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不可以不完,郭周不可以外通,里域不可以橫通,閭闬不可以毋闔,宮垣關(guān)閉不可以不修。故大城不完,則亂賊之人謀;郭周外通,則奸遁逾越者作;里域橫通,則攘奪竊盜者不止;閭闬無闔,外內(nèi)交通,則男女無別;宮垣不備,關(guān)閉不固,雖有良貨,不能守也。故形勢不得為非,則奸邪之人愨愿;禁罰威嚴,則簡慢之人整齊;憲令著明,則蠻夷之人不敢犯;賞慶信必,則有功者勸;教訓(xùn)習(xí)俗者眾,則君民化變而不自知也。是故明君在上位,刑省罰寡,非可刑而不刑,非可罪而不罪也;明君者,閉其門,塞其途,弇其跡②,使民毋由接于淫非之地,是以民之道正行善也若性然。故罪罰寡而民以治矣。
行其田野,視其耕蕓,計其農(nóng)事,而饑飽之國可以知也。其耕之不深,蕓之不謹,地宜不任③,草田多穢,耕者不必肥,荒者不必磽,以人猥計其野,草田多而辟田少者,雖不水旱,饑國之野也。若是而民寡,則不足以守其地;若是而民眾,則國貧民饑;以此遇水旱,則眾散而不收。彼民不足以守者,其城不固。民饑者,不可以使戰(zhàn);眾散而不收,則國為丘墟。故曰:有地君國而不務(wù)耕蕓,寄生之君也。故曰:行其田野,視其耕蕓,計其農(nóng)事,而饑飽之國④可知也。
行其山澤,觀其桑麻,計其六畜之產(chǎn),而貧富之國可知也。夫山澤廣大,則草木易多也;壤地肥饒,則桑麻易植也;薦草多衍,則六畜易繁也。山澤雖廣,草木毋禁;壤地雖肥,桑麻毋數(shù);薦草雖多,六畜有征,閉貨之門也。故曰,時貨不遂,金玉雖多,謂之貧國也。故曰:行其山澤,觀其桑麻,計其六畜之產(chǎn),而貧富之國可知也。
[注釋]
①八觀:意即從八個方面對一國進行調(diào)查研究。②弇:古通“掩”,掩埋,掩沒。
③任:利用。④饑飽之國:國之饑飽。
[譯文]
內(nèi)城的城墻不可不完備,外城的周圍不能夠有通往外面的道路,城內(nèi)不能夠左右貫通,閭門不能夠不能封閉,門墻不能不注意修整。因為內(nèi)城城墻不完善,叛亂為害的人就會作奸犯科;城郭有向外的通道,邪惡逃避越境的人就會增多;城內(nèi)隨意貫通,搶劫偷盜的行為就不會消失;閭門不封閉,內(nèi)外任意交往,男女之間就沒有限度;門墻不整,門栓不穩(wěn)固,雖有珍貴的財貨卻無法管理。所以情形不利于為所欲為,邪惡的人才能夠自覺守法;禁律與刑罰嚴格,高傲懶散的人才能夠整頓起來;法令嚴格,蠻夷之人就不敢違反;獎勵信實堅定,有功的人就獲得鼓舞;受教育、守規(guī)矩的人多了,民眾就會自然而然地跟著耳濡目染。因此圣明的君主執(zhí)政,處罰很少,并不是該受罰的不用罰,該定罪的不定罪;而是圣明之君封閉了犯罪的門戶,斷絕了犯罪的通路,消除了犯罪的干擾,使人民無法觸及為所欲為的情況,因而人民走正軌、做善事,猶如出自天性。所以,處罰很少而民眾生活穩(wěn)定。
巡察一個國家的田野,看它的耕作情況,核算它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其國家的饑飽狀況就可明白。耕地不深,耘草不細,耕地培植不合適,荒地長滿野草,耕耘的土地不一定是富饒的,荒涼的土地不一定是貧乏的,依照人口的多少核算土地數(shù),荒地多而肥地少,即使沒有水旱的災(zāi)難,也是饑饉國家的田野景況。像這樣的國家,如果百姓稀有,就不足以防守國土;像這樣的國家,如果百姓很多,就國家貧窮百姓饑餓;要是再遭遇水旱的災(zāi)難,就民眾走散而不能聚集。百姓不足以防守國土,城邑就不穩(wěn)固;百姓饑餓,就不能讓他們征戰(zhàn);民眾走散不能聚集,國家就成為一片廢址。所以說,占有土地的君主管理國家,如果不看重農(nóng)業(yè),就只能是依靠別國存活的君主。所以說:巡察一個國家的田野,看它的耕作情況,核算它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國家的饑飽狀況就可掌握。
巡察一個國家的山林湖澤,視察它的桑麻生長狀況,核算它的六畜生產(chǎn),貧富之國,就可以區(qū)分出來了。山林湖澤寬闊,草木就容易生長;土地富饒,桑麻就容易種植;牧草茂盛,六畜就容易養(yǎng)殖。如果山澤雖多,濫砍草木卻沒有禁止;土地雖肥,培植桑麻卻不得其法;牧草雖多,養(yǎng)殖六畜卻收繳賦稅;這就等于填塞了財貨的大門。所以說,時令物產(chǎn)不富足,金玉雖多,也只能叫作貧國。所以說,巡察一個國家的山林湖澤,視察它的桑麻種植情況,核算它的六畜生產(chǎn),貧富之國,就能夠區(qū)分出來了。
