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訓勉錄

1983年3月11日,老師授讀《易經》最后一卦未濟卦“九四”爻:“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于大國。”來知德夫子批注說:“以九居四,不正而有悔也,能勉而貞則吉,而悔亡矣。”老師引《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來申明“勉而貞”的深義,并以《知勉錄》來勉勵弟子。

老師不只表示有意寫《知勉錄》,也曾言想寫《用知錄》,兩個語錄名都有“知”字,為避免重復用字,《知勉錄》易成《訓敏錄》。

老師讀書百年,在臺教學六十四年,學不厭誨不倦,以“學知”、“困知”訓勉弟子之語不少,我們擇錄老師有關為學、如何好好當個讀書人之語,凡一七八則。

學不可緩,亦不可急;緩則怠而無功,急則進銳而退速。(老師于庚子年十月二十五日于書中題字,嘉勉黃大炯。此文是本書所收錄的老師最早語錄。)

儒家功夫即“緩”字,不急切,不樂極(樂亦要節制,否則樂極生悲)。

很多人一輩子窮忙,為人作嫁,雖能困知勉行,結果一無所有,即知勉而不知正固。《易經》啟人智慧,發人深省,特別重視貞固(貞者,正也)之道,鼓勵人能學知勉行,且能正固。

我們不可守一家之言與一先生之言,但必得由一先生之言,然后明一家之言;你不明各家之言,就不能成自己和一先生之言。

批注絕不是金科玉律,乃是一家之言,“學而不思則罔”,故讀書要“慢”,慢乃能思,乃能有成。讀書乃為“能發前人之所未發”,不仔細怎能如此?

我們讀書須多翫味(翫音w1n,通“玩”,一般人常用“玩味”,老師認為“翫”有習字邊,翫習才有滋味,宜用翫味)。古人誦書是長誦而深翫,有翫的功夫才有實學。口含著曰“味”,舌加以轉動糖球曰“翫”,合之曰“翫味”。翫之又翫,深得其味。

佛家講人生如苦海,死后又如何如何,這全是宗教家在胡扯。人死如燈滅,也不過是物化而已,啥都沒有。

批注經書者,他懂,別人未必懂,注疏只能當啟示用。

講學通俗最難,講完應叫聽者都懂,作一大堆注才懂,非孔子之志。

讀古書不能光看注。完全相信注是奴,全信程注是“程奴”,全信朱注是“朱奴”。

讀經子之書,別有妙法,必得看出前人的解釋不當,沉思之,抓住原則貫通之,必能得奧妙。

中國人不寫書,一寫就驚天動地。美國制度,教授一年要出一本書,由此制度知美國人不足法。

求學要如滾雪球,先立個軸,再去滾,越滾越多,軸是最重要的。

一個人書讀多少不管,但為人處世必有原則。

急功,就會虛偽;有一分作為,才說一分話。

講學的目的在喚醒同學,好好腳踏實地去干。

讀書沒有什么絕招,多讀幾遍,書讀百遍自然通;不讀,那怎么能懂。

書,要天天讀。天天讀才能走出一個徑子。今天讀明天不讀,雜草又長回來了。就像大熊采苞谷,看見一個采一個,采了夾在脅下,到最后脅下還是一個。(老師另有說法:熊瞎子打苞米,打一棒丟一棒。)

天天讀書,而且要仔細地讀,不要好高騖遠、貪多,也不要跟別人比。人家一天讀四頁,你讀了兩頁就頭脹,那就要減少,只讀一頁;持之以恒,讀熟了,不久你也有讀四頁的一天。朱子說不懂上一句,不讀下一句,意思在此。

中國一切的學術,都是從經驗得來。讀古書,用前人的智慧啟發自己的智慧,新意就多了。日日新,又日新,才能走出一條通達的路。

有新意就要做筆記,否則稍縱即逝。這是自己幫助自己,但這不是金科玉律,因為不久你又有新意了。我七十一歲,自己寫的東西,不時還要拿去燒掉,不是最后圓融的立言,不可流出去害人。

