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尋味三湘
  • 范命輝
  • 3330字
  • 2020-04-17 10:16:20

臘味三絕

臘味合蒸

這里說的臘味合蒸,是兩樣或兩樣以上的臘味拿來一蒸,傳統湘菜里的名菜。主角是臘肉、臘魚和臘雞,配以瀏陽豆豉、干紅辣椒粉,再用老火一蒸。簡單的烹飪手法,濃厚的地域飲食習俗,地道的湘菜味道。現在,湖南很多鄉村特別是瀏陽農家還依然用原始的木甑蒸,別具一格。

春分的雨滴聲中,我們在龍華山吃到了上好的臘味合蒸。

龍華山,在長沙縣雙江鎮,是縣境內第一高峰,最高峰龍頭尖說是長沙、平江、瀏陽三縣山脈之始祖,所以又叫少祖山,有雞鳴三縣之稱。歷代貢品羅代黑豬就產自那里。普通人家做出來的臘味都特別好,每到臘月,龍華山一帶家家熏臘味。

經過腌、吹、熏出來的臘肉、臘雞、臘魚掛滿煙塵,用熱水洗掉,裝入瓦缽,蒸發。半瘦半肥的臘肉切片,臘魚去鱗砍成條,臘雞去骨砍成條,扣入瓷菜碗中,放入豬油,上木甑蒸1小時,旺火慢熟,臘味合成。臘肉塊塊晶瑩透亮,肥而不膩,臘魚瓣瓣爽滑玉韻,咸而不減,臘雞絲絲嫩軟入味。承載著千年老木甑遺韻,有一種坊間鄉俗的原始老味凝香。

愛吃臘味的人還不少。

我和全國同行粵菜大師黃振華、遼菜大師戴書經、上海點心大師葛賢萼、黔菜大師王世杰一聊起湘菜,他們幾乎異口同聲:湖南臘肉,湘菜一絕。

一次翻讀梁實秋先生的《雅舍談吃》,發現他也喜歡吃湖南臘肉,他在書中寫道:“湖南的臘肉最出名。……那一晚在湘潭朋友家中吃臘肉,賓主盡歡……此后在各處的餐館吃炒臘肉,都不能和這一次的相比。……而臘魚之美乃在臘肉之上。”“真正上好臘肉我只吃過一次。抗戰初期,去長沙,乘便去湘潭訪問一位朋友。乘小輪溯江而上,雖然已是初夏,仍感覺到‘春水綠波春草綠色’的景致宜人……主人以盛饌招待,其中一味就是臘肉臘魚……臘肉刷洗干凈之后,整塊的蒸。蒸過再切薄片,再炒一次最好,加青蒜炒,青蒜綠葉可以用但不宜過多,宜以白的蒜莖為主。加幾條紅辣椒也很好……”

饑餓的年代,湘人最渴望能吃一塊臘肉。年過花甲的人都清楚地記得,在那艱苦的年代,做苦力活的人,喝上一碗鹽水湯就又來勁。如果能吃上一塊臘肉,更是起勁。這“勁”,是鹽的作用,來自臘肉的“咸”。

聞起來香,吃起來咸,讓人起勁,回味無窮。它的這種獨特的香咸賦予了臘味的厚味、富味之功,使聰明的湘廚有了更靈活、更廣闊的組合烹調空間。用它與其他原材料、調配料組合,或蒸、或炒、或煮、或燉、或煎,便是一種“絕味”。

