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志在振興中華——深切懷念茅以升同志
- 回憶茅以升
-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 3747字
- 2018-12-14 14:47:11
田森
當我從茅老女兒打來的電話中得知茅老去世后,這顆科學巨星殞落的消息不禁令我心如搗。我頓時感到仿佛周圍的一切都變了樣。多少事,涌心頭,難回首。傾錢塘江之水也訴不盡我對這位忘年好友的無限思念。時光的流逝絲毫不能沖淡我失去茅老的痛苦,他那謙和的微笑、樸實的風格和勤奮的精神在我的腦際反而變得越來越清晰了。我一直到現在都很難抑制思潮的激蕩。謹借這篇紀念文章,獻出我對茅老深深的敬重和斬不斷的思念,也許這樣我的心情可以平靜一點。
我認識茅老30年,他長我34歲,然而年齡的差距并不影響我們思想上的溝通和誠摯的友誼。過去我經常在他家小住,有時一住就是兩三個月。數不清的秉燭夜談,給我帶來了多少歡快、多少啟迪、多少教益啊!茅老出身書香門第,自幼受祖父和父親的熏陶,從小好學好思。茅老后來成為橋梁大師,同他的家教不是沒有關系的。然而最令他下決心獻身橋梁事業的還是聽了孫中山先生的一席話。孫中山應邀到唐山路礦學堂講演,說中國革命既需要武裝大軍,又需要建設大軍,他勉勵在座的青年學生要擔負起建設祖國的重任。孫中山的這番話深深地打動著茅以升的心。在唐山路礦學堂的五年學習時間里,他年年都考第一,五年內單是他記的筆記就有200多本,字數近1000萬,他畢業考試的一份卷子上,老師給他判了120分。大學畢業后的當年,茅以升就考上了官費留學美國,由于學習出眾,用了不到三年半的時間,他讀完了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學成歸國時才24歲,就被聘為唐山交大教授,成為我國當時最年輕的教授,恐怕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教授了。早在他留美期間,由于他顯示的才華,多少美國人希望他能留下來,可茅以升心中裝的是為中華崛起而奮斗的壯志,任何金錢地位對他說來都沒有誘惑力。當他一投入祖國的懷抱,便開始了他的30多年的教授生涯,為祖國培養了大批優秀工程技術人才。
1933年他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應邀來到杭州商討建造錢塘江大橋的事。作為著名橋梁專家,他比誰都更清楚錢塘江是一條險江,要在這樣的險江上建造一架牢固的橋梁,談何容易!長年來令他感到羞恥的是,中國的許多大橋都是外國人造的,他決心要為中國人爭一口氣,他要雪恥!強烈的愛國意識促使茅以升廢寢忘食,對錢塘江大橋工程進行了異常周密的設計。他知道這不僅是造物質的大橋,也是造精神的大橋,他要通過建造這樣一座比外國人在中國所建的所有大橋規模都大的橋梁來激發人們振興中華的信念。他在向我講述造橋的故事時曾說過這樣一段話:“錢塘江大橋不僅規模大,而且在技術上有兩個很大的難題:江底的流沙有40米厚,再加上難以征服的錢塘江怒潮,這是外國人在中國所建的所有大橋都沒有遇到過的困難,為了解決這兩個難題真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我清楚地記得當時在他眼神里射出一種奇異的光芒,我理解那是一種非常復雜的感情的流露,我想其中至少包括克服困難后的欣慰和做一個中國人的驕傲。難道不是嗎?經過兩年半緊張的施工,錢塘江大橋終于于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車了,然而沒過多久,戰火蔓延到浙江,為了不把橋留給敵人使用,茅以升決定于1937年12月23日炸橋。當他向我講起半個世紀前的這件往事時依然心潮洶涌,我問他當時是一種什么心情?他幾乎不假思索地回答說:“這就好比必須親自捏死自己的兒子一般?!闭f罷一陣沉默。我知道,炸橋的話題又勾起了他對往事的幾多回憶。我暗自地說:“茅老真是一位深明民族大義的人?!闭蛑竺├显鴮懥巳坠旁妬砑耐兴谋瘧嵵?。其中最后一首是這樣寫的:“斗地風云今變色,炸橋揮淚斷通途?!逍腥被稹鎭砘?,不復原橋不丈夫?!蔽覍λf,我最喜歡的是最后一句,他欣慰地笑了。待到抗戰勝利,特別是杭州解放后,茅老率領了一支強大的工程隊投入徹底修復錢塘江大橋的工程,至1953年9月全部完工,錢塘江大橋又重新巍然屹立在祖國的南方。
長江歷來被視為“天塹”,認為“不可飛渡”。新中國成立后,政府決心建造武漢長江大橋,把這個“天塹”變成“通途”。為了審定建橋方案,政務院(即國務院)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主持下,召開了一次專門會議,并請茅老參加,周總理對茅老十分信賴,要他多出主意。茅老非常感謝周總理的信任,為了完成交給他的這個任務,他作為武漢長江大橋技術顧問委員會主任,貢獻出了自己建橋的全部寶貴經驗。在大家的通力努力下,終于使李白筆下的“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風愁煞峭帆人”的景象成為永不復返的往事。
