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孤軍長征“先鋒軍”:“瘦身”轉型新跨越
- 紅軍部隊新長征
-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政治工作部等
- 6726字
- 2018-11-08 15:17:22
孤軍長征“先鋒軍”:改革轉型新跨越
1984年,一位76歲的外國記者沿著長征路線重拾那些凝聚著中華民族精魂的紅色記憶之后寫道:“中國的長征從來就沒有結束,紅軍的長征僅僅是這次長征的序幕?!?
這一預言,早已在新中國由“一窮二白”到世界強國的大步跨越中印證。
而今天,延續紅25軍血脈的陸軍第39集團軍某紅軍旅“摩步師改機步旅”的深刻轉型,正是“中國的長征”的一個生動展現。
80年前,他們是第一個到達長征落腳點的“先鋒軍”。
80年后,他們是深化改革強軍大幕開啟前先行轉型的“先行軍”。
考驗
改革,叩問著軍人的信念。
2013年底,“師改旅”轉型正式開啟,而一份考卷早已擺在每一名官兵之前。
機關編制縮減、職位崗位變動等一系列與個人利益息息相關的問題如何面對?
歷史總是在一次次考驗和抉擇中寫就。
1934年肅反擴大化,紅25軍300余人被認定有問題,可他們寧可干伙夫、當挑夫也要一直跟著隊伍走過九死一生的長征。
平反后,很多人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請組織發給我一支槍,讓我上戰場!
“吳煥先率部千里找黨”“徐海東五千大洋送中央”……
一個個洗滌靈魂的故事,是先輩與后人的對話,也是信仰之力的感悟和傳遞。那年7月,得知“師改旅”的消息時,任師政委近3年、正在國防大學學習的高大光,一種“人未回、家已沒”的失落頓上心頭。
暑假期間,他從師機關、直屬隊到各個團挨個地轉,反復囑咐各級帶兵人一定要穩住心神、抓好部隊。
幾個月后,隨著一紙任命,“降級”為旅政委的高大光又鉚在了新的崗位上。
而鮮有人知,面對組織另行安排的征詢,高大光主動“下放”的堅持和堅決,“關鍵時期,我的部隊更需要我!”
這個三十年戎馬倥傯的軍人,在大半輩子與戰士們摸爬滾打之間,深刻讀懂了我黨我軍在世界不可思議的目光中從苦難走向輝煌的真諦——“黨員干部的信念堅定、引領有力,使群眾在一次次嚴峻考驗和殘酷斗爭中‘鐵心向黨’!”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站在改革轉型的風口浪尖,掂著個人得失的官兵,一定會想起這樣一幕幕場景:每一次選人用人、物資采購的陽光透明;每一次訓練場上、高危課目前,領導干部的率先垂范……
這一次編制調整,全師300多名干部分流,94名家在駐地的異地交流,沒有一個逾期報到,沒有一個滯留部隊,沒有一個提出特殊要求,沒發生一起嚴重違紀問題。
3年來,漫長的轉型之路上,一個個接踵而至的考驗寫就一份份令人回味的答卷:面對跨專業、調崗位任職等變動,全旅圓滿完成上級賦予的新《大綱》試訓,多次擔任集團軍以上賦予的民主評議黨員、主題教育、“學傳統、鑄軍魂”等重要工作的先行試點……
嬗變
當新軍事變革吸引了世界的目光,美國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的一個比喻愈加發人深省——給亞瑟王宮廷里一位騎士一支M-16自動步槍,如果他拿著這件武器,騎上他的馬,用槍托砸他對手的腦袋,這樣就不是轉型。如果他躲在一棵樹后邊,開始射擊,這樣做才是轉型。
從摩步師到機步旅不僅是有形因素的革命性躍升,也是觀念形態的革命性進步,而旅長韓向春一言概之,“核心就是要培養出一大批既能夠繼承發揚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又能在信息時代陸軍建設中大有作為的人才?!?
