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共情水平在人群中的正態(tài)分布

缺乏共情的行為只是鐘形曲線的末端,它在地球上的每一個人群中都會出現(xiàn)。如果我們要把“惡”這個說法換成“共情腐蝕”,我們就必須對共情做一番詳盡的了解。

先要明白一個關鍵的事實:我們所有人都位于一條共情光譜(從高到低)的某一點上。那些我們稱為惡人或殘酷的人,不過是處在這條光譜上的一個極端而已。根據(jù)共情的多少造成的個體差異,我們都可以在這條光譜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在這一章中,我們要開始探討為什么有些人的共情較多、有些人卻較少。我們先要理解共情的鐘形曲線,這既是為了深入探究共情這個神秘而強大的實體,也是因為我們會在這條光譜的一端發(fā)現(xiàn)“零度共情”(zero degree of empathy)。

不過首先,我們還是要對共情下一個定義。定義共情有許多種方法,我的定義是這樣開頭的:共情就是我們放棄了單一的關注焦點,而采取了雙重的關注焦點。

所謂“單一”的關注,指的是我們只關注自己的內心、自己當下的想法和知覺。而“雙重”關注指的是我們在關注自身的同時,也沒有忘記別人的內心。從這個區(qū)分中立即可以看出共情的功能:當共情關閉,我們只考慮自身的關切。當共情打開,我們也會關注他人的關切。人的注意有時可以比作一只聚光燈,根據(jù)上面對共情的定義,我們的注意可以是單只聚光燈(燈光穿過黑暗,只照亮了我們自身的關切),也可以是兩只聚光燈相互配合(同時也照亮他人的關切)。

然而共情的定義并未就此結束。上面是這個定義的第一部分,只描述了共情采取的形式(雙重焦點)。它還要包含共情所需的腦內機制:能夠在同一時間分別反思兩個心靈(自己的和別人的)[1]。我們到本章的后面部分再來研究共情的腦機制。就目前來說,這個定義還忽略了共情產生的過程和內容。因此我們可以把這個定義加以擴展,修改如下:共情是一種能力,它使我們理解別人的想法或感受,并用恰當?shù)那榫w來回應這些想法和感受。

可以看出,共情至少包含兩個階段:識別和反應。這兩個階段都是不可或缺的,單有前者而沒有后者,你就不能算是具備共情。如果在火車上,我從你的表情看出了你正費力地想把箱子放到頭頂?shù)男欣罴苌?,卻依然坐在原地無動于衷,那我就沒有對你的感受(挫敗感)做出回應。共情不僅要求你能識別另一個人的感受和想法,還要求你用恰當?shù)那榫w回應。[2]在本書后面的部分,我會介紹一些患有特殊疾病的人,他們的身上要么缺少了共情的一個或兩個部分,要么就是這兩個部分沒有發(fā)育完整。

當?shù)诙惶秸諢粢苍诠ぷ鲿r,你就既能識別他人的內心也能做出反應了,這時你不僅能詢問別人的感受,也能敏銳地避免傷害他們的感情,你會思索怎么做才能讓他們舒服,也會考慮你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件事會對他們或其他人產生什么影響。當他們向你講述自己的感受,你不僅能聽懂他們的話,也能覺察他們說話的方式——你能讀懂他們臉上的表情,就好像它明明白白地表現(xiàn)了他們內心的想法和感受。只要他們有任何痛苦的情緒,你都知道要獻上安慰和同情。

然而,如果你的注意只有單一的焦點,也就是說,你關注的只有自己當下的興趣、目標、愿望或計劃,對別人的想法或感受毫不在意,那么你的共情實際上就關閉了。它關閉的原因可能是你的注意飄到了別處,你的心靈狀態(tài)出現(xiàn)了短暫的動搖。舉個例子,假如你正在自己的物品里翻弄,急切地想找到一件東西,那么你的注意就可能完全集中在當下這個趕緊找到東西的目標上。在這一刻,你就可能會完全無視他人,或至少會無視他們的感受。在這個片面的精神狀態(tài)中,其他人或其他人的感受,都已不復存在。你關心的只有解決眼前的急迫問題:找到那件物品,解決這個麻煩,把想做的事情做好。這時如果有人打斷了你、問你在做什么,你的回答也會是片面的:你會報告自己當前一心關注的事情,你用來描述這個狀態(tài)的語言也完全是自我聚焦(self-focus)的。

在這本書里,我們會認識一些囚禁在自我聚焦狀態(tài)中的人。說他們身處囚禁中,是因為這對他們而言這已不是暫時的心靈狀態(tài),他們的共情不會在片刻之后恢復。對這些人來說,自我聚焦是唯一能體驗到的心靈狀態(tài),就好像是他們的神經(jīng)計算機里少了一塊芯片,無法切換到別的狀態(tài)了。一個人的共情發(fā)生短暫的起伏,他還有希望挽救回來。但要是共情的喪失變成了持續(xù)的狀態(tài)、穩(wěn)定的特質,那人或許就救不回來了。

擁有共情就意味著能夠準確地理解其他人的處境,能為他人“設身處地”。它也意味著你能在無法調和的目標之間找到出路,避免出現(xiàn)死結。共情使對方感到自己的價值,讓他們覺得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有人傾聽、有人認可、受人尊重。共情能使你交到親密的朋友,也助你維持這份友誼。共情能讓你看清對方可能的意圖,從而避免錯誤的理解或溝通。它還能防止你冒犯別人,因為你會預先考慮,同一件事,會在不同于你的另一個心靈中引起怎樣的體驗。有時你自認為你的行為或語言只是為了逗趣、無意傷害別人,但這并不表示別人也有同感。雖然本書主要關注的是共情不足的負面影響,但我們也很有必要記住普通水平(甚至超人一等)的共情能夠帶來的好處。

