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第1章
左傳
ZUOZHUAN
《左傳》,《春秋在氏傳》的簡稱,我國一部偉大歷史名著,也是一部歷史散文杰作。關(guān)于《左傳》的作者和成書年代,歷來有過許多爭論,司馬遷、班固均認(rèn)為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編寫,至唐代則有人懷疑《左傳》非左丘明作,有認(rèn)為是“史佚、遲任之流”,有認(rèn)為是吳起,或認(rèn)為是楚人作,莫衷一是。現(xiàn)在比較一致的看法是,作者可能是戰(zhàn)國初期人,根據(jù)春秋時代各國史料編寫成書,后經(jīng)許多人增益。
《左傳》是先秦時代內(nèi)容最豐富、規(guī)模最宏大的歷史著作。所記載歷史年代大致與《春秋》相當(dāng),同起于魯隱公元年(前722年),終年比《春秋》晚28年,即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全書共18萬字。按魯國隱公至哀公12個國君順序,比較系統(tǒng)、客觀地記述了春秋時代各國的政治、經(jīng)濟(jì)、軍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件,對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統(tǒng)治階級腐朽殘暴、宗法制度崩潰,以及各種制度禮儀、社會風(fēng)俗、道德觀念、天文地理、歷法時令、古代文獻(xiàn)、神話傳說、歌謠諺語等都有大量記敘。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真實(shí)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歷史面貌,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很有價值的歷史文獻(xiàn)。中華千年文萃中華千年文萃良臣諫章奏本良臣諫章奏本宮之奇諫假道
晉侯復(fù)假道于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玩。一之為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對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從,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勛在王室,藏于盟府。將虢是滅,何愛于虞?且虞能親于桓莊乎,其愛之也?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逼乎?親以寵逼,猶尚害之,況以國乎?”公曰:“吾享祀豐潔,神必?fù)?jù)我。”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shí)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民不易物,惟德繄物:見《周書·族獒》“人不易物,惟德其物”,意謂不同的人祭祀神時,祭品相似,不必改易,惟有德者的祭品為神所享受。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憑依,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
弗聽,許晉使。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臘:歲終祭神曰臘。此話謂虞國之亡等不到歲終了。矣。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
冬,晉滅虢,師還,館于虞。遂襲虞,滅之。執(zhí)虞公。》
國語
GUOYU
《國語》是我國第一部按國別記事的國別史。它記載上自西周穆王二年(前990年),下至東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前后共538年的歷史。全書二十一卷,分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卷。《國語》以“國”分目,記“語”為主,故名《國語》。其作者問題,宋以前大都認(rèn)為它和《左傳》同出左丘明之手,故在漢唐時都把其稱《春秋外傳》。宋以后學(xué)者們認(rèn)定其“必非出一人之手”,可能是戰(zhàn)國初年一位熟悉各國歷史掌故的人,根據(jù)春秋時代各國史官的原始記錄,加工整理匯編而成。