如今,由摩托化步兵改為機械化步兵的4連,已是多次在上級聯合實戰演練中脫穎而出的“尖刀連”,可幾年來連長錢宏杰卻一直甘當“小學生”——從改編之初作為旅駐連見學代表到全軍先進單位“神槍手四連”取經開始,他一直帶著連隊沿著先進兄弟單位的“車轍印”前進,越過了一道道彎路溝渠。
長征時期,放下鋤頭拿起槍的紅軍戰士曾邊行軍邊在沙地上練寫字,在一點一滴的轉變中逐漸完成了向世界強軍的一次次嬗變,如今那些遠去的身影早已被高學歷、高素質的新生代士兵替代,而不變的是刻苦學習、熟練本領、只爭朝夕的前行步履。
派干部到兄弟單位見學、開辦軍事培訓班、實行跨兵種交叉授課……幾年來,一系列新舉措,讓這個傳承著光榮傳統與輝煌歷史而又年輕的機步旅迅速煥發生機。
2013年底,這個旅的工化營筑城連改為筑城偽裝連。
“別看僅增添了兩個字,但這背后體現了現代陸軍精簡高效、高度融合作戰理念的深刻變革。”那段日子,連長張帥像一只停不下來的陀螺:白天,鉚在訓練場,逐個新裝備、新專業進行學習;晚上躲在學習室內學習理論知識,背記專業教材,學習筆記記了密密麻麻一厚本。
一次演練車輛偽裝,張帥不慎把腳崴傷。他強忍傷痛,帶領官兵按照大綱規定時間完成任務。當天他摸索總結出特種車輛四步快速偽裝法進行推廣,有效提高了訓練成績。
改編時,擔任4年坦克營長的陶永偉平調到工化科長的陌生崗位。他二話沒說,像釘子一樣釘在訓練一線,靠“摸著石頭過河”的鉆勁、拼勁,使多項新列裝裝備當年形成戰斗力。
盤點手下愛將講不完的故事,旅長韓向春自豪而感慨:“無論時代怎樣變,體制怎么改,我們紅軍本色不變、精神不改,就一定能夠應變而進,立足改革潮頭!”
跨越
轉型,沒有終點的長征。
殘陽西下,揚著沙塵的訓練場上,炮兵排長熊永超執著地提出了多訓1個小時的申請。
在去年新列裝的某新型自行高炮中,鼻尖掛著汗珠的他,嫻熟地操作信息系統與炮手列兵蔣宗超一次次地磨合著雷達鎖定到擊發射擊的步驟。
戰場只爭分秒!
2015年北京閱兵,這一新型自行高炮作為我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陸軍高炮代表,曾在萬眾矚目中自豪駛過天安門廣場。
“新型自行高炮嵌入先進信息系統,實現雷達、觀測、計算諸元等戰斗步驟一體化,使一輛炮車就相當于一個可實時機動的炮兵陣地,且比同類自行高炮攜彈量和彈種都大幅增加拓展,乘員人數、戰斗準備時間更為精簡,車速、射程和精準度等也大大提高?!毙苡莱嬖V記者,新裝備列裝不到半年就形成了作戰能力,相比以往戰斗力已數倍增強。
從馬拉炮車、短槍長矛到遠程火炮、裝甲戰車,再到嵌入信息網絡的新一代主戰裝備。
武器裝備的飛躍改變,見證著我國我軍在世界變革發展中的一次次超越,也見證著紅軍傳人們在改革強軍之路上的一次次跨越。
這一次,改建不到三年,他們同樣留下了一串串堅實的足跡:
——2015年7月14日午夜,集團軍對這個旅首次全員全裝晝夜機動檢驗拉開序幕。千人百車,以夜間60公里、白天80公里的平均時速,縱橫馳騁600余公里,交出合格答卷。
——2015年8月渤海灣畔,以旅坦克1營為主體的紅軍合成營,為上級領導和兄弟單位演練合成營戰術戰法,指揮控制、戰術機動、火力運用、綜合保障等各要素緊密融合、攥指成拳,得到高度評價……
——2015年10月,全旅21名官兵獲評集團軍裝甲特級手,通過率和通過總人數均為集團軍第一。
2年多來,有著“扛紅旗、當先鋒”光榮傳統的紅軍傳人們恨不得腳底裝上輪子趕路。
而這個春天,他們又種上了一個愿望:
長征路上,他們是“先鋒軍”;
改革強軍路上,也要當先鋒!