到這里為止,我對共情的定義都假設了它要么有、要么沒有。當我們的注意陷入單一焦點時,共情就關閉了。而當我們的注意轉向雙重焦點,共情就再度打開。我這是把共情描繪成了一種二值運算(不是開就是關),就像腦中的一只燈泡。而實際上,共情更像是一只調光器。在科學中,調光器對應的是一條光譜或一張定量量表,有低檔中檔也有高檔。按照這個定量的觀點,共情在人群中是變化分布的?,F(xiàn)在假定我們有一種測量共情的工具(這樣的工具確實存在,所以這不是隨便的科學幻想),能給每個人的共情評定一個分數(shù)。這樣的測評結果就是我們熟悉的鐘形曲線,或者叫正態(tài)分布曲線。

有些人的共情很高,有些中等,還有的偏低。接著我會論證,有些人在共情分布圖中的低端位置可能是持久性的,而位于極低端位置的一些人(不是全部),我們就會稱之為“惡”人或殘酷的人。這些人以前從來不曾有過共情,以后也可能不會有。另一些人處于共情分布的低端,有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共情在當時的處境中暫時關閉了。他們有過共情,只是暫時丟了。但是無論你通過什么路徑墜落到了共情量表上的這個低點,結果或許都是一樣的。在那一瞬間,你都能夠不把其他人當作人類(dehumanize),或者把他們當作物品處理,并可能就此釀出悲劇。

是什么決定了一個人的共情是高、低還是中等?在回答這個關鍵的問題之前,我們要先對共情做一番經(jīng)驗性的科學研究。而任何經(jīng)驗性研究的開端都是測量。

測量共情

在研究共情的本質時,我和幾個同事(薩利·惠爾賴特、邦妮·奧義安和卡麗·艾利森)設計了一張量表,用來測量不同年齡階段的共情。和這個富有創(chuàng)意的團隊共事很有樂趣。

共情商數(shù)(EQ)量表成人版

1.我能輕易看出別人是否想加入對話。

2.我覺得向別人解說我能輕易理解的事很困難,除非他們一點就明。

3.我很喜歡關心別人。

4.我很難明白在社交場合該做什么。

5.常有人說我在討論中過分堅持自己的觀點,乃至使人反感。

6.在和朋友約會時遲到,我并不太在意。

7.交朋友和談戀愛都太難了,我還是不要費這個心思了。

8.我常常難以判斷某人是粗魯還是禮貌。

9.在對話中,我傾向于專注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考慮聽我說話的人可能在想什么。

10.我小時候很喜歡把蠕蟲切開并觀察結果。

如果你認同第1、第3項的表述,你就得到2分EQ分。如果你不認同第2項和第4~10項的表述,你就得到全部10分EQ分。得分越高,就表示你的共情越強。

我們發(fā)現(xiàn)心理學研究中最常使用的一款共情測試其實不單單是測試共情的,[3]于是我們自己設計了一份量表,叫作“共情商數(shù)”(Empathy Quotient,簡稱EQ)量表。設計時,我們把問題分配給了共情的兩個主要組成部分(識別和反應)。這份量表的表現(xiàn)很好,因為它能把那些難以產生共情的人和普通人區(qū)分開來。(12)上面舉出的是這張量表中的10個項目(總共有40個,完整版見附錄一)。

EQ量表的成人版依據(jù)的是自我報告。它在大樣本的人群身上效果很好,也揭示出了一些規(guī)律,比如主修人文學科的學生比主修自然科學的學生得分略高,而且人群中女性得分比男性略高。13,14更重要的是,根據(jù)EQ量表的結果繪出的共情鐘形曲線,和我們預期的共情在人群中的分布規(guī)律是一致的。

但是根據(jù)自我報告來測量共情可能并不準確,因為有的人或許會高估自己的共情能力。這是因為共情較弱的人往往也認識不到自己的真實情況。這是理所當然的:如果你喪失了共情,你同時也可能意識不到自己共情較弱。這是因為共情的本質里就包含了心靈的雙重性。這種雙重性不僅可以用來推測別人的感受和想法,也可以用來揣摩別人會怎么看你。想象自己在別人眼中的樣子,這就是我們所謂的“自我覺知”(self-awareness)。我遇見過一些共情較弱的人,我感覺他們仿佛沒有觀察自己內心的能力,他們似乎缺乏了一架反向的潛望鏡,無法獲得關于自身在別人眼中的任何影像。

你或許擔心有人在填寫EQ量表時不夠準確,這個你大可不必擔心,因為我們的數(shù)據(jù)樣本很大,難得有些不準確的結果也會相互抵消。后來我們又設計了一個兒童版的EQ量表,由兒童的父母填寫。我們從中發(fā)現(xiàn)了和成人EQ量表一樣的規(guī)律:平均而言,女孩的EQ要比男孩的略高。(15)(兩份量表都在附錄一中。)總之,EQ量表直觀地顯示了誰共情較高、誰共情較低、誰又處于中檔。我們將在下一章中認識幾個得分極低的人,但是在那之前,我還是想先展示一下不同的個體在EQ上的差異范圍。

