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6章 圣人傳奇 軒轅大帝(2)

  • 心尖上的先秦
  • dayeyilang
  • 7723字
  • 2014-06-26 17:38:36

約四千多年以前,炎黃二帝爭天下,炎帝之子蚩尤被俘后,做了黃帝的一名隨從,后來找機會逃了出來,回到炎帝的身邊去,力勸炎帝重起戰事,洗雪阪泉之恥。但是,炎帝已經年邁力弱,又不忍因自己發動戰爭而讓百姓遭殃,沒有聽從蚩尤的建議。蚩尤只好去發動他的兄弟們,又召集了南方的苗民,以及山林水澤間的魑魅魍魎等鬼怪,率領大軍,打著炎帝的旗號,向黃帝發起了挑戰。黃帝聽到蚩尤發動大軍也不禁大吃一驚,他想施以仁義感化蚩尤,但蚩尤并未被感化,雙方在逐鹿展開了大戰。蚩尤使用魔法,擺出了毒霧陣,把黃帝的軍隊圍困起來。但是,黃帝駕著謀臣風后發明的指南車,指揮軍隊沖出了毒霧陣。蚩尤又派魑魅魍魎去作戰,黃帝則叫兵士們用牛角軍號吹出了龍的聲音,嚇跑了這些鬼怪們。魑魅魍魎都是一些雜牌小妖,據說魑魅魍魎專吃美女,外表大多以高大、紅身、尖耳、頭長角為主要特征,民間傳說在荒野無人的深山,山下四野又多古老的森林。走長途的人,尤其是走夜路的,常常遇上山魈鬼怪、魑魅魍魎,都是木、石、禽、獸變的。由于常年累月的遷徒游牧生活,各種笨重的東西都要人擔肩挑,每遷移一次都給先民們帶來極大痛苦和不便。遇上女人生孩子,老人生病,更是叫若連天。黃帝為此事也是經常唉聲嘆氣,但又不得不遷移。有一次,黃帝帶領他的先民遷移到北方黃土高原。這里森林茂密,地形平坦,便于長期生存。他們剛剛居住下來,有一天突然狂風大作,黃帝立即命全部先民,人人抱樹,個個藏身,以防狂風卷走,黃帝只顧別人的安危,不料,自己頭上戴的遮太陽的大圈帽,被狂風吹掉。他連忙抓住一棵小樹,就地蹲下。黃帝發現他的大圈帽被狂風吹得就地滾動,并不倒地。這是啥原因呢?黃帝砍了一根樹枝,扎成圓圈,放在地上用力往前一推,滾了不到一丈遠又倒了。黃帝自小就是個聰明絕頂的人,他沉思了很久;然后,再扎了一個圓圈,給兩個圓圈中間扎了個十字架,又砍了一根長樹枝,把兩個圓圈扎在這根樹枝的兩頭,放在地上用力往前一推。這次雖然沒有倒,滾不了多遠就停下來。這時,常先、風后、倉頡一起走來,問黃帝在干什么?黃帝把剛才發生的事向三位參臣訴說了一遍。智多謀廣的風后,連忙剝了一條樹皮,拴在兩個圓圈中間的橫桿上,一手拉著往前走,兩個圓圈一直滾動著,并未倒地。

黃帝一看,突然哈哈大笑,一下醒悟過來。他叫常先再扎兩個同樣的圓圈,四個木圓連在一起,好比四個車輪,穩穩當當向前滾動著,再也不怕倒地。風后看后,好像腦子里一下也醒悟過來,他命常先去采石場弄兩個圓形石盤,中間鑿個洞。不到半天工天,兩個圓形石盤就做成了。風后從中間橫安一根木棍。木棍中間綁了一條草繩,叫常先拉上使勁往前跑。后邊跟隨了一群先民看熱鬧。倉頡連忙向黃帝說:我給這個東西起個名,叫做“車”。黃帝深思了半天,表示同意。為了讓人們永遠記住軒轅的功勞,倉頡和各位大臣商議;命車為“軒轅”。因黃帝當時還沒有一個正式名字,就以“軒轅”命名,作為黃帝正式名字。這就是“軒轅”的來歷。黃帝自從被先民們擁戴為尊長,還沒有一個正式“職稱”大臣們先后給黃帝起了很多尊稱,黃帝都不同意。最后,還是黃帝自己決定。黃帝發現土是黃色,土能生萬物,土是人們生存的唯一依賴的靠山,先民們又是黃皮膚,所以,就確定他的尊稱應該稱“黃地”。從此,“軒轅黃地”就這樣定下來。到殷商時代,一些文人覺得把祖先稱“黃地”很不雅,他們借故“地”和“帝”是諧音,就把“黃地”改為“黃帝”。“軒轅黃帝”從此就這樣沿用下來。

