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話說到孩子心里(全新升級版)
- 唐曾磊
- 7296字
- 2019-10-16 10:33:09
第一節 智慧和愚蠢
智慧(Wisdom, Wit),是指對事物能迅速、靈活、正確地理解和解決的能力。(《新華字典》,第10版,商務印書館,2004年1月)
古今中外,關于智慧的說法很多,這里不做詳細的描述,只簡單地介紹一些有益的操作建議。
對智慧的三種操作建議:
一是先掌握做什么會得到我們想要的好結果,然后再去做;
二是知道做什么會得到好結果,一定要做到;
三是知道做什么會有不好的結果,一定不要做。
與之相反的操作則是愚蠢的:
一是不知道做什么會得到好的結果,就去做;
二是知道做什么會有好的結果,就是不去做;
三是知道做什么會有不好的結果,卻常常去做。
愚蠢的情況是最常見的,下面來看一些愚蠢操作的案例。
先來看愚蠢的第一種情況:
最典型也是最普遍的一種愚蠢情況就是沒有教育經驗,拿自己的孩子做實驗。
絕大多數的家長是第一次教育孩子,他們承認教育是件復雜的事情,需要長期的學習和摸索,但自己并沒有下功夫學習過教育,僅憑自己成長過程中的受教育經驗和一點天賦,就很勇敢地生了孩子,并信心滿滿地教育著他們。教育是一項對一般人來講非常陌生、復雜又困難的事情,要做好對孩子的教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些家長,自己受過所謂的良好教育——他們覺得自己讀書的時候成績還不錯,就自以為可以教好自己的孩子,顯然,他們忽視了一個問題:自己學習好和能夠教會別人學習好,根本是兩回事。很多家長看到自己的教育能力不足,孩子厭學,成績不好,跟孩子溝通不好,甚至出現孩子逃學、離家出走等嚴重問題后,才開始尋求幫助。
我們如果要學做一種新的菜肴,通常會選擇先買一本菜譜,或者看一下做這種菜的錄像,或者邊看菜譜邊操作。但即使這樣用心學習,也經常會失敗好多次,而且這樣做出來的菜,也往往不一定好吃。但為什么在生孩子之前不研究一下怎么教育孩子呢?
我們來看一位家長的困惑。
怎樣和愛說謊、不怕家長和老師的孩子溝通?
有家長問
唐老師,我家孩子謊言特多,也不怕家長和老師,很難與其溝通,該怎么辦?
唐老師解答
從這位家長的話中,我卻看到了與這個問題相反的情況。
如果這個孩子不怕家長和老師,他就可以直接說實話,但他為什么不直說,而是要撒謊呢?這說明他還是怕的。那么孩子到底怕什么?
我建議家長先想一想,或者去跟孩子聊一聊。你先想一想,如果孩子說了實話會怎么樣?你想明白了這個問題,就知道為什么孩子謊言特多,你再跟他溝通就容易了。
一般情況下,如果孩子犯錯后說實話,會受到家長的批評、譴責或打罵,孩子當然就不會說實話。對不對?
有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陷入了困境,無論怎么做,好像都是難過的。為什么會陷入這種困境?怎樣才能解決這樣的問題?
下面來看愚蠢的第二種情況。
很多家長對我的理念“培養孩子認真的能力”很認同,帶著孩子來參加我們的認真能力訓練營,孩子在訓練營的效果一般都會非常好,表示回去后會好好使用我們的學習方法。家長在訓練營的家長課上也收獲很大,表示回去后要繼續用我們的溝通方法改善溝通,鼓勵孩子。雖然他們這么說了,但我們還是會每周安排各種主動和被動的免費課程來幫助這些家長和孩子。即使這樣,仍有極個別的家長,回家后就跟孩子對立起來,孩子也相應地不好好學習了。真是可惜!
我們來看第三種情況。
家長們看到孩子有不好的表現,就會說孩子,如果說幾次,孩子改不了,家長就會生氣,生氣了,往往效果不好,比如會導致親子間溝通越來越不好,難以建立信任。家長自己也知道這樣不妥,但到了時候,情緒一起來,就管不住自己了。
下面來看一個典型案例。
爸爸總是嘮叨妹妹、妹夫,惹得他們不開心,我該怎樣協調呢?
