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知識產權全球治理的中國話語

楊靜 云南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

摘要 在知識產權國際保護標準持續推高、權利范圍不斷擴張的時代背景下,作為發展中大國和新興國家,中國應當重視知識產權話語體系的建設,積極采取相應的話語策略,在知識產權全球治理的建制、改制中明確自己的立場,表達自己的聲音,爭取知識產權國際規則制定和運用的主動權。從忠實追隨到開始認真反思,中國有必要重新審視以往的知識產權理論積累和西方中心主義基礎上的知識產權哲學,放眼、關注和思考作為發展中國家、新興國家真正面臨和需要解決的難題,以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制度實踐推進知識產權全球治理法制的發展。同時,著眼于增強知識產權話語的效能,提升知識產權話語的質量,促進更加均衡、合理的知識產權國際法體系的生成,維護本國在知識產權全球治理法律體制中的正當權益。

關鍵詞:全球治理 知識產權話語 立場 表達


提升全球治理中的中國話語權,加強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研究是當前各界研究、關注的熱點問題。自知識產權制度在中國建立之后的短短三十余年間,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發展方式的轉型、創新型國家戰略目標的歷史性確立,中國知識產權制度經歷了從逼我所用、外力強加、被動移植到主動選擇、積極應對,力爭為我所用的發展歷程。一直以來,中國知識產權保護承受著巨大的外部壓力,面臨著侵權嚴重、保護不力的多方責難,在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論域中,處于追隨、應對、無言甚至失語的狀態。當下的知識產權全球治理體系,更多體現的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利益主張與價值取向,權利保護的單向度獨白長期占據著主流話語位置并支配著機制的形成和演化。此種治理體系和保護秩序深刻地影響、約束著中國知識產權制度規范的建構和運行,決定著國家創新政策體系的合法邊界與空間。處于戰略發展關鍵時期的中國亟須在知識產權全球治理的建制與改制中明確本國立場、發出中國聲音、維護國家利益。

一、知識產權全球治理中的中國話語立場取向

全球治理體系下國家的立場和話語影響著國際體制的方向與程度,決定著本國的利益得失。知識產權全球治理中的國家立場是確立一國知識產權國際事務方向的基本綱領,處理知識產權國際事務的基準點。中國在知識產權全球治理中的立場是由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與自身的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狀況以及國家利益取向決定的,應以以下三個因素為基本取向。

1.以中國的立場審視評價知識產權基礎學說與基本制度

西方知識產權理論(包括其理論主張和制度實踐)是人類探索智力成果保護方式的可貴嘗試,其提出的智力成果資源私權化理念及相應的基本制度設計一直沿用至今,并輸出、移植至全世界。經過數百年的發展,西方國家形成了利益目標明確、形式要素完備、制度實踐能力強,并有著成熟的話語生產與輸出能力的知識產權體系。

應當看到,西方知識產權制度依托財產權理論建構而來,在為知識產權的正當性作出證明的同時,私權保護基調的確立也導致智力成果財產權化的泛濫,知識產權的壟斷習性被放大,招致廣泛質疑和批評。財產權理論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無原則普遍適用,致使知識產權的財產權化傾向日趨嚴重。在當代,知識產權的過度擴張和膨脹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知識產權的財產權神圣之威,因與表達自由、隱私權、藥品獲取權等基本人權相沖突而褪去不少光環。并且,財產無形化有進一步演變為財產封建化的發展趨勢。各種物質與非物質形態,包括知識、信息、數據在內的資源正相繼成為經濟稀缺性的建構對象。民間文學藝術、地方性傳統知識、傳統生物資源這些原本屬于社區共享和發展中國家有優勢的知識形態,也都可能成為由資本主導的知識產權封建化圈地運動的犧牲品。

在當下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理論、經驗、文化還相對匱乏的情況下,從西方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中汲取養分的做法,不僅有益,也屬必要。但長期以來,國內學界自覺或不自覺地照搬西方知識產權理論與方法來思考、解釋、分析并指導中國知識產權學術研究與知識產權事業實踐,本質上是一種用他人話語規訓自身思考方向和實踐行動的行為。“主義”可拿來,“問題”需土產,“理論”要自立。何家棟.我們來自何處,又去往哪里?——當前“中國問題”研究的三種進路 [J].社會科學論壇,2003(4).支配與被支配結構的全球化時代,中國只有脫離照搬西方知識產權理論的固有模式,建立并發展本土化的知識產權理論,才能擺脫西方思維的束縛,破除西方知識產權治理范式及特定知識系統的支配,達至思想上的反思性自覺。中國知識產權學界有必要在現代知識產權保護的理念、思路、方法等學術范式層面作出原創性貢獻,以中國的立場審視評價知識產權基礎學說與基本制度,改變由西方話語主導本國知識產權研究與實踐的話語“非主體性”的被動局面,才能打破西方知識產權霸權話語的主導和支配地位,最終與之形成平等對話與協商。

