討他喜歡;他有許多臉,身軀潔白無瑕,
實施瑜伽,賜予瑜伽,愿這位天神,眾蛇之主,保護你們!
現在,講解瑜伽。“現在”表示開始從事。“講解瑜伽”表示應該知道這部權威經典。“瑜伽”是入定
。它是心法,涉及所有狀態。這些心的狀態是迷亂、愚癡、散亂、專注和抑止。
其中,在散亂的心中,入定依附散亂,不支持瑜伽。而在專注的心中,它照亮真實存在的對象,消除煩惱,解開業的束縛,趨向抑止。這稱為有智瑜伽。它伴隨有思考
,伴隨有觀察
,伴隨有歡喜,伴隨自我性
。我們在后面會講述這些
。一旦抑止一切活動,則是無智入定。
瑜伽是抑止心的活動。(2)
這句經文旨在說明瑜伽的特征。瑜伽是抑止心的活動。這里沒有使用“一切”這個詞,因此,有智入定也稱為瑜伽。心有三種性質,依據明亮性、活動性和停滯性。心的善性
具有明亮形態,與動性
和惰性
結合
,而喜愛權力
和感官對象。它與惰性結合,而趨向無正法、無知識、無離欲和無權力。它清除愚癡的障礙,通體明亮,只與動性結合,而趨向正法、知識、離欲和權力。而它擺脫甚至最輕微的動性污染,處于自己的原本狀態,只顯示善性
和原人的區別,則趨向法云禪
。修禪者將這稱為最高沉思
。
智力不變化,不活動,呈現對象,純潔,無限。而明辨
以善性為本質,與它不同。因此,心舍棄這種明辨,抑止這種明辨。心處于這種狀態,則趨向潛印象
。這是無種子入定
。在這里,不認知任何東西,故而是無智入定。因此,抑止心的活動的瑜伽分為兩種
。
這時,見者處在自己的原本狀態。(3)
心處于這種狀態,沒有對象,這時以覺知為本質的原人有什么特征?這時,見者處在自己的原本狀態中。這時,智力處在自己的原本狀態中,猶如處在獨存
中。但在心展現時,智力即使依然這樣,而又不是這樣。
在別處,與活動一致。(4)
那么,這是怎樣的情形?由于對象被呈現,在別處,與活動一致。在心展現時,原人的活動與那些心的活動沒有區別。有這樣的經文:“只有一種見,這種見是明辨。”
心如同磁石,僅僅憑借鄰近起輔助作用
。由于可見性
,成為主人原人的所有物。因此,這種無始的聯系是原人覺知心的活動的原因。
活動有五種,痛苦的和不痛苦的。(5)
這些應該受到抑止的心的活動具有多樣性。它們有五種,痛苦的和不痛苦的。痛苦的是那些形成痛苦原因的積聚業的領域。不痛苦的是那些處在抑止三性
起支配作用的明辨領域。不痛苦的即使陷入痛苦之流中,它們也不痛苦。即使處在痛苦的縫隙中,它們也不痛苦。而痛苦的即使處在不痛苦的縫隙中,它們也痛苦。活動造成相應的潛印象。潛印象也造成活動。這樣,活動和潛印象之輪不停轉動。因此,這樣的心一旦完成任務,如同自我保持安定,或者走向寂滅
。
量、顛倒、妄想、睡眠和記憶。(6)
量有現量、比量和圣教量。(7)
那些痛苦和不痛苦的五種活動是量、顛倒、妄想、睡眠和記憶。
現量是心受外界事物影響,以其為對象,通過感官渠道的活動,主要把握具有共同性和特殊性的對象的特殊性。結果是原人的覺知與心的活動的覺知沒有區別。我們會在后面說明原人是知覺的覺知者。
比量是依據與推理對象同類者,排除與推理對象不同類者,以這種關系為領域的活動,主要把握共同性。例如,依據移動到另一地點,推斷月亮和星星像吉多羅
