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出入生活 (4)

在這里,藕這東西幾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從我們故鄉運來的。但是數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華公子碩腹巨賈的幫閑茶房們把大部分搶去了;其余的就要供在較大的水果鋪里,位置在金山蘋果呂宋香芒之間,專待善價而沽。至于挑著擔子在街上叫賣的,也并不是沒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就是澀得像未熟的柿子,實在無從欣羨。因此,除了僅有的一回,我們今年竟不曾吃過藕。   這僅有的一回不是買來吃的,是鄰舍送給我們吃的。他們也不是自己買的,是從故鄉來的親戚帶來的。這藕離開它的家鄉大約有好些時候了,所以不復呈玉樣的顏色,卻滿被著許多銹斑。削去皮的時候,刀鋒過處,很不爽利。切成片送進嘴里嚼著,有些兒甘味,但是沒有那種鮮嫩的感覺,而且似乎含了滿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興,他把這許多片嚼完,居然有半點鐘工夫不再作別的要求。

想起了藕就聯想到莼菜。在故鄉的春天,幾乎天天吃莼菜。莼菜本身沒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湯。

但是嫩綠的顏色與豐富的詩意,無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在每條街旁的小河里,石埠頭總歇著一兩條沒篷的船,滿艙盛著莼菜,是從太湖里撈來的。取得這樣方便,當然能日餐一碗了。

而在這里上海又不然;非上館子就難以吃到這東西。我們當然不上館子,偶然有一兩回去叨擾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時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過。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親戚來了,送他瓶裝的西湖莼菜,他送給我一瓶,我才算也嘗了新了。   向來不戀故鄉的我,想到這里,覺得故鄉可愛極了。我自己也不明白,為什么會起這么深濃的情緒?再一思索,實在很淺顯:因為在故鄉有所戀,而所戀又只在故鄉有,就縈系著不能割舍了。譬如親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戀戀?怎得不懷念?但是僅僅為了愛故鄉么?不是的,不過在故鄉的幾個人把我們牽系著罷了。若無所牽系,更何所戀念?像我現在,偶然被藕與莼菜所牽系,所以就懷念起故鄉來了。

所戀在哪里,哪里就是我們的故鄉了。   1923年9月7日作,刊于《文學》81期,署名圣陶;1981年11月8日修改。

(本篇最初發表于北京《晨報》1921年6月23日。)

葉圣陶 (1894~1988) 現代作家、兒童文學作家、教育家。原名紹鉤,字圣陶,主要筆名有葉匋、圣陶、桂山等。江蘇蘇州人。代表作品有《隔膜》、《火災》、《線下》、《城中》、《未厭集》等短篇小說集,以及《倪煥之》,《潘先生在難中》、《夜》、《多收了三五斗》等。主要散文集有《腳步集》、《未厭居習作》,《西川集》,《小記十篇》等。《藕與莼菜》、《五月卅一日急雨中》、《牽牛花》、《春聯兒》等是他散文中各具特色的名篇。葉圣陶還是中國現代童話創作的拓荒者。童話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致力于文化教育的領導工作,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教育部副部長、中央文史館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

《藕與莼菜》嚼著雪白的藕片,眼前浮現的是故鄉賣藕的情景。時空的轉換使藕這種普通的蔬菜受到了不同的禮遇,而口感的不同則品味出了濃濃的鄉情——所戀在故鄉才有。葉圣陶的散文感情樸實,意趣雋永,語言潔凈,大多具有厚實的社會內容。

王了一:勸菜

中國有—件事最足以表示合作精神的,就是吃飯。十個或十二個人共一盤菜,共一碗湯。酒席上講究同時起筷子,同時把菜夾到嘴里去,只差不曾嚼出同一的節奏來。相傳有一個笑話。一個外國人問一個中國人說:“聽說你們中國有二十四個人共吃一桌酒席的事,是真的嗎?”那中國人說:“是真的。”那外國人說:“菜太遠了,筷子怎么夾得著呢?”那中國人說:“我們有一種三尺來長的筷子。”那外國人說:“用那三尺來長的筷子,夾得著是不成問題了,怎么彎得轉來把菜送到嘴里去呢?”那中國人說:“我們是互相幫忙,你夾給我吃,我夾給你吃的啊!”

