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48章 附錄
- 第47章 最近三百年東北外患史(8)
- 第46章 最近三百年東北外患史(7)
- 第45章 最近三百年東北外患史(6)
- 第44章 最近三百年東北外患史(5)
- 第43章 最近三百年東北外患史(4)
第1章 序言
中華民族到了十九世紀就到了一個特殊時期。在此以前,華族雖已與外族久已有了關系,但是那些外族都是文化較低的民族。縱使他們入主中原,他們不過利用華族一時的內亂而把政權暫時奪過去。到了十九世紀,這個局勢就大不同了,因為在這個時候到東亞來的英、美、法諸國絕非匈奴、鮮卑、蒙古、倭寇、滿人可比。
在民國近代史研究領域中,有個名字異常耀眼。在民國外交舞臺上,這個名字同樣熠熠生輝。這個人就是被稱為“懷太史公之才,抱張騫之志”的民國史學家、外交家蔣廷黻先生,加在他頭上的光環還有“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瓷器店里的猛牛”“文人從政的典范”。
在上世紀20年代呼喚“史學革命”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的近代史研究仍然是一片荒漠,在美國學成歸來的蔣廷黻執掌南開大學歷史系,開始了近代史外交史的開拓性工作。他引進了國外的歷史治學方法,創立了近代外交史研究的學術標準。在治學方法和治學觀念上,蔣廷黻開風氣之先,率先提倡研究原始檔案,重視口述歷史和社會調查,并且主張歷史學也應當和自然科學一樣,以事實為基礎,充分參考各方面觀點,尤其是外國人如何看待中國,以一種理性的態度觀察歷史,以得出客觀的結論。在近代中外交往的研究中,蔣廷黻打破了傳統窠臼,反對謾罵式的偽愛國,不再對西方侵略中國的歷史一味做情緒化解讀和道德評判。他主張既然外來入侵無法避免,從道德層面對其進行指責毫無意義,不如研究如何應對帝國主義侵略,冷靜分析各種應對措施的得失利弊。在多年努力的基礎上,蔣廷黻按照西方現代史學體例編出了中國第一部近代外交史著作《中國近代外交史資料輯要》,對后世的近代外交史研究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雖然受的是西式教育,但蔣廷黻身上仍然有那種傳統士人的家國情懷,民族危亡之際,他并沒有做一個“躲進小樓成一統”的隱者,而是投身于時代大變革的洪流中,棄文從政,為民族復興以及中國現代化殫精竭慮,奉獻出全部智慧,將自己的命運與民族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九一八”之后,蔣廷黻與胡適合辦《獨立評論》,以一個在野知識分子的身份評論時政,1935年被國民政府政府征召,擔任行政院政務次長。面對日本步步緊逼,蔣廷黻主張“光榮和平”,即“為了對日和平不惜任何代價”,并提出一整套發展鐵路、振興工農業的計劃,主張國力增強之后方可再戰,這些觀點遭致很多人反對。不管其觀點正確與否,至少我們可以肯定蔣廷黻絕不是什么“妥協投降”之輩,只是對救國的方法理解不同罷了。在隨后的駐蘇聯大使的任上,蔣廷黻在蔣介石的授意下爭取蘇聯與中國一起對抗日本,然而因為蘇聯明哲保身的政策,這一努力的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在對待共產黨問題上,蔣廷黻主張解決農民土地問題,以對共產主義采取“釜底抽薪”之策,但在行政院善后救濟總署任署長時,在分配聯合國救災物資問題上,他又不顧一些人的反對,堅持對國統區和共產黨占領區一視同仁。這就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可愛之處:不問政治,不考慮黨派之爭,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平等對待各個政治勢力,縱使可能最后雙方都不討好,但卻對得起自己的原則。
作為中國近代一個重要歷史人物,蔣廷黻先生無論治學還是做人,都有許多值得稱道的地方。本書收錄了其代表作《中國近代史》以及其寫于20世紀20年代至60年代的一些重要文章,最大限度地體現了蔣廷黻先生在近代對外關系上的一些主要觀點。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