那樣有行走,而依據沒有移動,推斷文底耶山沒有行走。
值得信任者用語言說明看到的或推理出的對象,將自己的覺知傳達給別人。這種憑借語言、以語言對象為領域的活動,對于聽者是圣教量。不依據說者看到或推理出的對象是不可信任的對象。這種圣教量不可靠,而原創說者看到或推理出的對象則是可靠的。
顛倒是不依據原本形態的虛假認識。(8)
顛倒是不依據原本形態的虛假認識。為什么它不是真實認識(“量”)?因為它被真實認識否定。因為真實認識以存在的對象為領域。在這里,看到不真實認識(“非量”)被真實認識(“量”)否定。例如,看到兩個月亮被看到一個月亮這個真實對象否定。顛倒是無知,有五個關節:無知、自我性、貪欲、憎恨和執著這些煩惱。它們各自的稱號是昏暗、愚癡、大愚癡、黑暗和盲目的黑暗。這些會在論述心的污垢時加以說明。
妄想是依據語言知識,而缺乏事實。(9)
妄想是依據語言知識,而缺乏事實。它既不立足真實認識(“量”),也不立足顛倒。即使缺乏實體性,依然看到它依靠語言知識的力量言說。例如,說意識是原人自己的性質。而如果智能本身就是原人,那么,由什么指稱什么?因為(語言的)方式在于指稱。例如,吉多羅的母牛。同樣,原人不作為,沒有實體的性質。波那
站住,就要站住,已經站住,只是依據詞根意義,理解為停止行走。同樣,原人沒有出生性,只能理解為不存在出生性,而沒有屬于原人的性質。因此,這是妄想的性質,而依據它言說。
睡眠是依據對非實體的認知活動。(10)
睡眠是對非實體的認知活動。它在醒來時,通過思索,成為一種特殊的認知。怎么樣?我睡得舒服,我的思想安定,它讓我的智慧清晰。我睡得不舒服,我的思想遲鈍,恍惚迷離。我睡得昏昏沉沉,我的肢體沉重,我的心疲倦,懶散,仿佛失去知覺。如果沒有對這種認知的體驗,就不會有醒來時的這種思索,也就不會有依靠它們、以它們為對象的這些記憶。因此,睡眠是一種特殊的認知。它應該像其他認知一樣,在入定中受到抑止。
記憶是沒有忘卻體驗過的對象。(11)
記憶是沒有忘卻體驗過的對象。心是記憶認知,還是記憶對象?認知受所把握對象的感染,顯現所把握對象和把握者兩者的形態,形成與它們同類的潛印象。潛印象展現自己的展現能力,產生那樣形態的、具有所把握對象和把握者兩者性質的記憶。其中,知覺以把握者的形態為主,記憶以所把握對象的形態為主。記憶有兩種:想象的和非想象的。在夢中,應該是想象的記憶。在清醒時,應該是非想象的記憶。
所有這些都產生自對量(真實認知)、顛倒、妄想、睡眠和記憶的體驗。所有這些活動具有快樂、痛苦和愚癡的性質。快樂、痛苦和愚癡都被稱為污染。貪欲追隨快樂,憎恨追隨痛苦,無知追隨愚癡。所有這些活動都應該受到抑止。對它們的抑止,或有智入定,或無智入定。
依靠修行和離欲抑止它們。(12)
那么,用什么方法抑止它們?依靠修行和離欲抑止它們。心河有兩個流向,或流向善,或流向惡。傾向于獨存,趨向分辨的領域,流向善。傾向于輪回,趨向不分辨的領域,流向惡。其中,離欲堵住對象水流。修習分辨力開啟分辨水流。這樣,抑止心的活動依靠這兩者。
其中,修行是努力保持穩定。(13)
其中,修行是努力保持穩定。保持穩定是心擺脫活動,平靜流淌。努力是為此目的,勇猛精進。修行是為了達到穩定而采取方法。
