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舌綻蓮花,說漂亮話做漂亮人 (2)
- 做人左右逢源 辦事游刃有余
- 王傳麗
- 4481字
- 2013-08-03 03:28:37
同樣是討鴛鴦做妾這件事,一正一反的兩番說辭,同出于鳳姐之口,竟也都通情達理,句句順耳。像這樣能夠順應對方心理,急轉直下又不著痕跡的本領,我們在《紅樓夢》里,只有在鳳姐身上可以看得到,鳳姐的這種機變之速真是能夠讓人嘆為觀止。
在現今這個社會里,這類“會說話”的人也很多。他們身處不同的環境,從事不同的社會職業,但他們在說話辦事這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現。人們高興聽什么他們就說什么。他們會左右逢源。說你好,能撓到癢處,能讓你內心歡喜;說你錯,能觸及軟肋,讓你頻頻頷首。
具有“變色龍”的本領對于一個人的人際交往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在生活中要注意應情應景地調整自己。要學會對誰都露笑臉,客客氣氣,熱情洋溢。與人交往要有如簧之舌,會說恭維話,會說體面話。但一定要“會說話”,說話時要顯得落落大方,言辭懇切,既不顯得謙卑,又不露阿諛奉承之態。
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第一,注意觀察他人
說話一定要看對象,要根據說話對象的不同情況來確定自己說話的方向。如果是一個性格豪爽的人,那對他說話就應該大方、自由一點;如果對方是一個內秀的人,說話就應該文明、含蓄,這樣人家才會喜歡你。
第二,注意觀察周圍的情況
說話還要看周邊的情況,說話要能夠恰當地和當時的情景融合到一起,避免說出不合時宜的話來。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自己的風格,如果我們在說話的時候能夠抓住對方的喜好,說別人愿意聽、喜歡聽的話,自然能夠起到很好的作用,使你備受別人喜歡。
4.求神看佛,說話看人
有句俗話講得好:“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就是說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人,人多了,都各有其情,各有其性。所以,言辭表達的內容和方式要因人而異,符合接受對象的脾氣性格,才有可能產生“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效果。我們在與別人交流時,也要注意因人而異,講究“求神看佛,說話看人”。
性格內向的人一般多“沉默寡言”,性格外向的人一般易“喜形于色”。與性格外向的人談話,你可以隨興而談;和性格內向的人談話,就要注意小心謹慎,循循善誘。
兩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經注意針對學生的不同性格來回答他們的問題。有一次,孔子的學生仲由問:“聽到了,就可以去干嗎?”孔子回答說:“不能。”另一個學生冉求也問同樣的問題。孔子的回答卻是:“那當然,去干吧!”公西華聽了,對于孔子的回答感到有些疑惑,就問孔子說:“這兩個人問題相同,而你的回答卻相反。我有點兒糊涂,想來請教。”孔子答:“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認為,仲由爭強好勝,膽大敢為,所以要勸阻他凡事三思后而行;冉求平時做事容易容易灰心、退縮,所以給他前進的勇氣,給他信心。
可見,孔子教育人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特別注意學生的性格特征,給學生有益的指導。
講究說話方式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見什么人說什么話。
