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味中醫叢書:名人用藥與中醫
- 胡獻國
- 1238字
- 2019-01-10 18:39:33
十、杜甫與獼猴桃
歷史溯源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被后人尊稱為“詩圣”,與“詩仙”李白并稱“李杜”。
“山瓶乳酒下青云,氣味濃香幸見分。鳴鞭走送鄰漁父,洗盞開嘗對馬軍”。這是唐代詩人杜甫詠獼猴桃酒的應酬詩,題為《謝嚴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乳酒即獼猴桃酒,因汁液混濁似乳故名)。青城山位于四川灌縣東南部,是盛產獼猴桃的地方,青城山道士用獼猴桃釀酒,據說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其實獼猴桃酒并不是酒,而是一種飲料,酒精成分很低,因其質地優良,味道醇香,老年人常喝可起到保健與延年益壽的作用,所以有青城美酒之稱。
中醫觀點

獼猴桃,又名羊桃、楊桃,為獼猴桃科植物獼猴桃的果實,主產于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湖南、湖北、四川、陜西、云南等地。獼猴桃在我國種植歷史悠久,唐代詩人岑參曾有“中庭井闌上,一架獼猴桃”的詩句。李時珍《本草綱目》也有“其形像梨,其色如桃,而獼猴喜食,故有其名”的記載。獼猴桃的抗病力強,無需噴灑農藥,因而有“無污染水果”之譽。
中醫認為,獼猴桃性味甘、酸而寒,入腎、胃、膀胱經,有清熱生津、和胃消食、利尿通淋之功。《開寶本草》言其“止暴渴,解煩熱,下石淋”,《食療本草》言其“去煩熱,止消渴”,《食經》言其“和中安肝,主黃疸,消渴”,適用于煩熱消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淋癥及黃疸等。營養分析表明,獼猴桃富含糖、維生素、有機酸、蛋白質及礦物質磷、鐵、鉀、鈣、鎂等。獼猴桃不僅以其翠綠味美的果肉獨具誘人的吸引力,而且維生素C含量高,在人體的吸收率可達94%。中華獼猴桃多糖復合物(ACPS)在體內能激活巨噬細胞,增強其吞噬功能,具有抗癌活性。特別令人驚嘆的是,獼猴桃所含的獼猴桃素,是一種蛋白分解酶,有溶解動物的死細胞及保持其柔軟成分的作用。若將獼猴桃汁放在較硬的牛肉或排骨上,經15分鐘左右,能使骨肉變軟。在日本,人們喜用獼猴桃與肉食搭配起來吃,以增加肉食風味,并易于腸胃消化。
動物實驗證實,獼猴桃汁能阻斷亞硝胺在體內的合成,從而減少患癌癥的危險。將獼猴桃汁、維生素C和檸檬汁進行對比試驗,結果證明獼猴桃汁是最有效的阻斷劑,阻斷率高達98%,而其他兩種均為50%左右。當把獼猴桃汁中的維生素C、維生素E破壞后,所測試的阻斷率仍可達79.8%,而把檸檬汁中的維生素C、維生素E破壞后,阻斷率卻降至不到20%。這說明獼猴桃的抗癌物質不是單一的,除含有維生素C、維生素E外,還含有其他可以阻斷亞硝胺生成的活性物質。將新鮮的獼猴桃去皮、洗凈、剝開、搗爛、研成稀糊狀,加冷開水攪拌成黏稠汁液,加入蜂蜜適量,再兌入冷開水至300毫升,混合均勻,分早晚兩次飲服,有清熱解毒、抗癌消腫之效,適用于癌癥患者的輔助治療。將獼猴桃榨汁、制酒、做成糕點食用,均有防癌抗癌之效。此外,獼猴桃還有降脂、降壓之功,是防治心腦血管病的理想食品。
《本草綱目》言“多食冷脾胃,動泄癖”,故脾胃虛寒,大便溏薄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