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第1章 頒獎辭(1)
“由于他在歷史小說創作上表現出的令人驚嘆的才氣和卓越成就。”
瑞典學院常任秘書C·D·威爾遜
茂盛而絢麗的文明之花,是難以在貧瘠的精神土壤中綻放的,唯有從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世界中汲取力量,才能美麗永恒。正因如此,能產生燦爛與充沛文學果實的民族,必然擁有著生活得愜意并且不乏創作激情的人民,而且還會出現一些致力于將民族精神特質淋漓盡致地展現并推向輝煌世界舞臺的天才——盡管是極少數的,但誰也無法輕易磨滅他們對世界文明的影響。他們將對民族歷史的那一份深深的眷念與珍愛寄托于筆尖,以獨特而感性的方式增強人民對于未來的希冀。他們的才思如同生根的樹,深深地扎根于歷史的沃壤,正如深深植根于立陶宛的巴伯利橡樹。立陶宛靜靜地等待在波羅的海旁邊,即使經歷了獨立王國的覆滅與沙俄強勢的兼并,那一份古樸而深蘊的民族傳統文化依然被人們牢牢地堅守住,以歐洲現存最古老的語言來向世人低低吟唱,就像植根于荒涼中的一棵孤獨而倔強的樹木,在風雨中,依然將它浸透了歷史潤澤與洗禮的枝丫堅強地搖曳在今日的時光中。本年度[1]的諾貝爾文學獎將頒給這樣一位象征著民族文化最閃耀結晶的代表人物,他就是亨利克·顯克微支先生,他的出席讓我們感到無比榮幸。
1846年,顯克微支來到這個世界。青年時代的顯克微支已經初步顯現出他在文學藝術方面的傲人天賦,《炭畫》作為他的早期代表作,顯現出他對社會黑暗面的理性認識,更流露出他對慘遭剝削壓迫的人民的深深同情和悲天憫人的人性關懷。正是這樣一種人性的力量,讓他早期的文字至今也未曾褪去光澤,《音樂家楊科》延續了這樣一份感動,而《燈塔看守人》優美精致的用詞和描寫,將他對語言文字優異的掌控力體現得更加徹底;除此之外,《韃靼的奴役》這篇短篇小說已經讓他在歷史小說方面杰出的創作力初現端倪,只是細節上還稍顯稚嫩。直到他著名的三部曲問世,才真正讓世人看到他超凡的創作天賦和能力。顯克微支給三部曲命名為《火與劍》《洪流》《伏沃迪約夫斯基先生》,三部作品分別描述了1648—1649年韃靼人支援哥薩克人起兵的復雜歷史,波蘭對抗卡爾·古斯塔夫的一場烽煙四起的大戰,以及波蘭對土耳其之戰中,波蘭士兵英勇守衛康明尼克要塞卻不幸失陷。以斯巴拉茲包圍戰而展開的故事是第一部曲《火與劍》,不屈的雅里梅·維什涅維茨基內心的交戰到達了最高潮:維什涅維茨基盡管足智多謀,可是他內心卻始終在懷疑自己是否有篡奪統帥權的資格,幸而他最終戰勝了自己奪權的野心。值得一提的是,三部曲雖然描述了斯巴拉茲、欽斯托霍瓦以及卡明尼茨三次包圍戰,但豐富多變的表現手法,使行文毫無重復與贅余。
《洪流》中有許多感人肺腑的情節,令人久久難以忘懷。克密奇茨在故事的開頭不過是一名與王權作對、目無法紀又自視甚高的流氓,然而他卻在他深愛的一位貴婦的熏陶下改過自新,不僅重新贏回了別人的尊敬,而且以身維法,在他的名字后面寫滿了榮耀的功勛。奧蘭卡,以她深切篤定的宗教信仰、堅毅不屈的性格和忠貞愛國的品質,成為顯克微支筆下塑造的美麗與智慧并存、才德與修養并重的美好女性之一。《火與劍》中即使是反派角色,也讓人難以討厭他們,甚至讓人覺得可愛。