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陜北紅軍傳人:用紅色基因鍛造忠誠勁旅

絕對忠誠:“黨的利益在第一位”

戰爭年代,這支誕生于黃土高原的紅軍部隊為中國革命提供了“落腳點”;和平時期,他們肩負戍邊維穩神圣使命,在西部大地樹起一座忠誠豐碑——

新疆軍區某步兵師是1932年3月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創建和領導的、目前全軍僅存的一支整建制師的陜北紅軍部隊。

從6支步槍建紅軍到經歷30余次改編整編顧全大局——成立84年來,某步兵師始終把對黨和人民絕對忠誠的堅定信念融入官兵血脈,用紅軍精神砥礪紅軍傳人本色,讓“絕對忠誠、敢打必勝、永不變質”的優良傳統涵養官兵靈魂、化為自覺行動,凝聚起強軍興軍的磅礴力量。

6支步槍建紅軍,為中國革命提供“落腳點”

陜北紅軍為中國革命事業建立了不朽功勛。

毛澤東曾高度評價陜北的歷史貢獻:“陜北是兩點,一個是落腳點,一個是出發點。我說,沒有陜北那就不得下地。”

“如果沒有西北紅軍和陜甘蘇區,歷史將會怎樣演繹她后來的壯麗?”在紅軍師師史館,攤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征戰紀實叢書》用一段深情的話語描述了80多年前信仰之火點亮陜北的時刻。

1932年春天,共產黨員劉善忠、共青團員高朗亭等人化裝進入陜北清澗縣雷珠山寨子,智取敵民團6支步槍,成立了紅軍師的最早前身——中國工農紅軍陜北延川游擊隊。

靠著6支步槍,延川游擊隊鏟惡霸、燒帳契、放糧倉、分田地,受盡剝削和壓迫的陜北窮苦大眾奔走相告:“我們有紅軍啦!紅軍是咱們窮人的隊伍!”

崢嶸歲月,艱苦備嘗,追求理想信念的火炬高擎不息。陜北革命武裝蓬勃發展,紅1、2、3、5、6、7、8、9、11支隊相繼成立,紅色根據地遙相呼應,陜甘邊革命組織相繼成立。

1934年3月至1935年11月,西北紅軍在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等老一輩革命家的直接指揮下,接連粉碎三次反革命“圍剿”,為中央紅軍北上掃清最后障礙。陜甘蘇區成為“碩果僅存”的革命根據地,在生死關頭挽救了中國革命。

西北紅軍自創建之初就堅定黨的領導,盼望中央紅軍。即便在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前夕,受“左”傾教條主義路線影響,劉志丹、習仲勛等西北紅軍領導人被錯誤關押,但他們的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始終堅定黨的領導。

1935年10月,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后,西北紅軍自覺接受中央統一整編。從此,西北革命根據地成為紅軍北上抗日的落腳點和出發點,成為中國革命的大本營和紅色圣地。

1943年1月,毛澤東同志為習仲勛同志題贈:“黨的利益在第一位”,表達了黨中央對西北紅軍及其領導人的高度評價。

絕對忠誠、絕對服從,鑄就“聽黨召喚”厚重師魂

在紅軍師,紅色是最美的底色,忠誠是最響亮的名片。

從陜北鬧紅到邊區屯田,從保衛黨中央、保衛毛主席到鏖戰扶眉、血戰蘭州,從甘南剿匪、西藏平叛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戍守新疆——

自創建以來,在各個革命轉折的關鍵時期,紅軍師官兵始終高舉黨的旗幟,永遠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歷經30余次改編整編,始終胸懷大局,堅決聽黨話、跟黨走;歷經10余次換防調整,征戰和戍守的都是最艱苦、最偏遠的地方,從不講價錢、講條件,黨指到哪里,部隊就打到哪里,鑄就了“走遍新(疆)西(藏)蘭(州)、聽從黨召喚”的厚重師魂。

