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古國紀行:從烏蘭巴托到阿爾泰山
- 羅豐
- 2143字
- 2019-01-03 17:06:16
〔十二〕額爾德尼召
10點55分,我們來到額爾德尼召,東經102°50′30″,北緯47°12′001″,氣溫上升很快,轉眼間就已經20多攝氏度。
額爾德尼召是蒙古歷史上最壯觀的一座喇嘛廟,寺院規模宏大,外墻不像一般的廟宇那樣單薄,巍峨的院墻有如城墻般堅固。四周墻上分布著108個小白塔,108在藏傳佛教中是個非常吉祥的數字。據說,額爾德尼召在鼎盛時期有一萬多名喇嘛,由阿巴岱汗親自下令建造。召內佛像則由喇嘛教的第一代哲布尊丹巴主持設計。
這座輝煌的建筑,卻在20世紀30年代遭受到毀滅,被當局下令拆除,一些建筑慘遭炸藥摧毀。現在看到的是80年代后,由信徒們捐資復建的。民主化以后,喇嘛廟的香火重新燃起,現在已是蒙古一處重要的觀光景點。
額爾德尼召昌盛時期,也是喇嘛教最興旺的年代。以龐大寺廟為基礎的喇嘛教集中了相當多的財富,虔誠的教徒們貢獻出自己的財產,并以身相許,一些家庭送自己的兒子進寺院,當喇嘛。原本的自覺后來變為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家中除長子外必須有人去當喇嘛,到晚清時期,所有蒙古人口中喇嘛竟占到20%—30%。
整個蒙古有700多座寺廟,共有十多萬人在當喇嘛,而整個外蒙不過五十萬人,其中包括老人、婦女、兒童。富麗堂皇的喇嘛廟,最終成為蒙古民眾最大的負擔,普通的牧民家庭在喇嘛教的抽稅下,變得一貧如洗;喇嘛廟也由于得不到更多信眾的支持而衰敗下來。當然,喇嘛廟擔負著收容老人,替病人治病的社會責任,游牧的蒙古人將親人中不便隨行的,寄放到喇嘛廟中,除去安慰心靈是這個宗教的重要職責外,義務救助也是寺廟的責任。蒙古人在擺脫喇嘛教對世俗社會控制的同時,又深深陷入共產國際專制主義的泥沼。蘇聯人的插手,使貌似獨立的蒙古變成龐大集團的附庸。
額爾德尼召,有兩扇厚重的木門。進門之后,沿著小路左右拉著兩行三角彩旗,可能要提醒游人,順旗指引參觀。院內分布著許多建筑,紅色的圍墻,綠色的草地,相映生輝,有點壯觀。
道路左側豎立著幾塊碑石,走近觀察,石碑是舊的,隱約可見上面原有阿拉伯文,覆蓋在上的是藏文六字真言。另一塊較完整的石碑,阿拉伯文清晰可見,只是正中深深地雕刻蒙古索布云圖案。索布云圖案,在蒙古是最重要的圖形,由太陽、月亮、陰陽太極等內容組成,被放置在蒙古國旗上。敖其爾說,石碑是元代的,阿拉伯文記載,是由穆斯林商人出資修建穆斯林學堂,原來放在哈拉和林舊城,額爾德尼召修建時,大量石碑被移到這里,改作他用。13世紀魯不魯乞游記中記載,在整個哈拉和林城中,有十二座異教徒的廟宇,由各種不同的民族供奉,其中有兩座伊斯蘭教寺院,一座基督教的教堂。伊斯蘭教的寺院,當然就是清真寺,敖其爾所說的穆斯林學堂,大概也指的是經學院。

額爾德尼召喇嘛廟院墻上的小白塔

額爾德尼召喇嘛廟院內漢式建筑風格的紅色建筑群

額爾德尼召喇嘛廟院內的碑石

最大蒙古包遺跡

院內采集的小青花瓷盤

蒙古包遺址內的覆蓮形柱礎

喇嘛教白塔
額爾德尼召內的建筑都是民主化以后重新建修的
這座藏式白塔為仿元式建筑
額爾德尼召東北,是一大片空地,上有一蒙古包的遺址。按說蒙古包并不會有遺址留存,移動的蒙古包拆除后,蕩然無存。可是,額爾德尼召確實有蒙古包的基址,這個蒙古包實在太大了,據說是蒙古國最大的蒙古包。
遺址坐落在一個漫坡上,高出現在的地面大約1.5米,顯然,最初修建時,地基曾被人為地墊高。遺址的直徑有50米,周圍由一周花崗巖的石條構成,石條的長短略有不一,上面刻直槽,最長的有1.5米,寬30厘米左右。
石圍圈的中央,分布著七個柱礎石,中央左右兩個,北面則有五個,分作兩排。從對稱的原則來說,石礎并非原有數量。石礎分三種,A.正方形,50厘米×50厘米,80厘米×80厘米,中間有一穿洞,直徑分別為20—30厘米,厚20厘米。B.正方形,70厘米×70厘米,中央凸起約5厘米,刻一槽,中間穿孔直徑30厘米;C.正方形,70厘米×70厘米,中央亦凸起,邊稍寬約有5厘米,素面,中間洞直徑35厘米。
石圈中滿布石塊,石塊隨機鋪設,并無規律。西側有一條約一米寬的道路,直達柱石處,或許這是一條進入蒙古包的道路,只是向西開門的蒙古包較為少見。
黨寶海在草叢中找到一個小青花瓷盤,瓷盤口沿處有幾處殘損,有兩條相對的龍紋,圈足中有“景德鎮制”四個篆字,或許是民國年間之物。
蒙古包復原后,大體上高應在十幾米以上,中央有直徑30厘米的大柱若干根,作為支撐,容納千人左右應該沒有問題。看到這樣規模宏大的蒙古包遺跡,很是讓人興奮,只是時間太短,來不及詳細琢磨實測,只能簡單地看一下。
蒙古包基址邊上堆放著一些建筑材料的殘塊,有磚、瓦、滴水、瓦當和脊獸的碎片。建筑材料本身或許并不屬于蒙古包,是其他廟宇的遺物。
蒙古包邊上另有一蒙古包遺跡,也有柱礎石等物,只是規模要小得多。柱礎石雕覆蓮,看起來做工比大蒙古包講究一些,應是一重要人物的氈房。
看完蒙古包遺址后,我們幾個人直奔東門。東門前立一石碑,長方形底座,花崗巖質地。碑額是一直行減地陽刻的蒙古文,已漫漶不清。碑陰額有四個楷書漢字“立石題名”,下面是幾排漢字,內容多為人名。碑高180厘米,寬60厘米,厚20厘米。
東門門洞旁也有一石碑,石碑已斷為兩截,靠在門洞邊,能看見的兩行字為:“大元贈宣忠秉義保節功臣資德大夫嶺北等處行中書省”等字樣,是一塊元朝碑。
時間過去不少,我們幾個因為測量蒙古包、看碑,已經費去不少時間,現在只能加快速度參觀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