《國語》反映了春秋時期各國政治、經(jīng)濟(jì)、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歷史,勾勒出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zhuǎn)化階段的時代輪廓,表現(xiàn)了許多重要人物的精神面貌。雖然其在史學(xué)價值和文學(xué)成就上不及《左傳》,但仍有其獨(dú)到之處。首先,它開創(chuàng)了國別史的體例;其次,由于作者是以變革發(fā)展的史學(xué)觀念來看待歷史,盡管大部分是從維護(hù)正統(tǒng),甚至保守的立場記錄的史事,但通過作者采擷的篇章、事件、言論,除客觀保存了大量史料外,也反映出當(dāng)時處于社會大動蕩時期人們思想意識和一些進(jìn)步觀點(diǎn)。《國語》作為優(yōu)秀的歷史散文,在散文發(fā)展史上有其獨(dú)特的成就,擅長于記載歷史人物的語言和對話,語言古樸簡潔,議論時旁征博引,對話幽默風(fēng)趣,口吻畢肖,頗能表現(xiàn)出人物的個性與精神面貌。中華千年文萃中華千年文萃良臣諫章奏本良臣諫章奏本召公諫厲王止謗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wèi)巫,使監(jiān)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道,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列士:周王室官職分為公、卿、大夫、士各級,士為下層官員。獻(xiàn)詩,瞽獻(xiàn)曲,史獻(xiàn)書,師箴,瞍賦,蒙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guī),親戚補(bǔ)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耆、艾修之:古代六十歲的人叫耆,五十歲的人叫艾。此指國內(nèi)元老。修,修飾,整理,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cái)用于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于是乎興。行善而備敗,所以阜財(cái)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
王弗聽。于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范蠡不許吳成
吳王帥其賢良,與其重祿,以上姑蘇,使王孫雒行成于越曰:“昔者上天降禍于吳,得罪于會稽;今君王其圖不谷,不谷請復(fù)會稽之和。”王弗忍,欲許之。
范蠡進(jìn)諫曰:“臣聞之:圣人之功,時為之庸。得時弗成,天有還形。天節(jié)不遠(yuǎn),五年復(fù)反;小兇則近,大兇則遠(yuǎn)。先人有言曰:‘伐柯者其則不遠(yuǎn)。今君王不斷,其忘會稽之事乎?”王曰:“諾。”不許。使者往而復(fù)來,辭愈卑,禮愈尊。王又欲許之。
范蠡諫曰:“孰使我蚤朝而晏罷者,非吳乎?與我爭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吳耶?夫十年謀之,一朝而棄之,其可乎?王姑勿許,其事將易冀已”王曰:“吾欲勿許,而難對其使者。子其對之。”
范蠡乃左提鼓,右援枹援枹:援,拽過。枹,音fú,同“桴”,鼓槌兒,以應(yīng)使者,曰:“前者上天降禍于越,委制于吳,而吳不受;今將反此義,以報(bào)此禍,吾王敢無聽天之命,而聽君王之命乎?”王孫雒曰:“子范子!先人有言曰:‘無助天為虐,助天為虐者不祥。’今吾稻蟹不遺種,子將助天為虐,不忌其不祥乎?”范蠡曰:“王孫子!昔吾先君,固周室之不成子也,故濱于東海之陂,黿鼉魚鱉之與處,而蛙黽黽:音měng,蛙的一種。之與同渚。余雖然而人面哉,吾猶禽獸也!又安知是讠戔讠戔者乎哉?”王孫雒曰:“子范子!將助天為虐,助天為虐不祥。雒請反辭于王。”范蠡曰:“王已委制于執(zhí)事之人矣!子往矣,無使執(zhí)事之人得罪于子!”
使者辭反。范蠡不報(bào)于王,擊鼓興師,以隨使者,至于姑蘇之宮。不傷越民,遂滅吳。
反,至五湖,范蠡辭于王曰:“君王勉之,臣不復(fù)入于越國矣!”王曰:“不谷疑子之所謂者何也?”范蠡對曰:“臣聞之:為人臣者,君憂臣勞,君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會稽,臣所以不死者,為此事也。今事已濟(jì)矣,蠡請從會稽之罰!”王曰:“所不掩子之惡,揚(yáng)子之美者,使其身無終沒于越國!子聽吾言,與子分國;不聽吾言,身死,妻子為戮!”范蠡對曰:“臣聞命矣!君行制,臣行意。”遂乘輕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終極。
王命工以良金寫范蠡之狀,而朝禮之。浹日,而令大夫朝之。環(huán)會稽三百里者,以為范蠡地。曰:“后世子孫,有敢侵蠡之地者,使無終沒于越國!皇天后土、四鄉(xiāng)地主正之!”