拉齊維爾公爵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雖然為人陰郁又自視甚高,甚至率眾叛國,可是顯克微支卻用生動的描繪,將他在宴席上教唆軍官背叛波蘭時那種口若懸河、慷慨激昂的情景表現了出來,甚至給人一種美的感覺。一位英國評論家曾說:顯克微支精妙無雙的心理描寫,讓人們真切地感受到那位王子心中強烈的交戰,以及他如何狡詐無恥地欺騙自己,讓自己相信叛國是為了波蘭的正義。后來由于良心不堪這種長期的蓄意自我蒙騙,王子終究死于無盡的悔恨當中。即使在最放蕩不羈、不可信賴的保加斯拉夫公爵身上,讀者也能依稀看到勇敢、文雅以及無憂的氣質。顯克微支對人性了解得太透徹,因而絕不會生硬僵化地將人簡單劃分成兩種:正派和反派。
絕不漠視或隱瞞自己同胞的缺點,而是選擇毫無保留地將其指出來,這是顯克微支作品的另一重要特點,而且他對敵人的能力與勇氣往往能做出公正的評價。他就如同一位以色列古代的先哲,透徹地將真理呈現在國人面前。在歷史小說的恢宏場面上,他借主要人物之口,對波蘭人過度要求個人自由進行了有力的譴責。他認為,絕對的個人自由會讓人放蕩不羈,不愿犧牲自我的利益來成就大眾的公利。他強烈譴責上位者只顧爭權奪利,對國家的迫切需求卻置若罔聞。顯克微支始終是一位堅定的愛國分子,波蘭民族的騎士精神在他筆下熠熠生輝。波蘭自古以來就是基督教國家對抗韃靼人的堅固堡壘,顯克微支所要強調的恰恰就是這樣一種對抗的精神。顯克微支筆下非常客觀的描寫充分顯示了他的智慧,也很好地展現了他的歷史觀。身為一名優秀的波蘭人,他對卡爾·古斯塔夫侵犯波蘭的行徑是激烈反對的,但他仍然能極為客觀甚至生動詳盡地描繪出查爾斯王個人非凡的勇氣與力量,并且對瑞典軍隊嚴守軍紀和團結一致的精神也不吝美辭。
在大眾心中,《伏沃迪約夫斯基先生》相比于三部曲中的其他兩部要顯得略遜一籌,這種觀點,實在與我們的評價標準背道而馳。單單是伏沃迪約夫斯基的妻子巴希雅從兼具蛇、虎雙重性格的兇殘韃靼人阿茲雅手中逃脫這一精彩動人的故事情節,以及這位軍人之妻身上所流露出的美與智慧并存的氣質,就已經足以打動我們。尤其是后來準備以生命代價毀滅堡壘的伏沃迪約夫斯基,他與自己最愛的人訣別的一幕,把凄美深深印在了人的心上。在三部曲最后的這一部曲中,這類純潔高尚的人將自己的生命充分展現在故事的各個角落。當土耳其軍隊吹響勝利的號角,將卡明尼茨堡壘重重包圍時,堡壘的救援物資全部用盡,命運也開始慢慢走向悲劇的結局。他們終于相會于八月的一個夜晚,就在用門壁圍成的壁龕里,他溫柔地安慰并提醒她回憶著過去他們在一起的快樂時光,說死亡不過是從一個世界到另一個世界,如果他們之中有一個先離去,那只是為了等待另一個人的到來。這段情節感人至深,讓人如臨其境。作者的筆觸雖不會為情緒所操縱,但流露出的真誠與純愛,細細讀來,卻讓人由衷感動,情難自禁。
作者用了另一種手法來將伏沃迪約夫斯基葬禮場面的莊嚴肅穆表現了出來。巴希雅帶著深重的傷痛環繞靈柩,靜靜地跪在教堂的石板上。牧師小心地敲著法器,似乎是在試圖與逝去的英雄交流,希冀英雄能從棺柩中重新站起,奮勇殺敵,一如往昔。隨即,他將苦楚與淚水深深壓在心底,開始歌頌亡者的英雄氣概與懿德,并虔誠地祈禱著,希望能有真正的領導者崛起于國家危難的絕境中,來拯救這個王國。就在這時,索別斯基緩緩地走進教堂,所有目光立刻都聚焦在他身上。牧師如同狂熱的先知一般高聲呼喊:“偉大的領袖!”索別斯基隨著呼喊聲立刻屈下雙膝,謙卑地跪在了伏沃迪約夫斯基的靈柩旁。
