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中國鐵軍:勇當改革強軍“開路先鋒”

中國“鐵軍”:永遠的開路先鋒

這是一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鋼鐵之師:從北伐戰爭中走來,沐浴著抗日戰爭的烽火,穿過解放戰爭的硝煙,歷經3000余場戰斗無一敗績。

這是一支信仰如磐、鐵心向黨的忠誠之師:“三灣改編”在這里起源,我軍第一個黨支部在這里建立,無論世事如何變遷,信黨跟黨的忠誠之心從未改變。

這是一支不畏艱難、血性十足的正義之師:長征路上為紅軍殺出一條血路,98抗洪誓與大堤共存亡,每遇急難險重任務,“鐵軍來了”的大旗就高高飄揚。

從90年前北伐戰場獲贈“鐵軍”美譽到今天改革強軍新征程勇當“轉型先鋒”——陸軍第54集團軍某紅軍師,在新形勢下忠實傳承紅色基因,英勇奮戰所向披靡,展現了新時期“鐵軍”傳人的嶄新風采。

鐵血秉性永不變

——昔日長征途中“要橋不要命”,今朝抗震戰場“勇闖大峽谷”,“鐵軍”官兵始終把完成任務看得比生命還重

81年前,大渡河畔黑云壓城,惡浪翻滾,北上抗日的紅軍被天塹擋住去路。危急關頭,由北伐“鐵軍”改編的紅二師四團22位勇士手握駁殼槍、肩背大刀,冒著槍林彈雨,通過13條鎖鏈飛奪瀘定橋,為危境中的紅軍殺開一條血路。

從那一刻起,“要橋不要命”的血性基因就融入了“鐵軍”的血脈;從那一刻起,“鐵軍”便敢于戰勝一切艱難險阻,敢于壓倒一切對手!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2級大地震,日月動容,舉國慟哭。危急時刻,“鐵軍”再次臨危受命,勇闖震中“死亡大峽谷”,讓“鐵軍來了”的大旗在災區高高飄揚。

在這個群體中,有一位普通的鐵軍戰士,他叫武文斌,來自“飛奪瀘定橋紅二連”,從入伍的那天起,先輩們“要橋不要命”的精神就深深感染了他。

在救災的30多天里,武文斌始終奮戰在抗震救災最艱苦、最危險、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沖進危樓救人,他隨黨員突擊隊沖在最前面;轉移疏散群眾,他奮不顧身,10天內7次險些摔下山崖;面對戰友的擔心,他說:“咱們是解放軍,是來救災的,就是要多干一點,再多干一點?!?

沒有“鐵人”完不成的任務,卻有被任務累倒的“鐵人”。2008年6月18日,武文斌終因勞累過度,引發肺部出血壯烈犧牲,他用自己的生命再次證實了:“紅二連的兵好樣的,‘要橋不要命’的精神沒有丟!”

這就是“鐵軍”的性格。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他們沖鋒陷陣,一往無前;在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中,他們頑強拼搏,攻難克險。10多年來,“鐵軍”先后擔負了總部、軍區賦予的20余項重大任務,官兵們從未叫苦言累,項項完成出色,先后有200多項工作在全軍和軍區獲得了第一。

鐵膽忠心永向黨

——盡管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鐵軍戰士陳永龍生前唯一的追求仍是成為一名共產黨員

這是一個令人動容的入黨宣誓儀式。

2000年12月20日,解放軍150醫院急救室內,一名躺在病床上的戰士,艱難地舉起右手,面向黨旗宣誓。3天后,他安詳地閉上了眼睛。

這名戰士叫陳永龍,是紅軍師“秋收起義紅二團”六連戰士。來到“鐵軍”不久,他便下定決心:“一定要入黨!”幾年來,他勤學苦練,成長為一名全面過硬的優秀士兵。

2000年1月,正在訓練的陳永龍突然暈倒,被確診患了白血病。身體越來越虛弱,入黨的信念卻越來越強烈。伏在病床上,陳永龍一筆一畫地寫了4份入黨申請書。

垂危之際,集團軍領導到病房看望,問他:“還有什么心愿?”他斷斷續續地說:“我想生前成為黨的人……”說著,遞上了第5份入黨申請書。

姐姐又是心疼又是不解:“弟弟,咱命都快沒了,你還入黨干什么?”“姐姐,你沒在‘鐵軍’當過兵,哪里知道‘鐵軍’戰士對黨的感情?能夠成為黨的一員,是‘鐵軍’戰士的無上光榮!”