共情機制

想象人腦中有一條回路,共情回路,決定了我們每個人能夠產生多少共情,我們稱它為“共情機制”吧。根據(jù)EQ量表的結果,我們可以把共情機制分出7個等級。[4]這些等級都很寬泛,在平日的生活里,由于共情的短暫起伏,我們都可能在同一等級內部略微移動。但我們所在的等級是大致固定的。

處在0級的個人完全沒有共情。我們將在第三章里認識幾個這樣的人,他們要么是自行到醫(yī)院求診,要么是因為觸犯了法律或經(jīng)過強制診斷而被扣押(在英國被稱作“等候女王發(fā)落”[at Her Majesty's Pleasure,意為無限期扣留])。這個等級的一些人可能淪為罪犯,犯下比如謀殺、襲擊、折磨和強奸等罪行。所幸的是,不是所有0級的成員都會對別人實施暴行,他們中的一些只是很不擅長人際交往,并非想傷害他人。而0級的另一些成員就很不同了,你即使向他們指出他們傷害了別人,他們也完全無法理解你的意思。這些人無法體會悔恨(remose)或者內疚(guilt),因為他們壓根不知道別人的感受是什么。這是極端中的極端,是共情徹底為零的例子。

處在1級的人也可能傷害他人,但他們對自己的行為有一定的反思,也會表現(xiàn)出懊悔(regret)。只是事發(fā)的時候,他們控制不住自己。顯然,共情并沒能有效地制止他們的行為。這個等級的人,腦中的共情回路有一部分“斷了線”,而這個部分正是在正常情況下阻止他們傷害他人身體的回路。在特定的條件下,這些人也能表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共情,可是照他們自己的說法,一旦爆脾氣上來,他們就會變得“怒火中燒”,理性判斷完全受到蒙蔽。到這種時候也就顧不上別人的感受了。可怕的是,共情回路的斷裂會使這些人犯下極端的暴行。在兇案當時,他們的心中會涌起難以遏制的攻擊欲和毀滅沖動,什么事情都做得出來,受害者此刻變成了一件物品,只能被消滅或者移除。

處在2級的人仍然有巨大的共情障礙,但他們對其他人的感受已經(jīng)有了些許體會,因此不會再發(fā)動身體攻擊了。這或許還不足以遏制他們對別人叫罵,或是說出一些傷人的話來,但是當他們看見別人的感情受了傷害,他們還是有足夠的共情能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事。不過他們還是無法自然而然地預估別人的細微感受,要受害人或旁觀者的反饋,才會意識到自己的行為過分了。一個處于2級的人在生活中只能胡亂應付,他總是會說錯話(比如“你又胖了!”)或做錯事(比如侵犯別人的“私人空間”)。他們總是因為這些失禮的言行惹上麻煩,有時在工作上,有時在家中,他們或許會因為這個而丟掉工作、失去朋友,但他們總鬧不明白自己究竟做錯了什么。

處在3級的人已經(jīng)知道了自己有共情障礙,他們可能會為此掩蓋或者補償,比如回避時時需要使用共情的工作或人際關系。對于他們,努力“假扮正常”會耗費大量精力,造成格外緊張。(16)他們有的會在工作中回避他人,因為社會交往實在太難了,他們寧愿埋頭工作,希望這樣就不必與太多人接觸。他們或許意識到了自己聽不懂別人都能聽懂的笑話,大家的面部表情是那樣費解,自己到底該怎么做?他們從來拿不準。對這個等級的一些人來說,寒暄、閑談和對話都好似噩夢,因為這些活動沒有明確的準則,也難以捉摸。當他們終于回到家里,那份釋然(來自再也不用“假裝”和別人一樣)是巨大的:他們只想獨處,做回自己。

處在4級的人已經(jīng)有了接近均值的共情。他們的共情略為遲鈍,但大多時候已經(jīng)不會影響日常的行為,雖然當話題轉移到情緒以外的方向時,這個等級的人還是會感到更舒服一些。相比女性,處在4級的男性更多,他們更喜歡解決實際問題,或主動排除技術障礙,而不是長時間地討論彼此的感受。(17)他們的友誼多半建立在共同參與的活動和興趣上,而不是親密的情緒,但他們的友情并不會因為這一點而顯得乏味或是脆弱。

處在5級的人,共情已經(jīng)略微超過均值,且女性的數(shù)目超過男性。這個等級的友誼更有賴于親密的情緒、彼此的信任、相互的支持和同情的傳達。雖然5級的人并非時刻考慮別人的感受,但他們許多時候都會為別人著想,因此他們在工作和家中都會加倍小心地與人互動。他們不會太過直接地主張自己的意見,以免凌駕他人之上或者侵犯他人。他們也不會匆忙地獨自決策,一定是先廣泛咨詢,參考眾多角度。即使有許多事情要忙,他們也會耐心地與人交流,因為他們想要(敏感而又迂回地)了解對方是否開心、對方的心里又在想些什么;而要獲得這些情報,最好的做法不是直接詢問,而是和對方談論大量不同的話題間接摸索。

到了6級,我們就會遇見具有真正超凡共情能力的人,他們始終在關注別人的感受,而且會不辭辛勞地送上關懷和支持。他們的共情仿佛始終處于過分活躍的狀態(tài),從來不會忽視其他人。我不會抽象地描述這個類型,而是直接向你勾畫這樣一個人:

漢娜是一名心理治療師,天生就有體會他人感受的稟賦。你只要一走進她的起居室,她就開始解讀你的表情、你的步態(tài)和你的身姿。她問你的第一句話是“你好嗎”,但這絕不是敷衍的客套。還沒等你脫下外衣,她的語調就已經(jīng)傳達出了邀請的意思,她在請你向她傾訴秘密、分享心事。你的回答即便是只言片語,她也能從聲調中讀出你內心的情緒狀態(tài)。你剛一回答,她就迅速說道:“你聽起來有一點悲傷,是有什么傷心事嗎?”

