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九、蘇東坡與枳椇子

歷史溯源

在《蘇東坡集》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蘇東坡的一個同鄉揭穎臣得了一種飲食倍增、小便頻繁的病,許多人說是“消渴”。揭穎臣聽從了一些醫生的意見,服了很多治消渴的藥,病非但不見好轉,反而日漸加重。后來蘇東坡向他推薦了一個名叫張肱的醫生,張肱診后認為此病不是消渴,而是慢性酒精中毒。酒性辛熱,因此病人喜飲水,飲水多,故小便亦多,癥狀極似消渴卻不是消渴。于是張肱用醒酒藥為他治療,多年痼疾就此痊愈。張肱所用的一味主藥就是“枳椇子”。蘇東坡不僅記錄了這個小醫案,還常以枳椇子作為醒酒良藥向友人推薦。

中醫觀點

枳椇子,又名拐棗、雞距子、木蜜、萬壽果等,為鼠李科植物枳具的帶有肉質果柄的果實。中醫認為,枳椇子性味甘、平,入脾、胃經,有解酒止渴之功,歷代醫家一直用為解酒止渴要藥,適用于飲酒過量,酒醉不醒,口干煩渴,以及消渴等。《本草綱目》言其“甘平無毒,主治頭風,小腹拘急”。《唐本草》言其“止渴除煩,潤五臟,利大小便,去膈上熱,功用如蜜”。《滇南本草》言其“治一切左癱右瘓,風濕麻木,能解酒毒”。煮粥服食,對飲酒過量,口干煩渴及消渴甚宜,正如《老老恒言》言“枳具粥,除煩清熱,尤解酒毒,醉后次早,空腹食此粥,頗宜”。營養分析表明,枳椇子含有大量的葡萄糖、蘋果酸鈣,有較強的利尿作用,能促進乙醇的分解和排出,顯著降低乙醇在血液中的濃度,并能消除乙醇在體內產生的自由基,阻止過氧化酯質的形成,從而減輕乙醇對肝組織的損傷,避免酒精中毒導致各種代謝異常,誘發各種疾病。

枳具粥對應酬頻多,經常飲酒者,可以隨意服用,頗多益處。飲酒過量者,可空腹頓食以解酒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托克旗| 沂源县| 淮南市| 祁阳县| 荆州市| 海晏县| 海林市| 邢台市| 鹤峰县| 哈密市| 克什克腾旗| 平昌县| 葫芦岛市| 大同县| 德阳市| 石屏县| 合江县| 甘洛县| 新丰县| 淅川县| 辉南县| 莫力| 乐东| 伽师县| 富顺县| 高州市| 濮阳县| 屏南县| 娄底市| 来安县| 滕州市| 观塘区| 两当县| 光山县| 寿光市| 喀喇沁旗| 大足县| 普陀区| 革吉县| 兴隆县| 黄大仙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