蒸臘魚、臘肉,放幾片新鮮肉,蒸新鮮魚,放幾片臘肉,鮮臘交織調味,復合出濃郁的鮮味。來自蒸菜之鄉瀏陽的湘菜大師楊敬偉對臘味合蒸有獨特的見解。

大蒜炒臘肉、冬筍臘肉、藜蒿炒臘肉、蘿卜干炒臘肉、臘八豆炒臘肉、白辣椒炒臘肉、藠頭炒臘肉、芽白梗子炒臘肉、紅菜薹炒臘肉,都是湘菜中的經典名菜。

一爐火、一只缽,就能燉出美味:泥鰍燉臘肉、萵筍臘肉、絲瓜燉臘肉、黃鱔燉臘肉、菜頭燉臘肉,香辣厚味。

清香型臘味、豆辣型臘味、蒜香型臘味、鮮香型臘味……味味濃鮮,可口誘人。2006年5月與大師許菊云、徐大斌、譚飛、王焰峰、帥銘武考察英國、西歐餐飲業。幾位大師除了帶點歐元,只帶了一點臘味。一瓶瓶辣椒臘肉臘魚在西餐的奶酪與沙拉中下肚,吃得大家舒心舒意,弄得有家英國店老板看我們吃得如此享受,也想入非非,提出要用20英鎊一份的“炒芽白”換取一勺試味。

臘味臘味,臘月的味。

臘味一般在臘月熏制,分葷素兩類。所有能吃的動物經過腌、吹、熏都能制成葷臘味,如臘肉、臘魚、臘雞、臘羊、臘鴨、臘牛肉、臘腸、臘肚、臘兔等。用植物黃豆為原料,可以制成素臘味,如臘香干、臘豆渣、臘豬血丸子。所有臘味中,臘肉流傳最廣。

小時候,一見到臘肉,就感受到了濃濃的年味。

每年的臘月,農家老鄉將年豬宰了,去毛帶皮分塊,經鹽腌制后,一塊塊懸在農家柴火灶臺上經冷煙熏制而成,久置不腐。上好的臘肉是冷煙慢熏出來的。看上去,烏黑透紅,而且帶皮的肥肉部分油光透亮,瘦肉外黑內紅肉緊。其品質勝過云腿、金華火腿。臘肉越陳越香。湖南有句口頭禪:“三年的臘肉好待客”。

臘肉出來了,過年也就快了。而且,臘肉是團年飯上最富風俗的主菜。最經典的搭配之作是臘味合蒸。有一種做法是清蒸,什么都不放,這是原味的臘味合蒸。邵陽人喜歡拿豬血丸子、臘肉、臘雞、臘魚、臘鴨掌混合蒸,厚味多滋。另一種風味,砍塊的臘味加豆豉辣椒一蒸,是老辣的臘味合蒸。同為蒸,兩種味,各取所愛,老辣彌香。

團年飯有了臘魚臘肉合蒸,才算得上豐盛富裕。所以,再沒錢的農家也要喂一頭豬,到了年底熏個臘肉過大年。

冬筍臘肉

每到冬天,鄉下農活漸少,老鄉們習慣走東家串西家,圍爐向火,談收成說來年。烤暖身子后,最愜意的事情,莫過于去竹林里挖一籃冬筍,從灶頭上取一塊臘肉,炒一份“冬筍臘肉”下酒。

立春,極寒而暖,百草回芽,春生萬物。從冬筍到春筍,一個深埋育嫩,一個裹露拔翠,拔出春的節奏。冬筍帶著甘嫩出土,春筍剝掉外衣出鮮。我喜歡冬筍的甘嫩,最綠色的鮮料。

冬筍,夏天爆芽,冬天長大,深埋地下,來年春天并長不成竹子。冬筍肉厚質脆,清香純正,潔白如玉,鮮嫩清爽,甜美可口,為諸筍之王,號稱“素三鮮”之一。中醫認為,其味甘,性寒,可消痰滑腸,透毒醒酒。

就一眼望去,要在一片竹林中挖到冬筍這樣的鮮美之物需要套路。長沙地區經驗豐富的老農就有這個特長。他們按照大竹根在土層中行鞭的走向,一鋤下去,十拿九穩能挖出一個冬筍來。而且,既不傷竹根,又不鋤壞冬筍,手法高妙。

現挖出來的冬筍,現剝,現切,和著冷煙熏的臘肉一炒,鮮、嫩、甘、香。清淡與咸臘相融,辣味與鮮香相溢。冬筍的清香、臘肉的煙香、豆豉的醬香、大蒜的辛香、辣椒的辣香,以眾香發越之勢沁入心脾,妙不可言。再來一口谷酒,回腸蕩氣。我在外面吃過一次可以與之媲美的最有回味的冬筍臘肉,那是出身烹飪世家的湘菜大師許璨炒的,是出味的香,很多年過去了還時常想起。