同學說,讀不懂書怎么辦?拼下去,像丁肇中(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一樣,有一股拼勁。它輸了,你就贏了。學問之道無它,求其放心而已,把放心找回來,也就是正心,正用其心啊。

經書不講玄學,完全是解決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事,更要解決天下事。

[一個]人學做事最重要,不學做事,何以治事。鬧哄哄的亂環境,可以學到很多事。等塵埃落定,反而學的事少。

有感動,就下筆;要寫長文,不要寫短文。

口耳之學,無用。

沒有文化,就是丑。

[圣人]何常師之有?人成才,一、無常師;二、自師其性。

性智比良知好。

讀書若不能用事,只是嗜好而已,如抽嗎啡,只是過癮而已,[毫無用處]。

于無功利境界下讀書。

教育就是人力加于自然,很少成功,因違背自然。(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率性就是順自然而為。)

研究任何問題,要從活的去研究。

實學是自得的,父也無法傳子;沒有實學不該教書,做什么都可以吃飯。

實學的“學”字是知行合一的。(老師說,學也,覺也;學也,效也。覺是知,效是行,學字即知行合一的。)

功夫低、功夫不夠,行事用不上。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別以為成了名,就不下功夫。讀書就是功夫,絕不止智慧。

研究或學中國之學,希望出一人可以“澤西”。

研究歷史,必叫之起死回生,叫之復活;儒家思想亦復如是。

人太柔,往往自取其辱,別人以為諂媚、拍馬屁。

人內心不舒服,比什么都重要,越老越感覺到。

人學好是漸進,學壞亦漸蝕。

中國民族文化就在禮上,以禮表現文化。

人就是在最失敗的時候,也有一點轉機。要好好培養轉機,不要亂了套(陣腳)。

跟學子講學不是大師,跟老百姓講學才是大師。

做學問有一定路子,先看清儒的書,清儒指點明路,替孔子傳道,切莫貿然接受民初[疑古]之學。

讀書要持之以恒,摸著墻慢慢走。書讀百遍自通,一法通,百法通,以一經作碉堡,然后點、線、面進攻,必然有得。

古人寫書目的在救國救民,著書唯恐人不明白,故后人讀書必當方法看。每一本都會啟人神智,就看你們怎么看。

讀書貴乎求懂,不要成收藏家。(老師另說:“買書就要讀,不要成為藏書家。”)

做學問必做活學問,必知那本書精神所在。把書當思想讀,不當文章讀。

中國之學,只能當啟示讀,不可以當宗教看。

讀好一本書做基礎,則可觸類旁通,在心中想上幾遍。

讀書貴乎得真精神;讀古書不是要復古,而是要學古人智慧。

嚴師出高徒,而非名師出高徒。鄭孝胥教《通鑒》(《御批通鑒輯覽》)十分嚴厲,遲到就罵。有狀元學生,無狀元老師。

講書目的,要讓人多知一分,讓聽者做壞事總有愧心。

文化表現有時也表現在罵人,北方人罵人蠻橫不講理說:“你這么王道!”

治學不在理論上爭勝,要在血液中印證。

不學無術,學不好亦無術;術不好,害人。

今日學生不敢說不,近乎恭,甚至連不說都不敢,淪為“足恭”。(《論語·公冶長篇》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足恭非誠,一副討好神色。)

中國之學就是“思想”,叫大家去思、去想,無哪個對,哪個不對。

存主重要,人應正視自己缺學問,應讀書養德。(王夫之批注,“志”是“心之所主”,《易經·系辭傳》說“成性存存,道義之門”,老師因而言“存主重要”。)

學術靠讀書來,不可光有妄想,要腦子下功夫。

讀書不要光會瞪書,無親切感。

三天讀一本書,缺翫味功夫,辭若不能翫,何能達其意。

讀書不為念咒活,應養成傳道人之精神。

做學問先求知,再求好,最后樂此不疲。(《論語·雍也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老師用今人語言,講得十分通神。)