絕對忠誠、絕對服從這一優良傳統,紅軍師官兵代代傳承、生生不息,經受住歷次重大考驗。

1998年,紅軍師某紅軍團撤編,這是一個戰功赫赫的紅軍團隊。

向軍旗告別那天,聞訊而來的老首長和官兵們用顫抖的雙手撫摸團隊戰旗,眼含熱淚,依依不舍。禮堂內擠滿了家屬孩子,個個神情凝重。

時任團長袁思舜第一個站出來,疾筆寫下“堅決服從組織安排”。僅僅40天,700多名官兵退役,數十名年輕干部交流到艱苦邊遠地區工作,團隊順利完成精簡調整。

當前,國防和軍隊體制編制調整改革是一場撬動大棋盤的革命性變革,全師官兵堅決聽從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指揮,堅決擁護改革,自覺投身改革,助推改革強軍。

今年,紅軍師上報轉業對象的絕大多數干部,依然兢兢業業奮戰在本職工作崗位,直到離開部隊的最后一刻。

某紅軍團副團長潘志剛說:“紅軍師的官兵,就是要在位一分鐘、干好六十秒。即使脫了軍裝,也永遠是紅軍傳人!”

“澆樹澆根、育人育魂”,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1988年,某步兵師被軍委總部確定為紅軍師,現完整保留2個紅軍團,21個紅軍連隊,11個英模連隊。成長的特殊經歷、擔負的特殊任務、所處的特殊環境,賦予了這支地處衛疆戍邊一線的紅軍部隊紅色資源豐厚、使命任務艱巨等鮮明特點。

“澆樹澆根,育人育魂?!痹趲熓佛^,政委鄒仕輝告訴記者,近兩年來,師黨委牢記“把紅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脈,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的殷切囑托,大力推進紅色基因代代傳工程建設,堅持從一項工作到一個工程,從無形基因到有形傳承,從集中教育到常態培育,讓“絕對忠誠、敢打必勝、永不變質”的紅軍優良傳統在新生代官兵中落地生根。

他們以紅軍師創建史、戰斗史、發展史為主要內容,大力開展“學史、明理、知責”活動,按照“熟知傳統、牢記傳統、感悟傳統、自覺傳承”的步驟,從兵之初、官之初強化對紅軍部隊的情感認同和價值歸屬。

傳承紅色基因,是一項系統工程。紅軍師在新兵入伍、學員報到、干部調入,首先組織一次傳統教育、參觀一次師團史館、觀看一次主題晚會、聆聽一次傳統故事、拍攝一組雕塑合影,增強官兵作為紅軍傳人的自豪感。

在一些剛入伍的“90后”“95后”官兵心里,紅色傳統并沒有那么神圣。

“95后”戰士賀喜林,剛入伍時,怕苦怕累,抱有混的思想,經常對“操場不如市場”等一些偏激言論捕風捉影。第一次觀看了反映陜北紅軍鉆窯洞干革命、身陷囹圄心向黨的大型情景劇《忠誠》,他落淚了:“作為紅軍師傳人,豈能輸在起跑線上!”

賀喜林從身邊的干部骨干學起做起,工作搶在前,訓練沖在前,成了同年兵的佼佼者:入黨、當班長,榮立三等功。

打開一扇信念之門,根植一片紅色基因。全軍優秀指揮軍官、某紅軍團團長王文華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官兵只有知道了‘從哪里出發、為什么出發’,才能更加堅定前進的方向、增添前進的力量。”

使命擔當:把血性基因注入官兵骨髓

血性,是新疆軍區某紅軍師的本色。

成立84年來,這支部隊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縱橫馳騁、浴血奮戰,先后轉戰陜、甘、藏、新等9省區,足跡遍布中國西部近400萬平方公里國土,參加大小戰役戰斗2600余次,殲敵10萬余人,涌現出“人民英雄”王學禮等285位英模人物,1.6萬余名英烈血染疆場。