講究點的湖南館子是用產自瀏陽大圍山的冬筍,湘西(尤其是張家界)的臘肉。那是一種絕配,絕對的嫩脆酥香。因為上好的冬筍產自瀏陽大圍山,而極品臘肉出自張家界、懷化等湘西地區。在2016年9月中國食品餐飲博覽會上,懷化市餐飲行業協會鄒旭東會長帶來了“臘天下”展臺,臘豬頭、臘豬蹄、臘肉、臘魚、臘蕨粑等,各種臘味烏黑油亮擺滿展臺,尤其是臘整豬引人注目,臘香誘人。

上好的臘肉是冷煙慢熏出來的,看上去烏黑透紅,而且帶皮的肥肉部分油光透亮,瘦肉外黑內紅肉緊。臘肉越陳越香,吃不出半點肥肉的油膩。臘肥肉落口消融,臘瘦肉吃起來香酥有味。

冬筍炒臘肉是經典湘菜中典型的炒菜。冬筍炒臘肉講究的刀法是片薄,配料是蒜、辣椒和瀏陽豆豉,一樣也不能少,火候上臘肉要酥,冬筍強調斷生的感覺。這就是藝術,看似簡單,其實講究頗多。

如果說成百上千的經典湘菜是一席席開不完的滿漢全席,豐盈、貴氣。那么,冬筍炒臘肉就是一碗鮮烹熱炒,大眾,新鮮,老辣,可口。

臘八豆炒臘肉

說到“臘”有三個含義:“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臘者,逐疫迎春”。

湘菜中稱之為臘的,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制作工藝。

一種是“熏”,將動植物原料經預制后放在冷煙上慢熏,臘香濃烈。以臘肉、臘香干、豬血丸子等為代表。之所以稱之為臘,是因為時間都在每年的農歷十二月做。一般從臘八節開始,吃臘八粥、做臘八豆、熏臘魚臘肉臘雞。一種走近年的味道。兒時的記憶又慢慢清晰涌現成了一股濃濃的鄉愁。

另一種是自然發酵,腌制。以“臘八豆”為代表。

每年立冬后,農事已畢,天氣漸冷,臨近過年,正是大伙為過年做準備的大好時機。幾乎家家戶戶有忙做這兩種臘味的習俗。老鄉們將干黃豆漲發后煮熟至手一捏即爛時,用木桶裝封好,放入地窖中自然發酵至長出霉來,然后攤涼加鹽、酒、姜等香料拌勻,入壇腌制半月食用,香氣撲鼻。長沙南門口菜市場有一個專賣臘八豆的攤子,臘八豆的味得到大家認可,好多人從東門、西門、北門趕來買臘八豆,一天要賣出好幾大桶。

經典做法是臘八豆炒臘肉。我們在南岳一家店子吃到的,味道特別鮮香。臘肉洗凈切成豆子大小的丁,用油煎爆起酥起鍋,再用熱油爆炒原味臘八豆到外皮焦酥金黃,下入姜米、大蒜、臘肉、干辣椒粉煸炒一下即成。吃起來,臘肉有嚼頭,有一股濃濃的煙香“臘”味,而臘八豆有一股醇濃的醬香味。一硬一酥,咸辣、味鮮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清县| 双城市| 思南县| 唐海县| 桂阳县| 青冈县| 寿阳县| 昭通市| 扶余县| 武宣县| 稷山县| 光泽县| 南郑县| 调兵山市| 绵阳市| 麦盖提县| 定安县| 红河县| 宾阳县| 彰化县| 杨浦区| 集安市| 滨海县| 平潭县| 黄石市| 郎溪县| 淮阳县| 大余县| 吴江市| 昆明市| 大田县| 怀仁县| 云龙县| 常德市| 盱眙县| 宜州市| 伊宁县| 临邑县| 天峻县| 民和| 天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