就這樣,不知不覺之間,你已經(jīng)向這位絕好的傾聽者敞開了心扉。她在中間會插進幾句,但那只為傳達安慰和關心,并回應你的感受。她偶爾會說幾個撫慰人心的詞語,鼓勵你繼續(xù),也讓你覺得自己很受重視。漢娜這么做并不是職責使然。她在和來訪者、朋友甚至和剛剛認識的人交流時都是這樣的。和她相處,朋友都覺得自己在受她照顧。她的友誼都是建立在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基礎上的。她的內心有一種無法阻止的共情驅動著她。[5]

共情回路

是什么將一個人的共情機制設定在了不同的層次?對這個問題,最直接的回答是它取決于人腦中的特定回路,即共情回路。在這一章里,我們先大致介紹一下這條回路,到下一章再來考察在那些行為殘酷的人和那些難以產生共情的人身上,這條回路是如何變得不活躍的。

多虧有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fMRI),科學家得以用清晰的圖像顯示在共情中起到關鍵作用的腦區(qū)。目前在神經(jīng)科學界形成的公論認為,至少有10個相互關聯(lián)的腦區(qū)參與了共情(以后或許還會發(fā)現(xiàn)新的)。(19)接下來我就簡單介紹一下。這些腦區(qū)的名字在第一次讀到時或許會顯得奇怪,但是在稍微熟悉之后,它們就會變成老朋友了!為揭示共情回路中的不同部分,研究者運用神經(jīng)影像技術(neuroimaging)開展了一些富于想象的實驗。

內側前額葉皮層MPFC

共情回路中的第一個區(qū)域是內側前額葉皮層(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MPFC),研究者認為它是社會信息的處理樞紐,在比較自己和別人的觀點時起到重要作用。(20-22)MPFC分為背內側前額葉皮層(dMPFC)和腹內側前額葉皮層(vMPFC)。dMPFC的功能是推測別人的想法和感受(有人把這稱作“元表征”),(20)(23)它也參與我們對自身想法和感受的思考。(21)(24)相比之下,vMPFC更多是在反省自己的內心時發(fā)揮作用,不太用來推測別人。富有才華的邁克·隆巴爾多曾是我的博士生,他根據(jù)自己和別人的研究,提出vMPFC可能也在自我覺知中扮演關鍵角色。(21,25-27)

但這還不是這個腦區(qū)的唯一功能。美國愛荷華大學的神經(jīng)科學家安東尼奧·達馬西奧提出了一個理論,認為vMPFC能儲存關于各種行為的情緒效價(emotional valence)[6]的信息:如果一個行為能帶來回報,它在情緒上就是正面的;如果一個行為會招來懲罰,它在情緒上就是負面的。他把這稱作“軀體標記”,并主張我們對自己做出的每一個行為都有這樣一個標記,只有當一個行為的軀體標記攜帶了正面效價,我們才會不斷重復它。他用vMPFC受損的病人作為證據(jù),指出他們在看到使人痛苦的畫面(比如災難和傷殘)時,自主反應不如常人活躍(比如心跳變化不大)。[7](28)還有一條證據(jù)能表明vMPFC標記了情緒效價:它參與了人的積極思維或消極思維,當vMPFC受到刺激,抑郁的人也會變得不那么消極。(29)(30)

菲尼亞斯·蓋奇(1823-1860)是神經(jīng)心理學領域最著名的病例之一,他也在無意間為vMPFC參與共情回路的理論添加了一條新證據(jù)。菲尼亞斯是一名從事鐵路建造的工頭,在一次事故中他被鐵棒扎穿腦子,人卻活了下來。這次事故的主要結果不是對他身體的傷害(在事故之后他又活了12年),而是令他失去了共情。[8]事情是這樣發(fā)生的:1848年9月13日,25歲的菲尼亞斯正在為美國佛蒙特州的一段鐵路爆破巖石。他的任務是加入火藥,連接引線,并用一根鐵棒將火藥填進一個洞里。誰料到火藥提前爆炸,鐵棒迸出,射穿了他的側臉(經(jīng)左眼后方,由顱骨穿出)。令人稱奇的是,他在送往醫(yī)院的途中還在推車上坐了起來,意識清醒,也能夠說話。但是在之后的幾年里,旁人卻在菲尼亞斯身上注意到了一個重大變化:他在事故發(fā)生前是一個彬彬有禮的人,現(xiàn)在卻變得幼稚、不敬而粗俗,他的嘴里臟話連篇,在社交場合也不知道自制。他已經(jīng)喪失了共情。[9]一百多年之后,神經(jīng)科學家漢娜·達馬西奧和同事得到了保存下來的他的顱骨,利用現(xiàn)代的神經(jīng)影像技術,算出那根鐵棒一定破壞了他的vMPFC。(31,32,34,35)在后面我們將會看到,共情較弱的人,他們共情回路中的vMPFC和其他區(qū)域是多么地不活躍。但現(xiàn)在我們還是來繪出這條回路中的其他部分。