“鐵軍”官兵愛黨、信黨、始終不渝跟黨走的動力來自哪里?

——來源于對黨的創新理論深信不疑。對黨的創新理論真學真懂真信真用,把黨的創新理論作為“行動寶典”,“鐵軍”的兵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終懷有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來源于對“鐵軍”榮譽的由衷敬佩。走進“鐵軍”,官兵們雷打不動的第一件事就是參觀師團史館,唱的第一首歌就是《鐵軍魂》,一代代官兵把“鐵軍”傳統融入血脈、化為行動。

——來源于身邊黨員先進事跡的親情感召。在“鐵軍”,平時訓練最刻苦的是黨員,第一個冒死進入災區的還是黨員,他們就像一面面紅旗,引領著“鐵軍”官兵看齊追隨。

鐵血情深同生死

——毛主席在這里用過“紅菜盤”,朱老總在這里挑過扁擔,官兵一致的優良傳統在這里代代相傳

在某紅軍師“葉挺獨立團”團史館,至今保存有一副扁擔,那是井岡山斗爭時期朱德同志用過的挑糧擔,一直被歷代官兵視為“珍寶”。在“鐵軍”官兵眼里,它不但是領袖用過的物品,更是艱苦奮斗、官兵一致優良傳統的象征。

而在某紅軍師“秋收起義紅二團”一連也有一件“珍寶”,那是毛主席用過的“紅菜盤”。1935年5月,中央紅軍長征渡過金沙江。一天早晨,毛主席來到“紅一連”看望官兵,開飯時,戰士們用繳獲的一個紅菜盤給毛主席盛飯,毛主席一邊吃飯,一邊詢問官兵的生活情況,連連說:“你們的紅米飯做得蠻好的嘛。”

“毛委員在我們連吃過飯,紅菜盤精神放光芒?!睆拇耍都t一連連歌》里就有了這段閃光的記憶?!凹t菜盤”陪伴著一茬茬“鐵軍”官兵成長,激勵他們不忘初心、奮勇向前。

“平時與士兵同甘共苦,戰時戰士就會與你生死相依!”每年新畢業排長集訓,師政委楊友斌都會諄諄告誡:帶好“鐵軍”的兵,最根本的就是要做到與戰士同呼吸共命運。

多年來,紅軍師各級領導堅持與基層官兵同去大食堂,同吃大鍋飯,同上訓練場。戰士們說:“上了戰場,我愿為領導擋子彈!”

2016年3月,“鐵軍”迎來了新的指揮體制改革后中部戰區陸軍組織的第一次基礎訓練抽考。在備考過程中,師團領導帶頭立下“軍令獎”:只要我有不合格的課目,你們就可以不合格。那些天,他們與基層官兵一起加班加點訓練,最終取得戰區第一名的好成績。

鐵紀執規顯本色

——戰爭年代,師長任團長、團長任營長,改革關頭,“鐵軍”官兵依舊做出無悔選擇

“長征后期,由于兵員人數減少,中央紅軍在甘肅哈達鋪進行改編。那次整編,我師番號被取消,只有兩個團得以保留,編成了兩個大隊,師長任團長、團長任營長、連長任班長、班長做普通一兵,所有官兵堅決服從黨中央決定,沒有一人有怨言……”師史館講解員鄭艷梅每次講到這段歷史,心中都不免由衷敬佩。