但要經過長期的、不間斷的和真誠的修習,它才牢固確立。(14)
但要經過長期的、不間斷的和真誠的修習,它才牢固確立。長期地修習,不間斷地修習,真誠地修習,依靠苦行,依靠梵行
,依靠知識,依靠信念,它才達到真誠,牢固確立。換言之,它的領域不會突然被潛印象壓倒。
離欲是控制的意識,不貪求可見的和聞聽的對象。(15)
離欲是控制的意識,不貪求可見的和聞聽的對象。不貪求可見的對象,諸如女人、食物、飲料和權力。不貪求聽聞的對象,諸如達到天國、擺脫肉體和化為原初物質。即使與神圣或世俗對象接觸,依靠沉思的力量,心也能發現對象的弊端。控制的意識是無感受性,擺脫取舍。這是離欲。
最高的離欲是明了原人而不貪求性質。(16)
最高的離欲是明了原人而不貪求性質。洞悉可見的和聽聞的對象的弊端而不貪求。修習原人觀
,知覺滿足于辨別原人的純潔,不貪求顯現的或不顯現性的性質。
這是兩種離欲。其中,后一種唯獨是知識的清凈。它出現時,瑜伽行者清楚明白,會認為應該獲得的已獲得,應該消除的煩惱已消除,連接緊密的生死循環已被斬斷。若不斬斷,生而又死,死而又生。
離欲是知識的最高境界,因為獨存與它緊密相連。
伴隨有思考、觀察、歡喜和自我性的形態,則是有智入定。(17)
現在,有兩種抑止心的活動的方法。我們怎樣稱述有智入定?伴隨有思考、觀察、歡喜和自我性的形態則是有智入定。思考是心對于所緣的粗糙感受。觀察是精細感受。歡喜是喜悅。自我性是唯我感知
。其中,第一種入定與所有四種相連,是有思考。第二種減去思考,是有觀察。第三種減去觀察,是有歡喜。第四種減去歡喜,唯有自我性。所有這四種入定都有所緣。
以修習停止認知為前提,只剩下潛印象,是另一種。(18)
現在,無智入定是什么方法?什么性質?以修習停止認知為前提,只剩下潛印象,是另一種。心已抑止,停止一切活動,只剩下潛印象,這是無智入定。最高的離欲是它的方法。有所緣的修習不能實現它。停止認知,沒有事物成為它的所緣。這是空無所有。以這樣的修習為前提,心無所緣,仿佛變得不存在。這是無種子的無智入定。
擺脫肉體者和化為原初物質者依靠存在。(19)
這有兩種:依靠方法和依靠存在
。其中,瑜伽行者依靠方法。擺脫肉體者和化為原初物質者依靠存在。擺脫肉體的天神依靠存在。因為他們憑借唯獨感受自己的潛印象的心
,仿佛體驗到獨存的境界,經受與自己的潛印象相應的果報
。同樣,化為原初物質者
在心具有職責
時,化為原初物質,仿佛體驗到獨存的境界,而心受職責的控制,又返回
。
另一些以信念、精勤、憶念、入定和智慧為前提。(20)
另一些以信念、精勤、憶念、入定和智慧為前提。這些瑜伽行者依靠方法。信念是思想清凈,如同慈愛的母親保護瑜伽行者。懷有信念而追求分辨者產生精勤。憶念協助精勤者。有憶念協助,心入定,不混亂。入定的心出現智慧的分辨。由此,如實知道事物。通過這樣的修習和擺脫種種對象,形成無智入定。
強力者接近。(21)
確實,有九種瑜伽行者。有柔弱、中等和強烈三種方法,也就是柔弱方法、中等方法和強烈方法。其中,柔弱方法又分三種:弱力、中力和強力。中等方法和強烈方法也同樣。其中,強烈方法中的強力者接近獲得入定和入定果。