孤軍長征,最先唱響“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2015年9月,延續著紅25軍血脈的陸軍第39集團軍某機步旅,隆重歡迎開國大將徐海東的女兒徐文惠“回家”。
徐海東是紅25軍締造者之一,她在這支部隊深情尋找父親的記憶,也留下了一段段父親永生難忘的長征故事。
孤軍長征,千里尋找黨中央
1935年7月,在戰斗中繳獲的一張國民黨統治區報紙,讓時任紅25軍軍長的徐海東,仿佛在黑夜中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很多年后,父親仍清晰記得報紙上的一段內容?!毙煳幕菡f。
那是報紙上的一條消息:“共軍一、四方面軍在川西會師后,繼續向北逃竄,先頭部隊到達松潘……”
自從1934年11月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河南光山花山寨舉行會議決定長征以來,紅25軍由此第一次知道了黨中央和中央紅軍的消息。
1934年4月17日,鄂豫皖蘇區紅25軍在安徽金寨豹跡巖重新組建,徐海東任軍長,吳煥先任政委,獨立挑起堅守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重任。
1934年11月16日,紅25軍從河南省羅山縣何家沖出發開始孤軍長征,穿越平漢路,轉戰桐柏山、伏牛山,進至陜南,以2984人的兵力粉碎了20余倍于己頑敵的圍追堵截,在鄂豫陜邊區站穩了腳跟。
當在國民黨統治區報紙上得悉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已在川西會師,并有北上的動向時,徐海東隨即召集軍部人員在長安縣灃峪口召開了一次緊急會議,決定紅25軍西進、北上,“極力與陜北紅軍集成一個力量”“配合紅軍主力在西北的行動,迅速創造新的偉大的鞏固的革命根據地?!毙旌|說,即使全軍3000人都犧牲了,也要把黨中央和紅一、四方面軍迎接過來。
出秦嶺,馳騁隴南,過渭河,翻過六盤山,行軍路上,官兵們紛紛問徐海東,“中央到了哪里?”“毛主席也來嗎?”“哪一天能會面?”
“其實,父親也不清楚,但心底始終有一個聲音:‘一定要見到黨中央和毛主席,一定會見到他們!’于是,他就不斷鼓勵大家,‘同志們,快啦,就會見到毛主席了!’”徐文惠的記憶中,每當父親講起這段故事,總是充滿自豪——這一舉措,使部隊士氣空前高漲,不少官兵腳板都是大泡加小泡,可沒有掉隊的。鞋子破了,赤著腳走;肚子餓了,緊緊腰帶!
西蘭公路是各路國民黨軍圍剿中央紅軍的一條大動脈。8月中旬,為鉗制敵軍,配合中央紅軍北上,面對人數眾多、武器裝備精良的敵軍,紅25軍主動出擊,整整切斷這條公路18天。
1935年9月9日,紅25軍在陜甘邊蘇維埃政府主席習仲勛、陜甘邊軍委主席劉景范和蘇區老百姓的熱烈歡迎下,到達陜北保安(今志丹)縣永寧山,隨后又在習仲勛、劉景范引領下于9月15日到達延川永坪鎮,成為長征到達陜北“落腳點”的第一支紅軍隊伍,并于1個月后勝利與黨中央、中央紅軍會師。
1988年,徐向前在《紅25軍戰史》序言中寫道:紅25軍西征北上的戰略行動,成為主力紅軍北上的先導,為把中國革命的大本營放在西北建立了特殊的功勛。
歷經“長征四大惡戰”之一——血戰獨樹鎮
“烈士精神不死”——
在距河南省方城縣城20余公里的獨樹鎮,至今仍屹立著一座紅25軍獨樹鎮戰斗紀念碑。
紀念碑以一把變形刺刀為表現形式,寓“血戰”之意,碑身高25.34米,蘊含著紅25軍的番號和1934年的時代背景。
1934年11月,紅25軍開始長征之后,敵軍立即調集了30多個團的兵力圍追堵截。紅25軍采取了聲東擊西戰術,跳出了桐柏山區的包圍圈,計劃取道泌陽、方城以東的獨樹鎮、保安寨地區,向伏牛山前進。
11月26日下午1時許,紅25軍224團沿獨樹鎮七里崗山脊北進,當接近許南公路時,埋伏在公路兩側的敵軍突然發起猛烈進攻,雪野中頓時槍聲四起。
