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清明:氣詠“清明”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我們讀著這首非常熟悉的《清明》詩,迎來了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清明節(jié)氣,也即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清明節(jié)日。無論是節(jié)氣時序上的清明,還是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的清明,這都是一個人文情懷十分厚重的日子。在古代詩人留下的大量清明詩詞里,就可見一斑。小時候最早從村鄰的一本草版繡像《千家詩》里讀到且記憶深刻的清明詩,就是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清明》。清明佳節(jié),詩人不能夠回家掃墓,卻孤零零地奔波在異鄉(xiāng)的道路上,心里充滿著傷感;況且天不作美,將牛毛細雨紛紛灑落下來,衣衫濕漉漉的,精神沮喪得簡直要“斷魂”了;想找個酒館避避雨,消消心頭的愁苦,可酒館在哪兒呢?向牧童詢問哪兒有酒館,牧童指指遠處的杏花村。

杜牧的這首《清明》,從詩句展現的意境上看,更大程度上是寫節(jié)氣的清明,而非節(jié)日的清明。

美麗的春姑娘,和著柔風細雨,踏歌而行,剛送走春分節(jié)氣,清明節(jié)氣便款步而來。清明來臨,小區(qū)里的草叢都已返青,垂柳細葉完全長開,大葉梧桐萌發(fā)出新葉,鄰家栽植的香椿長出三寸多的嫩苗,櫻桃樹上結滿青嫩的幼果,桃、梨、紫荊等花都已盛開,我種在陽臺上的油菜已長莢結籽。滿院春色,印證著多嬌的春天世界。

每年4月4日至5日(農歷二月下旬至三月上中旬),太陽行至黃經15°,為清明節(jié)點。清明,既是農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五個節(jié)氣,表示春季時序的新進程,又是我國重要的“時年八節(jié)”之一(八節(jié):農歷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是一個富有文化內涵和民族特色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清明節(jié)又叫踏青節(jié),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一百零八天。作為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jié)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清明節(jié)氣何謂“清明”?這一名稱與此時的天氣物候特點有關。舊時《歷書》(排列年、月、節(jié)氣等供人們查考的工具書,古時稱“通書”或“時憲書”,封建時代由皇帝頒發(fā),故又稱“皇歷”)上說:“春分后十五日,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三月節(jié),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氣清澈明朗,萬物欣欣向榮之意。“滿階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等佳句,正是清明時節(jié)天地物候的生動描繪。置此時刻,放眼田園山川,無不景清物明,置此春光的人們也都神清氣明。

作為時序標志的清明節(jié)氣早已被古人所認識,清明節(jié)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漢代更是有了明確的記載。在清明演變成節(jié)氣名稱之前,“清明”本為“八風”之一的東南風。所謂“八風”,是古人按照八個不同的方位,給這八個方位所吹來的風起的名字。按照古人的說法,“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后來,古人利用觀星象、測日晷(按日影測時的儀器)的方法確定出“清明日”及二十四節(jié)氣。西漢《淮南子·天文訓》中載:“日行一度,十五日為一節(jié),以生二十四時之變。斗指子則冬至……加十五日指乙,則清明風至,音比仲呂。”

清明時節(jié),“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山川四野都一派萬象更新的景象,人的精神也為之一新,“新”的意味十分濃厚。

杜甫在《清明》中描述:“朝來新火起新煙,湖色春光凈客船。”古代沒有火柴及打火機之類,原始人靠鉆木起火,后來多用兩寸長的鐵片(稱為“火鏈子”)擦劃擊打火石(一種白色石頭)生火,生活非常不便,平時只好長保火種。