依據柔弱性、中等性和強烈性,也有程度區別。(22)
依據柔弱性、中等性和強烈性,也有程度區別。這是說有柔弱的強力、中等的強力和強烈的強力。據此也有區別。按照這種區別,柔弱的強力接近,中等的強力更接近,強烈的強力最接近獲得入定和入定果。
或者,依靠敬仰自在天。(23)
依據這種方法,更接近達到入定嗎?有沒有其他方法達到入定?或者,依靠敬仰自在天。依靠敬仰,依靠特殊的虔誠,僅僅憑借沉思,自在天受吸引,施恩于他。僅僅通過沉思他,瑜伽行者更接近獲得入定和入定果。
自在天是特殊的原人,不受煩惱、業和果報積聚的影響。(24)
現在,誰是這個不同于原初物質和原人而名為自在天者?自在天是特殊的原人,不受煩惱、業和果報積聚的影響。無知等是煩惱。善行和惡行是業。它們的結果是果報。與它們相應的熏習是積聚。它們出現在思想中,歸在原人名下。因為他是這些果實的感受者。猶如士兵們的勝敗歸在主人名下。因為不受這種感受的影響,自在天是特殊的原人。
有許多獨存者達到獨存。確實,他們斬斷三種束縛而達到獨存。而自在天過去和現在都沒有這些束縛。可以知道解脫者以前有哪些束縛,而自在天不是這樣。或者,化為原初物質者此后顯現那些束縛,而自在天不是這樣。他始終是解脫者,始終是自在天。
由于獲得殊勝的本性,自在天永遠杰出。這有沒有理由?它的理由是經典。經典的理由是什么?理由是殊勝的本性。經典和杰出這兩者無始的聯系出現在自在天的本性中。由此,他始終是自在天,始終是解脫者。
他的權威擺脫相同者和超越者。這樣,沒有其他的權威超越他。如果有超越者,也就是這個權威。因此,達到權威極點者就是自在天。沒有與他相同的權威。為什么?兩個相同者同時追求一個目標:“讓這個成為新的!讓這個成為舊的!”其中一個獲得成功,另一個愿望受挫,而位居其下。兩個相同者不可能同時達到愿望的目標,因為兩者的目標互相對立。
因此,正是自在天,他的權威擺脫相同者和超越者。他是特殊的原人。
在他那里,全知的種子不可超越。(25)
還有,在他那里,全知的種子不可超越。這種或小或大對于過去、未來和現在的以及單個或集體的超感覺把握,是全知種子。它在他那里增長,不可超越。他是全知者。全知的種子達到極點,因為卓越超絕,如同量度本身。在他那里,知識達到極點。他是全知者。他是特殊的原人。推理只能用于確立共同性,已耗盡能力,而不能確立特殊性。他的特殊名稱
等知識,可以從經典中尋找。雖然他沒有自己的利益需求,但他一心饒益眾生:“在每劫毀滅和大毀滅時,我要教導知識和正法,拯救世間眾人。”有這樣的說法:“這位原初智者,可尊敬的至高仙人,出于慈悲,依靠創造的心,向渴望知識的阿修利
宣說要義。”
由于不受時間限制,他也是古人的老師。(26)
由于不受時間限制,他也是古人的老師。古代的那些老師都受時間限制,而在他那里,時間不是為了限制而出現。因此,他也是古人的老師。應該知道正如他在這個創世之初確立殊勝地位,在往古那些創世之初也是如此。
唵音是他的表示者。(27)
