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仁愛的流弊
- 歷史的經驗(增訂本)
- 南懷瑾
- 472字
- 2018-09-12 14:56:15
故仁者,所以博施于物,亦所以生偏私?!慈室?。議曰:在禮,家施不及國,大夫不收公利??鬃釉唬禾熳訍厶煜?,諸侯愛境內,不得過所愛者,惡私惠也。故知偏私之仁,王者惡之也。
譬如仁就是愛,普遍地愛大家,當然是好事??墒菒鄣姆疵?,就有私心,有愛就有偏私,這里并舉出,中國古代的禮樂制度,是文化的原則。但家與國是要分開的,所給某一家的義務不能普及到全國,給某一家的鼓勵,也不能普及于全國。在位服務公家的人,雖然為官大夫,但對公家的公名公利,絕不能歸于己有。如宋史上有名的宰相王旦,他提拔了很多人,可是當面總是教訓人,等他死了以后,大家才知道自己曾經被他提拔過。當時寇準曾經問他,為什么提拔了而不讓人知道?王旦說,他提拔人,只是為國家遴選人才,何必讓被提拔的人來感謝他私人,所謂“授爵公朝,感恩私室”的事不干,這是大夫不收公利的例子。
接著又舉孔子的話:“天子愛天下,諸侯愛境內……”仁愛有一定的范圍,超過了范圍,就變成私了,如果有偏心,他對我好,我就對他仁愛,這是不可以的,只要偏重仁愛,偏私就會來。自古庸主敗亡者多仁慈而不智,項羽、梁武帝等人,其例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