從轉戰9省區屢建奇功到師團營連上百次摘金奪銀,——紅軍師一代代官兵用生命和鮮血詮釋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血性基因,譜寫出一曲曲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戰斗史詩。

用生命詮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血性基因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里,陳列著“長攻善守英雄團”“勇猛頑強英雄團”2面英雄大旗。這是1949年蘭州戰役勝利后,第一野戰軍分別授予紅軍師兩個紅軍團的榮譽稱號。

1949年8月25日,西北戰場上規模最大、戰斗最為慘烈的蘭州戰役打響,紅軍師7千勇士與國民黨馬匪守軍在沈家嶺進行了一場殊死鏖戰。

30余次爭奪,14小時惡戰,主攻團戰斗減員超過90%,有的連隊拼殺得只剩下1人,最終打開了通往蘭州城的鎖鑰。某紅軍團政委李錫貴、某紅軍團團長王學禮等539名官兵獻出寶貴生命。

1962年10月,紅軍師參加邊境自衛反擊作戰。紅軍師官兵在雪域高原連續7天5夜實施戰役迂回穿插,深入敵后180公里切斷敵軍退路,把紅旗插上邦迪拉,給曾經參與火燒圓明園的敵“王牌師”以殲滅性打擊。這個經典戰例至今還是國防大學的教學課目。

毛主席在戰后批示:“古今中外都怕抄后路”,主要是紅軍師的“兩個團跑到它后面去了”。并說:“我贊成這樣的口號,叫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和平時期,只要祖國和人民需要,哪怕流血犧牲,紅軍師官兵依然血性迸發,直面重大考驗。

2009年夏天,烏魯木齊發生打砸搶燒嚴重暴力犯罪事件。事發當晚,紅軍師千余官兵奉命第一時間到達事發核心區域,絕不手軟,以快治亂,街道封控、抓捕暴徒、解救群眾、武裝巡邏、重點警戒,成為首批投入、首批到達、首批展開行動的作戰部隊,受到各族群眾的高度贊揚。

除了打贏一無所求,為了打贏一無所惜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忠誠信仰,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犧牲擔當。紅軍師官兵時刻枕戈待旦,忠實履行使命任務。

強軍興軍新征程上,紅軍師堅持把傳承紅色基因與軍事訓練、戰備執勤相結合,深入開展“戰史、戰功、戰例、戰將”學習實踐活動,將保衛延安“三戰三捷”、解放蘭州“直取鎖鑰”、邊境作戰“迂回奇功”、維穩執勤“一錘定音”等17個經典戰例編印成戰術教材,作為理論學習、政治教育、戰法集訓的“必修課”。

每逢開訓動員、演習出征、比武競賽,紅軍師都要組織官兵參觀師團史館、重溫紅軍戰史,用紅軍戰史催生亮劍精神,用先烈事跡砥礪無畏勇氣,用輝煌榮譽激發必勝信心,強化官兵除了打贏一無所求、為了打贏一無所惜的英雄氣概。

一支部隊如果沒有了血性,那么她的槍炮就是廢鐵;一名軍人如果沒有了虎氣,那么他的刺刀也是軟的。

“排長,我沒有給紅軍師丟人吧?”這是師偵察營“95后”戰士劉照松從暈厥中醒來后說的第一句話。

去年3月底,剛參加完大強度訓練的劉照松被隨機抽點參加偵察兵100公里綜合作業考核。在完成30多個課目、沖過最后8公里武裝奔襲終點線后,劉照松暈倒了。

當醫護人員幫他脫下陸戰靴,大家震驚了——劉照松的雙腳已多處磨破,血肉模糊,連襪子都要用涼開水“化開”才能脫下。

“劉照松當兵不到兩年,但身上已經有了紅軍傳人不畏強手、敢打必勝的血性虎氣!”師政治部主任張連國告訴記者。2012年以來,師每年評選表彰“紅軍師十大標兵”和“百名紅軍好傳人”,大力培養宣揚愛軍精武的先進典型,堅持重獎重用矢志打贏的標兵尖子,先后破格提拔使用39名軍政兼優、實績突出的干部,有效激發了官兵“學英雄、爭先進、當英?!钡陌簱P斗志,鑄造出一把把精武強能的尖刀利刃。

