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窮忙的職場生存智慧
恪守時間是工作的靈魂和精髓所在,同時也代表了明智與信用。
在著名商人阿蒙斯·勞倫斯從事商業生涯的最初七年里,他從不允許任何一張單據到星期天還沒有處理。守時,據說還代表了彬彬有禮、溫文爾雅的皇家風范。有些人總是手忙腳亂地完成工作,他們總是急匆匆的樣子,給你的印象就好像他們在趕一輛馬上就要啟動的火車。他們沒有掌握適當的做事方法,所以很難有什么大的成就。商業界的人士都懂得,商業活動中某些重大時刻會決定以后幾年的業務發展狀況。如果你到銀行晚了幾個小時,票據就可能被拒收,而你借貸的信用就會蕩然無存。
當有人問一名法國政治家,他怎么能夠在職業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還承擔多種社會職務,他回答說:“我只是從不把今天可以做的事情拖到明天,如此而已。”據說,有一位社會工作的人遭到了失敗,因為他正好把這個過程顛倒過來,他的格言是:“能夠推到明天的事情絕不要今天做。”有多少人把本來可能加以利用便會有所作為的時間,無所事事地浪費了,與親戚和朋友待在一起不知不覺地消磨掉了。
“快!快!快!為了生命加快步伐!”這句話常常出現在英國亨利八世統治時代的留言條上警示人們,旁邊往往還附有一幅圖畫,上面是沒有準時把信送到的信差在絞刑架上掙扎的畫面。當時還沒有郵政事業,信件都是由政府派出的信差發送的,如果在路上延誤要被處以絞刑。在古老的、生活節奏緩慢的馬車時代,用一個月的時間歷經遙遠的路途和危險的跋涉才能走完的路程,我們現在只要幾個小時就可以穿越。但即使在那樣的年代,不應該的耽擱也是一種犯罪。文明社會的一大進步是對時間的準確測量和利用。我們現在一個小時可以完成的任務是一百年前的人們二十個小時的工作量。
“拖延會帶來致命的危險后果”,由于愷撒沒有來得及早點看到的一條消息,使他在到達議院時,丟了自己的性命。駐扎在特倫敦的雇傭軍總指揮拉爾總督,正在打牌時收到一份情報,情報的內容是說華盛頓的軍隊正在穿越德勒華,要向這里進攻。但他沒有看就隨手把信塞到口袋里,直到牌打完了才拿出來看。結果,等他倉促地把隊伍集合起來時已經為時已晚,部隊全軍覆沒。僅僅幾分鐘的耽擱使他喪失了尊嚴、自由和生命!
成功有一對相貌平平的雙親—守時與精確。每個人的成功故事都取決于某個關鍵時刻,這個時刻一旦猶豫不決或退縮不前,機遇就會失之交臂,再也不會重新出現。
馬薩諸塞州的州長安德魯在1861年3月3日給林肯的信中寫道:“我們接到你們的宣言后,就馬上開戰,盡我們的所能,全力以赴。我們相信這樣做是美國和美國人民的意愿,我們完全廢棄了所有的繁文縟節。”1861年4月15日那天是星期一,他在上午從華盛頓的軍隊那邊收到電報,而第二個星期天上午九點鐘他就做了這樣的記錄:“所有要求從馬薩諸塞出動的兵力已經駐扎在華盛頓與門羅要塞附近,或者正在去往保衛首都的路上。”安德魯州長說:“我的第一個問題是采取什么行動,如果這個問題得到回答,第二個問題就是下一步該做什么。”
英國社會改革家喬治·羅斯金說:“從根本上說,人生的整個青年階段,是一個人個性成熟、沉思默想和希望受到指引的階段。青年階段無時無刻不受到命運的擺布—某個時刻一旦過去,指定的工作就永遠無法完成,或者說如果沒有趁熱打鐵,某種任務也許永遠都無法完工。”