2.關注中國實踐、分析知識產權國際環境與中國面臨的問題

在知識產權保護一體化、國際化趨勢日趨明顯,中國創新國家建設任務日漸緊迫的今天,中國知識產權全球治理的研究與思考最終應當服務于中國的建設與發展,必須有能力為解決中國當前面臨的問題及今后可能出現的問題提供有操作性的建議。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知識產權事業發展可謂一場偉大的制度創新實踐。與西方國家發展的模式、進程不同,知識產權事業建設在中國具有不同于其他大國崛起的國際背景、時代情景和本土背景,這就導致了知識產權“中國問題”的存在及解決問題的“中國路徑”的特殊性。中國知識產權全球治理的話語立場取向還應當注重建構中國知識產權實踐的自我理解,總結中國知識產權事業發展的現實經驗,探討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趨勢、特點以及中國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以法律分析為主,也含納經濟、社會、文化等角度的探討。可以具體分解為下列問題:中國本土知識產權實踐經驗所蘊含和依憑的發展觀念、創新思想和法律意識是什么?知識產權國際保護領域內中國的核心利益、重要利益、一般利益、次要利益分別有什么?作為新興大國和發展中國家,究竟什么樣的知識產權保護形式與標準更符合中國利益?中國應當采取何種知識產權保護立場,如何在知識產權領域樹立負責任的大國的形象?中國如何應對以ACTA、TPP條款為代表的TRIPS—PLUS規則的制度溢出效應?知識產權已經上升為中國國家戰略,如何協調激勵自主創新的知識產權制度設計與國際環境約束之間的矛盾?中國應當在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建制與改制中發揮何種作用?上述問題的研究解答有其重要的現實和理論意義。

3.以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制度實踐推進知識產權全球治理法制的發展

現代知識產權理論主要源于西方的歷史、哲學等文化傳統,為解釋和維護既有的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秩序服務。西方傳統文化強調個人主義精神、自由主義精神,在知識產權全球治理法治結構中占據主導地位;以儒家思想為代表東方文化關注社會與群體利益,在知識產權國際法治中的影響還非常有限。對于中國特色的知識產權理論而言,基于自身文化與傳統而形成的傳承日久、根深蒂固的文化品性和集體認同觀念如何在當代知識產權全球化背景下加以繼承和發揚?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實踐在多大程度上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特色知識產權理論創新的過程中如何吸納、利用抑或揚棄這些揮之不去的思想觀念?是否存在著一種可以基于中國人傳統文化中重義輕利、述而不作、文以載道等思維與行為價值基礎之上的更加倡導知識共享的知識產權理論?上述問題值得探討。

基于此,中國知識產權全球治理的話語立場取向也應當重視從中國的文化傳統與當代實踐中探索中國特色知識產權理論的內涵,發現和整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歷史經驗和思想認識,從中找尋知識產權理論創新研究的歷史、文化和現實根源。以中國文化的合理內核為構成元素,發掘知識產權理論體系中的“中國文化元素”,植根本土文化資源,選擇傳統文化的積極之處,并對其進行必要的繼承、梳理、選擇和改造,發揮中國文化中獨特的價值觀、認識論的積極作用,發掘中華傳統文化對知識產權國際秩序改良的啟示作用,修正知識產權國際秩序的價值定位與發展方向,以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制度實踐推進知識產權全球治理法制的良性發展。

二、知識產權全球治理中的中國話語表達

西方主流知識產權話語是一種選擇性話語,其背后有著明顯的政治價值觀和國家利益考量,知識產權問題的嚴重性和緊迫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經由西方話語建構而來。因此,在知識產權全球治理的話語交鋒中,中國應當擺脫附著于知識產權問題上的沉重的道義負擔,著眼于提升話語質量,積極地、有理有據地進行話語表達。

1.中國應當提出明確、具體的關于知識產權全球治理思路與主張的本土話語

順應知識產權全球化的語境,因應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內生需求,中國應當提出明確、具體的關于知識產權全球治理思路與主張的本土話語。長期以來,對于并不合理的知識產權全球治理秩序,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反復強調公平、正義、利益平衡等核心詞,但由于缺乏翔實、有針對性、實質性的解決方案,上述措辭淡化為空洞的言辭,甚至被發達國家當作發展中國家避免承擔知識產權保護義務的托詞。觀察氣候外交領域,中國“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話語的提出,反映了發展中國家整合經濟發展與環境治理的關切,為公平分配全球環境治理的責任和義務贏得了話語權,有助于發展中國家正當要求和權益的實現,也提高了中國在國際氣候變化談判中的地位,使中國成為氣候領域國際機制主導規范的確立者。效仿氣候領域的中國話語,在知識產權領域中國同樣應當就知識產權全球治理秩序的改良、完善提出有說服力和明確邏輯主線的話語,以及實質性的建設方案,為知識產權全球治理義務的承擔和利益的分配設置一種語境、框定基本原則。朱雪忠,楊靜.中國知識產權話語策略研究:基于話語與秩序相互建構的視角 [J].中國軟科學,2017(5).