阪泉之戰是華夏集團內部兩個同源共祖的遠緣親屬部落間的一場爭雄的戰爭。在口耳相傳的譜系中,他們的先祖都是從與有嶠氏互為婚姻集團的少典氏分裂出的女兒氏族,一個發祥于姬水,當即古漆水,發源于今陜西麟游西偏北的杜林,于今武功入渭。以姬水成者,即姬氏族,另一個發祥于姜水,在今陜西境內的渭水上游一帶,今寶雞尚有清姜河,以姜水成者,即姜氏族。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這兩個古氏族日益繁榮、昌盛,分裂出很多女兒氏族,發展成很多部落,除了留在祖居之地的以外也有不少支系四外發展,開辟新的生存空間。距今五千年前登上歷史舞臺的黃帝和炎帝,就是東向發展,到達今河北、河南的姬、姜兩古族的后裔。由于參戰的兩個部落都有很強的實力,戰爭的規模頗為壯觀,開戰后,黃帝率領“熊、羆、狼、豹、貙、虎”六部軍隊在阪泉之野與炎帝擺開戰場,六部軍隊各持自己的崇拜物為標志的大旗,黃帝作為六部統帥也持一面類似“大纛”之旗,列開了陣勢。首先,炎帝在黃帝沒有防范的情況下,先發制人,以火圍攻,使得軒轅城外經常濃煙滾滾,遮天蔽日,應龍用水熄滅火焰,黃帝帥兵將炎帝趕回阪泉之谷,囑手下士兵只和炎帝斗智斗勇,不傷其性命。在阪泉河谷中,豎起七面大旗,擺開了星斗七旗戰法。炎帝火戰失利后,面對星斗七旗戰法,無計可使,一敗涂地,躲回營內不敢挑釁。黃帝仰慕炎帝的醫藥和農耕技術,決心與他攜手創建文明國家。他在炎帝營外擺陣練兵,千變萬化的陣法層出不窮,星斗七旗陣,讓炎帝的士兵看的眼花繚亂,在長達三年多的操練中,使各部的戰斗力逐漸增強,而炎帝利用崖頭作屏障,只能觀望陣勢。然而,黃帝在這三年多的時間內,一邊以星斗七旗戰法練兵做掩護,一邊派人兵日夜掘進,早將洞穴挖到炎帝營的后方。忽一日,黃帝兵將突然竄出,偷襲了炎帝陣營,活捉了炎帝。蚩尤和夸父逃脫后,他們手下的81個小頭目中有21個被俘,其中有兩個俘虜,一個叫蠻角,另一個叫利石,試圖逃脫,但是沒有成功,被應龍抓住。軒轅的部下一致認為要殺了蠻角、利石二人,但軒轅認為:大家不要搶奪別人,更不能隨便殺人。我們都應該以禮相待,和平共存,你搶我殺,對誰也沒有好處。所以決定將所有俘虜,一個不殺。并命人把食物,分發給所有俘虜。又命蠻角和利石兩人負責把全部傷病俘虜帶回去。蚩尤和夸父見軒轅將被俘人員全部放了回來,大吃一驚。蠻角和利石一再對蚩尤講軒轅的仁義。蚩尤聽著就怒氣沖沖地一腳踢開蠻角,一斧砍死利石,蚩尤氣急敗壞。其余的被俘人員,一看心驚膽戰,暗暗流淚。蚩尤又命夸父把軒轅放回來的所有被俘人員,全部押解到冀州修筑城池,不許他們和其他人接觸,更不許和親人見面。蚩尤卻又說軒轅如何殘酷地殺害被俘人員,他要求部下牢記這筆“血債”,加緊練武,準備復仇。蚩尤卻又將蠻角的妻子霸占,蠻角的妻子不認識蚩尤,又打了蚩尤。蚩尤氣急,將她殺害。想到這里,蠻角趁著天黑人靜,投奔了軒轅。