唵音是他的表示者。自在天是唵音的所表示者。這種能表示性和所表示性是約定而成的,或像燈和光那樣是固有的?這個所表示者和能表示者的關系是固有的。這個約定用詞表示自在天的固有意義。如同父子關系是固有的,通過約定用詞表明這是他的父親,這是他的兒子。在其他的創世中,同樣也是依靠這種能表示和所表示的能力,運用約定用詞。
念誦它,領悟它的意義。(28)
依據約定的永恒性,通曉經典者知道音和義的關系是永恒的。瑜伽行者明白所表示性和能表示性,念誦它,領悟它的意義。念誦唵音,領悟唵音所表示的自在天。瑜伽行者念誦唵音,領悟它的意義,專心致志。有這樣的說法:
通過誦習修習瑜伽,
通過瑜伽進行誦習,
依靠誦習和瑜伽達到
完美,至高自我顯現。
由此,獲知內在意識,也無障礙。(29)
對于他,還會有什么?由此,獲知內在意識,也無障礙。依靠敬仰自在天,疾病等障礙消除。他也看見自己的原本狀態。如同自在天是原人,純潔,清凈,獨存,無附屬物,他也獲知這位感知知覺的原人。
疾病、昏沉、懷疑、懈怠、懶散、欲求、謬見、不進入狀態和不穩定,這些心的散亂是障礙。(30)
現在,成為障礙的心的散亂有哪些?或者有多少種?疾病、昏沉、懷疑、懈怠、懶散、欲求、謬見、不進入狀態和不穩定,這些心的散亂是障礙。這些是心的散亂造成的九種障礙。它們伴隨心的活動出現。沒有它們,也就沒有障礙。心的活動已在前面講述。這里,疾病是元素、液汁和感官失調。昏沉是心無能為力。懷疑是知識游移兩端,或是這樣,或不是這樣。懈怠是不能實現入定。懶散是身心沉重,不能啟動。欲求是內心貪求感官對象。謬見是識見顛倒。不進入狀態是不達到入定狀態。不穩定是達到入定狀態而心不堅持。因為只有處在入定狀態,心才穩定。這些心的散亂稱為九種瑜伽污垢、瑜伽敵人和瑜伽障礙。
痛苦、沮喪、肢體搖晃、吸氣和呼氣伴隨心的散亂。(31)
痛苦、沮喪、肢體搖晃、吸氣和呼氣伴隨心的散亂。痛苦來自自身、生物或天界。痛苦是人們受其侵害而努力加以消除者。沮喪是愿望受挫而心中煩躁。肢體搖晃是肢體搖動或顫抖。吸氣是吸入外面的氣。呼氣是呼出體內的氣。這些伴隨散亂。心散亂者產生這些,而心入定者不產生這些。
為了克服它們,修習固定于一個實體。(32)
現在,這些散亂,入定的敵人,應該依靠修習和離欲加以抑止。其中,他在總結修習這個論題時說:“為了克服它們,修習固定于一個實體。”為了克服散亂,應該進行修習,讓心依靠一個實體。
但有人認為心剎那變化,僅僅是意念,固定于每種對象。而整個心集中于一處,也就沒有散亂
。
然而,如果心從各處收回,集中于一個對象,也就是集中于一處,而不固定于每種對象。
或者,認為心依靠相似意念的流動,集中于一處。如果集中于一處是流動的心的特質,那么,由于剎那變化,也就沒有單一的流動的心。
還有,如果作為流動的一部分,是意念的性質。那么,無論是相似的意念流動,還是不相似的意念流動,由于固定于每種對象,它們都是集中于一處,也就不存在散亂的心。
因此,心是一種,固定不變,而有多種對象。
還有,如果那些意念生性相異,不與一種心相連,那么,一個意念者怎么能記憶另一個意念體驗的對象?一個意念者怎么能感受另一個的意念積聚的業?無論怎樣考慮,這只能說明“牛糞和牛奶”這個格言。