拿破侖非常重視“黃金時間”,他知道,每場戰役都有“關鍵時刻”,把握住這一時刻意味著戰爭的勝利,稍有猶豫就會導致災難性的結局。拿破侖說,之所以能夠打敗奧地利軍隊,是因為奧地利人不懂得五分鐘的價值。據說,在滑鐵盧企圖擊敗拿破侖的戰役中,那個性命攸關的上午,他自己和格魯希就因為晚了五分鐘而慘遭失敗。布呂歇爾按時到達,而格魯希晚了一點,就因為這一小段時間,拿破侖被送到了圣赫勒拿島上,從而使成千上萬人的命運發生了改變。
有一句家喻戶曉的俗語幾乎可以成為很多人的格言警句,那就是:任何時候都可以做的事情,往往永遠都不會有時間去做。
倫敦的非洲協會想派旅行家利亞德到非洲去,人們問他什么時候可以出發,他回答說:“明天早上。”當有人問約翰·杰維斯(后來著名的溫莎公爵),他的船什么時候可以加入戰斗,他回答說:“現在。”科林·坎貝爾被任命為駐印軍隊的總指揮,在被問及什么時候可以派部隊出發時,他毫不遲疑地說:“明天。”
當機立斷常常可以避免做事情的乏味和無趣,拖延則通常意味著逃避,其結果往往就是不了了之。做事情就像春天播種一樣,如果沒有在適當的季節行動,以后就沒有合適的時機了,無論夏天有多長,也無法使春天被耽擱的事情得以完成。某顆星的運轉即使僅僅晚了一秒,它也會使整個宇宙陷入混亂,后果不堪設想。
“沒有任何一個時刻像現在這樣重要,”愛爾蘭女作家瑪麗·埃奇沃斯說,“不僅如此,沒有現在這一刻,任何時間都不會存在。沒有任何一種力量或能量不是在現在這一刻發揮著作用。如果一個人沒有趁著熱情高昂的時候采取果斷的行動,以后機遇就再也不會在他日常生活的瑣碎忙碌中出現,或者會在懶散消沉中流逝。”
科貝特說,他的成功可以歸結為“隨時做好準備”的積極實干態度。如果不是這一點,即使把他所有的天賦加起來也不會有太大的作為。“正是因為這種個性,我才會在軍隊里得到提升,”科貝特說,“如果我要在十點鐘上崗,九點鐘我就做好了準備,從來沒有一個人或一件事因為我而耽擱一分鐘。”
有人問瓦爾特·雷利:“你怎么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取得這么大的成就呢?”“如果我需要做什么事情,我就馬上去做。”這就是全部的答案。習慣于采取果斷行動的人,即使偶爾犯錯誤,也比一個頭腦聰明卻總是磨蹭拖延的人更可能獲得成功。
“明天?你是說明天?”科頓這樣說,“明天?我不要聽。明天只是個一毛不拔的吝嗇鬼,它用虛假的許諾、期待和希望大量地剝削你的財富,它開給你的是永遠無法兌現的空頭支票。明天!在亙古不變的時間長河中,明天是個永遠都找不到的狡猾家伙,只有傻瓜才會對它念念不忘、情有獨鐘。智者從來不會相信所謂的明天,也從來不屑于與津津樂道明天的人們為伍。明天是個想入非非的孩子,而他的父親就是愚蠢;追求明天的人只能永遠做著白日夢;明天就像夜晚的幻影一樣虛無。”哦!又有多少一事無成的人這樣說:“我花了一輩子的時間來追求明天,一直都以為明天會給我帶來無窮無盡的好處和利益。”
“但他還是積習難改,”英國小說家查爾斯·里德在他的作品《挪亞的皮革商》中寫道,那個老是欠債不還的小職員在下定決心后,忽然感到一陣困倦襲來,就迷迷糊糊地睡著了,“過了很久,他從沉沉的困倦中醒了過來,朝那些收據看了最后一眼,嘴里含糊不清地嘟噥著,哦,我的頭怎么這么沉!但是,他馬上坐了起來,又開始自言自語,有一句沒一句地嘟噥著:‘明天—我—要把它帶到—彭布魯克去;明天……’第二天到來的時候,警察發現他已經死了。”
“明天”是魔鬼的座右銘。整個歷史長河中不乏這樣的例子,很多本來智慧超群的人留在身后的僅僅是沒有實現的計劃和半途而廢的方案。對懶散而無能的人來說,明天是他們最好的搪塞之詞。
