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使命型組織(《哈佛商業評論》2018年第7期)作者名: 哈佛商業評論本章字數: 740字更新時間: 2019-05-08 10:07:21
眾說 | Interaction
規模化敏捷
達瑞爾·里格比(Darrell Rigby)、杰夫·薩瑟蘭(Jeff Sutherland)、安迪·諾布爾(Andy Noble),《哈佛商業評論》2018年5月刊

敏捷創新團隊若在執行上不出問題,幾乎總能獲得比傳統方式更高的生產率、更充足的士氣,產品也更快投入市場、質量更好、風險更低。但如果企業準備啟動數十個,甚至成百上千個敏捷團隊呢?還會取得同樣效果嗎?業務各個細分市場能否都按敏捷方式運營?這些愿景雖然良好,但是很難成真。企業往往難以辨別哪些部門可以重組為跨學科的敏捷團隊,哪些不能。另一種常見情況是:企業準備啟動數十個全新的敏捷團隊,落地時卻受低效的官僚體系掣肘。
也許作者對敏捷之所以有這樣的看法,是因為很多企業受限于官僚體制,無法實現必要的變革。無論數據、知識和任務如何或在何處交匯,企業敏捷需要人力和系統的整合。OODA循環(OODA loop)被戰斗機飛行員用于戰場決策,由觀察(Observe)、定位(Orient)、決定(Decide)與行動(Act)組成,也適用于商業環境。為了讓企業敏捷化,我們要觀察到,企業受制于不再適用的低效系統。然后定位自身,采用可重復的動態神經系統,將所有數據資源整合起來。我們決定采用管理路徑,并行動起來,讓用戶能夠給相關方分配任務,指導商業活動,在需求發生變化時隨機應變,并追蹤分析結果,體現重復性。
——穆厄·賈法里
Coras公司CEO
盡管敏捷和司克蘭(Scrum)似乎最適合產品團隊,但供應商和銷售商也能從敏捷工作流程中受益無窮。此外,一個敏捷且齊心協力致力于“客戶成功”的團隊,比龐大的官僚機構對企業客戶的影響力要深遠得多。
——米爾科·格雷溫
Backbase公司客戶成功交付經理
令我好奇的是,如今全球化、異地辦公成為趨勢,在實踐敏捷法的過程中,這些團隊會面臨怎樣的挑戰。異地辦公的敏捷團隊需要克服距離障礙,創造自發性、帶來創新、構建信任。
——克萊爾·尼爾森
Sococo公司營銷經理
- 現代經濟信息(2021年第7期·中旬刊)
- 客戶洞察新思維(《哈佛商業評論》2016年第9期)
- 巨頭們沒有邊界(《21世紀商業評論》)
- 用技術加激情填平教育鴻溝(《復旦金融評論》第6期)
- 經濟學課件XX:城市的經濟學分析
- 第一財經YiMagazine(2019年第3期)
- 買債券,怎么辦(財蜜eMook)
- 全球化要終結了嗎?(《哈佛商業評論》微管理系列)
- 平臺競爭法則(《哈佛商業評論》2016年第4期)
- 高成長企業論:發現粵港澳大灣區“瞪羚”樣本(《21世紀經濟報道》深度觀察)
- 疫情沖擊下的全球經濟(《北大金融評論》2020年第3期)
- IPO保薦“暗雷”(證券市場紅周刊2021年38期)
- 全球商業經典(2021年第1期)
- 2016年HBR精選必讀(《哈佛商業評論》增刊)
- 長投專刊023:金鵝飼養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