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870年美國人口統計:土生土長的、國外出生的以及能生育的

到1870年,美國人口總量近4000萬。美國人口統計最獨特的方面是人口增長速度非常高,從1790年到1860年內戰(zhàn)前夕年均增長率達到3.0%,這一空前的速度意味著人口每23年將增加1倍。人口數據來自美國歷史統計數據(HSUS)的序列Aa7。 在1860年之后,人口增長率有所下降,1860—1890年為2.3%,1890—1910年為1.9%,1910—1930年為1.4%。然而,與西歐發(fā)達國家相比這些增長率仍然很高,1870—1913年,德國、英國、法國的年均人口增長率分別為1.2%、0.9%和0.2%。

早在1798年,托馬斯·馬爾薩斯對美國的高生育率和較大家庭規(guī)模進行了評論,他將這些歸因于農田極其廉價:

而考慮到農田極其廉價,資本不可能找到比農業(yè)更為有利的用途……這些有利條件的共同結果,引發(fā)了或許是史無前例的人口快速增長。在所有的北部殖民地,人口在25年里都翻了一番。參見Malthus(1798),間接引用于Haines(2000,第143頁)。

通過提供1940年和2010年的同類數據,表2.1展示了1870年美國人口統計學的幾個重要方面。最上面一部分所強調的不僅包括與1870年接近的相應年份中的人口快速增長,還有相對較大的平均家庭規(guī)模和較高的已婚夫婦家庭占比。到2010年,戶均人口幾乎減半,從5.3人降至2.6人,而已婚夫婦家庭成年人口的比例也從80.6%降至48.4%。1870年美國人口中7/8是白人,其余是黑人,幾乎沒有其他人種出現。1940年的人口甚至更加同質化,將近90%的美國人為白人,剩下的絕大部分為黑人,這與2010年的人口結構形成鮮明對比:2010年,白人與黑人之外的其他人種占美國人口的比重達到15%(主要是西班牙裔和亞裔,不過也有人填報兩個人種)。

1870年與2010年的一個重要區(qū)別是年齡分布。1870年美國人口中25歲以下人群所占比例達到驚人的59.4%,與此形成對比的是1940年的43.2%和2010年的34.0%。按照定義,25歲以上人群所占比例在1870年明顯更低,對于25~64歲人群與65歲及以上人群而言都是如此。值得注意的是,在1870年,人口中65歲及以上人群所占比例僅為3.0%,而這一比例在1940年和2010年分別是6.8%和13.0%。

在表2.1的同一部分,我們可以看到1870年人口中將近14%出生于國外,并且這些人幾乎都來自歐洲。相比較而言,出生于國外的人群在1940年和2010年所占比例分別為8.8%和11.9%;同時,1940年出生于國外的美國人主要是歐洲人,而到2010年則主要來自歐洲以外的其他地區(qū),并且其中超過一半來自拉丁美洲,剩下的大部分來自亞洲。

表2.1中接下來的部分展示的是根據年齡和性別分組的勞動參與率,這些數據表明了1870年與較近年份的幾個重要差異。1870年,16~19歲的青少年男性勞動參與率為76.1%,相比之下1940年該比例為50.8%,而到2010年更低,僅為40.1%。這一結果反映出使用童工和受教育程度較低者等現象在1870年較為普遍,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也體現了2007—2009年衰退對青年勞動參與率的持續(xù)影響。相較而言,1870年女性加入勞動力的人數更少,這意味著大部分年輕女孩沒有在校學習或沒有入職工作,而是在幫助母親干家務活。對1870年年輕人生活的一個簡單刻畫是:農場中的男性青少年是農場勞力,他們在父親的指導下干一些基本農活;農村和城市中的青少年女性都在幫母親做家務,這是農民家庭和城市工薪階層家庭中女性每周的主要工作。

表2.1 1870年、1940年和2010年的人口統計維度

注:a.1870年和1940年的年齡組是40~49歲和60~69歲,2010年的年齡組則為35~44歲和60~64歲。更早年份的比例指的是相應年份之前10年的數據,例如第1列中“1870”對應的是1861—1870年。

資料來源:1870年和1940年數據來自美國歷史統計數據(HSUS)不同表格。2010年數據,按照原籍國分組的出生于國外的人口,數據來自美國人口統計局美國國外出生人口統計調查,2009年3月(http://www.census.gov/population/www/socdemo/foreign/cps 2009.html)。2010年其他數據的大部分來自美國商務部的《美國統計摘要:2011》(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2011)。2010年一列所展示的一些數據指的是最為接近的年份,有的是2007年、2008年或2009年。