晏嬰
YANYING
晏嬰(?-500),春秋時齊國大夫,字平仲,夷維(今山東高密)人。史稱晏子。他歷仕靈公、莊公、景公三世,曾奉景公命使晉聯(lián)姻,善于為政。《晏子春秋》舊署“春秋齊晏嬰撰”,實(shí)際上是后人依托并采綴其言論而作,共內(nèi)外篇八卷,二百十五章,主要闡述了治國理民道理。以下各篇選自《晏子春秋》。
中華千年文萃中華千年文萃良臣諫章奏本良臣諫章奏本景公衣狐白裘不知天寒晏子諫章
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公被狐白之裘,坐堂側(cè)陛。晏子入見,立有間,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饑,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聞命矣。”乃令出裘發(fā)粟與饑寒。令所睹于途者,無問其鄉(xiāng);所睹于里者,無問其家;循國計(jì)數(shù),無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歲。孔子聞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景公所愛馬死欲誅圉人晏子諫章
景公使圉人養(yǎng)所愛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養(yǎng)馬者。是時晏子侍前,左右執(zhí)刀而進(jìn),晏子止而問公曰:“堯舜支解人,從何軀始?”公矍然曰:“從寡人始。”遂不支解。公曰:“以屬獄。”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為君數(shù)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獄。”公曰:“可。”晏子數(shù)之曰:“爾罪有三:公使汝養(yǎng)馬而殺之,當(dāng)死,罪一也;又殺公之所最善馬,當(dāng)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馬之故而殺人,百姓聞之必怨吾君,諸侯聞之必輕吾國,汝殺公馬,使怨積于百姓,兵弱于鄰國,汝當(dāng)死,罪三也。今以屬獄。”公喟然嘆曰:“夫子釋之!夫子釋之!勿傷吾仁也。”
景公欲以人禮葬走狗晏子諫章
景公走狗死,公令外共之棺,內(nèi)給之祭。晏子聞之,諫。公曰:“亦細(xì)物也,特以與左右為笑耳。”晏子曰:“君過矣!夫厚藉斂不以反民,棄貨財(cái)而笑左右,傲細(xì)民之憂,而崇左右之笑,則國亦無望已。且夫孤老凍餒,而死狗有祭,鰥寡不恤,死狗有棺,行辟若此,百姓聞之,必怨吾君,諸侯聞之,必輕吾國。怨聚于百姓,而權(quán)輕于諸侯,而乃以為細(xì)物,君其圖之。”公曰:“善。”趣皰治狗,以會朝屬。
景公養(yǎng)勇士三人無君臣之義晏子諫章
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聞。晏子過而趨,三子者不起。晏子入見公曰:“臣聞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義,下有長率之倫,內(nèi)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敵,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祿。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無君臣之義,下無長率之倫,內(nèi)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敵。此危國之器也,不若去之。”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晏子曰:“此皆力攻勍敵之人也,無長幼之禮。”因請公使人少饋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計(jì)功而食桃?”公孫接仰天而嘆曰:“晏子,智人也。夫使公之計(jì)吾功者,不受桃,是無勇也;士眾而桃寡,何不計(jì)功而食桃矣。接一搏豕肩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無與人同矣!”援桃而起。田開疆曰:“吾仗兵而卻三軍者再,若開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無與人同矣!”援桃而起。古冶子曰:“吾嘗從君濟(jì)于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流。當(dāng)是時也,冶少不能游,潛行逆流百步,順流九里,得黿而殺之,左操驂驂:古代一車駕四馬,中間兩馬稱“服”,兩邊稱“驂”。尾,右挈黿頭,鶴躍而出。津人皆曰:‘河伯也!’若冶視之,則大黿之首。若冶之功,亦可以食桃而先與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劍而起。公孫接、田開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讓,是貪也;然而不死,無勇也。”皆反其桃,挈領(lǐng)而死。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獨(dú)生之,不仁;恥人以言,而夸其聲,不義;恨乎所行,不死,無勇。雖然,二子同桃而節(jié),冶專其桃而宜。”亦反其桃,挈領(lǐng)而死。使者復(fù)曰:“已死矣。”公殮之以服,葬之以士禮焉。