有兩句充滿智慧的俗語說得好:一句是“趁熱打鐵”;另一句是“趁陽光燦爛的時候曬干草”。
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通常在什么時候比較懶散倦怠。有的人是在晚飯后,有的人是午飯后,還有的在晚上七點鐘以后就什么都不想干了。每個人一天的生活往往都有一個關鍵時刻,如果這一天不想白過的話,這個時刻一定不要浪費。對大多數人而言,早晨幾個小時往往是這一天會不會過得充實的關鍵時刻。
有人曾經在亨利面前稱贊麥亞尼具有高超的技巧和過人的勇氣。“你說得很對,”亨利說,“他是位了不起的將軍,但是我總是比他早五個小時。”亨利早上四點鐘起床,而麥亞尼上午十點多鐘起床,這一點造成了他們兩個人之間的所有差別。
遲疑不決是一種疾病,拖延磨蹭則是它的前期癥狀。對那些深受猶豫不決之苦的人來說,唯一的改正辦法就是作出果斷的決定。否則,這一疾病將成為摧毀勝利和成就的致命武器。通常來說,猶豫不決的人就是失敗的人。
一位著名作家說過,床是個讓人又愛又恨的東西。我們晚上上床睡覺前,想到沒有完成的工作總覺得睡覺還太早,但是,我們早上同樣不愿意早起床。我們每天晚上下決心第二天早上一定要早起,但是,我們每天早上還是在床上伸懶腰打呵欠,磨磨蹭蹭不愿起來。
然而,大部分杰出人物起床都很早。彼得大帝總是天一亮就起床,他說:“我要使自己的生命盡可能地延長,所以就盡可能地縮短睡覺的時間。”阿爾弗烈德大帝在破曉前起床,哥倫布在清晨的幾小時內計劃尋找新大陸的航線,拿破侖在清晨考慮他最重要的戰略部署。哥白尼習慣早起,古代和現代的許多著名文學家都習慣早起。詩人布賴思特五點鐘起床,歷史學家班克羅夫特天亮就起床。我們所熟知的很多重要作家都起得很早。另外,華盛頓、杰斐遜、韋伯斯特、克萊和卡爾霍恩等政界要人也都習慣早起。
丹尼爾·韋伯斯特經常在早餐前寫二十到三十封回信。
瓦爾特·司各特也是個非常守時的人,這就是他取得眾多成就的秘密所在。他早上五點起床。他自己曾經說,到早餐的時候,他已經完成了一天當中最重要的工作。一位渴望有杰出成就的年輕人寫信向他請教,他這樣答復:“一定要警惕那種使你不能按時完成工作的習慣—我指的是‘拖延磨蹭的習慣’。要做的工作馬上去做,做完工作后再去消遣,千萬不要在完成工作之前先去玩樂。”
要養成早起的好習慣,這一生活習慣的巨大價值怎么說都不為過。對一般人來說,一天睡眠八個小時就足夠了,七個小時的睡眠其實也不算少。如果這個人身體健康,在床上躺八小時后,他就應該起床,很快地穿好衣服去工作。
“我有些朋友遭遇了一種特別的不幸,”美國聯邦主義的倡導者漢密爾頓說,“在上帝造人的時候,他給人規定了一定的工作量,同時還賦予了人支配時間的能力。這樣,如果他們準時開始工作,并且一直勤勉不已的話,最后時間剛好與工作量一致。但是,許多年前他們就遇到了一件怪事:有一部分時間無緣無故地丟失了。他們不知道時間是怎么丟失的,但他們知道得很清楚:時間確實少了。就好像本來有兩條線段,但其中一條比另一條短了一英寸;工作和時間并列平行,但是時間總是比工作少十分鐘。他們去寄信的時候郵局的大門剛剛關上,他們到達港口時正好看到輪船起航,他們趕到車站時火車剛剛開走。他們沒有違反承諾也沒有瀆職,但是做任何事情都剛好晚那么一會兒,就因為錯過很短的一刻鐘,他們竟然什么也干不成。”
有一件事情就像婚姻一樣神圣不可褻瀆—那就是約會。一個不守約的人,除非理由充分,否則就是個十足的騙子,他周圍的整個世界就會像對待騙子那樣對待他。