到了清明,萬物復蘇,一年新的生活正式開始,人們要啟用新火,便有了“改火”習俗,“頒新火”成為古時清明節(jié)的重要儀式。據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所記,長安每年“至清明,尚食內園官于殿前鉆木取火,先得火者進上,賜絹三疋、金椀(椀,同碗)一口”。得火之后,由百官逐一點燃廊下的火炬蠟燭,接著由皇帝賜新火。唐代詩人韓翃的《寒食》在描述這一景象時寫道: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新火象征新生,將火種發(fā)給官員和百姓,取“除舊布新”之意。宋代歐陽修、蘇軾、王安石等人的詩詞對頒新火均有描述。皇帝取火種后,會頒發(fā)給文武大臣和一些州府,州府也會舉行儀式分發(fā)新火,鄰里鄉(xiāng)親會去取到新火的人家“借火”。這種“借火”,不是為了做飯和點燈,而更是為了分享吉祥。后來隨著取火方式變得先進而方便,“頒新火”的儀式才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

但是,我現在仍然記得,在我小的時候,即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農村還沒有打火機,人們也舍不得花錢買火柴(雖然一盒火柴僅兩分錢),早晨做飯時鄰居間還會拿著引火麻稈“借火”。長輩們在田間干活,口袋里會裝著火鏈子和火石,要吸煙時,就把紙媒子與火石貼緊捏住,再用火鏈子擦擊火石,使其產生的火花引燃紙媒子。其他想吸煙的人,可以拿出麻稈或紙媒子近前“借火”。(紙媒子,用燒紙折疊成的小小條狀引火物。)

自2010年以來,每逢清明,河南開封市就會在“開封府”廣場舉行“大宋開封府清明頒布新火大典”,再現歷史傳統(tǒng)。儀式中,“開封府尹包拯”行使官府職能,用道具呈現原始的鉆燧取火,然后點亮各方民眾提來的燈籠,向“京城”內外十廂一百二十八坊的百姓“頒布新火”,送上吉祥。這一頒火儀式,已成為當地的一種游樂項目。

在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中,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jié)氣的名稱,將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jié)日,則與寒食節(jié)有關(后面將介紹寒食節(jié)),據說是晉文公把寒食節(jié)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jié)。在山西,大部分地區(qū)要在清明節(jié)前一天過寒食節(jié),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jié)前兩天過寒食節(jié),垣曲縣則在清明節(jié)前一兩天分別過“小寒食節(jié)”和“大寒食節(jié)”。

清明的意義,首先是節(jié)氣的意義。我國古人根據對自然與節(jié)氣物候的觀察,將清明時節(jié)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

一候“桐始華”。桐,白桐花,中原及以南地區(qū)植物。這一候是說,清明來到,白桐花開,芬芳怡人。春來萬物復蘇,到清明時節(jié),陽氣更盛,各種各樣的花卉競相開放。或許,在古人心中,白桐花開的日子稍微遲一些,恰好又在清明之時,所以才以此花作為清明節(jié)到來的標志。清明,行走在大自然中,看各種各樣的花卉慢慢凋謝,一地芳華,不覺使人感傷。然而,在另一坡道上,忽見一農家小院里有棵高大的白桐樹挺立在藍天白云之下,兀自開出了滿樹白花,報以清明,給人驚喜。

二候“田鼠化為鵪”。鵪,指鵪鶉類的小鳥。這里并非說田鼠變成了鵪鶉,而是指鼠類多喜夜間活動,田鼠因白天陽氣漸盛而躲回洞穴了,喜愛陽氣的鳥兒則活躍起來。田鼠為至陰之物,鳥兒為至陽之物。此候之意,指陰氣潛藏而陽氣漸盛。鼠與鳥的行為,都是順應了大自然的變化。其實,何止是鳥兒喜歡陽氣漸盛的春季,就說我們人類,告別了冗長陰寒的冬季后,游走在春日里,看花開,聽鳥鳴,曬太陽,吃春菜,也更能體會到陽春的美好。