有學員問
妹妹他們有空時,常過來看父母。爸爸總是教他們如何如何教育孩子,說他們的孩子這方面不好,那方面也有待提高,說人家孩子一堆的不好。我說:“爸,您老這樣,女兒、女婿、外甥都不會開心的。他們的事情讓他們處理,你自己管好自己的身體,不要操人家的心了。”爸爸說:“不行,我眼看著自己的孩子將來要受罪,我怎能不管?不管他們,他們將來要受大罪的?!蔽艺f:“那你提醒了,就盡到心了?!彼f:“不行,說一遍兩遍根本不解決問題。我得不斷地重復說,以引起他們足夠重視?!蔽乙才c妹妹交流過這事,跟她說要理解爸爸的良苦用心,但我還是怕爸爸這樣喋喋不休會讓妹妹、妹夫及他們的孩子討厭。我該怎樣幫助爸爸?該如何協調這件事呢?
唐老師解答
這位學員問該怎樣幫助她爸爸,我要反過來問一個問題:你在幫爸爸嗎?什么是幫助?
我們拿出“幫助”這個動詞來提問。什么是幫助?幫助有兩點:第一點,自己說話對方愛聽;第二點,說的話有效。
這位學員看到,爸爸在想幫助妹妹、妹夫的時候卻幫不到,就是因為爸爸犯了這兩個錯誤:第一,說話對方不愛聽;第二,說話無效。而該學員在幫助爸爸的時候,恰恰也犯了這兩點錯誤:第一,說話爸爸不愛聽;第二,沒有拿出有效的方法來告訴爸爸,不明白到底怎么說話對方愛聽。
當明白了智慧和愚蠢,我們就會走向智慧,遠離愚蠢。
下面以智慧和愚蠢來討論感恩教育。這篇文章是應《河南教育》雜志邀請而寫。
感恩教育當回歸正途
近幾年來,感恩教育似乎開展得轟轟烈烈,同時還出現了一些專門做感恩教育的人和相關機構,他們在很多學校作感恩報告,大多通過講述一些與苦難有關的家庭故事來打動孩子們,教育孩子們要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報告會現場看似效果十分震撼,不少孩子被感動得痛哭流涕,在場的家長們更是泣不成聲。學校也常常以班級為單位,由班主任負責組織召開感恩班會,教育孩子們學會感恩。除感恩報告和感恩班會外,大家最熟悉的感恩教育莫過于讓孩子給父母洗腳。
2011年9月30日,在重慶江津五中的操場上,很壯觀地排開了300多個洗腳盆,讓孩子們“感恩重陽為父母洗腳”。在江西、海南等地,一些學校也曾組織小學生們“洗(為母親洗腳)迎母親節”。有媒體驚呼:“感恩教育變身‘洗腳課’! ”
這種只追求孩子的一時感動而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感恩教育,實際上已經淪為形式,并沒有太大的意義,它甚至會玷污原本淳樸美好的親子關系。
父母養育孩子,孩子孝敬父母,這是本該有的正常親子關系。為什么現在需要專門來做感恩教育?為什么孩子們不感父母恩?
當前所做的感恩教育,沒有找到孩子們不感恩的原因,只是武斷地認為孩子們就是不懂事,得教育他們懂事,知道孝敬父母。凡事都有一個因果關系,找不到因(原因),亂求果(結果),往往是白費力氣。
因果關系:“父慈”才能“子孝”
《禮記·禮運》中說:“父慈,子孝。”即父母對子女慈愛,子女對父母孝順。父慈子孝,既是一個對應關系,又是一個因果關系。
“慈”,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一是從情感上來說,做父母的內心對孩子十分慈愛,悉心呵護;二是從智慧和能力上來說,父母能夠在具體的事情上給孩子以幫助。
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來看,“慈”是有分工的。母愛一般側重于情感,更多表現為對孩子的撫養、體貼、關愛;父愛則重在對孩子的理性引導,突出智慧和能力。這兩點,如果父母都能做得很好,家庭就會給孩子溫暖、安心的感覺,也會成為孩子在智慧和能力上的一個強大支撐。孩子會愛父母、尊敬父母,父慈子孝便成為自然。
當前的感恩教育主體錯位,舍本逐末。感恩教育應該是針對父母來做的,而不是針對孩子。
但當前的現狀卻多是父母跟孩子的溝通非常差,父母往往很強勢,自身的修養又有限,只是在基于本能去愛孩子。這種愛往往給孩子很大的壓力,他們常常很反感父母的許多做法。如果不從這一點去改變,而只是追求孩子的一時感動或者流于形式地給父母洗一次腳,這種感恩教育所換來的孝不但是表面和暫時的,甚至可能造成殺雞取卵式的嚴重后果。為什么這么說呢?