戰場有豁出去的動力,賽場有爭第一的豪氣

這是最近10年來,紅軍師官兵在上級組織的歷次比武競賽訓練考核活動中取得的驕人成績——

2005年,參加蘭州軍區崗位練兵比武,金牌和獎牌數均列戰區第一。

2013年,師參加“蘭字-2013D”實兵檢驗性演習,實現建師以來“六個第一”的歷史性突破;年底接受蘭州軍區訓練考評,成績名列戰區受考六個師級單位第一名,被四總部評定為“軍事訓練一級師”。

2014年,師組織360名集訓隊員參加新疆軍區偵察兵集訓,4次考核3次取得綜合第一,特別是第4次考核中,奪得12個課目中的7個第一!

“‘紅軍師精神’讓官兵在戰場上有了敢于豁出去的動力、在賽場上有了敢于爭第一的豪氣!”全軍十大學習成才標兵、某紅軍團政治處主任徐東波說。

在紅軍師,每逢比武競賽、練兵備戰,“奪金牌、爭第一、扛紅旗”已成為從普通一兵到營連班排的自覺追求。據統計,最近5年來,紅軍師有30余項工作受到軍委、總部和軍區表彰,師團營連上百次在上級組織的比武競賽和重大演訓任務中奪金摘銀、創破紀錄。

2015年7月至10月,紅軍師整建制參加高原使命課題訓練,這是自1979年移防新疆36年來,部隊再一次萬人千車整建制征戰雪域高原。120天的高原駐訓,官兵們用“征服生命禁區、挑戰生理極限、笑傲喀喇昆侖”的豪邁情懷,瞄準實際作戰對手苦練打贏硬功。

駐訓期間,先后有121人主動延遲休假、推遲婚期,273人克服家庭困難堅持工作。

實兵實彈演習前夕,高炮團防空導彈連一班班長李步正接到父親去世的噩耗。他強忍內心的悲痛,創造了在海拔5200米高原首發導彈直接命中目標的紀錄。父親留下遺言:兒子,好好在昆侖山訓練,爸爸在天堂看得到!

最后實兵檢驗階段,參演分隊在極端海拔、極端嚴寒、極端距離上,30余類火器打出滿堂彩,933個目標全部被精確摧毀,創造了機動距離最遠、駐扎海拔最高、訓練強度最大、完成任務最好等多項紀錄。

這一仗也打出了紅軍師的高原雄風!演習總結中,新疆軍區領導給予“實戰意識強、工作標準高、作風養成好”“值得軍區首長機關學習”的高度評價。

“實踐證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號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很深的意義。”師長常萬琦說,“在戰爭年代,紅軍師的老前輩們敢打惡仗硬仗、不怕犧牲,今天在改革強軍新征程上,對于基層來說,不管改革怎么改,最需要的還是用紅色基因祛除官兵嬌驕二氣,培育‘當兵不怕苦、訓練不怕累、執勤不怕險、打仗不怕死’的戰斗作風?!?

艱苦奮斗,本色不改

陜北17年,甘肅10年,西藏20年,新疆37年——一張往返纏繞的轉戰路線圖記錄著新疆軍區某紅軍師官兵扎根西部大地、衛戍建設邊疆的奮斗發展史。

從10余次移防調整白手起家到2997枚銀圓“家底”完好無損——無論形勢如何變化,歷屆紅軍師黨委都堅持把艱苦奮斗作為部隊安身立家的根本,讓永不變質的優良傳統植入一代代官兵腦海。

與苦為伴,以苦為榮,以苦為樂

紅軍師自創建之日起,都與苦為伴、以苦為榮、以苦為樂,歷經10余次換防,每次移防都是從一個艱苦地區到另一個更加艱苦的地區,住窯洞、鉆山溝,上高原、戰缺氧,入荒漠、斗風沙,但無論走到哪里,官兵們始終斗志昂揚、奮斗不息。