1870年壯年男性的勞動參與率幾乎達到98%,而在1940年和2010年這一比例分別是相對較低的92.9%和92.2%。壯年女性勞動參與率朝相反的方向改變,從1870年的21.1%和1940年的24.6%提升至2010年的76.1%。數據表明,1870年工作的老年男性多于當前,而1870年工作的老年女性卻少于當前。事實上,正如我們所見,當代各種資料說明男性當時“一直工作到累垮為止”,即直到他們因為殘疾或死亡才停止勞動,因此對于男性而言退休這一概念并不存在。由于沒有養(yǎng)老保險和社會保障制度,男性必須不斷工作才能養(yǎng)家糊口。

表2.1的最后一部分記錄了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降低。按照今天的標準,1870年的生育率(白人為4.6%、黑人為7.7%)令人驚訝地大幅超過了1957—1958年戰(zhàn)后嬰兒潮的生育率峰值3.7%。1870年白人母親的生育率是1940年或2010年的2倍,而對于黑人母親來說,1870年的生育率幾乎是2010年的3.5倍。但是,到1870年,白人生育率(4.6%)已經降低,遠低于1790年記錄的7.0%。參見Haines(2000,表4.3,第158頁)。 這些嬰兒中的大部分死于他們出生的第一年,而嬰兒生育率的持續(xù)降低有助于解釋:盡管1870—2010年60歲時預期壽命增加較少(男性為6.5年、女性為8.6年),但是出生時預期壽命增加了33年。

這些數據所描述的是年輕的、快速增長的人口,大部分家庭由已婚夫婦和多個孩子組成,其中一些孩子在出生時或者出生不久就夭折。每個家庭的規(guī)模都比較大,由單身男性或女性(不論是未婚、喪偶還是離婚)領頭的家庭非常稀少。人口相對快速的增長是由非常高的生育率與快速的移民速度共同推動的。

邁克爾·海恩斯估計,1790—1920年美國人口增長有一半來自自然增長,在這個意義上,1790年人口的自然增長將使人口到1920年增加至5200萬,而1920年人口的實際數量是1.06億。參見Haines(2000,第155頁)。 1790年后的移民和移民的生育可以解釋人口增長的另一半。大約從1850年起,移民家庭的生育率就遠高于美國本土家庭,部分原因是移民家庭結婚年齡較早,結婚率更高。

1870年美國人住在哪里呢?大約35%的美國人居住在新英格蘭和中部大西洋沿岸各州,也就是在緬因州和華盛頓特區(qū)之間。另外35%居住在中北地區(qū)東部和西部各州,包括西弗吉尼亞州和肯塔基州。其他26%居住在舊邦聯的11個州,而剩下的大約4%則居住在山區(qū)和太平洋沿岸各州的廣闊地區(qū)。1870年,美國人口中剛好有1/4可歸類為“城市人口”。參見Haines(2000,表4.2,第156頁)。 大部分城市人口居住在美國的東北部地區(qū),即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和弗吉尼亞州以北地區(qū)。參見Severson(1960,第361~362頁)。

中北地區(qū)東部和西部各州占有相對較大的人口份額,這一方面反映了19世紀發(fā)生的從東部向西部持續(xù)遷移現象,另一方面也體現了移民在東北部和中北地區(qū)各州居住的偏好。移民涌入與其家鄉(xiāng)氣候類似的地區(qū),這有助于解釋為什么如此多的斯堪的納維亞人集聚在明尼蘇達州。移民也嫌惡原來的南方邦聯各州,在這些州國外出生的人所占比例不到北部各州相應比例的1/3。參見Haines(2000,第193頁)。 不管他們去往哪個方向,除了南方,移民們都會找到與他們說相同語言、具有共同地理和文化根源的人。一個瑞典移民在講故事時,無意識地證實了移民鏈模式在怎樣塑造著美國農村的族群構成:“我們的西部荒無人煙,大約16英里英里為英制長度單位,1英里約合1.6千米。——編者注 開外只有瑞典人。在我們的東部、南部和北部,則混居著美國人、德國人、波希米亞人和墨西哥人,毫無疑問,這是一種奇怪的混合。”參見Alexander(2009,第57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莱州市| 孝义市| 喀喇| 苍溪县| 且末县| 九台市| 武陟县| 日喀则市| 长治市| 乌拉特中旗| 麟游县| 凤翔县| 双柏县| 左权县| 赤城县| 垣曲县| 永清县| 城步| 石阡县| 德格县| 四会市| 宜章县| 宁海县| 海南省| 宁安市| 盈江县| 嘉鱼县| 鹤岗市| 松潘县| 万载县| 镇宁| 浏阳市| 东乌| 东阿县| 吕梁市| 聂拉木县| 海安县| 内乡县| 太湖县| 筠连县| 甘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