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原道訓(2)

大萍在水中扎根,樹木在土中生長。鳥類翅膀排開空氣而翱翔,獸腳趾著地而奔馳。蛟龍在水里生活,虎豹在山里居住,這是天地生成的本性。兩塊干木頭相摩擦而燃起,金屬放置火中能夠流出熔液,圓的轉輪之類能夠轉動,中間空的木船之類能夠浮在水面,這是自然的性質。因此春風吹來,雨水就要降落,萬物得之就會萌發。有羽的鳥類孵卵,有毛的獸類懷胎。草木一片繁榮,鳥類孵出雛兒,獸類生下幼獸。沒有人看到它們(指道)干了什么,卻使萬物大功已經告成了。秋天來臨,寒霜降落,植物倒地凋零。鷹、雕之類猛禽捕獲小鳥,昆蟲躲避過冬。草木將生命集中在根部,魚、鱉之類也潛入水中,沒有人看見它們(指道)干了什么,卻使萬物消散而不見形跡。住在木上的會做巢,居在水中的有洞穴。飛禽走獸會做鋪墊,人民會建筑房室。生活在陸地上人適合用牛、馬,生活在水上的人適宜用舟船。匈奴出產鄙陋的皮裘,吳越出產涼爽的葛各自不同的環境,產生他們所急用的東西,用來防止氣候的干燥和潮濕。各人依照自己處的地域,用不同的衣服抵制嚴寒、酷暑。全都能適合不同的環境,萬物都有自己的用場。由此能夠看出,萬物本身是依照自然規律行事的,圣人又為何要去改變呢?

九疑山南邊的地區,陸地上活動的事情少,而水里活動的事情多,因此這里的人民就把頭發剪掉了,在身上刺了花紋,裝扮成蛟龍的樣子,為的是不遭受傷害;他們只穿短褲而不穿套褲,為的是方便在水中游泳;他們喜愛只穿短袖衣,把袖子卷起,目的是好撐船,這些習慣只是為了適合水上生活的特點。雁門關北面的地區,狄人不吃谷類食物,不善待老弱的人,只尊敬身體強健的年輕人,他們的習俗重視勇力,那里的人弓不離手,馬也不除掉帶嚼子的籠頭,這樣做是為了方便在草原上的生活。因此禹到了南方的裸國,進去的時候就推掉了衣服,等他出來的時候急忙系上衣帶,這是為了順應當地的習俗。如今移植樹木的人,擾亂了樹木的自然本性,樹木自然就會枯槁。因此橘樹一到了長江以北,就變成了枳樹;鴝鵒是不能夠渡過濟水的;貈過了汶水就要死去。它們的本性是不能夠改變的,因此它們原本生活的生長環境也不能任意轉移。

因此,通達道的人,能夠返回清靜的本性;非常了解事物規律的人,最終依照自然而無為。用恬淡培養性情,用淡漠修養精神,就能進入自然的境界。

所謂天然,即純潔樸素,正直、潔白,沒有任何雜質混合于其中。所謂的人為,是指參差凌亂,巧詐,虛偽,并依賴這些來和世人周旋,而與俗物交往的。因此牛蹄子會分趾,頭上長角,馬頸上有毛,蹄子卻是完備的,這就是所謂的天然;給馬嘴帶上了籠頭,在牛鼻上穿上了繩子,這即是人為。遵從天道的人,就是和道一起邀游的;追逐人為的人,就是和世俗集聚在一起的。不能夠和井里的魚一塊談論大海,是由于受狹隘的環境所限制;不能夠和夏天的蟬談論寒冷,是由于它只生活在酷熱的季節;不能夠和見識淺陋的人談及大道,是因為它們限制于世俗的教育,受到世俗的限制。因此圣人從來不讓人為來擾亂他們的本性,不用欲念來擾亂性情,圣人能夠辦到不需要謀劃就能夠行事妥當,不用說話讓人自然歸服,不要思考就能實現目標,不需要勞動就能辦成事業,它們的精神貫穿于心靈,和萬物的造化者“道”形影相隨。

[原文]

夫善游者溺,善騎者墮。各以其所好,反自為禍。是故好事者未嘗不中①,爭利者未嘗不窮也。昔共王之力觸不周之山,使地東南傾。與高帝爭為帝,遂潛于淵,宗族殘滅,維嗣絕祀。越王翳逃山穴,越人熏而出之,遂不得已。由此觀之,得在時,不在爭;治在道,不在圣;土處下,不爭高,故安而不危;水下流,不爭先,故疾而不遲。

昔舜耕于歷山,期年而田者爭處埆②,以封壤肥饒相讓;釣于河濱,期年而漁者爭處湍瀨,以曲隈深潭相予。當此之時,口不設言,手不指麾,執玄德于心而化馳若神。使舜無其志,雖口辯而戶說之,不能化一人。是故不道之道,莽乎大哉!夫能理三苗,朝羽民,從裸國,納肅慎,未發號施令而移風易俗者,其唯心行者乎!法度刑罰,何足以致之也?