入國邑,視宮室,觀車馬衣服,而侈儉之國可知也。夫國城大而田野淺狹者,其野不足以養(yǎng)其民;城域大而人民寡者,其民不足以守其城;宮營大而室屋寡者,其室不足以實其宮;室屋眾而人徒寡者,其人不足以處其室;倉寡而臺榭繁者,其藏不足以共其費。故曰:主上無積而宮室美,氓家無積而衣服修,乘車者飾觀望,炙行者雜文采,本資少而末用多者,侈國之俗也。國侈則用費,用費則民貧,民貧則奸智生,奸智生則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生于匱不足;匱不足之所生,生于侈;侈之所生,生于毋度。故曰:審度量,節(jié)衣服,儉財用,禁侈泰,為國之急也。不通于若計者,不可使用國。故曰:入國邑,視宮室,觀車馬衣服,而侈儉之國可知也。
課兇饑,計師役①,觀臺榭,量國費,而實虛之國可知也。凡田野萬家之眾,可食之地,方五十里,可以為足矣。萬家以下,則就②山澤可矣;萬家以上,則去山澤可矣。彼野悉辟而民無積者,國地小而食地淺也;田半墾而民有余食而粟米多者,國地大而食地博也;國地大而野不辟者,君好貨而臣好利者也;辟地廣而民不足者,上賦重,流其藏者也。故曰,粟行于三百里,則國毋一年之積;粟行于四百里,則國無半年之積;粟行于五百里,則眾有饑色。其稼亡三之一者,命曰小兇。小兇三年而大兇,大兇,則眾有遺苞③矣。什一之師,什三毋事④,則稼亡三之一。稼亡三之一,而非有故積也,則道有捐瘠⑤矣。什一之師,三年不解,非有余食也,則民有鬻子矣。故曰:山林雖近,草木雖美,宮室必有度,禁發(fā)必有時,是何也?曰:大木不可獨伐也,大木不可獨舉也,大木不可獨運也,大木不可加之薄墻之上。故曰,山林雖廣,草木雖美,禁發(fā)必有時;國雖充盈,金玉雖多,宮室必有度;江海雖廣,池澤雖博,魚鱉雖多,網(wǎng)罟必有正⑥,船網(wǎng)不可一財而成⑦也。非私草木愛魚鱉也,惡廢民于生谷也。故曰,先王之禁山澤之作者,博民于生谷也。彼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地非民不動,民非作力毋以致財。天下之所生,生于用力,力之所生,生于勞身。是故主上用財毋已,是民用力毋休也。故曰,臺榭相望者,其上下相怨也。民毋余積者,其禁不必止;眾有遺苞者,其戰(zhàn)不必勝;道有捐瘠者,其守不必固。故令不必行,禁不必止,戰(zhàn)不必勝,守不必固,則危亡隨其后矣。故曰:課兇饑,計師役,觀臺榭,量國費,實虛之國可知也。
[注釋]
①師役:服兵役。②就:打算在內(nèi)。③遺苞:餓死在路上。④毋事:不參加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⑤捐瘠:指棄尸。⑥有正:有專員管理。⑦一財而成:靠一種財路成活。
[譯文]
走進一個國家的都城,觀察它的宮室,觀察它的車馬、衣服,奢侈與節(jié)儉之國,就可以分別出來了。都城大而農(nóng)田小,農(nóng)田就養(yǎng)育不了那些人民;都城大而居民少,居民就固守不了那個城市;院子大而房子少,房子就填滿不了那個院子;房子多而居民少,居民就住不滿那些房子;糧倉少而亭臺樓閣多,糧食存儲就供給不了那些浪費。所以說,君主沒有儲藏而宮室卻很華貴,百姓沒有積攢而衣服卻很重視,乘車者裝扮車子的外觀,步行者穿著華麗的服色,農(nóng)業(yè)產(chǎn)品少而奢華物品多,這是浪費國家的風(fēng)氣。國家奢靡則開支鋪張,開支鋪張則人民貧窮,人民貧窮則產(chǎn)生邪惡想法,產(chǎn)生邪惡想法則出現(xiàn)奸詐行為。所以,邪惡和奸詐的產(chǎn)生,由于貧窮;貧窮的產(chǎn)生,由于浪費;浪費的產(chǎn)生,由于沒有法制。所以說,確定制度和規(guī)則,節(jié)儉衣服,節(jié)約財用,禁止浪費,是治國的關(guān)鍵。不明白這個道理,就不要使他治理國家。所以說,走進一個國家的都城,觀察它的宮室,觀察它的車馬、衣服,侈儉之國,就可以分別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