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用知錄

老師教讀古書強調,不是領諸弟子到殯儀館當死人的化妝師,而是要從古書中領悟古人智慧,來啟發自己的智慧,要把古書當實學來讀,要能用知,用古書智慧來行道。

老師曾在小紙頭上書“夏學用知錄”,并在句子下寫了二十七字:“用心政治而不參與政治,永為昏時良(善)知明燈(天之日月),明照華夏天下。”

我們恭錄老師啟示諸弟子識時、用行之道,《用知錄》凡二〇三則。

孔老夫子是“圣之時者也”,我們是“圣時者也”。這時代不夠圣,我們得把此時代洗一洗(潔時)、“圣時”。(老師另說“我們是這時代的清潔工”。)

我們不是要“時圣”(孔子),是要“圣時”,我們鼓勵同學講學,為了要圣這個時,所以把違時的帝王之學都去掉。

我們沒孔老夫子那么高的德慧,不能“圣之時者”,先“圣時”。

中國道統為“中”,就因時義、時用的不同,堯、舜、禹的執中之道也就不同。

我們雖是踐跡(學古人),但不能離開時,我們要與時偕行。“學而時習之”,人人會念,沒人會行。我們的先賢有智慧,讀古書,必與時偕行,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適時)。《大易》和《春秋》就是時之用。

政治家講究“先時”、“治時”、“因時”、“違時”:“先時”,先天下之憂;“治時”,對現時所需絕對能把持得住;“因時”,因時制宜,被動;“違時”,逆時,落伍。要能“先時”才能強國。

我們那時是履冰時代,你們是騎虎時代。時至而不失之,要先時,因時制宜都來不及。禮以時為尚,圣人不能生時,時至而不失之。一、趨時:小人趨時,君子貞固。二、偕時(識時、應時):識時則識勢;應時,時雨來了,誰都接受;智必識時,行若時雨。三、乘時(先時、行時):“大學之教也,時。識時而后用時、時行,最后行時。”(老師談時雖有用字差別,理念卻是一致的。)

“圣人不能生時,時至而不失之”,機會來絕不能失掉,此不是大悲咒,天天念無用。所謂時至,即果熟自落之時,“不失之”,伸手就得果。

不失其時,就能乘時,“時乘六龍以御天”。

不要恃才傲物,失時也沒用的。

不要說“你這么講不對,老師沒這么講”,老師講的是老師講的,與你有什么關系?“時”字一提出來,誰也擋不過它。

要對時、用時,不對時、失時,就不能育萬物。(《易·無妄卦》象曰:“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

我們奮斗的目標,在救時、濟時,不在救那個國。救時、濟時,才是我們的責任。

歷史是一面鏡子,讀歷史太重要;因什么,那個時代何以演變至今日?

古今書都要讀,才知道為什么讀書。救國不見得解決這問題,救時、濟時才有用。

就算沒有先時的智慧,也不能違時;違時的人,就是欲令智昏的人。

時之用,就是要有時的作用。

時、機是兩件事。時知道了,機不對也不行。所以,同一環境,有人成功了,有人失敗了。

勢和時近,故曰“時勢”,“時乘六龍以御天”,就是乘時趁勢來御天下事。

與時偕行,不是空話;與時偕行,仍未超時。

應付變局不易,走快了,來太早,沒用;走慢了,“后夫兇”(《易經·比卦》卦辭)。

政治也好,學術也好,必有擔當,不能趨時。

我們應當要識時、偕時而不可極時(《易經·乾卦·文言》“亢龍有悔,與時皆極”),要給自己留余地,跟著走而不可并肩走,人必得懂謙虛。

明當務之急,要知機識時。

當其可之謂時,恰到好處實時,不恰到好處即非時。

許多有德之人,一輩子未遇時。

任何環境都能發揮作用,端看是否知時、是否能明,知之以明則守固。

良機稍縱即逝,時過境遷,機不再至。智者必先知機識時,時而動,順時而為,只有愚昧者才會悖時而行。

觀時變重要,不能因時而變就落伍了。例如從清末到現在,男女授受不親,今天男女不拉手就不文明。時之所尚不同,其宜也就不一樣。

諸葛亮之智,識時也,一步步試探得來。諸葛亮,本為山東人,先移居到河南,再搬到湖北隆中,三遷始遇時。一個人有拯天下之志,也不能守株待兔。諸葛亮若是真能未卜未知,何必先去河南,再到湖北?人都是從這步看那步,神話才說未卜先知。許多人守株待兔未成,因為不是抱神木,而是抱香蕉樹等兔,自己又近視。