三候“虹始見”。這里的意思是,時到明清,下雨的時候可以看到初現天空的彩虹。彩虹,陰陽交會之氣,水氣對陽光的反射,純陰純陽則無,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雨霽初晴,則虹見矣。另外,雨后的天空,塵埃最少,空氣清潔,陽光透射力強,所以才使水氣的微粒能夠反射陽光,才能出現美麗的彩虹。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節(jié)氣,含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斷雪,谷雨斷霜”,時至清明,華南氣候溫暖,春意正濃,但在中原及華北地區(qū),清明前后仍然時有冷空氣入侵。例如近兩年的雨水節(jié)氣之后,我所在的中原城市及黃淮以北地區(qū),雨水極少,春旱甚廣,南方一些地區(qū)卻雨水過剩,有些地方甚至遭到暴雨和冰雹的襲擊。所以,同樣是春耕,同樣是種植,同樣是田間管理,各地需要科學從事,因地制宜。

清明節(jié),一年中唯一的一個節(jié)氣與節(jié)日的疊加之節(jié)。在我那可愛的大別山故鄉(xiāng),清明已是草木蔥郁,山花盛開,百鳥啼鳴,田地間一派農耕的繁忙之景(多年前的景象)。而在我的遙遠記憶中,每到清明,我們都要在備好的空地和麥地里點播(或套播)花生、棉花、黃豆之類;將漚好的土肥挑送到南瓜地里,倒入扒好的一個個小坑,然后點進南瓜種子。菜園里,菠菜、油菜、黑白菜等越冬菜類已經騰地,茄子、辣椒、黃瓜、莧菜、荊芥、苦瓜、絲瓜等各類夏季蔬菜已經出苗或加緊種植。

清明節(jié)到來,另一個重大農時事項,就是浸泡稻種,將稻谷種子用清水浸泡起來,待其微微腫脹萌芽,再撒入抄好整平的育秧秧田(農民將此稱為“下秧”)。記得家鄉(xiāng)老農有句“清明谷雨前后秧”的說法,反映了農民們對稻秧農時的經驗把握。遺憾的是,如今的故鄉(xiāng),只有極少的古稀老人留守著,他們大多已不再進行傳統(tǒng)耕種了,田地大多都已荒棄,曾經熱鬧的春耕春種景象已不可尋,只有鳥兒依舊在山川林間啼叫忙碌。曾經那種過清明的節(jié)日氣氛,也已蕩然無存。

與清明節(jié)同時(或者前一兩天)的,我國還有個寒食節(jié),這個寒食節(jié)同清明節(jié)一樣古老。唐代詩人沈佺期在《嶺表逢寒食》中寫道:“嶺外逢寒食,春來不見餳。洛陽新甲子,何日是清明。”這里將寒食與清明并提。雖然我們今天不再看重寒食節(jié),甚至多數年輕人不知道我們還有這么個古老節(jié)日,但寒食與清明,一氣雙節(jié),關聯甚密,不可不提。

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設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逃,受盡屈辱。原來跟他一道出逃的臣子,大多都各奔前程去了,只剩介子推等少數幾個人一直追隨著他。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就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用火烤熟了送給重耳吃,從而挽救了重耳的生命。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成了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晉文公執(zhí)政后,對那些與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介子推一直推辭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介子推已經背著老母親躲進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境內)。晉文公讓御林軍上山搜索,卻沒有找到。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把介子推逼出來。孰料,山火燒了三天三夜,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人們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大柳樹已被燒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后,發(fā)現其脊背堵著的樹洞里好像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一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清明”二字,映著丹心,透著血性,重若千斤。