還有,依據心的相異性,造成否定一個人自己的體驗。如果一切意念相異,那么,“我接觸我所看見者”,或者,“我看見我所接觸者”,怎么能確立“我”這個概念與意念者不相異?“我”這個概念具有不相異的性質,屬于一個意念者。如果種種心永遠相異,意念怎么能依附同一個意念者。“我”這個概念具有不相異的性質,靠自己的感受把握。其他的認知手段都不能挫敗這種感受的力量。而且,其他的認知手段依靠這種感受的力量起作用。因此,心是一種,固定不變,而有多種對象。
心的清凈來自于培養對苦樂善惡的慈悲喜舍。(33)
這部經怎樣教導修煉穩定的心?心的清凈來自于培養對苦樂善惡的慈悲喜舍。其中,應該對一切享受快樂的眾生表示慈愛,對遭受痛苦的眾生表示悲憫,對具有善性的眾生表示歡喜,對具有惡習的眾生表示舍棄。這樣修煉,便會產生純潔的性質。由此,心獲得清凈。心清凈而專一,達到安定的境界。
或者,通過呼氣和控制呼吸。(34)
或者,通過呼氣和控制呼吸。呼氣是用特殊方式努力用鼻孔呼出體內的氣。控制呼吸是調息。通過這兩者,達到心的安定。
或者,感覺對象的活動出現,引起心的安定。(35)
或者,感覺對象的活動出現,引起心的安定。專注于鼻尖,感覺到天香,這是香的活動出現。專注于舌尖,感覺到味。專注于上顎,感覺到色。專注于舌中,感覺到觸。專注于舌根,感覺到聲。這些活動出現,引起心的安定,消除懷疑,成為進入入定智慧之門。
據此,應該知道,專注于月光、陽光、星光、摩尼珠光和燈光等,也感知到這種感覺對象的活動出現。
雖然依靠種種經典、推理和老師的教導,得知事物的真實性確實存在,因為他們有能力如實確定事物,但是,只要沒有親身體驗,甚至只是體驗事物一部分,那么,整個事物就仿佛是不可捉摸的。這樣,對于解脫等微妙的事物,也就不可能產生堅定的信念。因此,為了鞏固經典、推理和老師的教導,必須親身體驗某種特殊的事物。如果能親身體驗他們所教導的事物的一部分,也就能確信包括解脫在內的一切微妙的對象。為此,這部經教導心的修煉。心的活動不受限制,而控制它的對象的意識出現,也就能親身體驗種種事物。這樣,他的信念、精勤、憶念和入定就會無障礙。
或者,無憂愁而明亮的。(36)
或者,無憂愁而明亮的活動出現,引起心的安定。專注于心蓮花,感覺到知覺。這種知覺的本性明亮如同天空。由于善于保持安定,這種活動呈現陽光、月光、星光和摩尼珠光的形態。同樣,專注于自我性,心變得如同無波浪的大海,平靜,無限,唯有自我性。對此,有這種說法:“知道自我僅僅是微小的原子,他也就會這樣認知‘我是’的含義
。”
這兩種無憂愁的活動,有感覺對象和唯有自我性,稱為明亮的。依靠它們,瑜伽行者的心達到安定的境界。
或者,心以離欲為對象。(37)
或者,心以離欲為對象。或者,離欲成為心的所緣,瑜伽行者的心受感染,達到安定的境界。
或者,依靠對夢和睡眠的認識。(38)
或者,依靠對夢和睡眠的認識。或者依靠對夢的認識,或者依靠對睡眠的認識,呈現那種狀態,瑜伽行者的心達到安定的境界。
或者,通過沉思符合自己心愿的對象。(39)
或者,通過沉思符合自己心愿的對象。可以沉思符合自己心愿的那種對象。心在這里達到安定,在別處也會達到安定的境界。
他的控制力達到最小和最大的極點。(40)
