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基本經濟區的概念及其與水利事業的關系本章的主要內容曾經于1934年4月4日在費城舉辦的美國東方學會第146次會議的遠東分會上闡述過,并于1934年12月發表于《太平洋事務》第4期第7卷,題目是《中國歷史上統一和分裂的經濟基礎》。

概述

1671年,清朝著名大臣慕天顏在呈送給皇帝的奏折中言明:“興水利,而后有農功;有農功,而后裕國。”《蘇州府志》,第11卷,第3—4頁。這句話概括了治水、農業生產率和中國國庫狀況三者之間的密切關系。這種公共工程的歷史,已經存在于許多世紀以來的記載中,對評價中國歷史上統一和分裂的經濟基礎,具有獨特的價值。

發展水利或者修建水利工程,目的是提高農業生產率,便利交通,尤其是方便運輸漕糧,這在古代中國實質上是國家的一項職能。修建的灌溉水渠、陂塘、排水與防洪工程以及人工水道,大部分都是公共工程,因此它們與政治都密不可分,成為歷朝歷代社會和政治斗爭的重要政治杠桿和有力武器。這些公共工程的興建和目的,主要不是出于人道主義的考慮,而是取決于自然條件和歷史條件以及統治階級的政治目的。在中國歷史的各個時期,有些地區會比其他地區更受重視。每一個受重視的地區,官方都會以犧牲其他地區的利益為代價,進行重點發展,目的是建立或者維持所謂的“基本經濟區”。

借助基本經濟區這一概念,能夠分析中國經濟基地的作用,這種基地為對附屬經濟區進行政治控制提供了支點。由此,便可以研究中國經濟史的一個重要方面,從政治權力與地區關系的角度研究,并針對農業生產率的提高加以闡述;生產率的提高,是通過灌溉、防洪和建設主要為政府運送漕糧的人工水道系統實現的。沒有其他方法能夠如此清楚地說明政治權力與中國地理區域之間的關系,解釋一個地區屢屢主導另一個地區的原因,闡述在區域差異如此明顯的遼闊土地上實現政治統一的方法。在這一點上,需要著重指出,區域經濟地理影響了中國農民起義的歷史(這些起義經常導致改朝換代),因為它既為起義提供了據點,也使起義成功的可能性或增或減。

公元前3世紀古典封建主義結束后,中國迎來了一個領土擴張、經濟中心轉移和政治控制不斷更迭的漫長時期,但是實際上,無論是社會性質還是政治上層建筑,都沒有發生改變。直到19世紀中期中國的閉關鎖國狀態被打破之后,這一時期才宣告結束。因此,這個時期幾乎涵蓋了整個中國歷史,從帝國或者王朝統一,一直到西方列強侵略中國。在此時期,可以觀察到兩個明顯的動向:一個是統一和分裂的交替更迭,這種現象是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結構都幾乎毫無變化的條件下發生的,也就是所謂的停滯不前;另一個是中華文明由北向南發生了轉移,從黃河流域中部轉向長江流域中部,這明顯是一種發展現象。在從黃河流域中部向長江流域中部推進的過程中,各個地區的相對力量和政治重要性都逐漸發生了變化,作為區域控制中心問題的基本經濟區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因此,如果不考慮這一現象中的外部侵略、農民起義、商業發展及其他因素的影響,那么領土擴張以及經濟與政治重心變化(但是社會或經濟形式都未發生結構變化)的問題,就成為基本經濟區轉移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便成為了解中國歷史的關鍵所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邑县| 镇坪县| 松潘县| 扎囊县| 石首市| 华坪县| 收藏| 淮阳县| 麟游县| 会同县| 尼木县| 高雄市| 凌源市| 涿鹿县| 新晃| 镇沅| 洪雅县| 江川县| 鄯善县| 嘉禾县| 三明市| 嫩江县| 酒泉市| 翁源县| 苗栗市| 云安县| 南靖县| 洛隆县| 辉县市| 云霄县| 鲁甸县| 彝良县| 佛山市| 鄂温| 高阳县| 南皮县| 阳西县| 平安县| 固镇县| 夏河县| 东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