是故圣人內修其本,而不外飾其末。保其精神,偃其智故,漠然無為而無不為也,澹然無治也而無不治也。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所謂無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謂無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獨知守其門。故窮無窮,極無極,照物而不眩,響應而不乏。此之謂天解。

故得道者,志弱而事強,心虛而應當。所謂志弱者,柔毳安靜,藏于不敢,行于不能。恬然無慮,動不失時,與萬物回周旋轉,不為先唱,感而應之。是故貴者必以賤為號,而高者必以下為基。托小以包大,在中以制外。行柔而剛,用弱而強。轉化推移,得一之道,而以少正多。所謂其事強者,遭變應卒,排患捍難。力無不勝,敵無不凌。應化揆時,莫能害之。

是故欲剛者,必以柔守之;欲強者,必以弱保之。積于柔則剛,積于弱則強。觀其所積,以知禍福之鄉。強勝不若己者,至于若己者而同。柔勝出于己者,其力不可量。故兵強則滅,木強則折,革固則裂,齒堅于舌而先之敝。

是故柔弱者,生之干也,而堅強者,死之徒也。先唱者,窮之路也;后動者,達之原也。何以知其然也?凡人中壽七十歲,然而趨舍指湊,日以月悔也,以至于死。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何者?先者難為知,而后者易為攻也。先者上高,則后者攀之。先者逾下,則后者之③。先者陷,則后者以謀。先者敗績,則后者違之。由此觀之,先者則后者之弓矢質的也。猶之與刃;刃犯難而無患者,何也?以其托于后位也。此俗世庸民之所公見也,而賢知者弗能避也。

所謂后者,非謂其底滯而不發,凝結而不流。貴其周于數而合于時也。夫執道理以耦變,先亦制后,后亦制先。是何則?不失其所以制人,人亦不能制也。時之反側,間不容息。先之則太過,后之則不逮。夫日回而月周,時不與人游。故圣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禹之趨時也,履遺而弗取,冠掛而弗顧,非爭其先也,而爭其得時也。是故圣人守清道而抱雌④節,因循應變,常后而不先。柔弱以靜,舒安以定,攻大堅,莫能與之爭。

[注釋]

①好事:好為情欲之事。中(zhònɡ):傷害。②埆(qiáoquè):土地瘠薄。③:踩。④雌:指柔弱。

[譯文]

善于游泳的人常常被淹死,善于騎馬的常常跌死。各人盡管有自己的長處,卻反而成為他們的災禍。因此,好為情欲之事的人,沒有不受傷害的;爭取利益的人,沒有不窘迫的。以前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爭取霸主的地位,因為憤怒而把頭撞到西北不周之山,使天柱折斷,喪失平衡,使大地向東南方向歪斜下去。他和高辛氏爭取帝位,失敗后潛入深淵之中,宗族被滅除,導致斷子絕孫。越王太子翳不想承襲王位,藏入山穴之中。越人用火熏他,使他出來,于是不得已出來為王。從這里能夠看出,要想得到成功,要靠天時,而不在奪取;治理國家在于順從道,而不在于智巧;土地位置低,卻不爭高,所以平安不危險;水往下流,不和誰爭先,因此快而不停。

以前,舜在歷山種植,一年后,種田的人都搶著要耕種這片貧瘠的土地,爭著把自己富饒的土地讓出來。舜在河邊釣魚,一年后,漁人都搶著到水流淺、湍急、少魚的地方釣魚,而把水流拐彎、潭深、魚多的地方給予別人。此時,舜沒有發表任何言論,沒有指手畫腳,只是維持著自然無為的心志,而感化人民的速度就像神助一樣快速。如果舜沒有感化之志,盡管是逐家逐戶去勸告,也不能感動一個人。所以,不用言語說的道,是多么寬闊無際!能治理三苗,讓羽國拜見,使裸國變化習俗,令肅慎納貢,舜沒有發布號令,卻能使國民移風易俗,這是因為推行自然無為的信念在發揮作用吧!用法度和刑罰,那能達到這樣的功效呢?