眶額皮層OFC

與vMPFC重疊的是有時稱作“眶額皮層”(orbital frontal cortex, OFC)的腦區(qū)。1994年,我和同事霍華德·林首次證明了OFC是共情回路的一部分。我們發(fā)現(xiàn),當被試判斷一張列表上的哪些單詞是描述心靈的功能時,他們的OFC就變得特別活躍。(36)這張列表中的單詞包括“認為”“假裝”和“相信”,也包括“跳躍”“行走”和“進食”。后來我又和同事瓦萊麗·斯通發(fā)現(xiàn),OFC受損的病人很難判斷什么行為算是失禮,這說明他們的共情出了問題。(37)OFC受損還會使病人喪失社會判斷能力,并在社交中對自己不加約束。此外,當普通人看見針頭扎進一只正常(沒有經(jīng)過麻醉)的手,他們的OFC就會激活,說明共情回路的這個部分參與了對某件事是否會引起痛苦的判斷。(38)

島蓋部FO

與OFC相連的是島蓋部(frontal operculum, FO),它既是共情回路、也是語言回路的一部分,因為它的一部分參與了語言的表達。這個區(qū)域受損,傷者就很難產生流利的語言(這也叫“布羅卡失語癥”,患者能理解別人說出的句子,卻無法用完整的句子表達自己)。FO和共情發(fā)生的聯(lián)系來自這樣一個觀點:猴腦中也有一個和FO對應的區(qū)域,其功能就包括編碼其他動物的意圖和目標。(39)也就是說,當一只猴子(它的腦子放進了一個深部電極)見到另一只猴子伸手去拿一件物品時,它FO區(qū)域的細胞電活動就會增強,而當這只猴子自己伸手去拿一件物品時,相同細胞的電活動也會增強。

額下回IFG

FO的下面是一個更大的區(qū)域,叫“額下回”(inferior frontal gyrus, IFG)。這個區(qū)域受損會使人難以識別情緒。(33)我還有過一個才華橫溢的博士生,名叫比斯馬德夫·查克拉巴蒂,他先讓被試填寫EQ量表,再讓他們躺在腦掃描儀里觀看快樂的面部表情。比斯馬預感到IFG在這個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這也確實是一個很好驗證的假說。為了驗證它,比斯馬使用fMRI掃描儀,在不同的腦區(qū)和它們相應的4種“基本”情緒(快樂、悲傷、憤怒和厭惡)之間建立了聯(lián)系。

我在看見這些人臉時總會不由微笑,因為左上方正是我的女兒凱特,當時她還只有9歲。(她負責的是做出快樂的表情,其他三位就很難說是快樂的了。)比斯馬發(fā)現(xiàn),厭惡主要在前腦島(anterior Insula, AI)處理,快樂主要在腹側紋狀體(ventral striatum)處理,憤怒在輔助運動區(qū)(supplementary motor cortex),而悲傷分散在好幾個區(qū)域,包括下丘腦(hypothalamus)。(40,41)他接著又研究了腦中是否有一個區(qū)域始終和EQ量表的結果相關,無論被試觀看的是哪一種情緒的面孔。IFG正符合這個要求。你的共情越強,你在觀看這些帶有情緒的面孔時,IFG就越是活躍。

尾側前扣帶皮層cACC/MCC和前腦島AI

進入皮層的更深處,我們發(fā)現(xiàn)了尾側前扣帶皮層(caud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cACC),又稱為“中扣帶皮層”(middle cingulate cortex, MCC)。cACC/MCC也參與了共情的產生,因為它是所謂“疼痛網(wǎng)格”(pain matrix)的一部分。這個腦區(qū)不僅在你自己感受疼痛時激活,也會在你觀看別人感受疼痛時激活。(42)接著就要說到前腦島了,它參與了自我覺知的身體方面,而自我覺知本來就和共情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43)使用fMRI,蘇黎世的神經(jīng)科學家塔尼亞·辛格和同事發(fā)現(xiàn),當一個人的手受到疼痛刺激、或者當他的伴侶受到這樣的刺激時,他的AI和cACC/MCC都會激活,無論經(jīng)受疼痛的是你自己還是你的愛人。(44)芝加哥大學的神經(jīng)科學家讓·德賽蒂和同事也發(fā)現(xiàn),如果你看到某人的手被夾在了門里,你的AI和cACC/MCC也會激活。(45)激活的程度取決于你把自己想象成那個人的程度。(46)AI還會在你嘗到難吃的味道、或者看到別人露出難吃的表情時激活,這再次顯示了腦的這個部分會讓你設身處地地體會另一個人的情緒狀態(tài)。(47)

塔尼亞·辛格還從另一個方向觀察了人腦:她讓被試判斷另一個人是否在博弈中做到了公平。結果發(fā)現(xiàn),當被試看到自己喜歡的、在他們看來也公平博弈的人遭受痛苦時,無論男女都會激活cACC/MCC和AI。有趣的是,平均而言,當男性看見他們認為沒有公平博弈的或他們不喜歡的人遭受痛苦時,他們共情回路的這個部分的活動要低于女性。(48)在男性的眼里,有些人是潛在的競爭者,有些是舉止不當?shù)娜?,還有一些即使維持交往也無益于自己的既有利益,對于這些人的痛苦,男性似乎比較容易關閉共情。cACC/MCC和AI也明顯和一系列情緒的體驗及識別有關,包括快樂、厭惡(disgust)和痛苦。(44,47,49-51)這兩個區(qū)域的損傷會妨礙傷者對這些情緒的識別。由于上面這些原因,cACC/MCC和AI成為了共情回路中的關鍵部分。

