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古今無定法
- 歷史的經驗(增訂本)
- 南懷瑾
- 550字
- 2018-09-12 14:56:15
現在看《長短經·反經》的本文,舉了很多歷史的例子:
臣聞三代之亡,非法亡也,御法者非其人矣。故知法也者,先王之陳跡,茍非其人,道不虛行。故《尹文子》曰:仁、義、禮、樂、名、法、刑、賞。此八者,五帝三王治世之術。
這是大原則,這里列舉中國上古三代的亡去,這個亡不要一定看成亡國的亡,時代過去了,沒有了,都稱亡,如昨天已經過去了,用古文可寫成“昨日亡矣”。這里的寫法,不能認為昨天亡掉了,亡者無也,是過去了,沒有了的意思。所以三代的成為過去,并不是因為政治上法治有什么不好而亡的。而是說不管走法家的路線、儒家的路線或道家的路線,一切歷史的創造在于人,如現在講民主,民主是很好,但統御這個民主制度的,還是在于人,如果人不對,民主制度也會被用壞了。專制也是一個政治制度,是一個“法”,法本身沒有好壞,統御法的人,領導的人不對,就會弄壞。所以從這里的論斷來說,民主也好,法治也好,專制也好,獨裁也好,這些都是歷史文化的陳跡,都成了過去,實際上做壞做好,還是要靠人。
仁、義、禮、樂、名、刑、賞、罰,是中國文化所處處標榜的,可是在反經的縱橫家看來,儒家所講的“仁義”,道家所講的“道德”這些名稱,都不過是政治的一種措施、一種方法而已,他們認為儒家、道家標榜這些,是好玩的,可笑的,這不過是一種政治方法,有什么好標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