中國人的吃飯,除了表示合作的精神之外,還合于經濟的原則。西洋每人一盤菜,吃剩下來就是暴殄天物;咱們中國人,十人一盤萊,你不愛吃的卻正是我所喜歡的,互相調劑,各得其所。因此,中國人的酒席,往往沒有剩菜;即使有剩,它的總量也不像西餐剩菜那樣多,假使中西酒席的菜本來相-等的話。

有了這兩個優點,中國人應該躊躇滿志,覺得圣人制禮作樂,關于吃這一層總算是想得盡善盡美的了。

然而咱們的先哲猶嫌未足,以為食而不讓,則近于禽獸,于是提倡食中有讓。其初是消極的讓,就是讓人先夾菜,讓人多吃好東西;后來又加上積極的讓,就是把好東西夾到了別人的碟子里,飯碗里,甚至于嘴里。其實積極的讓也是由消極的讓生出來的:遇著一樣好東西,我不吃或少吃,為的是讓你多吃;同時,我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知道你一定也不肯多吃,為的是要讓我。在這僵局相持之下,為了使我的讓德戰勝你的讓德起見,我就非和你爭不可?于是勸菜這件事也就成為“鄉飲酒禮”中的一個重要項目了。

勸菜的風俗處處皆有,但是素來著名的禮讓之鄉如江浙一帶尤為盛行。男人勸得馬虎些,夾了菜放在你的碟子里就算了;婦女界最為殷勤,非把菜送到你的飯碗里去不可。照例是主人勸客人;但是,主人勸開了頭之后,凡自認為主人的至親好友,都可以代主人來勸客。有時候,一塊“好菜”被十雙筷子傳觀,周游列國之后,卻又物歸原主!假使你是一位新姑爺,情形又不同了。

你始終成為眾矢之的,全桌的人都把“好菜”堆到你的飯碗里來,堆得滿滿的,使你鼻子碰著鮑魚,眼睛碰著雞丁,嘴唇上全糊著肉汁,簡直吃不著一口白飯。我常常這樣想,為什么不開始就設計這樣一碗“十錦飯”,專為上賓貴客預備的,倒反要大家臨時大忙一陣呢?

勸菜固然是美德,但是其中還有一個嗜好是否相同的問題。孟子說:“口之于味,有同嗜也。”我覺得他老人家這句話有多少語病,至少還應該加上一段“但書”。我還是比較地喜歡法國的一諺語:“惟味與色無可爭。”意思是說,食物的味道和衣服的顏色都是隨人喜歡,沒有一定的美惡標準的。這樣說來,主人所喜歡的“好菜”,未必是客人所認為好吃的菜。肴饌的原料和烹任的方法,在各人的見解上(尤其是籍貫不相同的人),很容易生出大不相同的估價。有時候,把客人所不愛吃的東西硬塞給他吃,與其說是有禮貌,不如說是令人難堪。十年前,我曾經有—次作客,飯碗被魚蝦雞鴨堆滿了之后,我突然把筷子一放,宣布吃飽了。

直等到主人勸了又勸,我才說:“那么請你們給我換一碗白飯來!”現在回想,覺得當時未免少年氣盛;然而直到如今,假使我再遇同樣的情形,一時急起來,也難保不用同樣方法來對付呢!

中國人之所以和氣一團,也許是津液交流的關系。盡管有人主張分食,同時也有人故意使它和到不能再和。譬如新上來的一碗湯,主人喜歡用自己的調羹去把里面的東西先攪—攪勻;新上來的一盤菜,主人也喜歡用自己的筷子去拌一拌。至于勸菜,就更顧不了許多,一件山珍海錯,周游列國之后,上面就有了五七個人的津液。將來科學更加昌明,也許有一種顯微鏡,讓咱們看見酒席上病菌由津液傳播的詳細狀況。

現在只就我的肉眼所能看見的情形來說。我未坐席就留心觀察,主人是一個津液豐富的人。他說話除了噴出若干吐沫之外,上齒和下齒之間常有津液像蜘蛛網般彌縫著。入席以后,主人的一雙筷子就在這蜘蛛網里沖進沖出,后來他勸我吃菜,也就拿他那一雙曾在這蜘蛛網里沖進沖出的筷子,夾了菜,恭恭敬敬地送到我的碟子里。我幾乎不信任我的舌頭!同時一盤炒山雞片,為什么剛才我自己夾了來是好吃的,現在主人恭恭敬敬地夾了來勸我卻是不好吃的呢?我辜負了主人的盛意了。我承認我這種脾氣根本就不適宜在中國社會里交際。然而我并不因此就否定勸菜是一種美德。“有殺身以成仁”,犧牲一點兒衛生戒條來成全一種美德,還不是應該的嗎?

