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十年危難(1966—1976)(8)
- 鄧小平實錄3:1966—1982(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版)
- 李新芝主編
- 5236字
- 2018-09-21 15:23:31
1975年1月28日,鄧小平召見剛剛上任10天的鐵道部部長萬里,向他了解鐵路系統的生產情況。萬里如實地向鄧小平介紹了當時鐵路系統面臨的嚴峻形勢。他說:鐵路問題嚴重,情況復雜。突出的問題,一是運輸生產下降,從1965年的日裝車5萬輛下降到目前的4萬輛左右。二是事故驚人,1974年重大事故、大事故數量是1965年的9倍。三是車輛損壞嚴重,機車完好率已降至60%。四是一些鐵路樞紐如鄭州、徐州,堵塞尤為嚴重,影響大部分干線不能正常運行。聽了萬里的匯報,鄧小平的心情可想而知。
2月中旬,在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主持會議的鄧小平一走進會議室,便憤慨地說,目前鐵路問題太嚴重,不抓不行了。在會上討論了這一問題后,鄧小平拍板,立即對鐵路問題進行整頓。
2月25日至3月8日,鄧小平主持召開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主管工業的書記會議,會議的主要議題就是解決鐵路問題。3月5日,鄧小平到會講話。這一天,聽說鄧小平要來參加會議并講話,與會代表們早早便聚集在會議廳里,許多人都抑制不住興奮的心情,急切地盼望鄧小平到會講話。他們期待著鄧小平的全面整頓能有起色,期待著有一個大的改觀。
鄧小平提前幾分鐘快步走進會議廳,微笑著向大家點頭致意。這時,幾個省、市的領導人走上前來,要與鄧小平握手。只見鄧小平迅速地舉起左手在空中搖了搖,對大家說:今天不握手了,因為工業形勢很不好,等你們工作搞上去再握手吧。鄧小平的這句話,使大家深受震撼,都怔怔地望著他。只見鄧小平走近幾步,站住腳,用一種憂慮的目光望著大家,緩緩地說:“一個國家,沒有物質基礎,形勢不好啊!”這句話,雖然聲音不高,卻使絕大多數人感受到了其中包含的分量,感受到了形勢的緊迫和責任的重大。
說完這句話,鄧小平在沙發上坐下,點燃一支煙,面對在場工業戰線的干部,明確指出:
現在有一個大局,全黨要多講。大局是什么?三屆人大一次會議和四屆人大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都講了發展我國國民經濟的兩步設想:第一步到1980年,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到20世紀末,也就是說,從現在算起還有二十五年時間,把我國建設成為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全黨全國都要為實現這個偉大目標而奮斗。這就是大局。
他停了停,又提高嗓門說:“聽說現在有的同志只敢抓革命,不敢抓生產,說什么‘抓革命保險,抓生產危險’。這是大錯特錯的!”
他嚴肅地問道:“目前生產的形勢怎么樣?”接著,他從農業談到工業,談到第四個五年計劃,談到鐵路運輸的情況。他說:“現在鬧派性已經嚴重地妨害我們的大局。要把這個問題擺到全體職工面前,要講清楚這是大是大非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光解決具體問題不行。”他明確提出:對那些派性嚴重的人,要進行教育;對那些鬧派性的頭頭,利用派性渾水摸魚,破壞社會主義秩序,破壞國家經濟建設,在混亂中搞投機倒把、升官發財的人,必須嚴肅處理。鄧小平最后強調:“解決鐵路問題的經驗,對其他工業部門會有幫助。對于當前存在的問題,要有明確的政策。要從大局出發,解決問題不能拖。拖到哪一年呢?搞社會主義怎么能等呢?”