天下學問無第二法門,不靠“史記”,而是靠“死記”。

老師言之諄諄,學生不易得,體驗重要,不到時候沒用。

師不入五倫(五倫是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沒有師徒,出自《中庸》),五倫不得師不相親。

經是常道,五倫叫五常,罵人曰“倫常乖謬”,個人(指特殊人,如倡言謬說者)可以不重視倫常,但國家絕對不能改變。

做學問必用真功夫、“加功夫”,不是“假功夫”。

跑馬拉松常跑死人,很少聽到有人讀書累死。

達不到境界就束手無策,像幼兒園程度只能堆積木,超過堆積木就不行。

學究不是錯,而是其短在不恢宏,有如裹小腳。

讀書、著作與行事,合則智,分則愚。講道容易,行道難。

藝術家要留痕跡于作品,但最高境界是渺渺無痕,不露人為之跡,方為上品。

讀的書必成活學問,必以之用事,以我之智慧悟前賢之智慧,不要把祖宗智慧當東西,品評一番就扔了,結果不學無術,不學無方。

俗話說:“大跛子背兄弟媳婦——挨累不討好。”世俗之人常做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學問沒有作用,就不是學問,有利于民生,即為實學。

學中國文化就是學公,學無私;大公無私,有容乃大,天下無界。

中國讀書人常有壞脾氣,即所謂“窮酸”。

讀書最忌諱讀到窮酸,讀書不能造福人,就白讀了。

“習”是親自檢驗生命;實際印證,能夠因時治時,樂在其中矣。

理論配實際行為,方是真學問。

懂得圣賢任何一句話,都可立身,毋自欺也。

何以要講古書,因為沒人看懂。

讀書要明理。理者,理事也。不是講形而上的空學,而是有用的實學。

讀書人是明理人,不是故意裝著和別人不一樣。

讀書是為明理,明理是為改變氣質。既未明理,又不能改變氣質,就是未讀書;知理不難,知所以用理之為難,知理不站起來執行,就是行尸走肉。(清朝皇宮皇子讀書的上書房對聯:“立身以至誠為本,讀書以明理為先。”)

“學”是要明理的,既“學”了,做事就要“發乎情,止乎理”。

讀書人就有資格談政治。

中國之學談道,所以北方人不說“懂”,說“知道了”,稱贊一個人有辦法說這人“有道道”。

學文史哲的人,沒有專業知識,靠什么吃飯——當政治家,政治家必是哲學家。

酒是穿腸毒藥,色是刮骨鋼刀;氣是下山猛虎,財是惹禍根苗。(俗諺)

人之苦莫大于求不得之苦,“求不得苦”是欲壑難填之苦。

今日學生不知為何而生,不知己之外,還有責任,教育失敗不堪言狀。

掃地,視為功夫,則境界迥異;地未掃,無法應對進退,何能治國平天下?

今之大學生,不少人以夢為志,醉生夢死。

禮賢下士則有群德,反之孤陋寡聞,獨學而無友。

世事即是非,人事以忠奸來分,忠奸為是非的引申。忠,盡己;奸,沒有盡己,馬馬虎虎。歷史上的忠臣、奸臣即在大是大非分辨。

講書特重文化精神之所在,否則寫任何東西,都是水皮打一棍子,無法深入。

隔行如隔山,術業有專攻。史學家不一定是哲學家,可以成自己之學,講他學不容易。

今談學問,光講概論,亂蓋(臺灣俗語,吹牛之意)亂論。

不管別人行不行,自己得先行。

一到用事時,短處就出來了。

今日文章可出版印刷或影印,古人在簡冊上刀刻漆寫,十分費工費時,流傳不易,惠子學富五車,五車簡冊沒有幾本書。

“讀書”為造福人,不是“賭輸”了。

誨不倦:學生糊涂,蒙昧之時,淪為放牛班,仍不放棄。

啟蒙重要,古人中舉返鄉,先拜啟蒙師。

古人小孩拜完師,東家送夾楚二板,漆紅色,供于圣像前,請老師責罰學生,作用叫學生永遠脫離桎梏,小時嚴教,長大不受法刑(違法受刑)。

師有嚴身之德始道尊,所以嚴師難求。(古人的“嚴師”,是嚴身之師,今人解為嚴格的老師。《禮記·學記》云:“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