孔明識時,于瑯琊無法發展,知臥龍崗為發跡處,否則終身躬耕。孔明以隱為進,尤勝于以退為進、以進為進。所以識時務者為俊杰,要識當時所當務之急事。

想做官必如孔明,先找己可利用之地,不能抱尸不放,啃臭骨頭。

時,見風使舵之謂也。幾(先秦以后,幾都作“機”),近也,不是差不多。如月近十五尚未全圓。“時幾”要有時又有幾,才能治時,才能見幾行事。

常人是不識時機之人,一畢業自己不會安排自己,等人家用,又不毛遂自薦,沒表現機會,只能干瞪著眼睛看別人升遷。

學孔子,要成為“時”之門徒,時至而不失之。(孟子說孔子是“圣之時者也”。)

了悟要知時用時,孔子若晚幾年回魯,可能一事無成。

有很多人有過人之才,但失時,陽貨勸孔子“好從事而亟失時”(《論語·陽貨篇》)。

智慧與年齡俱進,故要“時習”。(孔子晚年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距。”可知人的每一個年輪智能都不相同。)

不要以為新即永遠新,要與時推移才新。“孔子,圣之時者也”,即圣之新,要日日新才算新。否則新人轉眼間成舊人,昔日革新的革命者反成守舊的被革命者。

用最高的智慧,下最深的功夫。

智不危身,若是都做烈士,誰做元老呢?子書作者,都是智者,幾人自保?

中國的學問,要當智慧的東西來讀,要用心“聽”出人家高明之處,善用智慧,真正了解到底是什么。

智慧不分新舊,端看自己怎么用,培之養之,如種花。

智慧要用,現在人讀書,都束之高閣。

培養智慧很重要,不然到“立法院”上不去了。

因何要讀書,就要儲存智慧,人的智慧是無量的。

學《四書》《五經》,為的是學智慧,產生力量。懂得是智慧,實行才有力量。讀書是培養智慧,增加毅力,因為要做大事業。所有的書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書有古今,智慧沒有古今,目的即是用古人的智慧,啟發我們的智慧。

智慧,就看你運用純熟不純熟。一個人知道的少,就容易發生錯誤。人越用腦子,越聰明。老師有時一天不說閑話,就是要培養智慧,善用智慧。

人有志,還有要智慧;沒有智慧,可能把命都搭了。(老師另說:“沒有智慧,志足以亡身。”)

佛家言“妙智慧”(佛語“般若”,中譯“妙智慧”),就是儒家的“精義入神”;佛家能言智,但不懂致用之學。

智慧不在讀書多少,讀越多,反而邁不出去。

應世要有智慧,不能太魯莽,不致密。

慎思重要,古圣先賢的智慧能傳千百年,必有傳的價值,那都是千錘百煉磨出來的結晶。

智慧是自己培養的,“養心莫善于寡欲”,多欲絕不會有智慧。

智慧是無窮的富貴。(老師另說:“人要過智慧的生活。”)

有智慧也要有修為。(老師另說:“聰明不是智慧。”)

古人何以有那么高智慧?今人一代比一代渾。

人越無陽剛之氣,越有狐疑心;所以然,因智慧低。

智分常智和急智,應世有急智的人勝算多,現在的人連常識都沒有。

智慧可以培養,人一己十,人十己百(《中庸》原文:“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得做,得想。要提筆寫東西,不要提筆抄東西。要寫,發揮思維。寫得對不對,是另外問題。

如何善用智慧?你對現實體悟越深,智慧越高。

有智慧還得有毅力,才能有所成。

智慧是培養而來:“思之思之,鬼神通之。”

智周萬物,智不足,有恒也成。

人應憑智慧成就事業,不可靠撞大運成就事業。

一切問題必用人的智慧去解決,不可得病亂投醫。

有智慧不在年高,但智慧能與時俱進。

人智慧相近,只能自欺,何能欺人?只是別人懶得說破罷了。

不能只以自己的經驗應世,要用先人的智慧應世。只以經驗應世,猶如跛子和癱子賽跑。(老師意指現在人大都是不能健行如飛的跛子,只能贏肌體功能喪失的癱子。)