因此,圣人重視修養內在的本性,而不在乎裝飾外表,維持精神,消除巧智念頭,默默地順應自然,不希望做成什么卻沒有什么做不成。恬靜安然不去處置什么,卻又沒有什么事情處置不好,所謂順應自然不求有所作為,是指不在事物自然變幻之前有所所為;所謂沒有什么不是它所為,是指采取了順從客觀事物進程的行為。所謂不去處置什么事情,是說不變化事物的自然本性。所謂沒有什么事情沒有處置好,是說處置的事情與萬物本性相適合。萬物有它變化發展的源頭,而圣人能掌握住根本;各種事情都有其顯現的原因,而圣人就能把握其關鍵地方。所以能追隨沒有窮盡的道,到達沒有邊境的地方,觀看萬物而不眼花繚亂,應和萬物而不覺疲勞,這就是懂得了天然的含義了。

因此得道的人,意念柔弱卻做事堅強,虛懷若谷卻應付自如。所說的“意念柔弱而做事堅強”,是說把柔弱和安靜,隱沒在不敢作為之中,行動上如同不能有作為一樣。安靜得就像沒有思慮,行動起來卻不失去機會。順應自然萬物變化,不去首先提倡,但感觸之后卻可以隨時應和。因此貴重的王、公、侯、伯,必須用卑賤的詞孤,寡、不谷來稱呼自己。高大的建筑也一定要從底部基礎開始。寄托在小處是用來包羅廣大;處在中間,卻可以控制四方。行動看起來柔弱實質卻是剛強,行事看起來懦弱而實則剛強。隨著萬物的變幻而轉移,掌控“一”的道理,就能夠用少數制服多數。所說的“做事堅強”,就是遭受變化,應對倉猝,排除憂患,抵制困難,他的力量都能勝任,什么敵人都能夠打敗。應付變化,考察時勢,沒有什么人能傷害他。

因此想要達到剛強的目的,一定要以柔軟相濟。想要堅定,一定要用懦弱來保護它。在柔弱上累積多了,就變得剛毅。在懦弱上累積多了,就會變得堅強。考察累積的多少,能夠知道禍、福發生的方向。剛毅的人,能夠勝過不如自己的;至于像自己一樣的,則力量相當不能取勝。剛毅不可貴。柔弱從自己方面出現的,那么力量是不能夠估量的。柔弱是可貴的。因此兵力強大的最后要被人消滅,本質強硬的最終要折斷,皮革堅固的最終要裂開,牙齒比舌堅硬但是先脫落。

因此說柔弱是存在的支撐力,而堅強是死亡的同類。首先倡導的,常常走的是困窮之路;后來行動的,卻是通暢的源泉。怎樣知曉它是這樣的呢?一般的人能夠活到中壽達到七十歲,但是,他們對于自己的進退行止,積日至月地懊悔,這樣一直到老死。因此衛國賢相蘧伯玉活到五十歲,反省而知道了自己四十九年的錯誤。為何會這樣呢?前面做的,事先很難知道對錯;而后面的人,有了經驗就容易攻破困難了。前面的人攀登高峰,后面能夠照此攀援而上。先行的人跨過低洼之地,后面的就能夠踩著過去。前面的倒下陷落,后面的人則因此而進行研究。先走的人大敗,那么后面的就要另謀途徑。從這里能夠看出,前面的人是后面人的弓矢箭靶。就如同兵器的鋒刃,同兵器把柄末端的銅套一樣,鋒刃壞了而銅套是完好無損的。為何這樣呢?因為它常依托在后面的原因。這是平常的人都能見到的,盡管賢德有才智的人也不能避開的。

