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編輯絮語
本輯首篇是陳丹青的講演,談到了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魯迅先生。他說我們要還原魯迅,先得盡可能還原歷史的情境。所謂“盡可能”,是因為我們的歷史記憶在許多時候往往是變了形的,像是哈哈鏡。我們要學會在“變形”中去找那可能準確的“形”。
他這番話,正是《溫故》的旨趣所在。
孔子說:溫故而知新。何以知新?我看,不疑之處有疑是一個關鍵。對以往的歷史敘述與歷史結論抱著懷疑的態度加以研究,比如“三一八”慘案,許多人原來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但邵建不滿足于成說,爬梳史料,多方鉤沉,深入追蹤下去,就看到了新的玄機。
無論是對歷史事件還是歷史人物,不同的記載,不同的回憶,各種文獻的片斷,乃至當年的器物,都可以拿來互相比照,看得多了,就可能超越假象,走近歷史的原貌,還原歷史的情境。怕的是死抱著某種結論不放,對不同于成說的材料故意充耳不聞、視而不見。所溫之“故”既已值得懷疑,而“知新”也就談不上了。可見,以史為鑒,先要努力不使歷史成為變了形的“哈哈鏡”。
畫家陳丹青還談到了歷史的“質感”。
繪畫有所謂質感,歷史也有質感我想,質感無非就是生動的細節,就是人們內心真實的喜怒哀樂。有了生動的細節,有了真實的情感,以往的人和事,就會變得鮮活起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比如章詒和筆下的言慧珠。我想,歷史寫成這樣,才有興味,人們才喜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