天下沒有廢物,我們認為有廢物,就是智慧沒有達到,物不能盡其用。

知險而止的智慧,高于通行無阻;明險而止之亨,才能成就一切。

時代過去即過去,切不可空用情、空留情,要用智慧做主人,支撐此乾坤。

死了不要立遺囑,活著要多鼓勵人,最怕鄉愿之賊,美其名“明哲保身”;老年人若都明哲保身,誰來耳提面命年輕人。

人能支配生活,是最有智慧的人;無精一功夫,不能培養智慧。

下功夫重要,沒有千錘百煉的功夫,怎能把經書、子書的智慧變成自己的智慧。

一個“私”字害盡天下蒼生,誰都懂得不能有私,但碰到了私,就邁不開步了,把什么東西都說是我的;古今一樣,一個“私”字甚至可以斷了自己的種。

孔子說:“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人生要面對擇業(老師釋“擇”為擇業,以“矢人”、“函人”為證)等諸多選擇,一個有為的智者擇居(居,守也)特別重要。想做官做大事業,必先找自己可利用之地,不能抱著尸不放,死啃老骨頭。

孔子集大成,中國學術思想經他整理,造成只手遮天、唯我獨尊。孔子的高明智慧非我們可比得上的。

人可以不怕死,但必善用智慧,做事要成功,不必耍狠,有時躲避沖擊繞個彎,反而容易成功。

有智慧還得有毅力,才能有所成。實學最重要,有實學才有基礎,必能一以貫之,否則一曲之見,一曲之士而已。

修煉確知時代所必須要的智慧,養成引導群生走上正軌的膽識。

古人有智慧仍一敗涂地,即因無德,不能以德養智,自以為己智高人一籌;玩天下于指掌之中者,最后玩火,玩掉自己。

世變(一作“事變”)愈緊張,人求致治的智慧愈高。

敬業敬事在敬己,敬己處處用智慧,先得自重。

人就看怎么活,有擔當必有大智慧。

儒家有智慧不絕欲,因為有欲才有生人之氣,想做英雄成事功。

人有今古之分,智慧沒有今古之別;思想新舊在乎會不會用,會用都是新的,不會用都是舊的。

什么是人生?用智慧透視,才知道人怎么生活。

外行決定專門之事,徹底失敗,尚不知因何失敗。

學古人智慧,明白自己的良知,千萬不要叫人牽著鼻子走。

人何以苦惱?因為看法和一般人一樣,不能脫俗,老在俗和欲中打轉。人真有智慧,就不苦惱。

不必找人算命,人生不如意,想通即智慧。

欲源于外誘之私,儒家的無欲是“約我以禮”,不像佛家的絕欲。

善要人知,就是偽君子,好名必作偽。

絕對要腳踏實地。成功稍慢,但有益。正做,雖然慢,巧取豪奪絕不行。成緩敗速,看看這幾十年毀掉多少東西。

“熟變”則“知變”;熟了才能活用。

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三十歲開始做事,四十歲就得頗具規模。(俗諺云:“三十不發,四十不富,五十將尋死路。”)

急功,就會虛偽。任何事,有一分作為,才能說一分話。慢慢來,發揮影響力,要在平凡之中見堅貞。

了解道理,最快就是行。

達,指能行功夫的達,非意思之達。

自己站得住,誰也不能把你怎么樣,只怕自己站不住。

人是磨煉出來的,失敗是最寶貴的經驗,失敗是繳學費。

達理貴乎體悟,以身體力行而后能悟。

“事在人為”,事情就是要靠人做出來的。今日社會亂,只談天道、神道,不言人道。不懂做人,遑論做事呢?所以要知人識人,知人善任,用人任事。

“事在人為”的深義是“事在為人”,人之事最重要在懂得做人道理。

容人則不孤,不能容人則孤陋寡聞。

自己要有成,必得能容,將自己倒出多少,才能容入多少。

有多大的氣度,成就多大的事業,要法天能容。

雄才大略的人,必有容人大量。

能容納別人的意見,才是大氣,否則只是小家碧玉。

能懂群力,就不錯了;懂得容,才能創業。

有膽有識,有容有量,還要有恒;虎頭蛇尾,一事難成。(老師另說:“人要有成就,并不在學問好,要有膽、有量、有識。”)