“‘鐵軍’永遠把大局放在前面!”在“鐵軍”師采訪時,師政委楊友斌同樣講起一段故事:20世紀90年代那場改革,“秋收起義紅二團”團長袁長金、政委黃國楨雙雙被安排轉業。但由于部隊改革調整持續時間長,轉業命令下達后,他們并沒有立即離開,而是繼續帶部隊干工作、搞訓練,直到2個多月后新的班子組建運行,他們才放心地離開自己的崗位。

不計個人利益得失,服從大局毫不含糊——在歷次部隊改革調整的當口,“鐵軍”官兵每每都能做出正確選擇。

2016年3月,全軍干部轉業工作陸續展開,已被確定為轉業對象的師機要科參謀張中亞仍在一天不落地加緊備戰中部戰區基礎訓練抽考,按圖行進、武裝越野、手工標圖……最終在抽考中取得5個課目全優的優異成績。

“這是‘鐵軍’傳人的本色擔當?!睅熼L霍建剛告訴記者,今年,全師先后有120余人離開心愛的崗位,無一人講價錢、提條件,全都無怨無悔服從組織安排。

鐵膽忠心跟黨走,鐵紀執規寫忠誠。新一代“鐵軍”傳人,無愧于先輩“槍聽我的話,我聽黨的話”的鏗鏘誓言!

“鐵軍”踏上改革強軍新征程

從大刀、梭鏢到“漢陽造”,從騾馬化到摩托化,從摩托化到機械化、信息化……一次次轉型,一次次跨越,作為我黨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裝,素有“鐵軍”美譽的陸軍第54集團軍某紅軍師走在了全軍的排頭,為陸軍建設發展探索開路。

穿過戰火硝煙,跨過歷史長河,今天這支英雄的部隊再次站在了改革強軍的時代潮頭。

面對改制換裝,勇當陸軍轉型發展“先遣隊”

20世紀90年代是中國軍隊新軍事變革的起步年代。

1997年6月22日,該師“葉挺獨立團”的營區像過節一樣熱鬧喜慶,一批國產最先進的輪式步戰車開進營區。

根據命令,該師由摩托化步兵師改裝為我軍第一支輕型機械化步兵師,從此揭開了由傳統步兵向機械化、信息化轉型的大幕。

歡呼過后,擺在“鐵軍”官兵面前的卻是一個個“攔路虎”:一無人才,二無教材,也沒有先例可循,對于都是“老步兵”的團、營、連三級主官來說,不僅玩不轉這些“新玩意兒”,而且訓練場上“洋相”百出。

有的營連干部在戰術推演中,把新型步戰車配置在無法發揮火力的位置,有的在演練中把新型步戰車停在陣地前,全班下車步行發起沖擊,甚至有的還把步戰車當作運輸車拉物資……

師長霍建剛說,用傳統步兵的思維馬達,無法驅動由摩托化向機械化、信息化跨越的雄獅勁旅,必須拿出當年“強渡大渡河”“奇襲臘子口”的決心和勇氣,進行脫胎換骨的重塑。

不久,一場“頭腦風暴”勁吹,不斷強化官兵的機械化、信息化意識,師黨委提出“不換腦子就換人”。

一位為團隊奪得過20多枚金牌的連長,三進新裝備訓練班還是過不了關,被確定轉業。團領導找他談話時,他半天才抬起頭說:“我是真舍不得離開部隊啊,將來一旦有戰事,一聲召喚,我馬上回來?!本瓦@樣,在“立下過無數汗馬功勞”的“葉挺獨立團”,全團近一半的連長揮淚告別了軍營,四分之一的團領導黯然卸下了戎裝。

轉型,把全師官兵逼上了一條重塑之路。

為了厘清轉型建設思路,師黨委分頭下去搞調研,制定出《新裝備訓練三年規劃》;沒有人才,該師就把新裝備生產廠家、科研院所、裝甲部隊的各類人才請進鐵軍課堂,選派骨干到廠家、裝甲部隊去學;沒有教材,他們就結合學習過程,編寫簡單實用的操作規程;沒有訓練模擬器材,他們就自做操縱桿和方向盤,尋找駕駛戰車的感覺……