所說的“后面”,不是說停息而不行動,凝固而不流動,可貴的是它能協調規律而順應時勢。掌控了道理來順應相對的變化,前面的也能夠制服后面的,后面的也能夠制服前面的。這是什么原因?“道”隨時而變,不會喪失制約人的辦法,人也不能不被束縛。時間的一反一側之間變化,非常神速,不容有喘息的機會。在它前面行動,就顯得超過太多;在它后面行動,則又不能達到目的。日月運轉,光陰易逝,不和人來多作周旋。因此圣人不認為“尺璧”是珍貴的,而認為“寸陰”價值無窮,這是因為時光難得而容易喪失。禹為了追逐寶貴的時間,鞋子掉了而沒有時間去取,帽子懸掛樹枝上而不去拿,不是爭著走到前面,而是爭著獲得大好時光。因此圣人恪守清和之道,而堅守柔弱。遵從著“道”而應時變化,常常在后面而不趕到前面。柔弱而恬靜,淡漠而平定,戰勝大難碾碎堅固,沒有人可以同它相爭。

[原文]

天下之物,莫柔弱于水。然而大不可極,深不可測。修極于無窮,遠淪于無涯。息耗減益,通于不訾。上天則為雨露,下地則為潤澤。萬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無好憎。澤及蚑蟯,而不求報。富贍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費。行而不可得窮極也,微而不可得把握也。擊之無創,刺之不傷。斬之不斷,焚之不然。淖溺流遁①,錯繆相紛,而不可靡散。利貫金石,強濟天下。動溶無形之域,而翱翔忽區之上。邅回川谷之間,而滔騰大荒之野。有余不足,與天地取與,授萬物而無所前后。是故無所私而無所公,靡濫振蕩,與天地鴻洞。無所左而無所右,蟠委錯,與萬物始終,是謂至德。夫水之所以能成至德于天下者,以其淖溺潤滑也。故老聃之言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出于無有,入于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夫無形者,物之大祖也。無音者,聲之大宗也。其子為光,其孫為水,皆生于無形乎?夫光可見而不可握,水可循而不可毀。故有象之類,莫尊于水。出生入死,自無蹠有,自有蹠無,而以衰賤矣。

是故清靜者,德之至也,而柔弱者,道之要也。虛無恬愉者,萬物之用也。肅然應感,殷然反本,則淪于無形矣。

所謂無形者,一之謂也。所謂一者,無匹合于天下者也。卓然獨立,塊然獨處;上通九天,下貫九野;員不中規,方不中矩;大渾而為一,葉累②而無根;懷囊天地,為道關門;穆忞隱閔,純德獨存;布施而不既,用之而不勤。是故視之不見其形,聽之不聞其聲,循之不得其身。無形而有形生焉,無聲而五音鳴焉,無味而五味形焉,無色而五色成焉。是故有生于無,實出于虛,天下為之圈,則名實同居。

音之數不過五,而五音之變,不可勝聽也。味之和不過五,而五味之化,不可勝嘗也。色之數不過五,而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故音者宮立而五音形矣,味者甘立而五味亭矣,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道者一立而萬物生矣。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際天地。其全也,純兮若樸;其散也,混兮若濁。濁而徐清,沖而徐盈,澹③兮其若深淵,泛兮其若浮云,若無而有,若亡而存。萬物之總,皆閱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門。其動無形,變化若神;其行無跡,常后而先。

是故至人之治也,掩其聰明,滅其文章,依道廢智,與民同出于公。約其所守,寡其所求,去其誘慕,除其嗜欲,損其思慮。約其所守則察,寡其所求則得。夫任耳目以聽視者,勞形而不明,以知慮為治者,苦心而無功。是故圣人一度循軌,不變其宜,不易其常,故準循繩,曲因其當。

夫喜怒者,道之邪也;憂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過也;嗜欲者,性之累也。人大怒破陰,大喜墜陽。薄氣發喑,驚怖為狂。憂悲多恚,病乃成積。好憎繁多,禍乃相隨。故心不憂樂,德之至也;通而不變,靜之至也;嗜欲不載,虛之至也;無所好憎,平之至也;不與物散,粹之至也。能此五者,則通于神明。通于神明者,得其內者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蒲江县| 莱州市| 府谷县| 宜川县| 丹东市| 崇左市| 广灵县| 乐平市| 云阳县| 民乐县| 嘉荫县| 台州市| 邹平县| 水城县| 鄯善县| 东光县| 阳原县| 个旧市| 乐至县| 临朐县| 沛县| 平泉县| 谢通门县| 高平市| 康乐县| 襄城县| 山东省| 嫩江县| 遵义市| 宜兰市| 桑植县| 裕民县| 舟山市| 聂荣县| 肃南| 宜宾县| 陈巴尔虎旗| 科技| 顺平县| 潜江市| 金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