景公問廉政而長久晏子對以其行水也章
景公問晏子曰:“廉政而長久,其行何也?”晏子對曰:“其行水也。美哉水乎清清,其濁無不雩途,其清無不灑除,是以長久也。”公曰:“廉政而速亡,其行何也?”對曰:“其行石也。堅(jiān)哉石乎落落,視之則堅(jiān),循之則堅(jiān),內(nèi)外皆堅(jiān),無以為久,是以速亡也。”》
孔子家語
KONGZIJIAYU
《孔子家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門下弟子們思想言行的古書。其作者歷來有爭議。據(jù)孔安國序言所敘,此書由漢武帝時孔安國整理為四十四篇,出于孔子舊宅壁中所藏竹簡。但后來學(xué)者認(rèn)為,此書由三國時王肅所撰。也有學(xué)者推斷它為漢魏孔氏家學(xué)產(chǎn)物。由此可見此書經(jīng)過歷代人的增損,至王肅時編定。全書主要記述孔子的思想主張,尤其是其政治主張、倫理思想、教育思想等。
中華千年文萃中華千年文萃良臣諫章奏本良臣諫章奏本相魯
孔子初仕,為中都宰,制為養(yǎng)生送死之節(jié):長幼異食,強(qiáng)弱異任,男女別涂,路無拾遺,器不雕偽,為四寸之棺、五寸之槨槨:套于棺外的大棺,因丘陵為墳,不封不樹。行之一年,而四方之諸侯則焉。定公謂孔子曰:“學(xué)子此法以治魯國,何如?”孔子對曰:“雖天下可乎,何但魯國而已哉!”于是二年,定公以為司空。乃別五土之性,而物各得其所生之宜,咸得厥所。先時季氏葬昭公于墓道之南。孔子溝而合諸墓焉。謂季桓子曰:“貶君以彰己罪,非禮也。今合之,所以掩夫子之不臣。”由司空為魯大司寇,設(shè)法而不用,無奸民。
定公與齊侯會于夾谷,孔子攝相事,曰:“臣聞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古者諸侯并出疆,必具官以從,請具左右司馬。”定公從之。至?xí)瑸閴粔唬簤显O(shè)席,以示禮遇,土階三等,以遇禮相見,揖讓而登。獻(xiàn)酢既畢,齊使萊人以兵鼓噪,劫定公。孔子歷階而進(jìn),以公退,曰:“士,以兵之。吾兩君為好,裔夷之俘敢以兵亂之,非齊君所以命諸侯也。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為不詳,于德為僭義,于人為失禮,君必不然。”齊侯心怍,麾而避之,有頃,齊奏宮中之樂,俳優(yōu)侏儒戲于前。孔子趨進(jìn),歷階而上,不盡一等,曰:“匹無熒侮諸侯,罪應(yīng)誅,請右司馬速刑焉。”于是斬侏儒,手足異處。齊侯懼,有慚色。將盟,齊人加載書曰:“齊師出境,而不以兵車三百乘從我者,有如此盟。”孔子使茲無還對曰:“而不返我汶陽之田,吾以供命者亦如之,齊侯將設(shè)享禮,孔子謂梁丘據(jù)曰:“齊魯之故,吾子何不聞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執(zhí)事。且犧象不出門,嘉樂不野合,享而既具,是棄禮。若其不具,是用秕稗秕稗:秕,谷之不成者。稗,草之似谷者。此處用以比喻輕賤。用秕稗,君辱;棄禮,名惡。子盍圖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乃不果享。齊侯歸,責(zé)其群臣曰:“魯以君子之道輔其君,而子獨(dú)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是乃歸所侵魯之四邑及汶陽之田。
孔子言于定公曰:“家不藏甲,邑?zé)o百雉之城,古之制也。今三家過制,請皆損之。”乃使季氏宰仲由隳三都。叔孫不得意于季氏,因費(fèi)宰公山弗擾率費(fèi)人以襲魯。孔子以公與季孫、叔孫、孟孫入于費(fèi)氏之宮,登武子之臺。費(fèi)人攻之,及臺側(cè),孔子命申句須、樂頎勒士眾下伐之,費(fèi)人北,遂隳三都之城。強(qiáng)公室,弱私家,尊君卑臣,政化大行。
初,魯之販羊有沈猶氏者,常朝飲其羊以詐市人。有公慎氏者,妻淫不制。有慎潰氏,奢侈逾法。魯之鬻六畜者,飾之以儲價。及孔子之為政也,則沈猶氏不敢朝飲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潰氏越境而徙。三月,則鬻牛馬者不儲價,賣羔豚者不加飾。男女行者別其涂,道不拾遺,男尚忠信,女尚貞順。四方客至于邑。不求有司,皆如歸焉。
孟軻
MENGKE
孟軻(前372-前289),孟子名軻,戰(zhàn)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縣)人,其先世、生卒年月一概不可考證。幼年受到嚴(yán)格教育,師承子思,后到處宣傳自己學(xué)說,周游列國,但沒有國君接受他的“仁政”學(xué)說。《孟子》為孟軻死后由其弟子等人編輯的,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張人性本善,強(qiáng)調(diào)自身品德的修養(yǎng),并將人性善的理論推廣到政治領(lǐng)域。他的學(xué)說中有一些很積極的因素,如對人民的重視,把民眾看作國家之本,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中華千年文萃中華千年文萃良臣諫章奏本良臣諫章奏本梁惠王章句下選
一
莊暴見孟子,曰:“暴見于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曰:“好樂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他日,見于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
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