公平地講,很多家長身上是有諸多毛病的:如自以為是,一說話就帶著非常大的偏見;情緒化,經常對孩子發火。有如此多缺點的家長,不是值得孩子尊重和愛的家長。如果家長不改正自己的缺點,而只是單方面要求孩子崇拜、孝敬自己,是強求不來的。
有個孩子叫李華,他的媽媽就是一個毛病很多、非常情緒化的人,經常為一點小事生氣,李華很討厭媽媽。李華所在學校組織感恩報告會,會場上大家哭成一片,李華也感動得和媽媽抱頭痛哭,說以后要聽媽媽的話,好好孝敬媽媽。但平息下來,回到平常的生活中,李華發現媽媽還是那么討厭,在很多事情上依然偏見很大,動不動就發脾氣,甚至指著他的臉罵。這時,他就又開始盡量躲著媽媽。媽媽見狀,問他:“你那天不是哭著對我說,以后要聽我的話、好好孝敬我嗎?”李華一聽就急了:“你以后再也不要提這事!”
孩子為什么會這樣?他看到媽媽就覺得很討厭、很煩,你讓他怎么聽話、孝敬?一些家長沒有智慧,卻想讓孩子崇拜自己、愛自己,這很難做到!孝敬是需要孩子真心覺得你好才能在行為上表現出來的,如果你不能讓孩子覺得你好,而只是要求孩子孝敬你,這就像一個人明明一點兒都不可愛,還非要別人對他說“我愛你”,勉強讓別人說了一次后還不滿意,又對人家說“你愛我不真心,你要真心愛我”。你一點都不值得愛,人家怎么可能真心愛你?
《論語》中說:“父父,子子?!保ǜ赣H要像父親的樣,兒子要像兒子的樣。)“父不父,子不子?!保ǜ赣H不像父親的樣,兒子不像兒子的樣。)“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保ň又铝τ诟拘怨ぷ?,根本確立了,正道就隨之產生。)
感恩教育,需要父母首先對孩子形成“恩”,然后才能“感”得孩子報“恩”。
感恩教育,“恩”從何來?
什么是恩?
父母生孩子、養孩子,就對孩子形成恩了嗎?
我問一位母親:“你生孩子是為孩子還是為自己?”她說:“當時是自己想要個孩子,就要了?!蔽矣謫査骸澳闵⒆訒r,是想著為了這個孩子將來怎么著,還是為了自己有個精神寄托,或者說得難聽點是為了將來老了有個依靠?”她想了想,說:“為了自己有個精神寄托。”我再問她:“那生了孩子之后,如果有人不讓你去愛孩子,不讓你為孩子付出,你會很開心嗎?”她馬上堅決地說:“不會!”我相信絕大部分母親都是這樣想的。
對于孩子來說,確實再也找不到一個人能像父母那樣愛他了。但對于父母來說,生孩子、養孩子,這更多的是出于本能。高爾基曾經說過:愛孩子,這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情。老母雞在抱窩時會變得非常勇敢,它可以拼上性命保護自己的孩子。做父母的不要因為生養了孩子就覺得自己對孩子有恩,孩子應該報恩。
生養孩子不能對孩子形成“恩”,恩是要超越于人與人之間一般的關系水平才能產生的。
有人會說:“父母對孩子的養育怎么就形不成‘恩’呢?孩子并沒有對父母這么好??!”
我想提示的是,即使父母對孩子的養育之情超過孩子對父母的好,也形不成“恩”。因為天下幾乎所有的父母對孩子都很好。生孩子、養孩子,天底下只要是正常的父母,幾乎沒有不這么做的。有的母親經常對孩子說:“我天天起早貪黑,給你做飯,輔導你學習,我多忙、多累、多不容易!”說著說著還會掉眼淚。這種話最好不要說!孩子聽了會很煩:天底下哪個媽媽不做飯,怎么就你累了?這種自我表白“感”不得孩子報“恩”。因為你做的,只是平常父母所能做到的事。說得多了,還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煩死了!如果離開你能活真想離家出走,再也不要聽你嘮叨這些了!