“當時,搶先到達此地的國民黨第40軍第115旅和騎兵團已埋伏好,對著正行進中的紅軍隊伍猛烈射擊。因雨雪交加,能見度差,紅25軍先頭部隊發現敵軍時已經很遲了?!毙煳幕菡f。
敵人開火后,224團幾乎完全暴露在敵人的火力之下。
多次聽到父親提及這場戰斗的徐文惠對于這樣的一個細節印象特別深刻:“開打之后,戰士們的槍卻大多數沒有響,原來是寒冷的天氣,把槍栓都凍住了,戰士們的手指也凍僵了,一時怎么也拉不開槍栓。”
危急時刻,從后面跑步趕到陣前的軍政委吳煥先指揮戰士們利用地形地物進行反擊。面對氣勢洶洶撲過來的敵人,他手持大刀指揮紅軍從雪地上躍起,勇猛地沖上去,與敵人展開白刃格斗。
千鈞一發之時,徐海東帶領223團趕到,立即投入拼殺。經過一番惡戰,終于把正面進攻的敵人壓了回去。整整一個下午,紅25軍打退了敵人的多次進攻,陣地前堆滿了敵人的尸體。
天黑后,風雪不止。紅25軍乘機撤到張莊附近,根據當地老鄉提供的情況,忍著極度的饑餓和疲勞,連夜繞到沈丘附近,越過了許南公路。27日拂曉,抵達伏牛山東麓,突破了敵人的合圍。
獨樹鎮戰斗,是紅25軍長征途中生死攸關的一場血戰。在敵強我弱、敵銳我疲、地形與天氣都不利的情況下,轉危為安,保存了紅軍的有生力量,并與“四渡赤水河”“飛奪瀘定橋”“激戰嘉陵江”等著名戰役并列長征史冊。
率先唱響《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創下長征“6個之最”
紅色經典歌曲《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多少年來久唱不衰,享譽全國。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這首歌是紅25軍在長征途中最先唱響的。
入陜后,為加強紅軍的性質宗旨教育,時任紅25軍政治部秘書長程坦把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內容,填入《土地革命歌》的曲調,發到每個連隊教唱。來自鄂豫皖蘇區的“老紅軍”對這個曲調十分熟悉,唱起來也容易掌握節拍,于是紅25軍率先在長征途中唱起了這支《紅軍紀律歌》。
它伴隨著紅25軍的長征,由陜南經隴東到陜北,官兵們一路上都在放聲高唱。原軍委炮兵政治委員張池明老首長曾深情地回憶說:“1935年7月,紅25軍由長安縣灃峪口西征北上時,一路上唱的就是《紅軍紀律歌》,走到哪唱到哪,比在隊前講話還方便,也容易收到實效,確實管用。”特別是部隊進入寧夏回民地區時,部隊嚴格貫徹“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要求,給當地群眾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1935年8月,紅25軍在長征途中進至寧夏省隆德縣的興隆鎮時,223團供給處長劉炳華發現這一帶的“狗尾巴草”長得旺盛,就高興地叫馬夫放馬,結果馬吃了群眾的谷子。原來這位河南商城人錯把谷子當“狗尾巴草”了。
事情傳到了徐海東那里,他立即找來了劉炳華,決定給他警告處分。
由于民族政策貫徹執行得好,再加上《紅軍紀律歌》的口口相傳,使得當地回民由不敢接觸紅軍到后來把紅軍當成親人。
群眾知道了徐海東要處分劉炳華這件事,紛紛來求情,最后徐海東責令劉炳華帶著馬夫拿著糧食去賠禮道歉。
一個月后,毛主席率中央紅軍長征經過這一地區時,因為是與紅25軍穿一樣軍服的紅軍,所以同樣受到了當地群眾親人般的熱烈歡迎。毛主席問明原委,夸獎紅25軍“政策水平高”。
后來中央紅軍到達陜北,程坦根據中央紅軍帶來的《中國工農紅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布告》,結合原來所編寫的歌詞,又逐條逐句地加以斟酌修改,刊登在紅15軍團編印的《紅旗》報上,這支偉大的紅軍歌曲,從此又獲得了新的生命。1935年11月,紅十五軍團與紅一軍團在陜北甘泉縣象鼻子灣會師,紅十五軍團指戰員將這首歌唱給毛主席聽,毛主席說這首歌很好,紅軍的各個部隊都要唱!