他的控制力達到最小和最大的極點。心進入微小者,達到最小極點的安定境界。心進入粗大者,達到最大極點的安定境界。這樣,達到這兩種極點,他的至高的控制力不受阻礙。由于這種控制力,瑜伽行者的心達到圓滿,不再需要反復修煉。
活動消失,達到等至,如同摩尼寶珠,染有所緣的認知者、認知手段和所認知者的色彩。(41)
那么,心獲得安定而達到等至有什么特征?以什么為對象?于是,這樣說:活動消失,達到等至,如同摩尼寶珠,染有所緣的認知者、認知手段和所認知者的色彩。活動消失是意念停息。如同摩尼寶珠是舉例說明。如同水晶伴隨種種所緣物,染有種種色彩,呈現所緣物的形態。同樣,心染有所緣的所認知者的色彩,與所認知者同一,呈現所認知者的形態。同樣,染有微小事物的色彩,與微小事物同一,呈現微小事物的形態。同樣,染有粗大事物的色彩,與粗大事物同一,呈現粗大事物的形態。同樣,染有世界各部分的色彩,與世界各部分同一,呈現世界各部分的形態。
也可以這樣觀察認知手段感官。染有所緣的認知手段的色彩,與認知手段同一,呈現認知手段的形態。同樣,染有所緣的認知者原人的色彩,與認知者原人同一,呈現認知者原人的形態。同樣,染有解脫者原人的色彩,與解脫者原人同一,呈現解脫者原人的形態。這樣,如同摩尼寶珠,心染有所緣的認知者、認知手段和所認知者即原人、感官和事物的色彩,在它們中保持安定,與它們的形態同一,這稱為等至。
混雜有詞音、詞義和認知的分別,這是有思考等至。(42)
其中,混雜有詞音、詞義和認知的分別,這是有思考等至。例如,牛作為詞音,牛作為詞義,牛作為認知,即使互相不同,也不加區分,看作認知手段。一旦加以區分,這些是詞音的性質,這些是詞義的性質,這些是認知的性質。這是它們的區分方式
。
其中,牛等對象進入達到等至的瑜伽行者的入定智慧中,如果夾雜詞音、詞義和認知的分別,這是混雜的等至,稱為有思考。
如果在入定智慧中,關于語言習慣的記憶完全凈化,沒有所聞和推理認知的分別,對象只依照自己的特征,呈現自己的形態,這是無思考等至,至高的親證。這也是所聞和推理的種子。所聞和推理從中產生。而這種感知不伴隨所聞和推理認知。因此,瑜伽行者的感知產生于無思考入定,不混雜其他的認知手段。
記憶完全凈化,只呈現對象,甚至沒有自己的特征,這是無思考。(43)
這條經文說明無思考等至的特征:記憶完全凈化,只呈現對象,甚至沒有自己的特征,這是無思考。關于語言習慣、所聞和推理認知種種分別的記憶完全凈化,智慧染有所認知者的色彩,仿佛拋棄自己具有認知手段性質的智慧的特征,只有對象的特征。與所認知者的特征同一,這便是無思考等至。這樣作出了說明。
這是它的唯一的知覺通道。因為牛等、罐等或這個世界的本質是對象,以原子聚合為特征。這種特殊的聚合是微小元素的共同性。這成為本質,能通過顯現的結果推斷。它呈現自己能呈現的形式。一旦其他的特征出現,它便消失。
這種特征稱為整體。它是唯一,或大,或小,或可接觸,或有作用,或無常。種種行為依靠這種整體起作用。若認為這種特殊聚合并不真實,微妙的原因不可獲知,那么,對于他,不存在整體,不能確定對象的形態,而成為虛妄的知識。這樣,通常所獲知的一切都成為虛妄的知識。因為不存在對象,怎么能產生正確的知識?