茅老作為一位橋梁大師,早已中外知名。然而我想說,他不僅是一位建造物質橋梁的能手,而且是建造理解的橋梁、友誼的橋梁、祖國統一的橋梁的出色的工程師。他造的橋,物質的也好,精神的也罷,出發點都只有一個:為中華之振興而服務。
早在20世紀30年代,茅老就形成了一個觀點:科學絕不只是科學家的事情,需要讓廣大群眾懂得科學。在他看來,沒有廣大群眾對科學的理解,也就沒有國家科學水平的提高,所以他非常重視向廣大群眾宣傳科學的道理,幫助他們懂得科學、理解科學和使用科學。為了在科學家和廣大群眾之間搭起理解的橋梁,他嘔心瀝血寫了大量優秀的科普文章,溝通了同廣大群眾的思想交流。很多人都喜歡茅老的科普文章,因為它們不僅寓意深刻,而且流暢好讀,殊不知這一切都來之不易。有的為了尋找一個更易于為讀者理解的表達方式,他寧愿好幾天絞盡腦汁去苦苦地思索。他寧肯苦了自己也絕不愿意苦了讀者。他為什么能夠做到這樣呢?每當我思考這個問題時,一件往事很自然地涌入我的腦際。記得那是一個夏日的夜晚,我們就什么是幸福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他在強調了事業成功的意義后,特別又說了這樣一番話:“能夠被人充分理解就是一種幸福!”是的,他要讓科學能夠被廣大群眾所充分理解,這對他說來就是一種幸福,為了這個目標,難怪他不惜獻出自己的精力和智慧,把科普文章寫得好上加好。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他也是把理解看得很重的,他總是為增進人們的相互理解而努力去搭橋。他寫的《沒有不能造的橋》熱情地鼓舞人們去戰勝困難,勇猛地前進,被評為新長征科普創作一等獎。20世紀60年代《人民日報》曾經連載他的科普文章《橋話》,這篇生動活潑的文章頗受毛主席的好評,毛主席熱情地贊揚他說:“你不僅是個科學家,還是個文學家哩!”
同茅老有過接觸的人都可以感到在他身上有一股魅力,使人們愿意去親近他,雖說他才華出眾,身居要職,但絕沒有大人物的架子。他心若清泉,待人誠懇,使你容易在他面前打開自己的心扉。他還有一個了不起的修養,當你向他傾訴什么的時候,不論他是否同意你的觀點,他都不會打斷你,而且你還可以從他的眼神里看到,他是在全神貫注地聽你講話。難怪他贏得了那么多朋友,而他自己又是一個非常熱愛朋友、關心朋友的人。他有各式各樣的朋友,可以說遍布天下。他不僅同老年人交往,而且喜歡青年人,更喜歡少年兒童。他是一個善于同不同類型的人進行心靈溝通的人,正是這個素質把他同朋友們緊緊地聯結在一起。在他晚年,我不止一次勸他少參加些不必要的會議,多騰出些時間來總結一下畢生從事科學的經驗,他雖然表示很同意我的看法,但只要是與青少年有關的事,他總是感到有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我記得很清楚,當他還住在東單西裱褙胡同的時候,一天晚上一位素不相識的青年人來訪,向他請教有關科學方面的問題,他不僅非常仔細地解答了那個青年所提出的問題,而且當場為那個青年擬就了一個必須閱讀哪些著作的目錄,那個青年被感動得不知說什么才好。至于對孩子們的請求,那更是有求必應。記得有一個不完全的統計,改革開放以來,直接聽過茅老講話的孩子就達3萬多人次。茅老還不止一次地親筆給孩子們寫回信,因為在他看來,“從小得到啟發”是至關重要的。
茅老還是溝通海內外的友誼橋梁的工程師。新中國成立后,他曾先后訪問過14個國家,每到一處他都要結交很多朋友,他長于用令人信服的事實來宣傳新中國的成就,為祖國爭取了許許多多友人。錢塘江大橋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可誰又掂量得出這座友誼橋梁所發揮的作用呢?有朋友問我“為什么茅老能活那么長?他有什么養生之道?”我偶然地把這個提問告訴了茅老。他笑著說:“那是因為我的朋友多!”我完全相信他的這個說法?,F代科學已經證明交往是延年益壽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茅老作為一位熾熱的愛國者,對于祖國的統一極為關注。他常說:“臺灣和大陸應該攜起手來,為實現祖國的四化而共同奮斗?!睘榱伺_灣的回歸,他默默地做了許多工作,每逢他在國外接觸到臺灣同胞時,總竭盡全力宣傳祖國統一的意義,他是一個在臺灣有影響的人,那里有他的許多學生、老友,有的還擔負著相當的職務。茅老對于如何促進臺灣回歸有很多設想,他在年過九十之后,還希望能親訪臺灣,利用他自己的影響為架設祖國統一的橋梁做出自己的貢獻。應當說,這是他造橋生涯的最后光輝。他愿意燃燒這最后的歲月,去爭取祖國的統一。
每個人的生命都有自己的主旋律。如果有人問我什么是茅老生活的主旋律,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他——“志在振興中華”。周總理當年赴日留學前曾送給一位好友“愿相會中華騰飛世界時”的贈言,茅老生前非常喜歡這句話。他作為歐美同學會會長在為紀念該會創建70周年的講話中特別借用了周總理這句話來與海外同學共勉?,F在茅老已經離開了我們,待到中華騰飛世界時,讓我們再相聚一堂共同紀念茅老吧!這篇文章總有個結尾,然而我對茅老的斬不斷的思念卻永遠沒有終結的時候。
(作者系中國當代社會研究中心主席、社會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