延安大生產運動中,紅軍師前身部隊警備第3旅、385旅,積極響應毛主席號召,“自己動手,豐手足食”,一手拿槍、一手拿鎬,投入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中,涌現出“氣死牛的開荒大王”郝樹才等英雄模范。

郝樹才是原警備第3旅8團2連4班戰士。大生產運動中,他懷著對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反動派的滿腔仇恨,把開荒生產視為“打仗”,拼命苦干,開荒紀錄直線上升,最后創造了一天開荒4畝3分的最高紀錄,被邊區軍民稱為“氣死牛的英雄”。1943年底,郝樹才被授予“甲等勞動模范”稱號,受到毛主席親切接見。

“氣死?!本袷俏鞅奔t軍艱苦奮斗的生動寫照。在那片紅色的土地,每一捧泥土都能攥出感天動地的故事,每一粒沙塵都烙印著勇士的堅韌不屈。

新中國成立后,紅軍師先后10余次挪窩搬家,早已習慣了自己動手蓋房壘墻。1979年3月,紅軍師由西藏移防新疆,從世界最高的屋脊到最低的盆地,從銀裝素裹的寒極到高溫酷暑的“火洲”,官兵們在瓦無一片、屋無一間、樹無一棵的條件下,冒風沙、頂烈日、戰酷暑,硬是在戈壁灘上自建營房扎下了根。

“艱苦奮斗是紅軍師安身立家的根本。現在條件好了,但勤儉節約、踏實務實的紅色家風一樣不能丟。”紅軍師政委鄒仕輝告訴記者,紅軍師能吃苦、愿吃苦、敢吃苦的精神已經深深地根植于歷代官兵心中,無論何時何地都讓黨和人民放心。

1986年,與黃土、風沙、戈壁、荒漠打了半個多世紀交道的紅軍師機關、直屬分隊奉命移防至烏魯木齊,營院外車水馬龍、熙熙攘攘。

30年來,無論社會如何發展、生活條件如何改變,11師官兵以紅軍前輩戰爭年代視死如歸、和平年代艱苦奮斗的精神特質為學習標桿,始終做到面對腐蝕沖擊不改本色、面對利益誘惑不失氣節、面對風險考驗不忘初心。

面對腐蝕沖擊,始終不改本色

在權力、金錢和酒綠燈紅面前,師黨委“一班人”嚴格約法三章:管住自己的嘴,不該吃的不吃;管住自己的手,不該要的不要;管住自己的腿,不該去的地方不去。

幾年前,曾經有人向師黨委提出建議,推倒老房子,修建新營房,改善機關辦公和官兵居住環境。“師黨委‘一班人’的意見高度統一,打仗的部隊堅決不能有過日子的思想,更不能把提升戰斗力的有限經費用來建樓堂館所。”師長常萬琦一語道出了歷屆黨委班子的決心。

有錢不亂花,能為國家省一點是一點,紅軍師傳承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沒有丟。機關各科室至今還留用著從西藏帶來的綠色鐵皮柜,一層一層疊加起來,放置文件資料。師政委鄒士輝介紹說,師機關現在還有三分之一辦公設備是80年代購置的,一茬茬傳遞下來,雖然舊,但沒有損壞,還能用。

2014年年底,師里打算購買折疊式行軍床配發維穩執勤的應急分隊,算一下賬太貴。修理營官兵主動請纓,買來一張“樣板床”,而后加班加點自制了更加結實耐用的500張折疊式行軍床,為部隊節省經費10多萬元。

把所有精力都向戰斗力聚焦,把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最近三年來,師黨委以嚴實作風有效破解了干部配備、士官選取、營建施工、安全管理等11類43個基層建設難題,集中財力建成偵察兵綜合訓練場、通信訓練場等20多處訓練場地,所屬團隊全部跨入基層建設先進行列。