當我向家長們講這些道理時,他們無法接受,說:“唐老師,你說的話太讓我們傷心了!”我說:“我一個外人,說的話再重,能怎么傷你們的心?如果你們辛辛苦苦養大的孩子不孝敬你們,那才真正是傷你們的心!我戳你們的痛處,是為了幫助你們養出真正孝順的孩子來?!?/p>
怎樣才能“感”得孩子報“恩”?就是你要超越一般家長的水平去愛孩子。一般家長做不到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給孩子足夠的面子,在孩子遇到困難時盡力幫助孩子,讓孩子每天開心、幸福地學習和生活。你能做到這些,就自然會“感”得孩子報“恩”。
下面通過具體實例來對比同一事件家長的不同處理方法。
初中生林明比較喜歡同班同學小娟,兩人約好星期六早晨8點一起出去玩。林明的媽媽知道此事后,將林明訓斥了一番:“不行!約女孩子出去干嗎?小小年紀就早戀!”她把林明關在家里,還打電話給小娟的媽媽:“你女兒一點兒都不自重,勾引我家小明。怪不得小明這段成績下降了呢,都怪你女兒!”如此處理,林明的媽媽當然是出于好心,是為了林明好,但林明是什么感受?他會感謝媽媽嗎?
而同樣的事情,張帥的媽媽是這樣處理的。她先問張帥:“你說明天和楊雪一起出去玩,你和她關系怎么樣???”張帥一聽有點兒慌,忙解釋說:“我們只是一般同學關系?!眿寢尵筒辉俣鄦柫?,只是提示一句:“和女同學交往要注意分寸,不然會影響學習的?!比缓箝_始準備出去玩所需要的食品、物品,所有好吃的東西都是一式兩份,還特別準備了一把小折疊椅讓張帥帶著,說女孩子愛干凈,不能坐地上。如此處理,張帥是什么感受?他會覺得媽媽真好,想得真周到,有這樣的媽媽真幸福!楊雪能不感激張帥的媽媽嗎?張帥會從楊雪的感激中由衷地生出對媽媽的敬愛。這時,媽媽的愛就能對孩子形成“恩”。
智慧和能力,是“慈”的重要方面。比如孩子們搞某項小科研活動,到了一個關鍵點,卻怎么也進行不下去了,大家商量后,決定向家長求助。同一個小組里的孩子,趙強的爸爸幫不了他們,而孫亮的爸爸卻幫他們解決了問題。趙強很羨慕地對孫亮說:“你爸爸真厲害!”孫亮聽了特別自豪:“我爸爸不光會這個,他還會修表、拉二胡、唱戲……”這時孫亮是非常開心的。盡管平時爸爸對他很嚴厲,但這時他不但不記恨爸爸,心里還為有這樣的爸爸而自豪。在社會物質條件越來越豐富的今天,一般來說,家長從物質上對孩子好形不成“恩”,從心理上接納、理解孩子,在一些事情上幫助孩子是形成“恩”的關鍵。這里我給家長提出三點建議:第一,學會接納孩子;第二,學會理解孩子;第三,學會幫助孩子。
感恩教育,重在身教
當前的感恩教育基本上浮于表層,大多是通過語言來告訴孩子應該如何感恩。我們都知道,所謂言傳身教,身教重于言傳。家長想讓孩子感恩,讓孩子孝敬自己,那么,家長本身是否懂得感恩,是否孝敬父母呢?據我所知,很多家長在這方面往往做得不夠好。
曾有一位家長對我說:“我在兄弟姐妹中是最孝敬母親的?!蔽覇枺骸澳阍趺葱⒕茨赣H?”他說:“過年了,他們都給母親買1000塊錢的營養品,我買3000塊錢的?!蔽艺f:“你拉倒吧!老人能吃多少東西?”