軒轅和他的眾臣聽完蠻角的苦難遭遇,怒火滿腔。他們根據蠻角提供的情報,認為攻打冀州,只能智取,不能硬拼。商議了三天三夜,決定在九月九日,奪取冀州。蚩尤發現蠻角失蹤后,知道兇多吉少,便和夸父商議,把駐扎在冀州城內的軍隊,多一半交由夸父率領,悄悄撤出城外,埋伏在涿鹿之野,以防萬一。城內留下的軍隊,加緊冶煉銅鐵,死守冀州。九月九日是重陽。蚩尤最怕晴天,清早一起來就爬上冀州城墻觀察動向,他從東到西,從南到北,細細查看,沒有發現任何異常現象。當他正準備下城的時候,突然聽到城外遠處一片呼救聲。蚩尤回頭一看,見一群披頭散發的女人,手提肩背著東西,邊跑邊喊:“救命呀!軒轅軍隊搶人啦!”蚩尤再朝遠處一看,確實有幾十名軒轅部下的人,在后面追趕,他立即命令守城門的部下把城門打開,讓這群逃命的女人進城。又命城上的軍隊,立即舉弓射箭,擋住軒轅軍隊的追趕。這群逃命的女人一進城門,突然一下子全成了勇猛的士兵,原來他們是男扮女裝的軒轅軍隊。他們手執石斧,猛殺猛砍,把守城門的蚩尤士兵一個個砍翻在地。夜間偷偷埋伏在冀州城外的軒轅軍隊,聽見牛角號聲,知道城門已開,便從草叢中、樹林里一躍而出,沖進冀州城。蚩尤一看,知道中計,來不及抵抗,便迅速率領殘軍從北門逃跑。軒轅和蚩尤以前在冀州雖然已打過十多次仗,但都未能取勝,今天只用了一個早上,就大破冀州。在這次戰斗中,蚩尤軍隊傷亡并不大,最大的損失是冶煉成的銅鐵,制造成的銅鐵兵器,被軒轅軍隊全部繳獲。從此,軒轅的軍隊也有了銅鐵兵器,結束了石刀石斧的時代。蚩尤率領的部落聯盟由于生產力水平較華夏集團略高一籌,武器制作精良又勇猛善戰,于是所向披靡,因而留下“銅頭鐵額”、“威震天下”的英名。炎帝部落無法抵擋、節節敗退,在蚩尤大軍的掃蕩下,居地全失,連一個角落也沒留下,本著同一聯合體應互相救助的原則,炎帝求救于黃帝,引發了涿鹿之戰。涿鹿之戰的戰場在何處,至今仍未有定論,《逸周書》所謂“中冀”,或為冀州中部,大體約在靠近今冀魯豫三省接界地帶的河北境內。黃帝與蚩尤的戰爭延續了不少時日,最后的決戰進行于冀州之野,《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述了一個傳說,“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反映戰斗過程中,雙方先由巫師作法,希望借助自然力征服對方,黃帝呼喚有翼的應龍畜水,以便淹沒蚩尤軍隊,蚩尤也請風伯、雨師相助,一時風雨大作,黃帝軍隊再次陷入困境,危急中,黃帝只得請下天女旱魃阻止風雨,天氣突然晴霽,蚩尤軍隊驚詫萬分,黃帝乘機指揮大軍掩殺過去,取得了最后勝利。黃帝的勝利得來不易,而勝利以后,又遇到很多新的困難,不僅旱神女魃制止了大風雨后神力大減,“不得復上”,應龍參戰以后,也“不得復上”,天上“無復作雨者”,使地上連續大旱數年。近代環境考古告訴我們,距今5000至4000年左右是自然環境又一次大變化時期,不斷升高的氣溫,持續不斷的冰川融化與降雨均驟然停止。距今5000年前后,從遼東半島到長江三角洲都留下海退的遺跡,以后,距今4700年開始又發生了小的波動。涿鹿之戰中,那些被巫術呼喚來的暴風雨及其后的干旱,正與氣候由平穩到發生波動的情況相合,可見這些神話不是全無根據的,它確實濃縮了對過去的回憶。

