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惡的科學:論共情與殘酷行為的起源
最新章節:
第13章 專名對照表
為什么有人會持刀闖進幼兒園砍殺兒童?為什么有人會為盜取一枚戒指切下別人的手指?為什么納粹科學家會在俘虜身上做活體實驗?本書是一位心理學家、神經科學家對“惡”進行的系統思考,他借助科學家擅長的調查、實驗和分析,以“共情腐蝕”取代了“惡”:某個人作惡時,他的共情遭到了腐蝕,共情水平較常人要低很多。但在正常情況下,大多數人的共情水平不會導致極端惡行發生,雖然人們常常會不顧他人的內心感受。這一替換看似簡單,卻能幫助我們擺脫價值偏見,給出預防惡行發生的思路。本書也許會改變你思考“惡”的方式,甚至會改變你對待“惡”的態度。
最新章節
- 第13章 專名對照表
- 第12章 人名 地名 機構名對照表
- 第11章 參考文獻
- 第10章 附錄二:如何識別零度共情(負面)類型的人
- 第9章 附錄一:共情商數(EQ)量表[1]
- 第8章 對人類殘酷行為的反思
第1章 獻言
謹以本書紀念
彼得·利普頓(Peter Lipton,1950-2007)
劍橋大學科學哲學教授,他能將精確的解釋和幽默熱情合而為一
朱迪·露絲·格林布拉特
(Judy Ruth Greenblatt,1933-2008),是她在五個子女和五個孫輩的心中埋下了金子
譯者:高天羽
上架時間:2018-11-15 17:52:25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