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品二十四節氣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第1章 這是一本必須要寫的書(自序)
這是一本必須要寫的書!責任感和使命感促使我一定要寫出這本書。
初稿寫作是隨著節氣走的,在原有積累的基礎上邊研究邊寫,基本是一個節氣的時間(半個月左右)寫出一個節氣。
本書依序對中國二十四節氣的每個節氣進行系統、深入、細致的解讀,融入歷史、人文、氣象、地理、生活、自然、物候、傳統農耕、典故傳說、民諺民俗等各類知識和信息,輔以大量鮮活資料和生活體驗,努力做到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可讀性及實用性。
由于身體原因,書中的一些章節幾乎是跪在電腦前寫成的。但無論如何,這本書必須要寫出來。
那么,我為什么急切地要寫這本書?先看這首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首節氣歌,涵蓋了二十四節氣的節氣名稱和先后順序,包含了我們中國人一年四季的經歷。我們雖然每天生活在這些節氣里,感受著季節轉換的腳步與聲息,享受著季節驅動下的大自然的饋贈,但當代生活中的很多人并不能完整、準確地記住這些節氣,不能理解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只把它當作添減衣物的時間節點。
二十四節氣,似乎與當代的都市生活日漸疏離,不能像哪天是周末、哪天要放假那樣被都市人記得實在。尤其是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很多人幾乎淡忘了二十四節氣,淡忘了各個節氣的內容及其與自身的關系,更淡忘了節氣所擁有的文化內涵。
工業社會以來,人類與自然相悖而行,愈行愈遠,加上城市化,消費主義盛行,生態危機四下蔓延,而節氣文化和傳統農耕中的那種詩意棲居及詩意生活,能幫助我們審視和反思現實中的得失。由此彰顯出撰寫本書的現實意義。
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內涵、人文價值、歷史意義、社會流源及其對農業生產、日常生活、環境保護、減災防災、健康養生的引領作用與指導意義,不僅在漢字文化圈國家有著根深蒂固的認同,也令世界各國民眾也越來越感興趣。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通過審議,批準中國申報的“中國農歷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再添“中國符號”。
從科學意義上來說,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二十四節氣指導著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是中國傳統歷法體系及其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際氣象界,這一時間認知體系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二十四節氣,彰顯著文化的認同。我們現在依舊感嘆唐代的偉大,不只是因為那時社會經濟的發達,更是因為那個時代的文化繁榮。那個時代,中國出了眾多偉大詩人,就是市井小民也能即興小吟一詩。那些詩歌中,很多都充滿著節氣文化的韻律。自上而下都重視節氣,利用節氣,節氣文化推動著社會的進步,既體現出多元化的邦國文明,也體現出一體化的王國文明。這種空前的文化認同,空前的文化自信,使得舉國上下皆是大國氣派,當然足可以稱為盛世。
毛澤東1962年12月26日寫的《七律·冬云》一詩,前四句是:“雪壓冬云白絮飛,萬花紛謝一時稀。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這里概括的是當時中國所面臨的嚴峻國際形勢,但卻巧妙而準確地運用了寫詩時所正值的節氣景象。欣賞毛澤東1925年至1965年的三十六首主要詩詞,可見其中有二十二首運用了自然節氣與物候特征,政治自信中飽含著文化自信,其詩大氣磅礴,文采飛揚,充滿著革命浪漫主義與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智慧的結晶,也代表了中國人獨有的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式,這是中國人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們的先人用原始的土圭日影測量法,將一年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分為四季,千年流傳不絕,至今仍在影響和指導著我們的生活。中國的節氣和節氣文化,歷經秦漢以來七十多個帝王王朝的興衰,無數次社會轉型,社會和科學技術的巨大變革與發展,卻一直延續著,久盛不衰,魅力不減。在農耕社會,二十四節氣是人們日常生活的指南針。圍繞二十四節氣總結出來的很多農事諺語成為農民代代相傳的“秘訣”,圍繞二十四節氣形成的很多信仰儀式和民俗活動一直滋潤著人們的心靈。
二十四節氣其實是很科學又很實用的文化遺產,先祖的智慧沒有湮滅在歷史的長河里,更不能湮滅在新的歷史進程中。任何一項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的申遺,根本目的在于保護和傳承。拿二十四節氣來說,它不僅是我們祖先的“農事歷”,也是當代社會按照自然規律安排農業生產,安排城鄉生活,進行減災防災的時序根據。
作為二十四節氣創立者的子孫,作為中國人,如果我們連自己的二十四節氣都不清楚,豈不是笑話?
所以,我們很有必要根據當今的社會實際,就二十四節氣的基本概念和內容進行普及,尤其要對青少年進行普及,同時也使中老年人加深對這一寶貴遺產的認識,從而使傳統的節氣文化得到傳承,不會丟失。正是這一想法,促使我要寫出這本通俗讀物。
二十四節氣深深植根于中國文化的土壤,它不只是一種時序符號,更蘊含著中國人的宇宙觀、自然觀、生命觀。自己寫這本書,與其說是要傳播和普及一些節氣知識,不如說是要宣傳和普及一點節氣概念,普及一種文化意識,以期提高讀者的節氣興趣。
在各種媒體的報道上,介紹節氣的文字并不少見,但大都是零碎的,也十分簡略,非常缺乏全面、系統的介紹和解讀。我寫這本書,就是嘗試著對此作一點彌補的努力。雖然專業的表達尚力所不及,但唯一的優勢是,自己有著農耕生活的經歷,了解傳統農耕與季節的關系,了解農耕生活與季節的吻合之處,了解二十四節氣及其七十二候的基本物候特征,腦子里保存著許多相關畫面,深諳其中的細節,對二十四節氣有著最直接的感性認識。本書中對節氣及節氣物候的觀察了解和體驗,也主要來自自己放牛和務農那一早期的生活經歷與積累。我將自己的觀察、研究和積累融入文字中,力圖給讀者帶來具有真實氣息的、最直觀的節氣感受。
古人留下的節氣原始資料是固定的,現在誰寫節氣文章也離不開它。但要讓節氣文化真正深入人心,得到有效的傳承,關鍵是要用現實的、鮮活的材料去認識它、解讀它、佐證它,將活生生的節氣現象和物候特征呈現給讀者,從而在豐富讀者相關知識的同時,能夠增強對節氣與物候的感性認識,聆聽節氣的每一步聲息。在這本書里,我盡量這樣努力著,體現著。
在這本書里,我用自己的切身經歷和感受,解釋節氣及其“候節”的現象和原理,并為讀者搜集列舉了大量節氣民俗、國家禮制、人文典故、民間傳說、農諺農語,用以增強節氣文化的厚重感和閱讀趣味。為了適合中老年人閱讀,我在品讀各個節氣時,還有意增加了節氣食俗、節氣養生的內容。另外,對于生僻的字、詞盡量回避,回避不了的也加以注解,力求通俗易懂,讓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層次的人都能看得明白,讓不太懂得節氣的兒童也可以閱讀,并對節氣產生興趣。
我們學習、利用和傳承二十四節氣及節氣文化,當然是要滋養精神,服務于人,造福社會。對于那些違背節氣規律而必然要遭大自然懲罰的某些現象,我在書中也“不客氣”地提出了自己的質疑和看法。
總之,我是那么想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盡一點力量,而二十四節氣正如我抓到的一把種子,忐忑地撒向土地,希望它能長出苗來。
2017年5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