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讓失控毀了你:管住壞情緒的必修課
- 王利利
- 1855字
- 2019-01-10 17:02:20
5.失控會讓人付出慘重的代價
故事一:18歲的譚某是一名高三的學生,本來學業壓力就比較大,父母的殷切期望和關心更讓他感到窒息,他感覺自己隨時都可能爆發。
在一次模擬考試中,譚某發揮失常,成績不是很理想。媽媽關心則亂,說了幾句沒輕沒重的話,這讓譚某憋了許久的情緒終于爆發出來。他對著媽媽怒吼:“成績就這么重要嗎?上大學才是唯一的出路嗎?是我重要還是成績重要?你把我生下來就當作學習的機器嗎?我實在是受夠你了!”說完,便摔門而去。
譚某一夜未歸,心急如焚的媽媽擔心孩子出意外,不由得自責起來:都怪自己說話沒輕沒重,高三的孩子壓力本來就大,自己怎么還能再給他施壓呢?孩子不知去向,我也無顏再茍活于世了……在深深的自責中,媽媽服毒自殺了。
故事二:郭某的兒子考上了重點大學,這讓郭某喜不自勝。為了獎勵兒子,他帶著兒子出去游玩。
可是在路途中,由于道路擁擠,一輛車不小心蹭了一下郭某的車。這讓郭某的好心情一下子沒了,他停下車子與那位車主進行理論。在理論的過程中,由于爭執越來越激烈,最后雙方動手打了起來。
郭某的兒子想要上前勸阻爸爸不要再打了,可是郭某卻失控地將兒子一把推開。這一推不要緊,兒子正好撞到了從后面行駛而來的車輛……
這兩則故事讓人看后不禁唏噓不已:美好的青春年華卻因為情緒失控而逝去。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果我們遇到一點不順心的事情就怒不可遏,大發雷霆,不僅無法解決問題,甚至會使自己和身邊人都受到傷害,這無疑是雪上加霜。
中醫專家表示,怒由氣而生,怒和氣如同一對“雙胞胎”。怒傷肝,怒氣會使“血氣耗,肝火旺”,后患無窮。正所謂“百病生于氣,養身需制怒”。在我們耳熟能詳的“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中,周瑜在暴怒之下口吐鮮血,最終英年早逝。
所以,凡事都要把握“度”,過猶不及。當怒火不受控制地噴薄而出后,結果只會傷人傷己。所謂“小吵怡情,大吵傷心”。當我們發泄自己怒火的時候,情緒失控,亂砸東西,說出尖銳、侮辱他人的話,甚至出現粗暴而野蠻的行為和舉動,都會讓自己和對方受到傷害。
就像上文第一個故事中的譚某,當情緒失控時,對媽媽說出那些尖銳的話,不僅使得自己怒火難平,還造成了難以挽回的傷害;第二個故事中的郭某,因為一點小事而與他人產生爭執,最后變為粗暴的打斗,不僅讓自己深陷于惡斗之中,還傷害到了自己的孩子。這都是由于他們過度地釋放自己的不良情緒,而付出的慘重代價。
英國化學家亨特本來前程一片大好,可是因為他愛發脾氣,控制不住壞情緒,在一次醫學會議上被人頂撞,盛怒之下心臟病突發,當場身亡。可見,怒氣猶如藏在身體內的一枚定時炸彈,隨時有可能釀成大禍。
有科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中存在一個腦島皮層,當人的精神受到刺激或情緒有變化時,腦島皮層就會將大量信息反饋到心臟,使得心肌的負荷增加,心室纖維發生顫動,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會導致心臟停止跳動。
所以,當我們因為某件事或某個人的言談舉止而情緒失控的時候,不妨想想:這樣做到底值不值得呢?
一位婦人總是會為一些瑣碎的事情而大動肝火,她雖然知道自己這樣很不好,卻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為此,她請求一位高僧為自己談禪說道,以消除自己的怒火。
高僧聽明她的來意后,一言不發地把她帶到禪房中,然后把她鎖在了里面。婦人見狀,立刻怒火中燒,對著離去的高僧大聲指責,但高僧不為所動;婦人轉而高聲怒罵,但高僧依然無動于衷。后來,婦人只好沉默不語。
高僧見此,便上前問道:“還在生氣嗎?”
婦人答道:“我只是在生自己的氣,何苦要來你這個地方受罪?!?/p>
高僧聽聞,轉身離開,邊走邊說:“連自己都無法原諒的人,又怎么能做到心如止水呢?”
不久,高僧又走上前問:“還有怒火未消嗎?”
婦人答:“沒有。”
高僧再次拂袖而去,道:“看來你的怒氣還積壓于心,爆發起來將會更加厲害?!?/p>
當高僧第三次來到門前時,婦人不等高僧問她,就直接對他說:“我現在已沒有怒氣了,感覺根本不值得生氣。”
高僧會心地笑道:“懂得值不值得,表明你心中已有衡量,不過還有氣根?!?/p>
婦人不解:“什么是氣?”只見,高僧將滿杯的茶水朝地面傾灑而去。婦人觀察了好久,突然明白了此中深意。于是,她虔誠地叩拜后離開了。
所謂的氣,其實就是別人吐出來的,但你卻硬要接到口里,當你吞下去的時候會覺得反胃;但是當你不在意它的時候,它就會自動消失。
杜甫云:“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比松谑?,不管面對什么樣的事,我們都要學會胸襟開闊,不要在一些瑣碎的小事上糾纏不休而讓情緒失控。人生如同走路一樣,不可能總是一馬平川,遇上坑坑洼洼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何必讓自己拘泥于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