老師對學生發揮最高功能,即有正蒙之功,學生對老師則有尊仰之忱。

小時候,老師對學生當頭一棒,發人深省,叫“擊蒙”。

抱負比天高,書卻沒讀一本,徒然妄想。

有福之人不落無福之地,因為無福之地沒法養有福之人;現在年輕人講學都是小團體小聚會,何能造福大眾?

“君子無所不用其極”,極,極至之方,最高明手段。

今日學子讀書搞社團,老師教書做買賣。

儒家之大愿即“志”,“志”須身體力行。

人必有善知識,今日大學生讀大學,覺得沒意思。

“節文”的節,雖然別人看不見,但有標準,“得中節”恰到好處,否則即失節;文,別人看得見,和父母走路,得差一肩,就叫文。

人生懂為什么而活,就有一個境界。

外國有農奴,要求自由民主,中國人則求自在——我自有所在,形骸要逍遙自在,自己要有在。觀自在菩薩,若是不至自在,不能行五蘊皆空,不能度一切苦厄;而至自在之境,當須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的功夫。

人生就只有一次,沒有下一次;如有下一次,老蔣早顯靈。

信仰不能改變,不當貳臣、漢奸,一個讀書人不能沒有節。

孔子吾道一以貫之,貫上始是孔子之道。中國功夫要融會貫通,讀完書,思想必一以貫之。

有的人“必我”,自認為他的才對,不能接受他人比自己高明的意見。(《論語·子罕篇》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常人理事只能用術數,我們得用妙術來治常事。

讀書并不難,難就難在慎思明辨。

學哲學的目的,是用空的理來解決實際問題。

許多中文字,念對無人懂,念錯人不知。

戊(w&)、戌(x$)、戍(sh&),一點之間大不相同,學不留心,分不清楚,最后積非成是,習以為常。

盲人瞎馬臨深池,遲早掉到溝里。“相”的重要即在此,有人扶持才能避難。

順心應手之時,是最危險之時。

知天知地,知自然環境;知己知彼,知自己實力和客觀環境。

復興文化,經書應該下功夫,不能把經書當護身符。

復興中華文化——復興中華傳統文化。(老師嘗言:中華文化在傳統那兒,不待復興,是我們這代人沒文化。)

秀才是孔子的罪人,和尚是釋迦的罪人。(《孟子·告子篇》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諸侯之罪人也。”)

“知理不難,知所以用理之為難”(辜鴻銘語),我們是知識分子,我們能用理嗎?知道一點用不上,就成為挑剩下的“剩人”(圣人之反語)。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早年未至那境界,到那境界想通,離死不遠,只能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做人必得有所戒,見人之不善,己必戒之;知止不易,有欲之人不能止。

能夠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才叫穩;能夠行之以恒,才叫健。(老師另說“自強不息、不舍晝夜曰穩”。)