“容人之量”,有容才有量,要容有用之人;以人治人改而止,即有容有量。有容與鄉愿不同。

“量”很重要,光有位而無德(無量),則什么事都做不好。

思有用,必培養膽、識、量;要不影響情緒,必須有膽。

忍辱謂之擔當。

道不空,順著良知、良能去做事。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為弘道,所以修德,來弘此道。

做事在一“恒”字,不在一“快”字。

做事業之人必重錢,百業(事)非財莫舉,人作正事自可有財。

清除一切障礙,破除一切險阻,何事不亨。

做事必留后步,大小事皆不可做絕。不要麻秸打狼,兩頭都怕。(麻秸是收割后的麻莖,看起來很長很大,狼會怕;但麻秸其實很脆,人用來打狼,自己也會怕,所以說兩頭都怕。)

我們不是保險公司,做事就是盡其在我,不保證成功。

少小不努力,老大不知休息,叫“愚公”。

成就偉大事業,也不過是“自昭明德”,人性表現而已。

擇主而事,擇木而棲,人要隨龍不要隨熊。

人必要有守,沒有過不來的崖,爬坡不要頻頻回頭。

才能再高,都要借梯子往上爬。

有實行力量,則多建樹。

人心思變似水流(俗諺,政治人物常引用)。

找人才,施錢財,即是為善。

實行家不能老在一地方打坐。

勇者無懼,無懼于勢。

“忍”字刃加于心,所以“百忍堂中有太和”。

人要練膽,走棋必走險棋;無膽不能成事,不能料事如神。

做學問不是做書呆子,一心苦讀案前書,幾年不聽窗外事,有啥大出息?孔子周游列國,碰壁始著書。

要過情欲的人生,苦惱就太多了。

世間有享不了的福,沒有享不了的苦。

做事不能虛張聲勢,要讓人不起戒懼之心。

誰也不能感動得了誰,成就完全在乎自覺。“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將以斯道覺斯民也。”(《孟子·萬章篇》)

人有責任感,連睡覺都睡不著;人生短短數十年,要有成就必拼命。

知識分子做事,必得無所為,有所謂;如果無所謂,那算什么?

不是順我者昌,而是順元者昌。

人到老了,就易固守己見。

我們是窮人,得有處窮之道,為何要捧流氓,給政客抬轎子呢?

宰相需用讀書人,現在話:政治必用哲學家。

[要了解事得]用人性來了解。我們先恢復人性第一步:孝慈。

有抱負先培養自己,十人在一起有鎮定功夫,必成領導人,多年媳婦必熬成婆。

氣人有,笑人無,各懷心腹事,盡在不言中。

“好言一句三冬暖,話不投機六月寒。”(俗諺)

有一分英雄主義,即多一分失敗。

做英雄,不要裝英雄;不是偉人,不要裝偉人。人做事要與本能相稱,達不到本能就是“過”與“不及”,裝英雄、偉人即為“過”。也就是說,做英雄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英雄就是英雄。

知識分子最重要是有良知。有了良知,膽小的不盲從,膽大的可做英雄。

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行有余力則以救世。

不先造人生凈土,何來未來之凈土?

做大事不能沖動,不爭一句話,不爭一件事。

做事為政,一在正,一在清。貞者,事之干。“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談玄不談閑,談閑是非多。

做事失敗,因以一人之智任天下事;真謀天下者,任眾人之智以成其事。

我們不要認為社會上的大力量才有用,因而忽略小力量;大小力量合在一起才容易成功,不至于因小失大。

天下何以不太平?因無是非無黑白,知識分子不知去就,何況老百姓?所以知識分子重要,絕不可以己之昏昏,覺天下之糟糟。

著書立說的太多了,能存在的,必有德。立言,未必就傳于世;立德、立功,才能立言。

堯、舜把欲降到零度以下;堯、舜把天下看得那么輕,能夠禪讓,哪還有什么私欲呢?