到了抗日戰爭時期,這支歌已唱遍了各個抗日根據地,對指導人民軍隊密切內部關系、宣傳聯系群眾起到了巨大作用。
回顧長征之路,徐文惠還總結出了紅25軍創下的“6個之最”:官兵平均年齡最小,大多數都是13到18歲,堪稱一支“童子軍”;出發人數最少,也是唯一一支人數未減反增的部隊,由不足3000人發展到4000余人;最早對東北軍官兵開展統一戰線工作;最先唱響程坦同志填詞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最早順利通過回民區;長征最先到達陜北。
背景鏈接
傳承紅色血脈的“三勇”勁旅
——陸軍第39集團軍某紅軍旅的光輝歷史
當雪山和草地已走向遙遠,一支駐扎在渤海灣畔、流淌著紅軍血脈的先鋒勁旅,卻時刻銘記、發揚著長征路上凝聚起的寶貴財富,在戰火硝煙的考驗與和平年代的堅守中,用一串串熠熠閃光的足跡,與時俱進地抒寫著“勇當先鋒、勇敢攻堅、勇奪勝利”的“三勇”精神。
歷史沿革:這支部隊的前身是1930年9月成立于鄂豫皖蘇區的商光邊獨立團,1932年11月編入重新組建的紅25軍,1934年10月在吳煥先、徐海東率領下孤軍長征、率先到達陜北,1935年9月編為紅15軍團75師223團。1937年改編為八路軍第115師344旅687團,1939年2月組建冀魯豫支隊;1940年,在黃克誠帶領下南下華中,率先打通華北八路軍與華中新四軍戰略聯系,后改編為新四軍第3師8旅。抗戰勝利后,先期挺進東北,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2縱隊4師,1948年11月改編為39軍115師。
經典戰例:戰爭年代,這個旅先后參加直羅鎮戰役、平型關大捷、鹽阜反“掃蕩”、遼沈、平津、廣西戰役和抗美援朝一至五次戰役,累計作戰3千余次,殲敵14萬余人,他們孤軍長征,在被譽為“長征四大惡戰”之一的獨樹鎮戰斗中突出重圍,以不足3000人的兵力粉碎了20余倍頑敵的圍追堵截,成為四路長征大軍中最先到達陜北的部隊;開辟鹽阜區抗日根據地,獲得鹽阜反“掃蕩”“單家港殺傷敵人最大、陳集戰斗最漂亮、八灘戰斗最激烈”“三最”;懷德戰斗創造東北解放戰場我軍最先斃敵將官戰績,解放柳州一個營追垮白崇禧一個團,最先把勝利的紅旗插上鎮南關;入朝首戰云山,12個晝夜斃傷美軍1200余人,創下最先與美軍交手、一次戰斗殲滅美軍最多、一個連全殲美軍一個連的驕人戰績。
英雄模范:80多年的崢嶸歲月,這個旅英雄輩出,徐海東、吳煥先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事跡家喻戶曉、精神彪炳千秋;在槍林彈雨中,“全國戰斗英雄”楊印山、“一級戰斗英雄”倪祥明等戰斗英雄、一等功臣130余位沖鋒在前;在和平建設里,“愛民模范”鄭春滿、“共和國衛士”臧立杰、“偵察尖兵”曹廣奎等一大批先進典型屹立時代潮頭,先后走出340多位將軍和50多位省部級以上領導干部。
榮譽傳統:這支部隊在戰火中鑄就了厚重榮譽、赫赫威名,形成了“勇當先鋒、勇敢攻堅、勇奪勝利”的“三勇”精神。南征北戰3000余次、殲敵14萬余人的輝煌戰績,使“百戰百勝第三營”“鐵騎守備連”“鐵的連隊”等50余個英雄集體威名遠揚;在練兵備戰、抗災愛民、改革強軍的時代擔當中,贏得“抗洪搶險愛民模范連”“衛國平暴英雄連”“衛國先進政治處”等榮譽稱號,多次被評為“軍事訓練一級師”“全軍先進司令部”“全軍青年工作先進單位”等全軍和軍區先進,圓滿完成渡海登島實兵演習等大規模演練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