3月5日,鄧小平授意萬里主持起草、經鄧小平審改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鐵路工作的決定》以中發〔1975〕9號文件的名義下發到縣團級。文件開宗明義:鐵路運輸仍是當前國民經濟中一個突出的薄弱環節,不能適應工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不能適應加強戰備的需要。文件決定,對全國鐵路實行以鐵道部領導為主的管理體制,加強集中統一,建立健全必要的規章制度,整頓秩序,同各種破壞行為作斗爭。這個文件不長,但立場鮮明、措施有力,關鍵問題說得明白,鮮明地帶有鄧小平的特點。
鄧小平在全國工業書記會議上的講話和9號文件,如同賦予鐵道部的“尚方寶劍”。文件發出的第二天,萬里便對全國鐵路系統的整頓工作進行了具體部署,并親自率領工作組先后去徐州、太原、鄭州、長沙等地,對問題嚴重的鐵路局進行了重點整頓。通過各種形式的會議,反復宣講9號文件精神,發動群眾批判派性,落實黨的政策,號召廣大鐵路職工講大局、講黨性、講團結、講紀律。在各級組織的配合下,調整領導班子,平反冤假錯案,恢復健全規章制度。全國鐵路系統的整頓工作搞得轟轟烈烈、卓有成效。到4月,鐵路運輸嚴重堵塞的鐵路局全部疏通,當時全國二十幾個鐵路局除個別局外,都超額完成了運輸任務。
在鄧小平親自決策和領導下,在鐵道部部長萬里等人的組織實施下,長期阻礙國民經濟運行的鐵路這一大難題,基本得到了解決。鐵路問題的解決,不但解決了一個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大障礙,而且在全黨、全國樹立了全面整頓的一個鮮明而富有成效的標桿。
鐵路的整頓,帶動了整個工業的整頓。
這年4月,鄧小平在聽到鋼鐵生產存在的嚴重問題時說:“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就是破壞,現在到了下決心解決鋼鐵問題的時候了。”
于是,5月8日至29日,中央召開了鋼鐵工業座談會。中央把17個省、市、自治區主管工業的書記,11個大型鋼鐵企業的負責人召集到北京,和國務院有關部委負責人一起開會決心下大力氣進行整頓,解決鋼鐵工業存在的嚴重問題。在這次會議上,首先由鐵道部部長萬里介紹鐵路整頓的經驗。葉劍英、李先念、谷牧等在會上講了話。
29日,鄧小平在會上作了《當前鋼鐵工業必須解決的幾個問題》的講話。在這個講話中,鄧小平提出了著名的“以三項指示為綱”的口號。他說:毛主席最近的三項重要指示,即關于理論問題的指示、關于安定團結的指示、關于把國民經濟搞上去的指示,是我們今后一段時期工作的總綱。只要按照中央批示的方針、要求去做,把鋼鐵生產搞上去是完全有希望的。
他指出,當前,鋼鐵工業重點要解決四個問題。第一,必須建立一個堅強的領導班子。鋼鐵生產搞不好,關鍵是領導班子的問題,是領導班子的軟、懶、散。在干部中有一個主要問題,就是怕,不敢摸老虎屁股。要找一些不怕被打倒的人進領導班子。領導班子問題,是關系到黨的路線能不能貫徹執行的問題。領導班子是作戰指揮部。指揮部不強,作戰就沒有力量。要使領導班子一不軟、二不懶、三不散,說了話大家都能聽,都能指揮得動,都能領導起來。第二,必須堅決同派性作斗爭。對于派性,領導上要有個明確的態度,就是要堅決反對。對堅持鬧派性的人,該調的就調,該批的就批,該斗的就斗,不能慢吞吞地總是等待。對于派性,還要號召群眾,發動群眾起來共同反對。我們一定要下決心搞好反對派性的斗爭。第三,必須認真落實政策。我們講落實政策,不僅要解決戴上帽子的那些人的問題,而且要解決他們周圍受到牽連的人的問題。還要特別注意那些老工人、技術骨干、老勞模,要把這一部分人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有些該回領導崗位的要調回來,擺到適當的位置上。第四,必須建立必要的規章制度。執行規章制度寧可要求嚴一些,不嚴就建立不起來。過去有些規章制度比較煩瑣,應該改革。
在這次座談會期間,鄧小平先后三次到會講話。他一再強調,鋼鐵工業要上去,必須恢復必要的規章制度。并鼓勵各級領導要敢于抓生產,不要怕個人被打倒。他風趣地說:“不要怕被人抓辮子,我這個人就像維吾爾族的姑娘,辮子多,一抓一大把,不要怕。整頓出了問題,我負責。”
這次會后,中央調整了冶金部的領導班子,發出了題為《關于努力完成今年鋼鐵生產計劃的批示》的中央第13號文件,國務院還專門成立了鋼鐵工業領導小組。
經過不到一個月的整頓,鋼鐵生產形勢開始好轉。6月欠產嚴重的幾個大鋼廠的生產狀況逐步向好的方面轉變,全國鋼的平均日產量超過全年計劃平均日產水平。到6月底,冶金工業整頓初見成效。
這一年的夏天,整頓如火如荼。鄧小平因勢利導,又把整頓引向了“文革”的重災區科技教育領域。
當時,由于“四人幫”的嚴重破壞,許多科研機構長期處于癱瘓或半癱瘓狀態。為此,鄧小平提出,必須盡快把科技工作搞上去,必須對科技教育領域進行整頓。
自5月起,教育部部長周榮鑫在周恩來、鄧小平的支持下,按照他們的多次講話精神,積極著手整頓教育工作。他多次召開部內外干部、講師會議,聽取意見和了解情況,針對林彪、江青一伙對教育事業的破壞,重新提出教育要與經濟基礎相適應,要重新為知識分子和教育工作者恢復名譽,要重新恢復被嚴重破壞了的教育系統的各項工作。周榮鑫的這些整頓措施,受到深受“文革”迫害的教育界廣大群眾的熱烈擁護。整頓教育工作,像一股暖人的春風,吹遍了在“文革”中最先受到沖擊的教育界。