今日中國缺的東西極多,哪樣東西我能干,我就干。明乎此,每天都有工作目標,每天都有當為之事。

君子不處嫌疑間。

有副對聯說:“萬般皆由命,半點不由人。”此即“萬般皆由自然,半點不由人為。”這不是思想灰頹,而是重視自然環境,人泰半受自然環境的影響。

升平時代,思想離不開欲。

德,就是行為的成就。

有獨立人格,方有獨立思想;有獨立思想,方有獨立事業。

人要有所成就,必得無私。唯有德者不垮,必要少私。因何人有私?由于眼光太短,以目前所得為快。等你沒有私的時候,成就不得了。想、講沒有用,要去做,天何言哉?

偉人之成就,就是圣潔。

人的存在靠人格,不是靠財富;沒有人格,就沒有高人的思想。

臺灣地方小,一天就動本,智者睡不著覺。

不要誤以為“超凡”才能入圣,得“同凡”不遺世獨立才能入圣;你如果和凡人不同,誰知道你是圣人呢!

我們要造就生力軍,生力軍都不是熟的。

要懂怎么想:在什么時候,發掘什么人才。

要懂得做,天天守一本書干嗎?

人的歷史,有多少人?能留下來受稱贊的是誰?沒人贊美強梁,大家贊美德行。

腦子太重要了,如源頭活水,源頭一開了,看什么都有正見。

人嘴兩張皮,怎么說都有理。“投資”、“要飯”一樣事。

樊遲問知,孔子說知人。知人難,如何知人?要有所用,必有所試;要有所試,必有所悟。

我們不必罵人,你比他行,你出來。

死比生難,生是糊里糊涂的,我沒叫你來,你就來了;不要死時,上帝沒叫你去,你就去了。

不要學王婆罵街,看自己總是圣人,看別人都是挑剩下的人。

天下是非無窮,能應付是非就能應付無窮,也才能在任何環境中達成自己的目的。

前波推后浪(后浪推前浪),不要看人家怎樣(批評人家),到時候,自己留點人性,自己怎樣就怎樣了。(自己能做得像樣,即有所成。)

個人處事或國家行政,有一利就有一弊,政治人物能使利多于弊就不錯了,要說能除弊興利,那是口頭說說罷了。

先圣要道,慮深方能通敏;必得慮深通敏,才能通經致用。(老師教讀《尚書·堯典》的堯之德“欽、明、文、思、安安”,解“思”為慮深通敏。)

“慮深通敏”特別重要,我們了悟到最深的境界,就能因便施巧。

處世之道要用點心,像別人請客就去了,哪有那么簡單,自己又不是一條狗,說來就來,要走就走,寧可在家啃饅頭也不隨便聽人吆喝。

一個人若能了解為人的不易和價值,就不肯糟蹋自己,就會舉天地之所有而奉這個區區之身。

何以舊病復發?因為只治標不治本,沒有從根本上治好。

人最難還的是人情債,義是人情債。

中國不亡就是因為仁義。看人要在危難的時候。仁義二字不在乎別人對你如何,而在于你對人如何。你對人仁義他不會忘,人家忘了代表他沒人性。人與禽獸之別在人倫、人性,每個人都有,叫倫常。

成就大事業是從識微開始的。自以為無所不能將一無所成。愈知道自己渺小,愈能有成。

在社會做事,很多不講理的人,要知道怎么用術對待。

“莊以臨之”,“莊”以氣勢說,憑理行遍天下,不可欺。

一個人必定要能自己認識自己,必須腳踏實地,只有面對今天,才能迎接明天。

有為就是因為有守,有守者有所不為也。

一般人不能分辨出話的真假,喜歡一些小話,殊不知謠言止于智者。

一個人的成就是從微小中來的,金子是從沙中淘出來的。

人貴自知,否則難進步。

中國思想是靠行的,不是靠講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拉特后旗| 岑巩县| 临江市| 丰原市| 彭泽县| 明光市| 江山市| 衡阳市| 信丰县| 顺义区| 收藏| 安化县| 横峰县| 盐源县| 株洲县| 松滋市| 昌图县| 柞水县| 栾川县| 海兴县| 韶关市| 安图县| 丹凤县| 望奎县| 石屏县| 鹰潭市| 仲巴县| 龙泉市| 什邡市| 台湾省| 铜山县| 永福县| 房山区| 石狮市| 平乐县| 会同县| 镇巴县| 泾源县| 灵璧县| 邛崃市| 册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