《論語》中說:“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游問什么是孝??鬃诱f,如今所謂的孝,只是就能夠養活父母而言。說到狗、馬這些動物,都能被人飼養;如果對父母沒有敬順的心意,拿什么來區別孝順與飼養呢?)“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子夏問什么是孝??鬃诱f,保持敬愛和悅的容態最難。)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一般的老人都衣食無憂。在這種情況下,真正的孝是什么?是回家后好好陪老人說說話。我們這些做家長的,可能自己父母已經很老了,說的話未必很有道理,甚至可能顛三倒四。但是,你要坐下來認真陪他們聊一聊。這樣做目的是什么?是讓他們開心,而不是你要從他們的話里聽到什么道理。父母看到你很尊重他們,在專心聽他們說話,他們就會很開心。你不要去判斷他們說的話好壞,記住,你這是在盡孝!即使聽到他們說一些沒道理或者負面的東西,也沒關系,要引導他們開心起來。
盡孝要做到兩點:一是孝養雙親;二是順應正理。孝養雙親,當然要保證父母的生活必需品,要盡力給他們比較好的物質條件,更要順他們的心意去做事。
有一位媽媽曾對我說:“過年時,別的兄弟姐妹給我媽1000塊錢,我給她2000塊錢。我媽和別的老太太一起聊天,有人說孩子把年終獎全部交給自己了。她回來就跟我說這事兒,我聽了很煩。家里不缺這點兒錢,但她跟我要我覺得很不舒服?!蔽覇査骸澳闶且⒕茨銒寙??”她說:“是。”我說:“你把年終獎給她,她就會很開心。你想不想讓她開心?”她說:“把年終獎給她,我心里不舒服?!蔽艺f:“你每年把年終獎給她,她就會很開心。我問你,她這樣還能開心多少年?等到她老了要走的時候哭著說你們不孝順,別人家的孩子把年終獎給媽媽,就你們不給她,你后悔還來得及嗎?”這位媽媽當時就掉淚了,她說:“唐老師,我知道該怎么做了。不差這點兒錢,只要我媽開心就行!”
怎么順應正理呢?舉個例子。有位家長,她小時候家里很窮,爸爸脾氣不好,經常喝酒,媽媽含辛茹苦把幾個孩子拉扯大。兄弟姐妹從感情上都比較偏向媽媽。但現在她發現,媽媽成天抱怨爸爸,動不動就和爸爸吵架,弄得家里烏煙瘴氣。她覺得媽媽太過分了,問我該怎么辦。我問她:“你媽媽這樣抱怨你爸爸對嗎?”她說:“不對!”我說:“你要認為不對,那就甭聊了!你改變不了你媽媽!”她問:“那該怎么辦?”我說:“首先你媽媽抱怨你爸爸是對的。你應該跟媽媽說:‘對!就是該抱怨爸爸!誰讓當年他脾氣那么壞,還喝酒,對家庭不負責任……你就應該指著他的鼻子一直罵,狠狠地罵,直罵到自己犯心臟病、他也犯心臟病為止!'”話說到這兒,其實這個問題也就解決了。用一句話來說就是,“你是該罵爸爸,但你非要搭上自己和親人的健康去罵嗎?”但是,她說媽媽該罵爸爸,媽媽就會聽她說下去,最終會聽她的。如果她說:“你老罵爸爸干嗎?”媽媽可能馬上就要連她一塊兒罵。
怎么孝敬父母?得用智慧。很多已經為人父母的人,經常會發現自己的父母做事并不一定對。這時怎么辦?要順應正理,引導父母走向平和,走向身心的和諧,走向心安和快樂。
所以,對于這一部分家長來說,對孩子,以你的愛心和智慧來自然贏得孩子的孝敬;對父母,則是以你的愛心和智慧去孝養雙親,順應正理。所有的問題,都從自己身上來解決,不去要求孩子和父母。做好了,你的孩子會孝敬你,你的父母也會覺得你真是好孩子。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才是真正的平等思維。
教育要解決人的心理動力問題,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學校為了開展感恩教育所組織的報告會、主題班會、洗腳活動等,其作用只是“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感恩教育必須落實到家長身上,落實到家長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變上。學校真正要做的感恩教育是什么?是幫助家長學會成長,學會做合格乃至優秀的家長?!兜赖陆洝吩疲骸安谎灾?,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當家長能夠放下自己的自以為是、偏見、情緒化,以平和的心態面對孩子,并讓孩子從家長那里感受到愛的溫暖、智慧的力量時,不需要進行什么感恩教育,孩子自然而然會感恩在心,感恩在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