顳頂聯(lián)合區(qū)TPJ

研究發(fā)現(xiàn),顳頂聯(lián)合區(qū)(temporoparietal junction, TPJ)的右半邊(RTPJ)也對共情起到了關鍵作用,尤其是在判斷他人意圖和信念的時候。(52)這個腦區(qū)和共情的識別部分關系較大,這個部分有時也稱為“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當我們推測別人的想法時,運用的就是自己的心智理論。TPJ受損不僅會使人難以判斷他人的意圖,還會造成靈魂出竅體驗(out-of-body experiences),(53)而對RTPJ的刺激會引出一種古怪而讓人脊背發(fā)涼的感覺,使你在獨處時也覺得身邊仿佛有人似的。(54)這些反常現(xiàn)象顯示RTPJ參與了對自我和對他人的審視,雖然RTPJ可能也承擔了與社交無關的功能(例如注意的轉移)。(55,56)

顳上溝STS

與RTPJ相鄰的是后顳上溝(posterior superior temporal sulcus, pSTS),許多年前就有人把它和共情回路聯(lián)系在一起了,因為有動物研究顯示,當動物在監(jiān)視別的動物眼光的方向時,它們的STS細胞會做出反應。(57)而在人的身上,STS受損也會使人無法判斷別人觀看的方向。(58)當我們注視另一個人的眼睛時,顯然不僅是為了確定他的觀看對象,也是為了揣摩他們對于觀看對象的感受。(59)STS還參與了對生物運動(生物自行發(fā)起的一類有生運動)的觀察。(60)

軀體感覺皮層SMC

共情回路的下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軀體感覺皮層(somatosensory cortex),它不僅參與觸覺體驗的編碼,也會在觀看到別人被觸摸的時候激活。(61-65)[10]除了產生感覺體驗(顧名思義)之外,軀體感覺皮層還會在我們觀看尖針刺進別人的手時激活,[11]這一點同樣是靠fMRI發(fā)現(xiàn)的。(47,67)這強烈地證明:當我們設身處地體會別人的痛苦時,我們的反應是很感覺化(sensory)的。這個清晰的人腦反應告訴我們,即使并非出于有意識的決策,我們也會不自主地把自己放進他人的處境,我們不僅是在想象自己假如身處此境會有什么感受,而是在切切實實地體會別人的體會、仿佛那就是我們自己的感覺似的。難怪我們在看到別人受傷時,自己也會禁不住退縮了。當然,也不是每個人都會對這樣充滿情緒的情境產生強烈的共情反應。如果我們的軀體感覺皮層遭到損壞或暫時受了干擾,我們識別他人情緒的能力就會顯著消退。(68,69)比如外科醫(yī)生,可能就是因為沒有這種情緒反應而格外適應這份工作的,這個假說已經(jīng)得到了鄭雅薇的證實,她發(fā)現(xiàn)實施針灸的醫(yī)生在觀看人體受針刺的圖畫時,軀體感覺皮層的活動較常人更少。(70)

頂下小葉IPL和頂下溝IPS

與FO/IFG相連的是頂下小葉(inferior parietal lobule, IPL),這兩個腦區(qū)都很有意思,因為它們都是“鏡像神經(jīng)元系統(tǒng)”的一部分——這個系統(tǒng)由腦中的幾個區(qū)域組成,它在你自己做出某個動作或是觀看別人做出同樣的動作時都會激活。帕爾瑪大學的賈科莫·里佐拉蒂曾領導一組意大利神經(jīng)科學家首次在靈長類動物身上證明了鏡像神經(jīng)元的存在,他們將電極埋入這些動物腦中的特定區(qū)域,記下了神經(jīng)細胞的活動,這些細胞不僅在動物做出某個動作時放電,在它們看見別的動物做出同樣的動作時也會放電。(71)既然IFG也是人類鏡像神經(jīng)元系統(tǒng)的一部分,那就說明共情也包含了對他人的動作和情緒的某種反映。(49,72)人類的鏡像神經(jīng)元系統(tǒng)是很難測量的,因為把電極埋進一個清醒的人的健康腦中顯然有違道德。[12]但是利用fMRI,科學家還是發(fā)現(xiàn)這個系統(tǒng)包含了IFG、IPL及頂下溝(inferior parietal sulcus, IPS,就在IPL后面)。有趣的是,由這個鏡像神經(jīng)元的概念還可以引出某一類特定的神經(jīng)元,它們會在自己或別人/別的動物注視某個方向時放電。一只猴子的IPS神經(jīng)元不僅會在它注視特定的方向時放電,還會在它看見另一個人(或另一只猴子)注視同一個方向時放電。(74)

這里插一句:有些人很快會假定鏡像神經(jīng)元本身就可以和共情等同,但是我們不要忘了,鏡像神經(jīng)元系統(tǒng)只在對單個細胞活動的記錄中得到過證實,因此它也許只是建構共情的模塊。比如鏡像神經(jīng)元系統(tǒng)參與了行為模仿:當你在給一個嬰兒喂食,而他張開嘴時,你也會不由自主地張開嘴;當別人打哈欠時,你也禁不住會照做。這種對于他人行為的應和一般不需要有意識地思考對方的情緒狀態(tài)。這就是一些社會心理學家所說的“變色龍效應”(the chameleon effect)。(75)

