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7章 小學(8)

  • 國學十八篇
  • 章太炎
  • 1183字
  • 2013-09-07 17:25:09

夫妄寫別字,漢以后往往有之,則漢以前亦安見其必無?周公、孔子,偶或誤書,后人尊而為之諱言,于是美其名曰假借。實則別字自別字,假借自假借,烏可混為一談?六書中之假借,乃“引申”之義。如同聲通用曰假借,則造拼音字足矣。夫中國語之特質為單音,外國語之特質為復音。如中土造拼音字,則此名與彼名同為一音,不易分辨,故拼音之字不適于華夏。倉頡為黃帝史官,黃帝恐亦如劉裕一流,難免不寫別字耳。是故同聲通用,非《說文》所謂假借。《說文》所謂假借,乃引申之義,非別字之謂也。否則,許君何不謂“本有其字,寫成別字,假借是也”乎?“本無其字”者,有“號令”之“令”,無“縣令”之令;有“長短”之長,無“令長”之長:故曰“無”也。造一“令”字,包命令、縣令二義。造一“長”字,包長短、長幼、官長三義,此之謂假借。

此外,假借復有一例。唐、虞、夏、商、周五字,除夏與本義猶相近外,“唐”為大義,非地名;“虞”為騶虞(古神獸)義,非地名;“商”為商量義,“周”為周密義,均非地名。此亦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也。如別造一字,“唐”旁加“邑”為“鄌”,虞、商、周亦各加“邑”其旁,亦何不可?今則不然,但作唐、虞、商、周,非依聲托事而何?此與“令長”意別,無引申之義,僅借作符號而已。

此外,復有一例。如重言之聯語,雙聲之聯語,疊韻之聯語。凡與本義不相關者,皆是也。《爾雅》:“懋懋、慔慔,勉也。”“佌佌、瑣瑣,小也。”“悠悠、洋洋,思也。”“烝烝、遂遂,作也。”此重言之聯語,有此義無此字,亦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之假借也。參差(雙聲之聯語,參與不齊無關)、輾轉(雙聲而兼疊韻。輾,《說文》作。與知戀反之轉不相關),诪張(雙聲,诪或作侜,與幻義不相關),皆以雙聲為形容也。

消搖(消者消耗、搖者搖動,皆無自在義)、須臾(須,頰毛也。臾,曳也。皆無頃刻義),皆以疊韻為形容也。有看似有義,實則無義者。如搶攘,《說文》無搶,作槍;攘作,二字合而形容“亂”義。要之,聯詞或一有義,或均無義,皆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也,皆假借也。是故不但“令長”可為假借之例,唐、虞、商、周,懋懋、慔慔,參差、搶攘,均可作假借之例。

由此可知假借之例有三:一引申;二符號;三重言雙聲疊韻之形容,皆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也。烏得以同聲通用當之哉(同聲通用,治小學者亦不得不講。唯同聲通用乃小學之用,非六書造字之旨耳)!

引申、符號、形容,有此三者,文字可不必盡造,此文字之所以簡而其用普也。要之,《說文》只九千字,《倉頡篇》殆不過三千字,周秦間文化已啟,何以三千字已足?蓋雖字僅三千,其用則不僅三千。一字包多義,斯不啻增加三四倍矣。

以故,轉注、假借,就字關聯而言;指事、象形、會意、形聲,就字個體而言。雖一講個體,一講關聯,要皆與造字有關。如戴氏所言,則與造字無關,烏得廁六書之列哉?余作此說,則六書事事不可少;而于造字原則,件件皆當,似較前人為勝。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乡县| 仪征市| 高清| 郸城县| 错那县| 宁蒗| 襄汾县| 正蓝旗| 双鸭山市| 赤水市| 凤山市| 汽车| 拜城县| 伊吾县| 古浪县| 白沙| 从江县| 井研县| 舞钢市| 石台县| 乐清市| 枣强县| 浦江县| 集贤县| 延庆县| 县级市| 鸡东县| 贵阳市| 义乌市| 揭西县| 家居| 漳平市| 于都县| 沾益县| 榆树市| 光泽县| 南平市| 那坡县| 彭水| 正蓝旗| 中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