“一個人如果根本不在乎別人的時間,”賀拉斯·格里利說,“這和偷別人的錢有什么兩樣呢?浪費別人的一小時和偷走別人五美元有什么不同呢?況且,很多人工作一小時的價值比五美元要多得多。”
華盛頓總統四點鐘吃飯,有應邀到白宮吃飯的國會新成員遲到了,這個時候華盛頓就會自顧自地吃飯而不理睬他們,這使他們感到很尷尬。華盛頓經常這樣說:“我的表從來不理會客人有沒有到,它只問時間有沒有到。”他的秘書找借口說,自己遲到的原因是表慢了,華盛頓回答說:“那么,或者你換塊新表,或者我換個新秘書。”
富蘭克林對總是遲到卻總是有借口搪塞的用人說:“我發現,擅長找借口的人通常除此之外什么都不擅長。”
拿破侖有一次請元帥們和他共進晚餐,他們沒有在約定的時間到達,他就旁若無人地先吃起來。他吃完剛剛站起來時,那些人來了。拿破侖說:“先生們,現在就餐時間已經結束,我們開始下一步工作吧。”
約翰·昆西·亞當斯也從不拖延時間。議院開會時,看到亞當斯先生入座,主持人就知道該向大家宣布各就各位,開始會議了。有一次發生了這樣一件事,主持人宣布就座時,有人說:“時間還沒到,因為亞當斯先生還沒來呢。”結果發現是議會的鐘快了三分鐘,三分鐘后,亞當斯先生像往常一樣準時到達。
韋伯斯特在上學時從不遲到,在法庭、國會和社會公共事務中他也同樣準時。在日理萬機的繁忙生活中,賀拉斯·格里利每次約會都會準時到達。《論壇報》上很多睿智犀利的文章都是他在其他編輯悠閑地等著和別人一起消遣,或會議遲遲沒有開始時寫成的。
學校生活最大的優點之一就是有鈴聲催你起床、告訴你什么時間該去晨讀或者上課,教你養成遵守時間、從不拖延的習慣。每個年輕人都應該有一塊表可以隨時看時間;事事習慣“差不多”是個壞毛病,從長遠來看更是得不償失。
“哦,我多么喜歡那個任何事情都按時完成的小伙子!”布朗先生說,“你很快就會發現,自己可以信賴他,并且會讓他來處理越來越重要的事情。”辦事一貫準時、從不拖延的好名聲,往往是積累成功資本的第一步。有了這第一步,成功自然就是水到渠成。
做事情從不拖延是使人信任的前提,會給人帶來美好的名聲。
它最好不過地表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是按部就班、有條不紊的,使別人可以相信我們能出色地完成手中的事情。遵守時間的人一般都不會失言或違約,都是可靠和值得信賴的。
火車司機的表慢一點就會發生嚴重的撞車事件。一家在本行業遙遙領先、資金雄厚的公司破了產,就是因為代理機構在得到命令后沒有把必要的資金及時轉移過來。一個無辜的人被處死,僅僅是因為帶來赦免令的信差遲到了五分鐘。一個人停下來聽了五分鐘無關緊要的閑話,他坐車或乘船旅行的計劃就會因為晚了一分鐘而泡湯。
格蘭特將軍一聽到攻陷薩姆特爾的消息,馬上決定收編敵人的軍隊。當巴克納派人把休戰旗送到多耐爾遜,并提出要求約定商議投降條件的時間時,他脫口而出:“除了馬上無條件投降,我們不接受其他任何條件。我提議馬上開始著手你們的工作。”巴克納說,客觀因素使他不得不接受“格蘭特提出的苛刻而毫不通融的條件”。
像拿破侖一樣能夠當機立斷地抓住關鍵事物,丟開瑣碎顧慮的人注定會成功。
許多渾渾噩噩最終一事無成的人僅僅是因為沒有把握好當初關鍵的五分鐘。失敗者的墓碑上字里行間都充滿了這樣的警示:“太晚了”。往往就在幾分鐘之間,勝利與潰逃、成功與失敗轉手易人,其結局大相徑庭。
世上真不知道有多少成就功業的人,都因把難得的時間輕輕放過以致默默無聞了。
——莫泊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