還有人提出,情緒感染也是共情的一種形式,比如當一個人表現(xiàn)出恐懼時,其他人(看見了他的面部表情)也會“傳染到”同樣的恐懼感;或者當一個嬰兒在產科病房里哭出了聲,也會引得其他嬰兒一起哭。和行為模仿一樣,我們也可以假定這種傳染不需要人有意識地思考其他人的感情。我在本章前面已經(jīng)指出,我所謂的“共情”不僅僅指這些簡單的現(xiàn)象。共情似乎超越了這類自動的應和。共情中既有自動的鏡像系統(tǒng),也有意識程度較高的、用來清楚地理解他人精神狀態(tài)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而且兩者是相互作用的。(25,76,77)

杏仁核

共情回路中的最后一個區(qū)域(在許多方面都是至關重要的部分)是杏仁核(amygdala),它位于皮層下方的邊緣系統(tǒng)(limbic system)之中。它參與的是情緒的學習和調控。(78,79)紐約大學的神經(jīng)科學家約瑟夫·勒杜曾經(jīng)廣泛研究我們是如何學會懼怕某些事物的,最后他把杏仁核放在了“情緒腦”的中心位置。80,[13](對杏仁核的癡迷和對音樂的喜愛促使他成立了一支名叫“類杏仁核”[Amygdaloids]的樂隊?。14]我有幸在約瑟夫2009年訪問劍橋時和他見了一面。關于杏仁核在共情系統(tǒng)中的作用,一條關鍵的證據(jù)來自我和他在1999年開展的一項研究。我們讓被試躺在fMRI掃描儀內,要他們觀看別人眼睛的圖片,然后判斷這些人的情緒和精神狀態(tài)。他們的一個腦區(qū)明顯激活了,那就是杏仁核。(83)另一條指出杏仁核是共情回路的組成部分的證據(jù)來自一個著名的神經(jīng)病人,她以名字首字母縮寫SM為人所知。SM的兩側杏仁核都受了特定的損傷(我們的兩側半球都各有一個杏仁核)。她雖然智力很高,卻面臨一個重大障礙,就是無法識別別人的臉上的恐懼情緒。(84)這個識別恐懼表情的障礙和眼睛有關:眼睛是在別人臉上認出恐懼的關鍵因素。SM的杏仁核受傷,妨害了她與人對視(eye contact)的能力,這就是她很難認出恐懼表情的原因了。(85)我們能知道這一點,是因為當我們指導她注意別人的雙眼之后,她就又能在別人的臉上讀出恐懼了。(86)SM的例子提醒我們,杏仁核在引導我們觀看人的眼睛這件事上是多么關鍵,正是由于它的引導,我們才理解別人的想法和情緒。

我們已經(jīng)對參與共情的10個腦區(qū)做了一番簡單介紹。[15]這些腦區(qū)中的好幾個都既參與了對經(jīng)驗的自動編碼,又會在我們覺察他人做出某些行為或者有相似體驗的時候自動活躍起來。[16]類似地,在我們思考自身的心靈時,那些負責有意識地推測他人心靈的腦區(qū)也會變得活躍。[17]因為有了這些腦區(qū),我們才能夠探討腦中的共情回路。作為回路中的環(huán)節(jié),這10個中繼站并不是簡單的線性連接關系(比如一串項鏈里的一粒粒珍珠),而是相互間有著復雜的多重連接。根據(jù)共情等級的不同,這些腦區(qū)在不同人的身上也有不同的活動強度,知道了這一點,我們就能理解前面提到的共情如同調光器的說法了,在解釋為什么有人的共情很少或沒有時也有了直接的工具。(77)由此可以預測,那些在共情的鐘形曲線上遠遠落后的人,他們的部分或全部共情回路的神經(jīng)元活動應該會比常人少得多。我們很快就來考察這個預測。

那么,為什么有些人比別人殘酷,我們離這個問題的答案更近一些了嗎?現(xiàn)在的我們已經(jīng)可以用“共情腐”代替“惡”來解說了嗎?還不行。我們目前列出的全部證據(jù)還只顯示了有些人在EQ量表上得分很低,我們還在一張清單上列出了若干腦區(qū),它們的功能決定了一個人能表現(xiàn)出多少共情。但這還不能算作令人滿意的解釋,原因有幾個。第一,我們要證明在那些施加暴行的人身上,這些腦區(qū)確實“掉線”了。第二,對那些在EQ量表上分數(shù)特低的人,我們還需要做更清晰的描繪。第三,我們要弄清通向零度共情的路是否不止一條。最后,我們還要了解造成共情回路故障的環(huán)境和生物學因素。要是能說清共情是如何喪失的,我們就能完成探索,并對人類的極端暴行做出解釋了。

注釋

[1]我的同事艾倫·萊斯利(他目前在美國羅格斯大學任教授)20世紀80年代和我在倫敦共事的時候提出過一個有趣的理論。這個理論叫“元表征”,它為這種“雙重關注”提供的解釋是合理的,因為它既包含你自己對于世界的(初級)表征,也包含了你對別人如何表征世界的表征。