《紅樓夢》里林黛玉小心翼翼初登榮國府的時候,王熙鳳的幾段客氣、夸獎、關心話就展現了她“會說話”的本事。先是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這句話就是已給人以熱情似火的感覺。隨后拉過黛玉的手,上下打量了一番,送至賈母身邊坐下,笑著說:“天下竟有這樣標致的人物,我今兒算見了!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個嫡親的孫女兒,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頭心頭一時不忘。只可憐我這妹妹這樣命苦,怎么姑媽偏就去世了!”這些夸贊的話,既讓老祖宗心里舒坦,又叫黛玉感激涕零。而當賈母半嗔半怪說不該再讓她傷心時,王熙鳳又自責道:“正是呢!我一見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歡,又是傷心,竟忘了老祖宗。該打,該打!”至此,她把第一次見到林黛玉應有的悲喜愛憐的情緒,表演得情真意切,淋漓盡致。
同時還要注意,聽話對象的不同體現在多個方面,包括民族、地域、修養、閱歷、性格等諸多方面。你說同樣一句話,有的人一聽就懂,也有人卻不知所以然。有的人不僅聽明白了本意,還能聽出弦外之音;你表達的同樣一個意思,有人領會為褒,也有人可能領會為貶。只有會聽話的人才能檢驗說話者的表達效果。因此,對說話者來說,要想達到某種表達效果,就要區分接受對象來表達。
如果你和一個5歲以下的孩子說話,要和他討論糖果;
如果你和一個10歲左右的孩子說話,要和他討論游戲;
如果你和一個18歲左右的學生說話,要和他討論高考;
如果你和一個18歲左右的社會青年說話,要和他討論時下什么是最流行的;
如果你和一個20歲以上的男青年說話,要和他探討戀愛的技巧;
如果你和一個20歲左右的漂亮女青年說話,去和她討論哪部電影最經典,哪里的小吃最出名;
如果你和一個24歲以上的獨身女青年說話,現在有了男朋友的,擔心男朋友是不可以托付終身的那種人;而沒有男朋友的,為了找一個好的男朋友絞盡腦汁,所以要巧妙地避開“男人”這個敏感話題,談談她的事業或化妝品;
如果你和一個孩子的母親談話,就和她談談孩子的教育和未來;
如果你和一個兒孫滿堂的老人說話,就和她談談她的幸福晚年。
這就是說話的技巧——見到什么人說什么話。這不是圓滑,而是一種做人的藝術。那么怎么才能夠做到見到什么人說什么話呢?
第一,要想贏得一個人認同,必須先了解一個人,只有了解了他,才能夠說出他愛聽的話。
第二,絕對不說討嫌的話。先弄清人和人的關系,弄清身邊每個人的所好所忌,弄清他們喜歡聽什么、厭惡什么。
第三,開拓自己的知識面,這樣才能夠和各種人都有話可說,才能夠說出對方愛聽的話。
與人交流時,要多從他人的言行舉止等方面觀察他的性格喜好。而一個人要想使自己說出的話引起對方的重視或取得對方的認可,必須把握好說話的分寸。只有根據不同的說話對象,說出他們愛聽的話,才能夠真正地惹人喜愛。
5.婉言批評如春風拂面
批評人的時候,盡管動機和出發點都是為對方好,但若是方式不恰當,也難以得到應有的效果。在批評別人時要心平氣和,態度要誠懇,冷靜而有耐心。而且,在批評時要因人而異,針對不同的年齡、不同身份的人,要采取不同的辦法,比如對年輕人,要注意語重心長,寄予希望;對中年人,最好是旁敲側擊,點到即止;對長輩和上級,則要巧妙一些、委婉一些。下面介紹幾種批評的方法,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分別選用:
第一,蜜糖批評法
在教育界,流傳著陶行知用糖果批評學生的故事:
陶行知當校長的時候,在校園看到學生王友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男生,當即斥止了他,并令他放學時到校長室里去。
放學后,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看見王友已經等在門口準備挨訓了。陶行知掏出一塊糖果送給他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里,而我卻遲到了。”王友驚疑地接過糖果。隨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果放到他手里,說:“這塊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住手了。”王友更驚疑了。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守游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壞人作斗爭的勇氣。這是應該獎勵你的!”王友一聽校長這么說,感動得哭了:“校長,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