面對利益誘惑,始終不失氣節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部隊這片凈土不同程度遭受到實用主義、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潮的侵蝕。紅軍師堅持用老傳統抵制新誘惑,用老故事詮釋新內涵,用老物件升華新追求。

從陜北革命時期一直積攢下來的兩千多枚“袁大頭”銀圓,歷經部隊10余次移防,依然完好無損保存在師財務科保險柜的2個木箱子里。在艱苦卓絕的戰爭年代,西北紅軍前輩草根果腹、粗布遮體,但他們還是一塊一塊把銀圓節省下來,用在革命最需要的時候。就這樣,銀圓一枚枚增加,一代代官兵接遞相傳。

進疆30多年來,“銀圓交接”成為歷屆師黨委班子更替的隆重儀式,2個木箱子上貼了一層層交接清單。

“兩千多枚銀圓可以說是紅軍師最為寶貴的‘家底’,折射出的是歷代官兵勤儉節約的‘家風’、不貪不占的‘家規’?!睅熣u仕輝說。

“改革面前,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更難。”新疆軍區司令員彭勇坦言,銀圓雖小,反映的卻是紅軍師官兵“不被金錢所誘、不受利益惑”的大精神,也是我黨我軍本色不改、永不變質的“活化石”。

面對風險考驗,始終不忘初心

紅軍師縱橫西北、功勛卓著,依靠的就是西北紅軍光榮傳統的強大精神動力的支撐。無論走到哪里、無論什么時候,官兵們始終不忘革命初衷,永葆西北紅軍的純潔,始終秉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陜甘革命時期,行軍打仗,他們嚴肅群眾紀律,不進院、不入戶、不擾民,離去時都要把老鄉的院子打掃干凈,把百姓的水缸盛滿水、灶臺堆滿柴,深受群眾愛戴。駐扎少數民族地區,他們軍紀嚴明、秋毫無犯,“寧肯不睡覺、不進喇嘛廟,寧可餓斷腸、不吃百姓一只羊”折射出樸素的愛民情懷。

創建84年來,紅軍師戰斗足跡走遍西部9省區,也把紅軍部隊的好作風傳遍西部大地。在陜西、甘肅、西藏的部隊原駐地,紅軍師雖已離去多年,但20多座部隊老營房直到今天還被當地各族群眾悉心保存。

紅軍師每年也有計劃地組織優秀官兵代表,按照部隊轉戰歷程,前往陜北、蘭州、甘南、西藏等地尋訪紅軍師事跡、瞻仰革命遺跡,讓官兵在“尋根之旅”中體悟道路艱辛;定期邀請紅軍師前輩回部隊作優良傳統報告,讓官兵在追憶歷史中激發進取意識。

2012年3月,在紅軍師建師80周年慶典時,紅軍師三位創始人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的親屬,在紅軍師工作過的老領導、老戰友,應邀從全國各地回到師里,與官兵一起緬懷革命先輩、回顧革命和工作歷程,引起強烈反響。

老一輩革命家的親屬對這支部隊給予了高度評價:“八十年苦難輝煌,鑄就了你們的鐵血軍魂。八十年戰斗歷程,證明了你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隊伍?!泵銊畈筷牎鞍l揚革命傳統,牢記我軍宗旨,再立新功!”

目前,紅軍師師史館已成為新疆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前來參觀見學的各族群眾絡繹不絕。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绵阳市| 临潭县| 民权县| 泰和县| 七台河市| 伊川县| 思南县| 黄梅县| 思茅市| 五河县| 江津市| 利川市| 东丽区| 卓尼县| 昔阳县| 雷州市| 平果县| 玉溪市| 同心县| 临漳县| 泰来县| 揭阳市| 安义县| 青岛市| 兴化市| 通州区| 平塘县| 洪雅县| 庄浪县| 修文县| 株洲市| 六安市| 昌邑市| 新乐市| 子长县| 宣恩县| 普格县| 抚远县| 横峰县| 嘉禾县| 昌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