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在山上建起祠堂,把放火燒山這天定為“寒食節(jié)”,并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登山祭奠,行至介子推墳前,只見那棵被燒死的老柳樹竟然復活,綠枝千條。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好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掐了一根柳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jié)”。此后,晉文公常把介子推寫著“清明”二字的血書帶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的座右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從那以后,寒食、清明便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jié)日。每逢寒食,人們都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對忠君愛國者的懷念。另外,古人認為清明也是個“鬼節(jié)”,插柳戴柳亦有避邪之意。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家鄉(xiāng),農村都很閉塞,農民也不富裕,甚至還很貧窮。但無論如何,人們都非常重視每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過節(jié)不在于窮富,窮富都有自己的過法。那時的清明節(jié),農村正是春耕大忙卻又青黃不接之際,人們缺糧少食。即便如此,農家也都會鄭重地過清明。當天或頭一天,常見農民上街買一兩斤大蒜苗(很長的大蒜桿),或者再買塊豆腐。當天早上,取下掛在墻上的最后一點臘肉,用瓦罐煮熟,配上大蒜桿,便是一道最好的清明菜。再湊幾樣其他粗菜細菜,就是一頓清明飯。那天,親戚朋友一般不串門吃飯,但已出嫁的女兒可應邀回娘家過清明。

清明時的樹枝,都在灌漿萌葉,樹皮也因有了新的水分而較為柔韌。孩子們常常砍一節(jié)筆桿粗、半尺長的柳條,輕輕捶打,用手搓捻,使其外皮與木質剝離,完整地抽下皮管;在皮管中間割出幾個笛孔,然后將一端的外皮削成薄哨,這樣就可以當小喇叭吹了,“嗚哇,嗚哇”,把它裝在口袋里,上學的路上吹,放牛的山上吹……同時,清明是植柳的時節(jié),人們會砍來垂柳的粗枝,栽插到塘埂、河堤等處,使之長成一棵棵新柳。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fā),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易活,可以使它處處成蔭。

另外,清明節(jié)這天上午,我們小孩子會來到灶房,從母親那里討要一兩截大蒜桿,用刀將下端白色部分縱向劈開若干瓣,浸泡在清水里,使其翻卷如花;掐來一兩根垂柳的細條,連其綠色的葉芽和表皮捋到末梢,成為一朵綠花;再把柳條穿進蒜花,就成了綠蕊白萼的柳蒜花,十分好看。我們把它插在門楣,如同端午插艾,既有觀賞價值,又是一種紀念,頗為有趣。

清明節(jié)的起源,另一說法是始于古代王公諸侯的“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是祭祖掃墓經過歷代沿襲,成為中華民族固定的風俗。寒食節(jié)與清明節(jié)本是兩個不同的節(jié)日,到了唐代,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在寒食節(jié),并下詔定寒食掃墓為“五禮”之一(五禮,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朝聘之禮,亦指古代的五種禮制)。因此每逢清明節(jié)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成為重要的社會風俗。即便今日,不僅民間清明祭掃之風不減,官方也有清明祭祀人文始祖和古圣先賢的做法。

清明祭祖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明代地理文化著作《帝京景物略》記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植,轎馬后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酒祭)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由此可見,古代的掃墓情形,與今天的掃墓情形十分相似。當然,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是秦以后的事。總之,清明節(jié)是中國民間最富悼亡追思和緬懷感恩意義的節(jié)日,是最宜尋根問祖和凝聚親情的節(jié)日。晉文公與介子推的傳說,其核心價值其實也是感恩。一個人如果連感恩之心都沒有,就是對自身人格最徹底的否定。

置此清明,我那青山綠水的家鄉(xiāng),正如宋代詩人高翥在《清明》一詩中所寫:“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清明這天,從清晨開始,遠遠近近的山野都不時響起陣陣鞭炮聲,鞭炮響處飄起焚香燒紙的縷縷青煙。極少聽到啼哭與悲聲,青山曠野呈現的是一種節(jié)日氣氛。這正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一詩所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這又如當今一首新詩所描寫的:“柳垂阡陌雨沉沉,千里子孫趕上墳。處處青山煙霧起,焚香祭拜悼先人。”人們本來是在祭奠逝者,但整個山川卻充滿一種喜氣與野趣。

