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狗包弟》中的另一只“狗”
2007年,全國中語會和中國教師研修網合作,做一個“名師大講堂”的欄目,邀請我在濰坊一中講一節課,然后錄播,課題是《小狗包弟》,這是從巴金的《隨想錄》里節選來的一篇文章,是巴金晚年的回憶文字。我反復讀了幾遍文章,感覺到老年巴金的語言平淡無奇,僅從語言品位的角度,找不到任何抓手;所寫事件又是日常生活的一個經歷,情節也不曲折,從情節上也難以挖掘到動人之處;從思想性上來看,無非就是對“文革”的反思,表達自己的懺悔,明白如話,沒有深鑿的空間。連讀十遍,仍苦苦無解。
繼續“煮”讀,窮索不一。驀然回眸,“小狗包弟”這個文題令我眼睛一亮,我覺得揭開這篇文章的奧秘就在這個文章題目里,題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里應該蓄滿了文章的神髓,“小狗包弟”這個題目首先限定了寫作的對象是“小狗包弟”,小狗和包弟是同義復指,小狗的名字叫“包弟”,那么這篇文章圍繞的中心應該是“小狗包弟”,順著這個思路往下看,豁然開朗。
文章竟然寫了“兩只狗”!除了“小狗包弟”以外,還有另外一只狗!
這個發現,令我興奮不已,我的腦海中即刻蹦出一連串的問題:
(1)這另外的一只狗寫到文章里,到底有何作用?
(2)這種選材對于突出文章的中心有意義嗎?
(3)這只狗是多余的嗎?
(4)作者是不是老糊涂了,犯了選材蕪雜的毛病?
圍繞這些問題,展開思考,思考的第一步是進行對比,將兩只狗作對比。
小狗包弟之外的這只狗是一只野狗,不知道主人何在,家在何方,它是在一個藝術家被打成右派,遍體鱗傷的情況下出現的。藝術家被打得腿部流血,躺在地上,周圍的人很是冷漠,沒有人前來安慰并攙扶,這時這只野狗跑過來,很溫情地舔了舔藝術家腿上的血,藝術家很受感動,就把這只野狗帶回家,和這只狗相依為命,后來,藝術家被批斗致死,這只野狗從此失去了呵護的主人,也不吃不喝死掉了。
這樣的故事,看似傳奇,但卻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深刻的東西,在父子反目、夫妻成仇、朋友陌路、兄弟攻訐、眾人冷漠的時代,小野狗的溫情拷問著人性,號稱“萬物靈長”的人類,還不如一只野狗富于溫情,還不如一只野狗,體恤別人的痛苦,還不如一只野狗通曉人性,如果簡要概括這個故事,我覺得就是“狗對人的溫情”。
再看,小狗包弟的故事。小狗包弟是一個日本作家作為禮物送給作者的,小狗包弟的調皮、機靈曾帶給作者無窮的歡樂,這個小生靈陪伴著作者度過無數寂寥的時光,打發過難捱的歲月,作者從小狗包弟身上得到過生命對生命的安慰,生命之于生命的鼓舞,生命之于生命的相伴,平淡的歲月曾因包弟的存在而不再平淡,小狗包弟也算得上作者打發時光,消遣生命的伴侶。日日相伴的恩情卻在一個偶然的時間后折斷,當紅衛兵來抄“四舊”的時候,小狗包弟就對著他們狂叫,小狗包弟對這些紅衛兵干將的不敬態度和大張聲勢,令作者大為恐慌,作者唯恐小狗包弟的張揚和吠叫給自己的家庭帶來災難,這時作者心里悄悄醞釀著一個陰謀,就是殺死或送走這個昔日的“密友”,最后,作者為了保全自己和自己的家庭,真的就把小狗包弟送走了,而且是送到醫院解剖了。嚴峻的形勢下,人的心靈射線發生了轉彎,恩斷義絕成為人自我保全的最佳方略,盡管昔日恩情深重,盡管舊時生死之交,在危難時,全都可以拋卻,為了自己,什么都可以拋棄,包括良心,包括情意,如果簡要概括這個故事,我覺得就是“人對狗的背棄”。
同樣危難的環境,同樣面對一個生命,小野狗和人的選擇大相徑庭,我們拋開小野狗的本能論,僅從行為的比較上,我們不難看出作者在剖析深刻的人性,充滿智慧和理性的人啊,連一只野狗都不如,在對人性考驗的時代,人不如狗!這是多么觸目驚心的批判!這又是多么深刻的懺悔!
這兩只狗的命運對比,讓我一下子把握住了這篇文章的靈魂,那就是作者在痛心疾首地表達自己的懺悔,正如作者所言:“即使在‘說謊成風’的時期,人對自己也不會講假話,何況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說:我懷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但是懺悔是表象,真正的力量卻在于作者對人性的深刻揭露!
意識到了這一點,這篇文章的深刻立足點就找到了。立足于人性的批判,我上了一堂精彩而又深刻的語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