涿鹿戰爭之后,使華夏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特別是對今天的漢族來說,則更具有開天辟地的意義。漢族今天占全國人口的94 %,占世界人口約1/5,這不能不說與華夏族的始祖黃帝的功績有一定關系。漢族本由華族發展而來,而華族是由夏族數千年同化其它民族而逐步發展起來的。

黃帝即位后,看到當時諸侯中的九黎族蚩尤暴虐百姓,誅殺無辜。為了拯救人民,他征召各路諸侯兵馬討伐蚩尤。但蚩尤憑借妖術,黃帝之兵不能前進。于是黃帝在瓊林臺虔誠向上天祈禱,請求天命,西王母便命使者授給黃帝玉符,天帝又命玄女教給他兵機,授予《九鼎神丹經》、《陰符策》等,賜給他九天六甲兵信之符,黃帝在神兵的幫助下克伏了蚩尤之黨,平定四方,天下始歸一統。黃帝劃分州野,制禮興樂,教化百姓,率民以事天。黃帝在打敗蚩尤后,于當年七月又來祭天,感謝上帝幫助之恩;三年后的八月第三次祭天,報答上帝使國家強盛,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他在泰山上舉行了“封禪”儀式祭祀天地。在泰山頂上筑壇,行祭天禮,叫封;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作平壇,行祭地禮,叫禪。黃帝得到了天賜的寶鼎——銅鼎,在那時是極其珍奇的;有鳳凰銜著卞圖送給他,圖中之字是“慎德、仁義、仁智”六個字;又有黃龍捧河圖洛書獻給他,這些都表明是天下安寧、大祥的征兆。

黃帝在位時間很久,國勢強盛,政治安定,文化進步,有許多發明和制作,如文字、音樂、歷數、宮室、舟車、衣裳和指南車等。相傳堯、舜、禹、皋陶、伯益、湯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黃帝被奉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

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他在炎帝之后,統一了中國各部落。他推算歷法;教導百姓播種五谷;興文字;作干支,制樂器,創醫學。紀時:帝使大撓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紀時沿用至今農歷(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黃帝建立古國體制:劃野分疆,八家為一井,三井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里,五里為一邑,十邑為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州,全國共分九州;設官司職,置左右大監,監于萬國,設三公、三少、四輔、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個官位管理國家。對各級官員提出“六禁重”,“重”是過分的意思,即“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員節簡樸素,反對奢靡。提出以德治國,“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義,尤其是設立“九德之臣”,教養百姓九行,即擔任法官、后土擔任獄官,對犯罪重者判處流失,罪大罪極者判處斬首等。他發明了很多東西,大促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大發展,這發明主要有:數學:隸首作數,定度量衡之制。軍隊:風后衍握奇圖,始制陣法。音樂:伶倫取谷之竹以作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于今日。衣服:元妃嫘祖始養蠶以絲制衣服。醫藥:與岐伯討論病理,作《黃帝內經》。文字:倉頡始制文字,具六書之法。鑄鼎:在荊山(位于陜西中部)鑄鼎,分華夏為九州。水井:井的發明,古人也歸功于黃帝。其他:舟車、弓矢、房屋等之發明。黃帝在農業生產方面有許多創造發明,其中主要有實行田畝制。

