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6章 小學(7)

  • 國學十八篇
  • 章太炎
  • 1132字
  • 2013-09-07 17:25:09

語言不同,一字變成多字。古來列國分立,字由各地自造,音亦彼此互異,前已言之。今南方一縣之隔,音聲即異,況古代分裂時哉!然音雖不同,而有通轉之理。《周禮?大行人》:“屬瞽史諭書名,聽聲音。”瞽(盲人)不能書,審音則準。“史”者史官,職主記載。“諭書名”者,污、潢彼此不同,諭以通彼此之意也。“聽聲音”者,聽其異而知其同也。

汪污潢湖,聲雖不同,而有轉變之理,說明其理,在先解聲音耳。如此,則四方之語可曉;否則,逾一地、越一國,非徒音不相同,字亦不能識矣。六書之有轉注,義即在此。不然,“袒裼裸裎”、“汪污潢湖”,彼此焉能通曉?下三字與上一字,音既相同,義亦不異。此所謂“建類一首、同意相受”也。古者方國不同,意猶相通。

造字之初,非一人一地所專,各地各造,倉頡采而為之總裁。后之史籀、李斯,亦匯集各處之字,成其《史籀篇》、《倉頡篇》。秦以后字書亦然,非倉頡、史籀、李斯之外,別無造字之人也。庶事日繁,文字遂多。《說文》之后,《玉篇》收兩萬字,《類篇》收五萬字,皆各人各造而編書者匯集之。后人如此,古人亦然。

許書九千字,豈叔重一人所造?亦采前人已造者耳。荀子云:“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斯明證矣。是故,轉注在文字中乃重要之關鍵。使全國語言彼此相喻,不統一而自統一,轉注之功也。今人稱歐洲語同出羅馬,而各國音亦小異。此亦有轉注之理在。

有轉注尚有不相喻處,故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今亡矣夫!”蓋當時列國赴告,均用己國通用之字,彼此未能全喻,史官或有不識之字,則闕以存疑。周全盛時,雖諸侯分立,中央政府猶有史官可以通喻;及衰,列國依然自造文字,而史官不能喻。其初不喻者闕之,其后則指不識以為識。“今亡矣夫”者,傷之也。

華夏一統,中國語言,彼此猶有不同,幸有字書可以檢查。是故,不但許君有功,即野王、溫公輩,亦未始無功。又字有義有音,義為訓詁,音為反切。韻書最古者推《廣韻》,則陸法言輩亦何嘗無功哉!

古有諭書名、聽音聲之事,其書不傳,后人采取其意而為音韻之書。為統一文字計,轉注決不可少,音韻亦不得不講也。

假借之與轉注,正如算術中之正負數。不轉注,文字乃多;有假借,文字乃少。一義可造多字,字即多,轉注之謂也;本無其字,依聲托事,如令、長是,假借之類也。“令”之本義為號令,發號令者謂之令,古之令尹、后之縣令,皆稱為令,此由本義而引申者。“長”本長短之長,引申而為長幼之長。成人較小孩子為長,故可引申,再引申而為官長之長,以長者在幼者之上,亦猶官長在人民之上也。所謂“假借”,“引申”之謂耳。惑者不察,妄謂同聲通用為假借。夫同聲通用,別字之異名耳。例如前后之“前”,許書作前(歬),今乃作剪。剪,剪刀之剪也。漢以后,凡“歬”均作“前”,《三體石經》猶不作“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洪雅县| 临西县| 南通市| 北票市| 渝中区| 莒南县| 北海市| 菏泽市| 温宿县| 钟山县| 灌阳县| 夏河县| 紫金县| 浦县| 平罗县| 师宗县| 高阳县| 高阳县| 玛曲县| 扬中市| 武功县| 枣强县| 云龙县| 远安县| 沂水县| 北票市| 玛纳斯县| 陆丰市| 清原| 玛多县| 山西省| 莱阳市| 柞水县| 武强县| 慈利县| 绥江县| 乐东| 正定县| 米泉市| 十堰市| 韶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