5月下旬,鄧小平針對七機部派性斗爭嚴重的問題,嚴肅指出:這不要說是社會主義,就連起碼的愛國主義也沒有。七機部的問題要限期解決。
6月30日,中共中央批發了國防科委關于解決七機部問題的報告。張愛萍率工作組進駐七機部,使這個當時有名的“老大難”單位恢復了正常的科研工作秩序。
7月,中共中央批準了國務院關于中國科學院要整頓、要加強領導的報告,并根據鄧小平的提議,派胡耀邦、李昌去科學院領導整頓工作。在接見派駐科學院工作組成員時,鄧小平說:整頓的關鍵是領導班子,經過整頓要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敢”字當頭的領導班子。在搞好安定團結的前提下,堅決與派性作斗爭,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和各部門的業務。他指示工作組,到科學院,一是要了解情況,向國務院進行匯報。二是要搞一個科學院發展規劃。三是要向中央提出一個科學院黨的核心小組名單。他自己則提出,要當科技界的后勤部部長。與此同時,鄧小平還特別關心一些著名科學家落實政策和用非所學的問題,并親自過問他們的生活和工作。在他的關心下,黃昆、楊樂等一批著名科學家落實了政策,并在各自的工作和專業崗位上做出了貢獻。
從7月到9月,胡耀邦根據鄧小平的多次指示,在國務院政治研究室負責人胡喬木的協助下,寫出了《科學院工作匯報提綱》。“匯報提綱”針對當時把知識分子看作異己力量,大部分科技人員心情苦悶,不敢鉆研科學技術,以及否定專業科技隊伍的作用等傾向,建議盡快落實政策,調動廣大知識分子的積極性,并大聲疾呼:科學技術也是生產力。
鄧小平十分重視這個“匯報提綱”的起草工作,他多次召集會議,討論這份提綱,并親自進行修改。
9月26日,在聽取胡耀邦代表科學院作工作匯報時,鄧小平多次插話,對“匯報提綱”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說:“科學研究是一件大事,要好好議一下。如果我們的科學研究工作不走在前面,就要拖整個國家建設的后腿。”他說:現在搞科研的很少,少數人秘密搞,像犯罪一樣。不能把科技人員搞得灰溜溜的。不是把知識分子叫作“老九”嗎?毛主席不是說,“老九”不能走,還是要嘛!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技人員就是勞動者。
談話中,鄧小平提到了著名的數學家陳景潤。他說:這樣的科學家中國有1000個就了不得。對他應該愛護、贊揚。在鄧小平的明確指示下,“匯報提綱”沖破“文革”的禁區,鮮明地提出:“科學技術也是生產力。”
鄧小平對于這個“匯報提綱”非常重視,認為它“不但能管科學院,而且對整個科技界、教育界和其他部門也適用”。因此,他想盡快征得毛澤東的同意后下發全國。
然而,鄧小平沒有想到,這個提綱在報呈毛澤東后,一直沒能獲得他的同意。“匯報提綱”最終也未能獲準下發,甚至一度受到不公正對待。盡管如此,“匯報提綱”仍功不可沒,它為今后科學技術和教育領域的全面整頓和改革指明了方向,打下了基礎。
文化領域自“文化大革命”以來,一直被“四人幫”視為他們的“領地”,被他們牢牢地控制著。在文化領域進行整頓,難度可想而知。
鄧小平知難而進。7月9日,他指示國務院政治研究室收集整理文化教育領域的有關情況。他說:除百花齊放外,還有一個百家爭鳴的問題。要防止僵化,現在的文章是千篇一律,是新八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沒有貫徹執行,文學、藝術不是更活潑、更繁榮。
與此同時,毛澤東對于文藝方面存在的嚴重問題也有所覺察。7月初,他在同鄧小平談話時說:“樣板戲太少,而且稍微有點兒錯就挨批。百花齊放都沒有了。別人不能提意見,不好。”7月14日,毛澤東就調整文藝政策做出了書面談話。他說:“黨的文藝政策應調整一下,一年、兩年、三年,逐步擴大文藝節目。缺少詩歌,缺少小說,缺少散文,缺少文藝評論。對于作家,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
根據毛澤東調整黨的文藝政策的指示,鄧小平抓住時機,在文藝界進行調查研究,通過同“四人幫”針鋒相對地斗爭,解禁了一批被禁演的電影和戲劇,恢復了一些雜志的出版發行。
7月18日,江青指責反映大慶石油工人艱苦創業的電影《創業》“在政治上、藝術上都有嚴重問題”,并且羅列了該片的十大罪狀,下令停演。
《創業》的導演張天民上書鄧小平,對江青和當時文化部核心小組對《創業》的批判提出不同意見,建議上映這部影片。鄧小平很快將張天民的信轉給毛澤東。
毛澤東看過信后即作了批示:“此片無大錯,建議通過發行。不要求全責備,而且罪名有十條之多,太過分了,不利于調整黨的文藝政策。”
江青對毛澤東的批示十分不滿。她私下散布謠言說:毛澤東同志沒有看過《創業》,是“有人逼著主席批”的,意指鄧小平是“黑后臺”。
但不管江青如何無理阻撓,在毛澤東、鄧小平的支持下,《創業》最后得以公開上映。黨的文藝政策開始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