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
- 冀朝鼎
- 553字
- 2019-01-04 21:28:58
基本經濟區的定義
在本書所涉及的漫長時期內,中國經濟體系主要是由幾十萬個村莊構成,這些村莊或多或少都能自給自足,為了便于行政管理或者軍事行動,它們被編為更大的單位。與現代的“省”相當的更大政治管理單位,在漢朝(前206—220年)就已經存在了。這一名稱隨著朝代更替有所改變,各個省的邊界也經常發生變化;但是,這一省級單位,從古至今幾乎沒有改變。然而,根據主要地形劃分和經濟因素,這些省級單位又被編為地理區域。這種地理區域的輪廓,在動蕩和分裂時期便尤為重要。例如,把秦朝(前221—前206年)和漢朝(前206—220年)之際、隋朝(581—618年)和唐朝之際(618—907年)動蕩時期的地圖,與三國(220—280年)、南北朝(420—589年)和五代(907—960年)動蕩時期的地圖進行比較,這一事實便顯而易見。
中國商業的發展,從未達到能克服農業經濟的地方性和狹隘的排他性的水平。這些區域高度自給自足,彼此獨立;在沒有機械工業、現代交通通信設施和先進經濟組織的背景下,現代意義上的國家集權是不可能的。在這樣的條件下,中國的統一或者國家權力的集中,只能意味著控制一個經濟區的問題;在此經濟區內,農業生產率和運輸設施使繳納漕糧成為可能,而且要遠遠勝過其他地區,因此任何一個團體,只要控制這一經濟區,就掌握了征服和統一全中國的關鍵。因此,這種地區被定義為“基本經濟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