在癡心探索中奮進前行。改制換裝后的3年里,該師官兵自己動手編寫了6大類300多種教程教案,創新革新了24個專業130多種訓練器材,探索制定了《新裝備成建制成系統形成戰斗力驗收標準》,轉型建設步入科學發展的快車道。

三年磨一劍,鋒芒已顯露。2000年深秋,該師礪劍中原,展開了一場加強機械化步兵團實兵實彈戰術演習,軍委首長稱贊道:“打出了新裝備的威力,打出了‘鐵軍’部隊的作風,打出了現代步兵的風采?!?

2002年年底,總部考核驗收,全師7個方面19項內容全部取得了優秀的成績,數十項訓法戰法被總部推廣,編寫的10多部訓練教材成為全軍的教范。

走上國際舞臺,出多兵種聯合作戰“新路子”

方圓近500平方公里的演習場上,鐵甲奔流,空地協同,電磁對抗,精確打擊……2004年9月,一場代號“鐵拳-2004”涉外演習在豫南桐柏山區打響。這是我軍輕型機械化步兵首次向世界公開亮相。

炮火硝煙中,官兵們熟練駕馭著坦克、步戰車、自行火炮、火箭掃雷車等千余件新型武器裝備,馳騁于叢林溝壑之間。

“‘參戰’萬余人,不見幾個兵。”中國陸軍部隊脫胎換骨的變化,令現場觀摩的16個國家的60余名軍隊領導人、軍事觀察員和駐華武官驚嘆不已。

演習剛結束,時任印度裝甲師師長辛格就連聲稱贊:“中國鐵軍,OK!”俄羅斯總參作戰局處長米津采夫上校稱“不愧為訓練有素的一流陸軍”。

經過短短7年的建設發展,這支敢闖新路、勇當先鋒的老紅軍部隊,已經步入了多兵種聯合作戰的道路,再次走在了陸軍部隊跨越式發展的前列。

成功轉型的背后是一次次鳳凰涅槃。師政委楊友斌說,頭腦革命始終與鐵軍戰斗力建設同向同行。每年一期軍事創新理論攻關雷打不動,追蹤學習前沿軍事理論、研究創新訓法戰法、加快轉變戰斗力生成模式,使部隊戰斗力實現質的躍升。

該師主動與陸航、通信、雷達、電子對抗等兵種部隊攜手演練;加強與空軍航空兵、海軍艦艇等軍兵種部隊協作演練。如今,聯合作戰訓練比重逐年增加,已成為這個師組織訓練的基本樣式。

理論先行、視野寬廣,贏得了“鐵軍”創新發展的先機。改制換裝十余年來,先后擔負軍委、總部下達的10余項重大任務。

緊貼實戰練兵,把“鐵軍”建成新型陸軍“刀尖子”

“火力交叉掩護,工兵快速破障,僅僅一個小時,8條勝利通路全部打通?!边@是2015年9月,該師參加合成師旅紅藍對抗演練的精彩一幕。

據師長霍建剛介紹說,他們跳出傳統打法的禁錮,研究創新“全程精確火力戰”戰法,實踐運用偵察引導、奪占要點等13種具體打法,在實兵對抗中3個回合完勝對手,打了一個“漂亮仗”。

喜悅的背后蘊含著艱辛的付出。該師官兵依然清晰記得,2014年10月,在同一場地,和同一對手,該師和專業藍軍的首次交鋒中卻落了下風?!?小時未能有效開辟通路”“面對多達數十種的軍兵種力量,紅方指揮員不能自如運用,在戰場上吃了不少‘苦頭’”。

演習的硝煙還未散去,該師堅持問題導向,先后進行7場1600余人次的復盤推演,總結梳理出組織指揮不夠精確、作戰協同不夠周密等6大類41個制約戰斗力提升的短板弱項。

痛定思痛,該師把解決演習中存在的問題作為提高部隊戰斗力的“突破口”,依托一體化指揮平臺和模擬對抗演練系統,組織網上紅藍雙方指揮對抗演練。主動邀請軍隊院校專家充當藍軍和該師指揮員過招。