王力(1900-1986)字了一,廣西博白人。著名語言學家,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奠基人之一。1924年赴上海求學,1926年考入清華國學研究院,師從梁啟超、趙元任等,1927年赴法國留學,1932年獲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后返國,先后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嶺南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等校任教授,并先后兼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文學改革委員會委員、副主任,中國語言學會名譽會長,全國政協第四、五、六屆委員,第五、六屆常務委員等職。王力先生還是著名的翻譯家和文學家在法國留學期間,翻譯出版了二十余種法國小說、劇本;抗戰期間,寫了大量的散文,被譽為戰時學者散文三大家之一。

《勸菜》:勸菜在中國司空見慣,但深究這一舉動深層的的意義卻可以發現中西文化的差異。西方強調各自為政,而中國則強調互相調劑。其實勸菜這一簡單的看似文明友好的舉動背后卻隱藏著一種虛偽的處世態度。同時也是忽視個人喜好成就個人禮貌的表現。再從衛生的角度來看,卻是成全了美德而犧牲了衛生和健康。而最后得出的結論則是“中國人之所以和氣一團,也許是津液交流的關系。”

魯迅:臘葉

燈下看《雁門集》,忽然翻出一片壓干的楓葉來。

這使我記起去年的深秋。繁霜夜降,木葉多半凋零,庭前的一株小小的楓樹也變成紅色了。我曾繞樹徘徊,細看葉片的顏色,當他青蔥的時候是從沒有這么注意的。他也并非全樹通紅,最多的是淺絳,有幾片則在緋紅地上,還帶著幾團濃綠。一片獨有一點蛀孔,鑲著烏黑的花邊,在紅、黃和綠的斑駁中,明眸似的向人凝視。我自念:這是病葉呵!便將他摘了下來,夾在剛才買到的《雁門集》里。大概是愿使這將墜的被蝕而斑斕的顏色,暫得保存,不即與群葉一同飄散罷。

但今夜他卻黃蠟似的躺在我的眼前,那眸子也不復似去年一般灼灼。假使再過幾年,舊時的顏色在我記憶中消去,怕連我也不知道他何以夾在書里面的原因了。將墜的病葉的斑斕,似乎也只能在極短時中相對,更何況是蔥郁的呢。看看窗外,很能耐寒的樹木也早經禿盡了;楓樹更何消說得。當深秋時,想來也許有和這去年的模樣相似的病葉的罷,但可惜我今年竟沒有賞玩秋樹的余閑。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和翻譯家和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主要作品有《吶喊》、《墳》、《熱風》、《彷徨》、《野草》、《朝花夕拾》、《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等專集,中篇小說《阿Q正傳》。魯迅的一生,對中國的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進步的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還編著了《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等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臘葉》:書頁中掉落的一枚帶有蛀孔的臘葉,勾起了作者的遐想和回憶,物與人都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著變化。臘葉斑斕的顏色已經不復存在,而作者的心境也好象那臘葉一樣在干枯、褪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岫岩| 米脂县| 集贤县| 夏津县| 贵定县| 丹巴县| 邳州市| 阳原县| 宁安市| 乌拉特中旗| 项城市| 长沙县| 兴安县| 安庆市| 宣武区| 邻水| 安福县| 左云县| 自贡市| 七台河市| 社会| 沅江市| 灵丘县| 固镇县| 砚山县| 宝丰县| 陕西省| 文登市| 水城县| 曲阜市| 巩留县| 嫩江县| 金山区| 二连浩特市| 万载县| 武夷山市| 潮州市| 曲松县| 固原市| 高尔夫| 杂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