那些年代久遠的墳墓,有的已經塌陷,有的長上了樹木,終年無人看望和管理。立有墓碑的,可看出墓主的姓氏名號和生卒年月(如乾隆某年、道光某年、光緒某年等);沒有墓碑的,只是一個不知何人死于何時的土堆。墓主的后輩們或住在附近,或遠道而來,只知道這些墳墓是本族姓的祖墳,但到底是誰、是不是自己脈系的、是哪個年代的,并不清楚。他們只在草地上挖取兩塊圓形“墳帽”,一反一正地扣在墳頭上,并在中間壓上一張燒紙。他們既不放鞭炮,也不燒紙磕頭,直到下一年清明節(jié),才再來看一下這些墳堆……如此掃墓完畢,人們各自回到家里,像串門歸來似的,與家人一起過節(jié)吃飯,或者本戶族的人聚在一起喝酒,說笑聊天。對此,八百多年前的高翥在《清明》一詩的后半部就已寫得那么準確透徹:“日落狐貍眠墳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這天清晨,人們早早起床,不吃早飯,第一件事就是帶上燒紙和挖土添土的工具,去給故去的先輩們上墳。對戶族中沒有兒孫的逝者,也不忘前去上墳,同樣添土、焚紙、磕頭,以示尊崇和追記。

清明雖已仲春,氣溫仍時暖時涼。古時的清明時節(jié),悲傷中的人們還要禁火吃冷食,有些老弱婦孺便耐不住寒涼,于是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就逐漸興起了踏青、郊游、蕩秋千、放風箏、踢蹴鞠、打馬球、植樹、插柳、拔河、斗雞等戶外活動,引導人們出門曬太陽,活動筋骨,美化環(huán)境、增強體質。因此,清明節(jié)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有意義的野外活動,使這個節(jié)日既有慎終追遠的感傷情懷,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既有生離死別的悲傷淚,又有一派清新明麗的生機。

據說,山東人過去清明踏青極為普遍,臨朐、滕州的兒童一早就到村外踏青、放風箏。有的地方,兒童仰臉大口呼氣,以泄內火。其中即墨人最重視清明節(jié),這天一起床就換上節(jié)日服裝,而婦女更是打扮得漂漂亮亮,到處串門,先看新媳婦“坐寒食”(要像婚禮那天一樣在炕上坐著),然后去打秋千。秋千甩得越高,越是意味著生活紅火。大家興高采烈,女人們無不玩得痛快,因此當地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的說法。

閱讀文學價值頗高的《金瓶梅》,我們發(fā)現小說所寫的明代山東,女人打秋千真就是一種清明習俗。其“祖本”《金瓶梅詞話》第二十五回對此寫得極其熱鬧:清明將至,西門慶大老婆吳月娘在花園里扎了一架秋千,一群妻妾都來打秋千“以消春晝之困”,她們有的站在彩繪踏板上抓著彩繩蕩悠,有的站在一旁用力推送,彩裙飄飄,風情無限。三妾孟玉樓和五妾潘金蓮一齊站在上面蕩悠,由于興奮耍笑,腿軟腳滑,潘金蓮摔了下來,還差點把孟玉樓連帶著拉下。吳月娘說打秋千不能笑,據此還講了個自己在娘家當姑娘時的故事:清明三月節(jié),她同鄰家周小姐等四個女孩打秋千,由于說笑,周小姐掉了下來,還把“身上的喜”給摔丟了,結果嫁人時的新婚之夜,新郎看她不是女兒身,就一紙休書把她退了回來……

說笑之中,這群妻妾將秋千蕩起在“半天云里”,玩得不亦樂乎。小說寫的雖然是封建惡霸的家庭生活,但濃郁的生活氣息卻也真實地反映了古代的一種清明習俗。

現在的清明節(jié),全國放長假,清明旅游、踏青賞春成為時尚的消遣方式,北爬長城,南賞菜花,西登華岳,東游古鎮(zhèn)……處處賞心悅目,游者的歡樂消融了祭掃的感傷。但是,立體的人流,擁擠的游客,過度的開發(fā),使得很多景觀之地不堪重負,環(huán)境遭劫之處,清明之中少“清明”。