從網上排兵布陣到實戰對抗,該師練兵備戰的步履一刻不停歇。今年元旦剛過,豫西地區寒風凜冽、滴水成冰,在該師野外綜合訓練場,一場實戰條件下的營連自主對抗演練激戰正酣。

發現“敵”裝甲車十余輛,紅方指揮員、營長賈永濤立即將目標坐標、地形特點以及申請的飛機架次、突擊時間輸入北斗手持機,呼叫空中火力支援。接到請求指令后,陸航指揮員迅速選擇航線、計算攻擊角度和飛行時間。不多時,“敵”裝甲車便“葬身火?!薄?

陸航、電抗、特戰等作戰力量的靈活運用、密切協同,讓該師見證了體系作戰在演訓場上發揮的威力和效益。營長賈永濤告訴記者:“每組織一次對抗演練,部隊實戰能力前進一步?!彼麄冞€主動和友鄰部隊、專業藍軍過招,在多回合的攻防演練、對抗比武中,摔打磨礪各級指揮員駕馭部隊、指揮打仗的能力,檢驗部隊推進體系作戰的成效。

部隊打贏本領在真打實備中水漲船高。2015年7月,該師“葉挺獨立團”接受軍委總部臨機戰備拉動,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

該團直接從平時狀態轉入緊急出動,35分鐘先遣梯隊就出發了,向預定地域集結;

拉動途中,團指揮所邊機動邊指揮,各級指揮員先后成功處置衛星過頂、臨時改變行軍路線等230多個臨機情況,無一失誤;

“實兵對抗錘煉,打造新型陸軍‘刀尖子’”,師政委楊友斌說,通過實戰練兵,不僅讓該師擦亮了老紅軍部隊“敢打硬仗、善打惡仗、能打勝仗”的品牌,還在軍隊改革轉型中贏得了先機。前不久,該師轉隸之后,首長機關首次參加中部戰區陸軍基礎訓練摸底考核,參考5個課目,4項內容優良率達100%,再次交出了一份出彩的答卷。

一支紅軍師,一部長征史

——“鐵軍”師長征路上十大經典瞬間

經典瞬間 ①于都出發

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除留下一小部分紅軍在項英、陳毅等領導下,繼續堅持南方游擊戰爭外,中央紅軍主力從江西的瑞金、于都和福建的長汀、上杭等地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兩萬五千里長征。10月16日,作為中央紅軍前衛師之一的紅二師,按上級命令,師長陳光、政治委員劉亞樓率領第四、第五、第六團,從江西于都出發,突破敵人封鎖線,掩護紅軍主力突圍轉移。

經典瞬間 ②湘江血戰

1934年10月25日,中央紅軍向湘江挺進。蔣介石調動40萬兵力,分五路布成前堵后追、左右側擊的態勢,企圖將中央紅軍殲滅于湘江以東地區。1934年11月27日,擔任前衛任務的紅二師順利渡過湘江,迅速控制了界首到腳山鋪間30公里的湘江兩岸渡口。12月1日,北上桂軍和“追剿”軍主力,向中央紅軍各部隊發起全線進攻,妄圖奪回渡口,圍殲紅軍于湘江兩岸。紅二師廣大指戰員發揚英勇頑強的戰斗精神,不顧一切犧牲,同敵人展開了激烈拼搏,用刺刀、手榴彈打垮敵軍一次又一次的集團沖擊。紅二師和兄弟部隊經過整日的英勇奮戰,血染湘江,終于阻止住敵軍的進攻,至17時,中央縱隊、軍委縱隊和紅軍大部渡過湘江。