這些描寫最大限度地還原著歷史的真實,充分將故事所發生的那一個時代展現在我們眼前。顯克微支筆下人物的言行舉止與時代有一種難得的契合,這不僅得益于他對歷史資料的廣泛涉獵收集,還與其敏銳的歷史感息息相關。顯然,在提名顯克微支角逐諾貝爾獎時,有不少著名的歷史學者成為其堅定的支持者。
三部曲中向來不乏對自然景物的勾勒與描繪,最令人稱道的是清新脫俗的意象。《火與劍》中簡潔而令人難以忘懷的佳句多似繁星,俯拾皆是:“春風輕輕拂過,一望無際的草原在溫柔的風中蘇醒,花兒悄悄地從土地中抬起了頭,蟲子興奮地嗡嗡振翅作響,無拘無束的野鵝從空中掠過,鳥兒的歌聲中溢滿歡快的音符,野馬面對著士兵們的逼近,立刻緊張地聳立起背上的鬃毛,鼻孔翕張,飛馳而去的身影如旋風一般灑脫。……”
幽默是這宏大的三部曲的另一個鮮明特色。五短身材的騎士伏沃迪約夫斯基被描寫得活靈活現、躍然紙上,而讓人又氣又笑的貴族查格沃巴卻在我們腦海中留下了更難以磨滅的印象。他自吹自擂、大腹便便的模樣以及嗜酒如命的性格,讓人不禁聯想起福斯泰夫[2],不過他們也只有這三點相似而已,其他方面卻是截然不同。福斯泰夫喜歡揮霍,工于猜忌,而查格沃巴則是古道熱腸,危難之際為朋友兩肋插刀也在所不辭。查格沃巴雖然生來是副好牧師的樣子,卻也難以掩蓋他深入骨子里的嗜酒本性。由于對酒的癡迷,他斷言只有叛國不忠之人才不愛酒,這是因為他們擔心自己醉酒后會將心中的秘密暴露在陽光之下。他特別憎惡土耳其人的原因,竟然是他們不喝酒。查格沃巴也是個令人頭疼的饒舌鬼——他覺得冬天若不多言,舌頭是會僵硬麻痹的。他漫無邊際地吹噓著自己威武的軍容,吹噓自己如何身先士卒立下了許多汗馬功勞,但實際上,他連士兵都未曾當過。他的確有勇氣——一種格外與眾不同的勇氣——每當與敵人相遇,他都會被嚇得不住地顫抖,就如同最令人不齒的懦夫一般。然而當真正的戰斗打響,他內心最深處又會升起一股對于破壞了他安定生活的敵人的怒火,激起潛藏在他身體里的真正的勇氣與無畏,令他勇敢地沖上去。他就是憑借這樣的方式擊敗了兇殘恐怖的哥薩克人布爾拉伊的。查格沃巴擁有的機智與計謀絲毫不遜色于奧德修斯,當別人被逼上絕境、窮途末路時,他卻能柳暗花明。他豪爽的個性中還伴隨著敏感而脆弱的一面,甚至會為了朋友的不幸而潸然淚下。他是一名對皇帝絕對忠貞的優秀的愛國青年。有一種猜測說查格沃巴的性格前后具有分裂性與不連貫性,是因為三部曲中最后一部更加奇異、更加聳人聽聞,因此需要將更多的社會因素考慮其中。這種猜測明顯欠缺考慮。顯克微支要我們真切地參與查格沃巴的成長體驗:看到他在環境的熏陶下逐漸沾染了高貴的氣息,但他對自己的那些老毛病卻依然執迷難改。若是撇開那些不完美的缺憾來看,他的改變其實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因為他依然有著孩童般善良純真的本性。查格沃巴這類人物在世界文學史上注定要作為喜劇典型而永恒不朽,他完完全全是作者創造力與想象力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