無論獲知什么,都與整體性相關。因此,存在整體,產生大等的說法,成為無思考等至的對象。
據此,微小對象的有觀察和無觀察也得到說明。(44)
據此,微小對象的有觀察和無觀察
也得到說明。這里,微小的元素顯現特征,依靠對地點、時間和原因的感受區分。這種等至稱為有觀察。還有,微小的元素呈現活動的特征,由一種知覺感知,成為所緣,出現在入定智慧中。
而在任何情況下,面對這樣的微小對象,它們不分靜止的、活動的或不可名狀的性質,而依隨一切性質,實際是一切性質的本質,這種等至稱為無觀察。因為微小的元素確實是這樣的特征。依靠這種特征,成為所緣,影響入定智慧的特征。一旦智慧仿佛沒有自己的特征,唯有對象,便稱為無觀察。
這里,以粗大事物為對象的有思考和無思考,以微小事物為對象的有觀察和無觀察。這樣,通過無思考說明這兩者毋庸置疑。
微小對象的性質以無相為終極。(45)
微小對象的性質以無相為終極。地原子的微小對象是香唯。水原子的微小對象是味唯。光原子的微小對象是色唯。風原子的微小對象是觸唯。空原子的微小對象是聲唯
。所有這些這些原子的微小對象是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的微小對象是相唯
。相唯的微小對象是無相
。沒有超越無相的微小者。原人難道不是微小者?是的。無相的微小超越相,而原人不是這樣的微小者。原人不是相的直接原因,但也是相的助因。由此,原初物質的至高微小得到說明。
這些只是有種子入定。(46)
這些只是有種子入定。這四種入定以外在事物為種子,是有種子入定。其中,依據粗大對象的有思考和無思考,依據微小對象的有觀察和無觀察。這四種入定得到說明。
在清澈的無觀察中,內心清凈。(47)
在清澈的無觀察中,內心清凈。以光明為本質的知覺本性擺脫污垢的遮蔽,穩定的光流不被動性和惰性壓倒,這是清澈。一旦無觀察入定產生這種清澈,瑜伽行者內心清凈,明亮的智慧光芒以事物為對象,無關乎步驟
。有這樣的說法:
智者登上智慧的宮殿,
無憂無慮,猶如站在
高山之巔,俯瞰世間
充滿憂慮的一切眾生。
這里,智慧充滿真理。(48)
這里,智慧充滿真理。這里,心入定者的智慧產生,稱為“充滿真理”。這個名稱名副其實,它確實充滿真理。其中,甚至嗅不到虛妄知識的氣味。有這樣的說法:
瑜伽行者通過經典、推理和品味修禪,
以這三種方式培養智慧,獲得至高瑜伽。
還有不同于所聞和推理智慧的領域,因為涉及特殊的對象。(49)
還有不同于所聞和推理智慧的領域,因為涉及特殊的對象。所聞是經典知識,屬于一般的領域。依靠經典不能表達特殊。為什么?因為沒有表達特殊的詞語。
同樣,推理屬于一般的領域。“抵達則有通道,不抵達則無通道。”這種說法便是依據一般得出的結論。因此,所聞和推理的領域沒有任何特殊。而這種微小、間隔和遠離的事物也不能依據世俗的感覺獲知。但這種不可認知的特殊并非不存在。這種特殊能由入定智慧把握。它屬于微小元素,或屬于原人。因此,還有不同于所聞和推理智慧的領域,因為涉及特殊的對象。
由此產生的潛印象阻止其他的潛印象。(50)
瑜伽行者獲得入定智慧,由智慧造成的潛印象不斷更新。由此產生的潛印象阻止其他的潛印象。由入定智慧產生的潛印象遏制涌起的潛印象。抑止了涌起的潛印象,由此產生的意念便不產生。抑止了意念,入定出現。然后,入定產生智慧。然后,智慧造成潛印象。這樣,潛印象不斷更新。
然后,智慧,然后,潛印象。為何這種潛印象不讓心擔負任務?
這些由智慧造成的潛印象是消除煩惱的原因,它們不讓心擔負這種特殊的任務。它們讓心擺脫自己的任務。因為心的活動以明辨為終極。
在它得到抑止時,由于抑止了一切,成為無種子入定。(51)
然后,怎么樣?在它得到抑止時,由于抑止了一切,成為無種子入定。它
不僅抑止入定智慧,也抑止由智慧造成的潛印象。為什么?這種抑止產生的潛印象抑止入定產生的潛印象。這種抑止心造成的潛印象,可以憑對于抑止而安定的時間順序的感知推斷。抑止涌起的潛印象的入定產生與獨存者聯系的潛印象。與這些潛印象一起,心沉入自己原本所處的原初物質中。因此,這些潛印象抑止心的任務,不成為安定的原因。一旦心停止任務,與屬于獨存者的潛印象一起停息。心停息,原人完全保持自己的原本形態,而稱為純潔者、獨存者和解脫者。
以上是缽顛阇利依據數論的《瑜伽論》中名為《入定》的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