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仗義的流弊
- 歷史的經驗(增訂本)
- 南懷瑾
- 1294字
- 2018-09-12 14:56:15
義者,所以立節行,亦所以成華偽。——反義也。議曰:亡身殉國,臨大節而不可奪,此正義也。若趙之虞卿,棄相捐君,以周魏齊之危。信陵無忌,竊符矯命,以赴平原之急。背公死黨之義成,守職奉上之節廢,故毛公數無忌曰:于趙則有功矣,于魏則未為得。凡此之類,皆華偽者。
義氣與大義
義有正反面,如對朋友講義氣,講了的話,一定做到,言而有信,對朋友有義,這個節操品行很好,但是處理不當,相反的一面,就有大害了。而且變成“華偽”,表面上很漂亮,實際上是假的,這就是反義。從歷史的經驗來說,義的正面是國家有困難,社會有困難,為了救社會,為了救國家,為了幫助很多的人,把自己的生命都犧牲掉,在最要緊的地方,絕不投降,絕不屈服,這才是正義,在義的正的一面,便是大義。
可是歷史上有許多事情,看起來是講義,實際上都錯了。
如戰國時候,趙國宰相虞卿的故事(在《戰國策》,或《史記·虞卿列傳》里都有記載)。虞卿這個人了不起,他曾著了一部書——《虞氏春秋》,比呂不韋著的《呂氏春秋》還要早一點——他是一個知識分子,平民出身,游說諸侯,得到趙王的信任當輔相,而在當時國際之間,那么紊亂的情形,他起碼比現在的基辛格更高明。這個人非常講義氣,他已經當了趙國平原君極為信任的輔相,而他的朋友,魏國的公子魏齊,在魏國出了事情被通緝了,逃到趙國來找他。按當時的魏趙之間的關系,趙國應該把魏齊送回魏國去的。可是虞卿是趙國的輔相,魏齊以當年未發達時的私人朋友身份去找他,如果站在法制的立場,虞卿應該把這件事報告趙王,把魏齊引渡到魏國去。而虞卿認為如果這樣做太不夠義氣了。魏齊是自己年輕未發達時的好朋友,今天他在魏國政治上遇到這樣大的困難,偷偷來投奔,如果把他送回魏國,就太不夠義氣,因此“棄相捐君”,連宰相都不當了,偷偷離開了趙王,帶魏齊一起跑了。這件歷史上的故事,從做人方面來講是難能可貴的,這是講義氣,但對公的大義而言,這種義氣是不對的。
信陵君的故事
第二件故事,在《古文觀止》上就有編載。戰國時代魏公子信陵君,是戰國時的四大公子之一,和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先后齊名,都爭相養士。信陵君名無忌,和趙國的平原君是好朋友,平原君有了急難,非要魏國出兵,可是魏王不答應,于是找信陵君,信陵君就把魏王發兵的印信偷出來——由魏王寵愛的妃子幫忙,把印信偷出來,發令出動自己國家的三軍,幫忙趙國打垮了敵人。這件事在信陵君來說,對趙國的平原君是夠義氣了,但到底兵符是偷來的,并不是國家元首發布的命令,也是不對的。
所以對這兩件事的結論是“背公死黨之義成,守職奉上之節廢”。以歷史上這兩個大名人的故事來講義,他們違背了大義。為朋友可以賣命,犯法就犯法,為朋友是真的盡心盡力了,這種私人的義氣是夠,但是這兩個人可不能只講私人的義氣,因為他們是有公家職務的人,這樣做違背了職務的守則,是對上不忠實。“守職奉上”之節也是義,所以從這兩件事上來講,他們實在有虧職守。因此毛公(趙國隱士)就批評信陵君,這樣做,對于趙國雖然有功,而對于他自己的魏國來說,就并不算是合理了。凡這一類的歷史故事,把義做得過頭,反過來了,就容易變成虛偽,都是為了私心而用手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