黃帝以步丈畝,以防爭端,將全國土地重新劃分,劃成“井”字,中間一塊為“公畝”,歸政府所有,四周八塊為“私田”,由八家合種,收獲繳政府,還穿土鑿井。對農田實行耕作制,及時播種百谷,發明杵臼,開辟園、圃,種植果木蔬菜,種桑養蠶,飼養獸禽,進行放牧等。縫織方面,發明機杼,進行紡織,制作衣裳、鞋帽、帳幄、氈、袞衣、裘、華蓋、盔甲、旗、胄。制陶方面,制造碗、碟、釜、甑、盤、盂、灶等。冶煉方面,煉銅,制造銅鼎、刀、錢幣、鉦、銚、銅鏡、鐘、銃。建筑方面,建造宮室、鑾殿、庭、明堂、觀、閣、城堡、樓、門、階、蠶室、祠廟、玉房宮等。交通方面,制造舟楫。兵械方面,制造刀、長矛、弓矢、弩、六纛、旗幟、五方旗、號角、鼙、兵符、云梯、樓櫓、劍、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飯、酒、肉、稱尺、斗、規矩、墨硯、幾案、氈、旃、印、珠、火燈、床、席、蹴踘等。

黃帝曾向玄女詢問治國之道,玄女回答:“君無為而民自化,君好靜而民自正,君無事而民自富,君無欲而民自樸。以文善化,循循誘導;懲惡揚善,扶弱濟困;上應天理,下順民心;行仁義,施德惠;立正法,塞邪道;修廟堂,祭祖明;四方懷德,百姓感化;以正治國,以德服眾,以理教化,慈悲寬宏……”黃帝又問:“何謂王道之弊?”玄女回答:“官昏庸而貪,喪德而暴;積亂于內,引患于外;伐民縱暴,好歹倒懸;民冤不伸,惡暴不除;不樹中樞,眾心散亂;疏于善化,邪風盛行;浪費鋪張,天降饑荒……”,黃帝問道“有人隱居山林修行,言能歸九天,可否?”玄女回答:“有根基者、有善慧者、有功德者,天必應之,隨緣而歸。若不修心、修德,多邪念,則難有機緣,縱然修行百年也難歸矣。”黃帝問:“可否知人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玄女回答:“觀現在,就知過去;看今世作為,即知后世禍福。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天道昭昭,善惡分明。”黃帝本來是智慧絕倫之人,經玄女一說,自然是聲人心通。黃帝幾經跋涉,尋真訪隱,問道修道。他登崆峒山,問廣成子以大道,廣成子告訴他至道之精要:“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存神定氣,方可長生”。之后他又到過峨嵋山,見天皇真人于玉堂,天皇真人講道:“順應大道,以德治世,便可以把天下交給他;一切行為合乎天理,便可以把天下托付給他”。黃帝尊奉有德,任人唯賢,他常聽從賢臣的忠告。黃帝還將全國共分九州,提出以“德”施天下,修德立義,惟仁是行;設立“九德之臣”,教養百姓九行,即孝、慈、文、信、言、恭、忠、勇、義,要求官員節簡樸素,以身作則。黃帝觀測日月星辰運行規律以制定歷法,確定天下萬物名稱;教百姓造屋筑城,播百谷草木,制造舟車,養蠶制衣,史稱當時的百姓“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黃帝還以甲、乙等十天干,子、丑等十二地支、六十甲子循環來紀時、紀日、紀年,定度量衡之制。黃帝令擅長描摹繪畫的史官倉頡搜集、整理文字。倉頡揣摩文字,廢寢忘食,感動了神明,有鳳凰銜來神書,歷經數年,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并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遂成文字,揭開了天地間的奧秘,使民族文化從此有了一個穩固的載體。黃帝令樂官伶倫作律,伶倫在山谷中找到適合的竹管以作簫,吹它的聲音作基本音,就是“黃鐘之宮”,又制成長度不同的十二個管,應十二律,并以他聽到的鳳凰的鳴聲來校正它們,后來又相應鑄了十二個鐘作樂音的標準。黃帝祭天于泰山時,親自創作了第一支樂曲《清角》,人稱天樂,曲調昂揚激蕩,感天動地,流傳后世。黃帝與岐伯諸人討論醫理,作內外經,有《素問》、《靈樞》等各種醫書,使百姓疾患得以治愈。

