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舌綻蓮花,說漂亮話做漂亮人 (1)
- 做人左右逢源 辦事游刃有余
- 王傳麗
- 4524字
- 2013-08-03 03:28:37
語言是一把雙刃劍,說得好,利人利己;說得不好,害人害己。說話是簡單的,卻也是復雜的,會說話的人,縱然滔滔不絕,聽者也不以為煩,即使三言兩語,也能余音繞梁,功效神奇。會說話的人,才能廣結人緣,盛友如云,借人成事。
1.有“禮”說遍天下人人愛
無論一個人在社會上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有著什么樣的身份,禮貌是一直不能丟的,只有處處有禮才能維持人際關系的良性互動。
有句話說得好:“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禮貌之人到處都會受到歡迎,能得到人們的熱誠接待,而一個習慣于出言不遜的人,人們就不得不選擇親“君子”而遠“小人”了。
從前,有個年輕人騎馬趕路,忽然見一位老漢從路邊經過,他便在馬上高聲喊道:“喂!老頭兒,離客店還有多遠?”老漢回答:“五里!”于是年輕人策馬飛奔,急忙趕路去了。結果一口氣跑了十多里仍然不見客店。他暗想:“這老頭兒真可惡,竟然說謊話騙人。”在往回走的路上,他邊走邊想:“五里,五里,什么五里!”猛然,他醒悟過來了,這“五里”不就是“無禮”的諧音嗎?他自愧無禮在先,當他追上了那位老人,便急忙翻身下馬,親熱地叫聲:“老伯!”話音未落,老人便說:“前方已無客店,如不嫌棄,就到我家一住。”
這是一則廣為流傳的故事,它告訴人們這樣一個道理:在人際交往中講究禮貌是很重要的。
下面這個真實的故事也能說明一個人在言談舉止方面如果不注意禮貌將帶來嚴重后果。
秦昆老師是一所高校的教授。有一天,一位外校的學生來找他,要秦教授做自己校外的論文評閱人。這是因為當時有個明文規定,本校學生論文答辯時一定要請一個校外的專家來指導。
這位同學一進門,見秦老師的屋里坐了好幾位老師,他們好像在商討什么問題。這位同學并不認識秦昆就張口問道:“誰是秦昆呀?”
秦昆聽到這個學生直呼自己的名字,臉色微微一變,但還是有禮貌地對他說:“我就是,找我有事嗎?”那位同學隨口便說:“噢,你就是秦昆呀,我可早就聽說過你了,我是某某教授的學生,你給我看一下我的論文!”
秦昆到底是有涵養的人,看到有好多人在場就沒批評他,只是隨口說道:“那你就放那里吧!”
這名學生就把自己的論文往秦昆的桌子上一扔,對秦昆說:“你快點看呀!后天我們要論文答辯,你可別耽誤我的事!”
秦昆這么有涵養的人也忍受不了了,站起身來對這位同學說:“這位同學請留步。請問一下是誰找誰辦事呀?請把你的論文拿走,我沒有時間給你看!”
一向很有涵養的秦昆為什么這么生氣呢?都是這個同學不懂禮貌惹的禍,對方是一個名滿天下的教授,他卻直呼其名,一點兒尊敬的意思都沒有,秦教授怎么會高興呢?