經典瞬間 ③強渡烏江

1935年1月1日,中革軍委指示:紅一軍團以第二師加強軍委工兵兩個連,進至江界河渡河點附近,偵察對岸敵情。如無敵,應即派兵1團過烏江北岸,以便第二師主力及軍委縱隊、紅五軍團由此渡江。紅二師受領任務后,紅四團作為前衛,迅速逼近江界河渡口,進行火力偵察,準備渡江。1月2日9時強渡開始,第一批8位勇士在強烈火力掩護下,無一傷亡到達對岸,因后續部隊無法強渡,8位勇士游回南岸,第一次強渡失敗。入夜后,紅四團第二次強渡,第3連連長毛振華率4名戰士登上北岸,隱蔽于石崖下。為了迅速完成渡江任務,紅四團繼續組織強渡,第2連連長楊尚坤帶領10余人的突擊隊,分乘3支竹筏,奮力向敵岸劃去。靠岸后,他們與岸底下的毛連長組成交叉火力,當即把守敵打垮,占領了敵人的主陣地。紅四團乘機進攻,敵人全線潰退,軍委縱隊和紅五軍團由此相繼渡過烏江。

經典瞬間 ④智取遵義

紅二師強渡烏江以后,在總參謀長劉伯承的指揮下,向遵義急進。為減少部隊傷亡,劉伯承批準紅六團團長朱水秋、政委王集成的建議,以先頭分隊化裝成敵人潰軍,智取遵義。一營第3連和團偵察排全部換成俘虜的衣服,化裝成敵人的潰軍,由10多個經過教育的俘虜帶路,全團緊跟其后。他們冒著滂沱大雨,經過兩個小時的急行軍,進抵遵義城下。敵人真的以為是從外圍據點退回的“自己人”,于是打開城門,先頭部隊迅速殲滅城樓上的守軍,后續部隊隨即向市中心沖擊,追殲逃敵。1935年1月7日凌晨2時,紅二師襲占黔北重鎮遵義城。

經典瞬間 ⑤四渡赤水

1935年1月29日,紅軍在川黔交界處的土城、猿猴場南北地區西渡赤水。紅二師隨紅一軍團向永寧、古藺間地區前進,敵立即調集重兵分路追截。2月1日,紅二師先頭部隊在三岔河魚塘坳與民團遭遇,并將民團打散,一直乘勝追至永寧城東。2月2日,紅二師向永寧發起攻擊。2月3日,川軍1個師跟蹤追來,對紅二師形成包圍態勢。紅二師分3個梯隊突圍。2月10日,紅二師集中在川滇邊扎西附近的斑鳩溝休整待命。2月18日,紅二師先頭部隊占領太平渡,搜集渡船6只,架設浮橋,當晚全師渡過赤水河。2月24日,占領桐梓城。隨后,紅二師在紅一軍團編成內,配合紅三軍團粉碎黔軍阻擊,2月28日晨重占遵義。3月11日,紅軍突然轉兵向北。紅二師參加了魯班場戰斗。3月16日,紅二師攻占茅臺鎮,16日至17日,紅軍在茅臺鎮及其附近地區三渡赤水河,再次進入川南,蔣介石急令其所有部隊再向川南進擊,企圖圍殲紅軍于古藺地區。3月21日晚,紅二師在二郎灘、九溪口四渡赤水,從敵重兵集團右翼分路向南急進。3月31日,中央紅軍主力南渡烏江后,前鋒紅二師直逼貴州省會貴陽。4月5日,紅二師奉令采取聲東擊西的戰術,以少許兵力東渡清水江,向平越方向積極活動。4月8日,紅軍分左、右兩個縱隊向西南方向急進。紅二師負責在貴陽、龍里之間約15公里的口子掩護全軍部隊通過。紅四團佯攻龍里,紅一團和紅五團佯攻貴陽,圓滿完成掩護任務。