有一天,黃帝正在洛水上,與大臣們觀賞風景,忽然見到一只大鳥銜著卞圖,放到他面前,黃帝連忙拜受下來。再看那鳥,形狀似鶴,雞頭,燕嘴,龜頸,龍形,駢翼,魚尾,五色俱備。圖中之字是慎德,仁義,仁智六個字。黃帝從來不曾見過這鳥,便去問天老。天老告訴他說,這種鳥雄的叫鳳,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鳴叫是歸昌,夜里鳴叫是保長。鳳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寧。是大祥的征兆。后來,黃帝又夢見有兩條龍持一幅白圖從黃河中出來,獻給他。黃帝不解,又來詢問天老。天老回答說,這是河圖洛書要出的前兆。于是黃帝便與天老等游于河洛之間,沉璧于河中,殺三牲齋戒。最初是一連三日大霧。之后,又是七日七夜大雨。接著就有黃龍捧圖自河而出,黃帝跪接過來。只見圖上五色畢具,白圖藍葉朱文,正是河圖洛書。于是黃帝開始巡游天下,封禪泰山。他聽說有個叫廣成子的仙人在崆峒山,就前去向他請教。廣成子說:“自你治理天下后,云氣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則凋。日月光輝,越發的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里值得我和你談論至道呢?”黃帝回來后,就不再理問政事。自建了一個小屋,里邊置上一張席子,一個人在那里反省了3個月。而后又到廣成子那里去問道。當時廣成子頭朝南躺著,黃帝跪著膝行到他跟前,問他如何才得長生。廣成子蹶然而起說:“此問甚好!”接著就告訴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竊竊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妝形,無搖妝精,方可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長生。”說完,廣成子給了他一卷《自然經》。[22]

黃帝向廣成子問道后,又登過王屋山,得取丹經。并向玄女、素女詢問修道養生之法。而后,回到縉云堂修煉,他采來首山銅,在荊山下鑄九鼎,鼎剛剛鑄成,就有一條龍,長須飄垂來迎黃帝進入仙境。黃帝當即騎上龍身,飛升而去。有幾個小臣,也想隨他升仙,便匆忙間抓住了龍須。結果龍須斷了,這些小臣又墜落到地上。據說龍須草便是那些龍須變的。

相傳黃帝后來以功德隆重而得道升天,民皆仰望和贊頌。《管子》一書寫道:“黃帝之治天下也,其民不引而來,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而止。故黃帝之治也,置法而不變,使民安其法者也”黃帝帶頭實踐修之身而天人合一治世,依據大道的規律法則創立了符合大道規則的人間法律,給人們指明精神回歸、淳德歸道之路,使道德作為人們恪守不離的思想行為準則。當時社會,尊道是人們共同自然信守的共識,維系著仁治社會狀態,人們的心靈和行為都充滿著上善,通過修身能夠直接與大道相感通,與神相感應,與人為善,慈愛萬物。黃帝的豐功偉業和海納百川的精神,使人們充份感受到人文始祖和中華民族祖根文化的魅力和身為華夏兒女的驕傲和自豪。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陆市| 晋中市| 竹北市| 吉首市| 定陶县| 丰宁| 无极县| 福贡县| 江源县| 石柱| 青海省| 天峨县| 盐亭县| 宝山区| 盈江县| 汝阳县| 沙湾县| 郧西县| 通辽市| 灵武市| 鄂托克前旗| 美姑县| 平和县| 股票| 磐安县| 柳林县| 长乐市| 全南县| 石嘴山市| 庆元县| 手游| 美姑县| 亚东县| 衡南县| 陵水| 西盟| 汉源县| 孙吴县| 宁乡县| 那坡县| 奉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