其實,找人辦事得像個找人辦事的樣子,這位同學如果改變一下自己的說話方式,對秦昆這樣說:“秦教授,我早就聽說過您的大名了,我知道您公務繁忙,日理萬機,但是我很希望能夠得到您的指導,希望秦教授您百忙之中看看我的論文。”如果他能夠這么說,不要說秦教授這樣有涵養的人了,任何一位老師都會熱心地為他評閱論文的。
禮貌就是一個人的名片。禮貌不禮貌,看似小事,可有時會直接影響到大事的成敗。正如有位名人說的那樣:“禮貌是人類共處的金鑰匙,講禮貌是容易做到的,也是最珍貴的東西。”所以我們在日常交往中一定要注意禮貌待人,說話有禮貌的人到處都會受到人們的歡迎。
周總理是禮貌待人的楷模。他雖身為國務院總理,卻總是謙虛恭敬、彬彬有禮,處處以禮待人。每次服務員給他端茶,他常常是站起來用雙手接過去,并微笑點頭致謝;每到一處視察工作,他總是和服務員、廚師、警衛員一一握手,親切道謝;每次在深夜回家的途中,他也總是再三囑咐司機要禮貌行車,讓外賓先走。外國記者贊美他說:“大凡見過他的人都認為他具有一種魅力,精明智慧,人品非凡,而且令人神往。“周總理逝世時,一些外國報紙說:“全世界向他致敬,沒有人唱反調,這是罕見的事情。”周總理以禮待人,贏得了世界人民的贊譽。
語言文明看似簡單,但要真正做到有禮并非易事。這就需要我們平時多加學習,加強修養,使我們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的優良傳統能得到進一步的發揚光大。
“敬人者,人恒敬之。”禮貌是一個人應有的基本修養,在和他人交談的時候,有禮貌的人都會給人好感,受到別人的尊重。所以,在和他人交往的時候,要注意做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有禮貌。
2. 找對“頻道”話共鳴
現代社會科技非常發達。現在大家都聽MP3、MP4了,不過相信大家一定都聽過收音機,收音機都是有頻段的,只有撥到那個頻段才會收到信息,你要聽北京交通臺,那就得撥到北京交通臺的頻道;你要聽新聞,那得撥到有新聞的頻段;你要聽音樂,有專門的音樂臺。你只有找到專門的頻段,才能夠聽到你想要聽的節目。
其實,與別人交流就和找你喜歡的頻道一樣,要找對“頻道”,才能交流。每一個人都有相應的頻段,只有進入了他們認可或者喜好的那個頻段,進入他的范圍,你才能夠和他“來電”,我們和他們溝通、交流的時候才會非常流暢或順暢。
那么怎樣才能夠進入自己談話對象的軌道或者頻段呢?
你若是要想進入談話對象的有效頻段,關鍵是要和對方同步,就是要和對方能夠找到一種和諧,一種共鳴。你所說的話,對方樂意聽,對方愿意接受你的觀點,這就是一種“共鳴”。
對于和諧的交流來說,首先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雙方要有共同語言。在和別人交流的時候,你得找到與對方共同的話題,和對方發生共鳴,這樣與對方的交談才能夠愉快進行。
如果話題選擇得好,可使人有一見如故,相見恨晚之感;處理得不好,雙方便會尷尬無比,局促無言。
前些日子,老張出差住在一家旅店,一個先他入住的人悠閑地躺在床上欣賞電視節目。老張放下旅行包,稍稍洗了一下,沖了一杯濃茶,對那位先他而來的人說:
“師傅來了多久啦?”
“沒多大一會兒呢。”
“聽口音是北京人吧?”
“噢,保定的!”
“啊,保定是個好地方啊!三年前我去了一趟保定,還特意到白洋淀玩了一次呢,白洋淀的雁翔隊的故事我可喜歡看了!”
聽了這話,那位保定的客人馬上來了興趣,兩人從白洋淀和雁翔隊談開了,那親熱勁兒,不知底細的人恐怕會以為他們是一道來的呢。
他們從相識、交談到最終的熟悉,就在于彼此間找到了“白洋淀”、“雁翔隊”這些共同喜好的“頻段”。
要尋找共同的話題,就必須了解對方,因此同他人交談首先要盡快熟悉對方,消除陌生感。你可以設法在短時間里,通過敏銳的觀察初步地了解他:他的發型,他的服飾,他的領帶,他隨身帶的提包,他說話時的聲調等等,都可以給你提供了解他的線索。這一切都會自然地向你袒露主人的情趣、愛好和修養等等。如果你事先就知道將要同一個陌生人見面,就要在見面之前做好調查了解工作。最好通過別人打聽一下這位陌生人的情況,這對于就要開始的彼此交談是十分有利的。
有一位業務員去一家公司銷售電腦時,偶然看到這位公司老總的書架上放著幾本金融投資方面的書。這名業務員剛好對于金融投資比較感興趣,所以就和這位老總聊起了投資的話題。結果兩個人聊得非常融洽,從股票聊到外匯,從保險聊到期貨,聊人民幣的增值,聊最佳的投資模式,聊得有些相見恨晚的感覺。直到中午的時候,這位老總才突然想起來,問這名業務員:“你銷售的那個產品怎么樣?”這名業務員立即抓住機會向他作了介紹,老總爽快地說:“不錯,沒問題,咱們就簽合同吧!”
可見,和對方找到共同話題達到“共鳴”,你也輕松,他也高興,可以說是皆大歡喜。何樂而不為呢?
