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級關照與員工信任:三種歸因理論分析
- 江新會
- 1513字
- 2018-11-08 14:54:44
第五節 歸因偏向效應
歸因偏向是人類行為中的普遍心理效應??梢哉f幾乎任何歸因心理過程啟動之后,都不免存在或多或少的偏差。因此在下級對上級的關照進行歸因時,也是極有可能存在偏向效應的。造成歸因偏向的認知因素有多個方面,這里研究者主要引用自我服務偏向的理論推導對可能存在的上級關照的歸因偏向進行分析。
自我服務偏向指人們傾向于將他們的成功歸于內部、個人的因素而將他們的失敗歸咎于處于他們控制范圍之外的情境因素(Miller & Ross, 1975)。自我服務偏向的本質是人們都傾向于對事情結果進行更有利于保護他們的自我和公眾形象(self-image& public image)的解釋(Miller, 1978; Miller & Ross, 1975;Zuckerman, 1979)。
依據此原理,本研究提出受到關照多的下級會更多地進行認可性歸因而受到關照少的下級會相對較少地進行認可性歸因。當把上級的關照歸因為自己處理工作事務的能力、努力,或者其他個人優點和長處時,這無異于宣稱他們受到的關照是合理的、值得的。這既有利于提高他們的自我心理形象,也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公眾形象。因此可以肯定,受到關照的下級會更傾向于做認可性歸因。對于受到較少關照的下級,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假定他們的認可性歸因并非完全等于承認自己的缺點、過失、短處,相反,他們做這種歸因更多的是質疑上級對這些方面的評判的主觀與偏頗。因為無論如何,“關照”意味著的都是一種私人傾向而非完全是履行職責、執行制度的結果。因此,進行認可性歸因在很大程度上不會影響他們的個人形象,反而是對自己形象的抗爭。從這一意義上講,本研究認為受到很少關照的下級并沒有非常強的回避認可性歸因的傾向。但是總體相比較而言,受到更多關照的下級無疑會有更多的認可性歸因。
研究假設6:受到更多關照的下級會更多地進行認可性歸因。
對于情感性歸因,本研究預測將不會出現明顯的歸因偏向。在中國社會,出于私人感情的回報行為是一種不成文的社會標準,如果“不講感情”,會被指責為冷漠而沒有人情味。這一社會標準的應用,往往使人們模糊了公與私的界限。或者換句話說,在制度所不明顯能及的地方,“講講感情”在合乎情理與不合乎情理之間的界限對當事人來講是很容易混淆的。上級關照,往往并沒有明顯超越制度界限。因此當將其歸因于感情因素時,這種歸因既沒有明顯有利于個人自我和公眾形象的因素,也沒有明顯有害于個人形象的依據。從自我服務的角度上講,情感性歸因似乎更傾向于中立。而上級關照中的情感因素,不管從社會交換理論還是從中國人人際關系的特點的角度看,都是很強的。因此受到關照和未受關照的下級都有可能在很多情況下采取情感性歸因。
研究假設7:受到更多關照的下級和受到很少關照的下級在情感性歸因上的強度沒有明顯差異。
從自我服務的原理出發,本研究認為在交易性歸因上下級因受到上級關照的不同而產生明顯偏向。對于獲得關照的下級,將上級的偏愛歸因于他們給上級提供的個人好處相當于承認自己是“行賄者”(輕微的),這無疑不利于他們的自我形象和公眾形象。因此受關照的下級將更少地進行交易性歸因。反過來,對于受到低關照的下級而言,采用交易性歸因無疑質疑了這一結果的公正性與公平性,相當于表明自己是上級不恰當做法的犧牲者,這自然有利于維護他們的自我形象乃至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因此,受關照度越低將會越多地采用交易性歸因。兩相結合,本研究認為在交易性歸因上將有很強的歸因偏向出現。
研究假設8:受到更多關照的下級會更少地進行交易性歸因。
對于在三種歸因上表現出來的偏向,研究者進行歸因強度的比較。而對以上研究者提出的理論模型的檢測,本研究則強調歸因不僅在強度上有變化,而且有方向上的相對差異,從而各自與其他變量發生聯系。這一區別將使研究者在理論假設的檢測中采用不同的尺度方式去度量歸因變量,這一點在此提前稍做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