佛教書要當智慧看,不要迷信,成佛也要不自私的人才能成佛。

學佛才能成佛,念佛不能成佛。佛怎么做,你就怎么做,當然成佛。活著的時候要“觀世音”——觀察世音,循聲救苦,然后當然是觀世音(菩薩)。

真明《心經》,則知佛即自己,修即成佛。

《六祖壇經》不迷信,坐亦禪,行亦禪,臥亦禪,不是裝半死人,“纏”住了。

禪之境,即心是禪又不是禪,找靜地打坐是體禪而非心禪。

佛家以戒,儒家以禮。

佛家言“戒定慧”,“戒”字重要,得自戒,滿則不戒。佛家的“戒”,即《易經》的“貞”,貞者,正固之道。

有所戒重要,曾子“啟予手,啟予足”即有戒,境界高。

《金剛經》最重要是“無所住而生其心”。

學生,最重要是學“生”,學如何生活,學如何撫慰蒼生,不是寫幾本破書。

讀書,不是比賽讀多讀少,要先問自己一輩子到底要做什么,明白后,平心靜氣細看。

寫文章要寫自己的想法,不要浪費生命,把別人的東西湊在一起。現代寫論文后面,列那么多參考書,結果難免碎尸萬段。

找一本經書或子書,終身思之,遇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人不可無學,不可以失德。

立說要能使別人接受,那是最重要的。不能實行,算什么學問?

學貴乎精,然后再一。

我教書,是為了造賢才。

人生遇到事要停、聽、看,有人說笑話,遇事先來個深呼吸,不要連深呼吸的修養都沒有,就盲從、感情用事。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忌諱,講話必要慎重,矬子面前就不能說矮。

現在人大事做不來,小事不愛做。

各代音樂何以不同?因所樂(悅樂)之事不同。

“五四”留下什么?就留下很多迷惑。

要學實學,就得求真知,沒真知的人,能守得住嗎?一個真知的人才能“知止”(《大學》“知止而后有定”)。

讀書、講書不要“只”照傳統的字講,那沒有境界。

災異亦非迷信,禍福將至必先知之;天之變,自然之罰,故要敬畏天之威。

處理事情,先去己的好惡心;人若有好惡心,已種下失敗之源。所謂是非即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有好惡心,就沒有真正是非。

今天這個社會需要的是人才,不要花紅柳綠來點綴。

什么叫“道德”?能行出來的就叫“道德”,不是掛在口頭的“教條”。

有些讀書人還不如沒讀書。不讀書的人還有正義行善,像鄉下張二爺、李二爺的,很有一套,因為有豪氣,所以成大善人;有些人讀書讀成了見到什么就退縮的窩囊廢,那就壞了。

沒有獨立的人格、思想、主張,老是鬼鬼祟祟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跑,那絕沒有出息。

讀書讀不到一字一義,就得不到奧質。(老師另說:“經書中每個字都有深意,大家務必細讀。”)

什么叫文化?是要以“文”化天下。今天學生何以沒力量?分中文、史學、哲學系,系真成細了,粗不起來。中國文化是文史哲不分家。(《易經·賁卦》《彖》曰:“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進德修業是每一個人都要下的功夫,不這樣必不能成功。進德修業莫不與說話有關;道聽途說,德之棄也,耍一己之聰明,實不足以進德修業。(《易經·乾卦·文言》“九三”: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文化是思想,不是抄書。

希望大家做學問當作是趣味,要非常輕松,不要有功利境界,好好坐在那兒聚精會神地看,才能了悟真理,其目的就是要啟發自己的智慧使之有用。

讀中國書開始要窄讀,先就一兩本來讀,通了再讀其他的,絕不能博。

書看兩遍就立說可乎?捫心自問,讀多少書?得多少東西?勿自我陶醉。

[讀書]不要由博返約,先精而后博,才能觸類旁通。

讀書皆在自得,沒人和你競爭,自己有所得最重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江市| 任丘市| 延吉市| 海阳市| 奇台县| 镶黄旗| 青田县| 全南县| 昌图县| 浦东新区| 东宁县| 昌图县| 琼结县| 盐津县| 紫金县| 台州市| 普格县| 天长市| 玛沁县| 崇义县| 高雄市| 衡南县| 临夏市| 乳源| 晴隆县| 阿坝县| 阿鲁科尔沁旗| 溧阳市| 尼木县| 平潭县| 巴楚县| 安宁市| 温宿县| 修水县| 南充市| 佛教| 信丰县| 德兴市| 吴桥县| 抚顺县| 竹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