那么,怎么找到話題呢?要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要選擇大家都關心的事件為話題,把話題對準大家的興奮點。這類話題是大家想談、愛談,又能談的,人人有話,自然就能說個不停了,以至于引起許多人的議論和發言,導致“語花”飛濺。
第二,巧妙地借用天時、地利、人和的某些材料為題,借此引發談資。有人善于借助天氣、風景名勝、興趣愛好等等,即興引出話題,常常取得較好的效果。關鍵在于靈活自然,就地取材,思維敏捷能達到由此及彼的聯想。
第三,先提一些“投石”式的問題,在略有了解后再有目的地交談,便能談得更為自如,如在乘火車時見到陌生的鄰座,便可先詢問:“您是哪里人呀?”來獲得和對方“共鳴”的機會。
第四,在縮短距離上下工夫,力求在短時間內了解得多些,縮短彼此的距離,力求在感情上融洽起來。孔子說:“道不同,不相謀。”志同道合才能夠發生“共鳴”,才能夠談得來。
其實只要雙方留意,就不難發現彼此對某一問題有相同的觀點,在某一方面有共同的愛好和興趣,有某一類大家都關心的事情。談得投機,談得其樂融融,雙方有了“共鳴”,便能夠溝通得深入、愉快。
3. 學“變色龍”說漂亮話
一個人要會說漂亮話才會受歡迎,要能夠根據當時不同的情況、不同的事件和不同的人物來選擇溝通的方式。簡單說來,就是見什么人說什么話,要有“變色龍”的本領,要能夠根據不同的情況來說不同的話。
鬼谷子曾經精辟地總結出與各種各樣的人交談的方法:“與智者言依于傳,與博者言依于辨,與貴者言依于勢,與富者言依于豪,與貧者言依于川,與戰者言依于謙,與勇者言依于敢,與愚者言依于銳。說人主者,必與之言奇,說人臣者,必與之言私。”
這段話的意思翻譯成白話文就是說:和聰明的人說話,要見識廣博;和見聞廣博的人說話,要有辨析能力;與地位高的人說話,態度要軒昂;與有錢的人說話,說話要豪爽;與窮人說話,要動之以情;與地位低下的人說話,要謙遜有禮;與好斗的人說話要態度謙遜;與勇敢的人說話,不能稍顯怯懦;與愚笨的人說話,可以鋒芒畢露;與上司說話,須用智慧做出奇特的事來打動他;與下屬說話,要關乎其切身利益說服他。
《紅樓夢》里的王熙鳳就是一個會說話辦事的例子。
鳳姐是一個十足的心理學家,她很會察言觀色,往往是對方還沒開口,她便已經猜到了對方的意圖;對方剛說,她就早已經辦了。這樣的例子多的是。比如在林黛玉剛進賈府時,王夫人問王熙鳳:“是不是拿點料子給黛玉做身衣裳呀?”鳳姐卻答:“我早都準備好了。”
還有大觀園詩社組建時,探春剛出口,說想請鳳姐做個“監社御史”,鳳姐立刻想到她們是缺個“進錢的銅商”,是想要她兜里的銀子,于是她說:“我明兒上任,放下五十兩銀子給你們慢慢做會社東道。”大家都笑起來,所以李紈說鳳姐是個水晶心肝玻璃人。
鳳姐這種揣測對方的心理,善于察言觀色的本領,像我們剛才所舉的還是一些比較平常,比較普通的例子。有的時候,她還可以一百八十度地大轉彎,同一件事情,原來這樣說,現在又那樣說,但是她都說得入情在理,十分動聽。
邢夫人要討鴛鴦,便先來找鳳姐商量,說老爺想討鴛鴦做妾。鳳姐一聽,連忙說:“別去碰這個釘子。”她脫口而出,“老太太離了鴛鴦,飯也吃不成了,何況說老爺放著身子不保養,官兒也不好生做。”她反而勸告邢夫人:“明放著不中用,反招出沒意思來,太太別惱,我是不敢去的。”她這樣說,是覺得這個事情根本行不通,但是邢夫人一點兒也聽不進去,反而冷笑著說:“大家子三房四妾都使得,這么個花白胡子的……”意思說要個妾有什么不可以,她埋怨鳳姐。鳳姐聽了邢夫人的話,知道方才那番實話全不對路,就立即調頭轉向,改換話鋒,連忙賠笑:“太太這話說得極是,我才活了多大,知道什么輕重,想來父母跟前,別說一個丫頭,就是那么大的活寶貝,不給老爺給誰。”而且她舉出例子,說“璉二爺有了不是,老爺太太恨得那樣,但是見了面,依舊拿心愛的東西賞他。”
當時邢夫人又歡喜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