筆者認為,中國可以考慮面向如下的知識產權話語。例如“發展”話語,把知識產權問題界定為發展問題,強調知識產權全球治理不能以阻止或犧牲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為代價,強調人權和公共利益維護,與關注私權保護的西方話語相對壘。又如,“知識產權的本土化”話語。以意識形態上的多元主義為理論基礎,“知識產權的本土化”強調知識產權保護標準和強度與本國發展階段的適應性;強調重視知識產權霸權主義的負面效應;強調知識產權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獨立性。本土化并不等于拒絕參與契約精神基礎上的知識產權的國際化,它反對的是知識產權發展與變革過程中(如國際化過程中)的霸權主義行徑。再如,“生態權”知識產權話語。生態權是建立在文化多元主義基礎上的一個概念,不同于建立在洛克勞動論之上的知識財產權理念,“生態權”話語強調在原住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面,不以確認財產所有權為皈依,不以所謂的充分開發和利益的合理分享為終極目的,而是以保存、維護文化形態和生存方式多樣性為宗旨,為其自我生存和發展創造積極的條件。

2.中國應當提升知識產權話語的可信度和說服力

以近期南海仲裁案為鏡鑒,中國還應當提升知識產權話語的可信度和說服力。在既往的外交運作中,中國在爭奪國際話語權時面臨的一個最大尷尬是“中國聲音”的國際公信力不強。個中原因錯綜復雜,但最主要的因素在于話語質量不高,話語結構單一、模式固定僵硬,常常使自己陷入話語困境。提高知識產權話語的效能必不可少。在話語可信度層面,可以應用國際公認的社會、文化、經濟以及政治等方面的指標,采用科學方法和學術話語客觀評價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現實和潛在的影響,加強對知識產權高標準保護的定量研究評估,取代一些措辭模糊、非技術性而偏激的指責和抱怨;在話語說服力層面,可以采用恰當的修辭、隱喻、敘事手法,結合歷史與現實,從“建構”與“解構”兩個平行、獨立、關聯的層面推進中國知識產權話語。“建構”即樹立新形象、確立新觀念;“解構”即打破舊印象、突破舊理念。遵循傳播規律和認知規律,避免抽象地說教,用形象的語言和國際化的表達把本國知識產權理念與主張、努力與成就有效傳遞到國際社會,形成一種生產性的建構力量。

三、結語

知識產權國際保護標準持續推高,權利范圍不斷擴張的時代背景下,作為發展中大國和新興國家,中國應當重視知識產權話語體系的建設,積極采取相應的話語策略,在知識產權全球治理的建制、改制中明確自己的立場,表達自己的聲音,提升話語權,爭取知識產權國際規則制定和運用的主動權。

從忠實追隨到開始認真反思,中國有必要基于本國的戰略思維、制度機制和思想觀念重新審視以往的知識產權理論積累和西方中心主義基礎上的知識產權哲學,放眼、關注和思考作為發展中國家、新興國家真正面臨和需要解決的難題,以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制度實踐推進知識產權全球治理法制的發展。同時,著眼于增強知識產權話語的效能,提升知識產權話語的質量,以中國特色的知識產權主張與表達,使知識產權的全球治理有充分機會在相互競爭的主張之間選擇和平衡,促進更加均衡、合理的知識產權國際法體系的生成,以維護本國在知識產權國際法律體制中的正當權益。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城市| 东乡族自治县| 城步| 雷山县| 武邑县| 东丰县| 灵璧县| 武夷山市| 东山县| 太谷县| 桂平市| 灵台县| 师宗县| 长寿区| 德庆县| 金乡县| 禹州市| 营口市| 霍林郭勒市| 邮箱| 娱乐| 两当县| 芦溪县| 永平县| 礼泉县| 汶上县| 浪卡子县| 彰化市| 如皋市| 清丰县| 惠水县| 清涧县| 麻阳| 长丰县| 兴城市| 新民市| 五华县| 壤塘县| 郎溪县| 定西市| 台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