經典瞬間 ⑥飛奪瀘定橋

1935年5月,紅軍到達大渡河邊,在四川省安順場4條小船難渡幾萬紅軍的情況下,毛澤東與周恩來、朱德等果斷決定:紅一師及干部團由安順場渡河,過河后沿大渡河東岸北上,紅軍主力沿大渡河西岸北上,以紅二師四團為先鋒團,火速搶占據安順場160公里的瀘定橋。紅四團官兵不顧饑餓、不怕疲勞,沿著崎嶇的山路,冒著暴風雨,邊打邊走,晝夜兼程,和敵人搶時間,和敵人賽跑,一晝夜奔襲240里,于5月29日清晨趕到瀘定橋,創造了人類行軍史上的奇跡。2連22名共產黨員和積極分子組成突擊隊,在連長廖大珠的率領下,冒著敵人密集的火力,攀踏著懸空的鐵鎖向敵岸沖擊。3連在連長王友才的率領下,扛著木板,跟隨在突擊隊后面,一面鋪板一面前進。突擊隊員勇往直前,穿過火墻,勝利占領大橋,沖進城內。后續部隊也緊跟入城加入戰斗,勝利占領瀘定橋。當晚,總參謀長劉伯承和軍團政委聶榮臻來到瀘定橋,劉伯承激動地連跺三腳,感慨地說:“應該在這里豎一塊碑,記下我們戰士的不朽功勛!”

經典瞬間 ⑦翻越夾金山

1935年6月8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指示中央紅軍迅速前進,翻越夾金山,奪取懋功理番,不顧一切困難,與紅四方面軍直接會合。紅二師偵察北進懋功的道路,查報沿途糧食情況,為與紅四方面軍會師創造條件。擔任先遣隊的紅四團,在師長陳光的率領下,6月11日,到達雪山腳下,準備翻越夾金山。第二營是前衛營,第六連是前衛連,個個手持木棍,在雪中探路。走在前面的用刺刀、鐵鏟在雪中挖踏腳坑,后面的緊跟其后往上爬。指戰員們頂風雪,戰嚴寒,手拉手,餓了就啃兩口干糧,渴了就抓一把雪放在嘴里,累了也不敢休息。為了不讓一人掉隊,發揚友愛精神,互相攙扶著,一步一停、一步一喘地向上攀爬。紅四團指戰員懷著革命必勝的信念,發揚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以頑強的毅力,戰勝風雪嚴寒和高山缺氧等重重艱難險阻,終于翻過長征路上的第一座大雪山。

經典瞬間 ⑧穿過草地

紅四團為過草地的右路軍左翼前衛團。1935年8月17日,毛澤東親自接見紅四團政治委員楊成武,指示要“從茫茫草地上走出一條北上行軍路線來”。19日下午,紅四團肩負著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期望,從毛爾蓋地區出發,第二營6連擔任前衛。21日,紅二師主力隨后跟進,經臘子塘、色既壩等地向班佑開進。從毛爾蓋到班佑要經過數百公里的茫茫草地,這一地區氣候惡劣,變化無常,草地上既無道路,又無人煙,草叢下面河流縱橫交錯,淤積著污黑發臭的爛泥,人走在上面,稍不注意就會陷進泥潭,不能自拔。在這種惡劣環境下,不少同志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紅二師廣大指戰員頂風雨,戰嚴寒,吃野菜,啃皮帶,忍饑挨餓,歷經千辛萬苦,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經過6天的艱苦跋涉,終于走出了茫茫草地。

經典瞬間 ⑨奇襲臘子口

1935年9月,紅一方面軍主力擊潰國民黨魯大昌部第六團,進逼川甘邊界上的險峻要隘臘子口。為了粉碎敵人聚殲企圖,毛澤東果斷決策奪取臘子口,打開北上通道。擔任前鋒開路任務的紅二師四團接到命令:必須在三日內奪取臘子口。9月16日晚,紅四團以一部向臘子口發起進攻,由于地形不利,幾次進攻均未奏效。紅四團當即調整部署,政委楊成武指揮紅六連正面輪番進攻,牽制、迷惑與消耗敵人;團長黃開湘率領第一營1連、2連從側面攀登懸崖峭壁迂回到隘口側后奇襲敵人。經過激烈戰斗,敵人在紅軍兩面夾擊下迅速被殲,成功奪取天險臘子口。聶榮臻對攻占臘子口給予高度評價:“臘子口一戰,北上的道路打開了……臘子口一打開,全盤走活了?!?