關于清明時節(jié)的飲食和養(yǎng)生,專家學者說法不一,不必過于拘泥。從我記事到六十年代初,清明時節(jié)已處青黃不接之際,不少人家已經斷糧或接近斷糧,每天干著繁重的農活,三餐卻吃得十分節(jié)省,其中多用苜蓿、青菜、野菜、樹葉、葛根、蕨根等代食。除去營養(yǎng)的極大欠缺,僅論其健康成分,并不亞于現在看似豐盛卻有著各種毒物殘留的飲食。

清明時節(jié)是多種慢性疾病(如關節(jié)炎、哮喘、皮膚病、精神病等)復發(fā)之時,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發(fā)物”。所謂“發(fā)物”,中醫(yī)指為動風生痰、發(fā)毒助火助邪之食。同時,清明節(jié)氣不宜進補肝臟,應多吃柔肝養(yǎng)肺的食品。例如薺菜,益肝和中;菠菜,利五臟;山藥,健脾補肺;喝綠茶,可以起到養(yǎng)肝清目、化痰除煩、提神醒腦的作用。

在浙江余姚等地,有清明吃“青團”的傳統(tǒng)習俗。每當清明時節(jié),人們就采來艾草和一種叫青頭的植物,焯水切碎后與米面摻在一起糅合,內包素餡,捏成一個個小包子一樣的“青團”,頂部呈三角形,用蒸籠蒸熟后充滿香氣,好吃且保健,據說吃了“青團”,夏天不長熱瘡。舊時新媳婦過門之后,首先要學會做這種傳統(tǒng)美食。

喝茶不僅是一種保健,也是品味一種文化。宋代蘇軾的《望江南·超然臺作》中有名句曰:“寒食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飲上一杯當年的新茶,可能才是這一年真正的開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以及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都有當時汴河兩岸茶坊生意興隆的內容。在宋朝,清明節(jié)前采到的“頭綱”新茶,清明前用快馬送到京師,但皇帝也不能喝這批茶,而是要首先用于皇家祭祀,祭祀完后將茶賜給國家有功之臣。對此,歐陽修有詩云:“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師三月嘗新茶。”最先嘗新茶的不是皇帝,而是國家的有功之臣。應該說,這也算是一種“清明”之風。

總之,清明不只是一個節(jié)氣和節(jié)日,更是一種歷史,一種文化,一種情懷,一種生活。在祖國廣闊的大地上,這是一個值得珍惜的時刻。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北宋詩人王禹偁的《清明》,是清明節(jié)的又一種過法和格調。他說,我是在無花可觀賞、無酒可飲的情況下過這個清明節(jié)的,這樣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廟的和尚,一切對于我來說都顯得很淡漠;昨天從鄰家討來新燃的火種,點亮窗前的油燈,坐下來潛心讀書。

對于我們今天的人來說,不必像古代的詩人那樣寂寞清苦,更無須借火點燈讀書,但清明時節(jié),春意融融,神清氣爽,氣溫宜人,非常適合讀書。如果我們不喜歡那種擁擠繁鬧的旅游,不愿遠勞看景,那就選擇幾本好書,坐在春光明媚的窗前閱讀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喀喇沁旗| 军事| 潍坊市| 新蔡县| 泗水县| 隆昌县| 唐河县| 琼海市| 铁岭市| 太保市| 文水县| 临海市| 陵川县| 扎鲁特旗| 无极县| 临夏县| 察雅县| 佛坪县| 页游| 邳州市| 阳曲县| 永登县| 错那县| 盐城市| 安西县| 陆川县| 龙胜| 广饶县| 康乐县| 敦煌市| 石城县| 芷江| 丁青县| 肥乡县| 繁昌县| 上栗县| 珠海市| 云南省| 凤城市| 松滋市| 兴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