[2]我們暫時來鉆一鉆牛角尖(我最喜歡在聚會上玩這個)。假設我看見你在艱難地放置行李箱,也感到了一陣強烈的同情(sympathy),但我依然把臉別過去了。我會申辯說我還是產生了共情的。但出于共情而采取行動是排在識別和反應之后的第三個階段,并不是共情的必要組成部分??释╠esire)減輕他人的痛苦確實是共情的一部分,至于你是否將這渴望付諸實施,則受到幾十上百個不同因素的制約。(你有能力幫忙嗎?你離對方夠近嗎?你可以從手頭的工作上抽出空來嗎?你認為還有別人會出手嗎?)因此,你只要體會到了恰當?shù)那榫w(“我很同情你的困難,也希望可以幫忙”),那就足以說明你已經(jīng)產生共情了。但如果你只是好像有又好像沒有地體會到這種情緒(“我同情你的困難,但并不怎么關心你的遭遇”),那就不能算作是共情。共情的情緒反應階段一定要是完整的。好像有又好像沒有的共情可算不上共情。

[3]目前測量共情的主要手段是“人際反應指數(shù)”。10雖然這個指數(shù)能得出漂亮的正態(tài)分布,但它測量的不只是共情。比如它的一些問題還測量了你有多容易幻想,這雖然也很有趣,但和共情沒有直接聯(lián)系。

[4]我雖然決定將共情的鐘形曲線分成7個等級,但這樣劃分實在是有一些輕率的,因為到今天為止的所有數(shù)據(jù)都顯示共情是一條連續(xù)譜、一個沒有接縫的尺度。不過這7個等級依然是有用的構造,因為它們在共情的鐘形曲線上揭示了一些質的差別,如果純粹用漸進、定性的方法來研究,這些差別就不會這么明顯了。

[5]芭芭拉·奧克利編過一本有趣的書,主題是病態(tài)的利他狀態(tài)(pathological altruism),處于這種狀態(tài)的人會受到他人情緒的強烈感動,并完全被這些情緒淹沒。但我認為處在6級(超凡共情)的人未必會因為共情之強烈而痛苦,雖然其中的一小部分可能是這樣的。6級的成員本身就值得詳細研究。(18)

[6]情緒效價指的是與一個具體刺激相聯(lián)系的情緒價值,例如,看見心愛的人出現(xiàn)在你面前這個刺激具有一個非常高的情緒效價,而如果看見的是街對面的鄰居,這個刺激帶來的情緒效價則相對較低。——編者注

[7]邁克·隆巴爾多正確地指出,vMPFC的這兩個功能用到的不是同一塊區(qū)域:對情緒效價的編碼發(fā)生在腦中略微靠后的位置,而自我覺知的功能略微靠近腦的前部。

[8]關于蓋奇的傷情還有爭論,有人說他喪失了共情,也有人說它喪失的是自我調節(jié)(self-regulation)。在我看來,這兩種功能是緊密糾纏在一起的。這個腦區(qū)受損的病人難以用自身的情緒來指引恰當?shù)纳鐣袨?,而這類過程又決定了一個人能否用恰當?shù)那榫w回應另一個人的情緒。(31-33)

[9]后來的一次CT掃描顯示,蓋奇的損傷主要在腦的左側。他的表現(xiàn)符合共情回路部分受損的癥狀,不過相關的記載年代久遠,我們已經(jīng)很難弄清他只是共情受損,還是也喪失了其他技能(比如規(guī)劃能力)。

[10]有的人具有“鏡像觸覺聯(lián)覺”,只要看到別人被觸碰,自己就也能體會到觸碰感。這些人都有高超的共情能力。(66)

[11]這就是所謂的“電生理反應”。

[12]研究者曾在癲癇病人的腦中記錄到單個神經(jīng)元的活動,對這些病人的新近研究又發(fā)現(xiàn),人腦中確實包含鏡像神經(jīng)元。(73)

[13]大多數(shù)科學家都同意杏仁核至少有兩個主要部分:基底外側核(BLA)和中央核(CeN)。其中中央核負責編碼對條件刺激的反應,而基底外側核主要負責將特定的情緒基調和條件刺激相匹配。約瑟夫·勒杜和劍橋大學的神經(jīng)科學家巴里·埃弗里特及同事在動物身上展示了這一點。(81,82)

[14]約瑟夫聽說我也玩樂隊,于是建議我們在我的家里辦一場即興演奏會。我請來了比斯馬,因為我和他一直在共同研究共情的腦神經(jīng)基礎。比斯馬負責敲印度鼓(塔布拉),約瑟夫彈節(jié)奏吉他。我們運氣不錯,約瑟夫的同事、神經(jīng)科學家達妮埃拉·席勒是類杏仁核樂隊的鼓手,剛從老家以色列飛來,于是她取出了鼓槌。我也找出了我的電貝斯。我們從合奏中得到了很多快樂。

[15]有人主張,后扣帶皮層(或楔前葉)和前顳葉同樣參與了對他人信念的理解,所以我們要記住一點:共情回路很可能包含了不止10個腦區(qū)。(19,20,52,87,88)

[16]見注釋42,44,47-49,51-65及71-74。

[17]見注釋20-22,24-27,52,87及89-9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仁县| 云和县| 郁南县| 金堂县| 灯塔市| 湛江市| 千阳县| 喀喇沁旗| 沈丘县| 乌海市| 光泽县| 柳江县| 武乡县| 和林格尔县| 白沙| 南汇区| 蒙阴县| 广丰县| 岱山县| 集安市| 乐东| 哈巴河县| 西贡区| 石屏县| 元朗区| 嘉兴市| 调兵山市| 秦皇岛市| 买车| 大同县| 潼南县| 临海市| 精河县| 建阳市| 天柱县| 普格县| 遂平县| 连南| 卓资县| 高密市| 砚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