經典瞬間 ⑩直羅鎮戰役

1935年11月,國民黨“西北剿總”調集第一〇九、第一〇六等5個師的兵力,對陜北蘇區進行第三次“圍剿”。11月19日,東北軍第五十七軍以1個師防守太白鎮,主力3個師沿葫蘆河向直羅鎮、富縣攻擊前進,其先頭第一〇九師進至黑水寺等地。紅一方面軍首長決定,首殲突出冒進的第一〇九師于直羅鎮地區。紅二師的任務是,由北向南進行主要突擊,第一步攻占直羅鎮北山,爾后協同紅十五軍團奪取直羅鎮。11月21日拂曉戰斗打響,紅一軍團紅二師、四師主力以及第十三團自北、西北、東北三個方向,紅十五軍團自南、西南、東南三個方向,同時向直羅鎮之敵展開猛攻。11時,紅二師首先打入直羅鎮。14時,敵大部被殲,一〇九師師長牛元峰逃到鎮東頭的小寨,此時,東西兩路援敵迫近直羅鎮。進至黑水寺的第一〇六師得知第一〇九師在直羅鎮被殲,立即逃跑,紅二師奉命跟蹤追擊。被困在直羅鎮的敵師長牛元峰見待援無望,于23日午夜率殘部突圍,24日上午,紅十五軍團將其全殲。直羅鎮一仗,粉碎了蔣介石對陜甘蘇區發動的第三次“圍剿”,“給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大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

背景鏈接

“鐵軍”師歷史沿革

陸軍第54集團軍某紅軍師是一支歷史悠久的老紅軍部隊,被譽為軍旗升起、軍魂發源的地方,其前身是葉挺獨立團和秋收起義部隊主力。

葉挺獨立團是我黨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裝,1926年擔任北伐先鋒,奇襲汀泗橋、大戰賀勝橋,攻克武昌城,榮膺“鐵軍”稱號。1927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發動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在三灣改編中,親自在該師“紅一連”主持6名新黨員入黨宣誓,創建我軍第一個連隊黨支部,開創了“支部建在連上”的先河。

1928年4月井岡山會師,葉挺獨立團與秋收起義部隊改編為紅四軍第十師、第十一師,成為“朱毛紅軍”的主力。

1930年至1934年參加五次反“圍剿”作戰。長征中,該師擔任開路先鋒,血戰湘江、強渡烏江、智取遵義、四渡赤水、巧奪婁山關、飛奪瀘定橋、奇襲臘子口,一路所向披靡。

抗日戰爭時期,先后改編為八路軍一一五師六八五團、八路軍蘇魯豫支隊、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一旅、新四軍三師七旅。首戰平型關,挺進蘇魯豫皖,血戰劉老莊,轉戰蘇北兩淮。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進軍東北,參加全國解放戰爭,從松花江畔一路征戰到海南島。

新中國成立后,該師又先后經歷數次改編,部隊駐地多次移防,現為中部戰區陸軍第54集團軍某紅軍師。

品牌:新華
上架時間:2018-11-08 15:16:57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新華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左市| 宿州市| 阿图什市| 乌鲁木齐县| 修文县| 芦溪县| 柞水县| 辽中县| 无锡市| 宜昌市| 安宁市| 临潭县| 长子县| 麻城市| 五华县| 河源市| 平阴县| 玉林市| 双牌县| 信阳市| 滨州市| 鹿邑县| 桓台县| 三门县| 招远市| 洪洞县| 永和县| 峨眉山市| 麻江县| 如皋市| 铅山县| 吉安县| 苗栗市| 富顺县| 奎屯市| 海阳市| 安龙县| 西城区| 宜宾县| 峡江县| 宜宾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