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塊糖果遞過去,說:“為你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可惜我只有這一塊糖了,我的糖發完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完了吧!”說完,就走出了校長室。
陶行知在批評學生時,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并進行獎勵,寓獎勵于批評之中,這種批評所取得的效果非常明顯。
第二,委婉批評法
在批評別人時,應該是對事不對人。有些人之所以做錯事,常常是因為不知道正確的標準是什么,所以做錯了也不知道錯在哪里。批評這種人時必須直接指出錯誤所在,別人才會明白,才會改正。當然,提出錯處時,一定要講究方法和策略,盡量使用委婉的方式。
美國總統林肯發現,工作人員每天送到白宮辦公室的報告都冗長復雜,而且抓不住重點。他想批評一下工作人員,讓他們改進,可是他并沒有直接指責他們不會寫東西、能力不行,而是在談對報告的看法時對工作人員說道:“當我派一個人出去買馬時,我并不希望這個人告訴我這匹馬的尾巴有多少根毛,我只希望知道它的特點何在。”工作人員一聽,就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下次再寫報告時,就改正過來了。
第三,幽默批評法
幽默是最好的“糖果”,也是人際關系的“潤滑劑”,批評能以幽默的方式來表達,既能實現批評的目的,又不至于傷了彼此的和氣。
布瓦洛是法國著名詩人、美學家、文藝批評家,被稱為古典主義的立法者和發言人,是位名傾一時的大才子。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很器重才子,也虛心求學。有一次,他把自己寫的詩拿給布瓦洛看,想聽取布瓦洛的意見。布瓦洛一看國王的詩就皺起了眉頭,可是如果直接批評,國王肯定下不來臺,如果說好話,又違背了自己的內心。于是他就對路易十四說道:“陛下,沒有什么事是您辦不到的,陛下打算寫一些拙劣的詩,寫出來的果然句句都是如此。”
在批評別人時,19世紀的意大利著名作曲家羅西尼同樣幽默而又睿智。
有一次,一位作曲家新編了一首曲子,請羅西尼前去欣賞。羅西尼一邊聽一邊站起來脫帽,接連做了很多次這樣的動作。演奏完畢后,作曲家關切地問他:“我看閣下經常站起來脫帽,是不是我們這里太熱了呀?”羅西尼一聽,說道:“不是的,我這個人有個習慣,一見到熟人就站起來脫帽,剛才我從你的樂曲里遇到了好多熟人,所以就頻頻站起來脫帽了。”
顯然,羅西尼從作曲家的曲子里聽出了很多抄襲之處,但是他沒有直接指出來,而是用這種幽默的方式表示自己發現了,作曲家自然就心領神會了。
第四,以情動人批評法
請看這樣兩個關于批評的事例:
有一家公司,辦公區內寫著“禁止喧嘩”。有一天,大家因為前一晚都看了一部電視劇,所以高興地聊起了劇情。老板聽見后,走到他們面前,大聲地罵道:“你們不識字嗎?沒見這里寫著‘禁止喧嘩’嗎?”工作人員立刻沒了聲音,等老板走后,有人說道:“我看他也不識字,剛才他的聲音可比我們說話的聲音高得多!”大家一聽,都捂嘴偷笑。
有一位企業家,經過廠房時,看幾個休息的工人在廠房里吸煙,而在他們旁邊的一塊牌子上醒目地寫著“禁止吸煙”。這個企業家沒有批評工人,而是從包里拿出一盒煙,發給每人一支,然后說道:“如果你們能到外面吸這支煙,我真是感激不盡。”幾個工人一聽,趕緊掐滅了手中的煙,還說道:“下次一定注意,再也不會在廠房內吸煙了。”
有些時候,板起臉來訓人起到的效果很有限,以情動人反而會更有效。如果長輩、上級或領導,發現下屬或晚輩在做事時有失誤的地方,若是以情來打動他們,會讓做錯事的人因為心存感激而主動地改正錯誤。
當我們批評一個人時,我們的目的和動機是幫助對方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幫助他進行改正,而不是打擊對方,也不是發泄自己的怨氣。批評就有如做手術的手術刀一樣,要針對病癥之處開刀。若是不顧被批評者的面子和尊嚴,大罵一頓,而且只是犯了一個小錯誤,就罵其“沒救了”“這輩子也出息不了”等話,這是在發泄自己的怨氣或是在打擊對方,這時“刀子”就不是手術刀了,而是害人的兇器。
林則徐小時候性子很急,做事毛手毛腳,經常出錯。小孩子這樣下去形成習慣,將來辦事要出大錯的。他的父親很為他擔心,但是并沒有責罵他,而是把他叫到跟前,給他講了一個“急性判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