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

第1章 黑塞的生平與《東方之旅》

“在我的青年時代,我常常旅行;我喜愛的國家是意大利。1911年我到印度去……對于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國的研究,就如同我父母的家庭浸染著的虔誠的基督教一般,給予我極大的影響。我的政治信仰是屬于民主的,我的世界觀則屬于自我主義者。我畢生所孜孜從事的,吸引我以及實際上形成我的,并不是社會問題,而是個人的難題;我所深惡痛絕的,就是那企圖使個性屈居于傳統群眾逸樂下的新歷史。”——這段話是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德國的抒情詩人、小說家、論文家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的自述。

黑塞于1877年7月2日誕生在德國黑森林的卡爾夫(Calw),一個虔誠的清教徒家庭里。他的父親約翰涅斯·黑塞(Johannes Hesse),還有他的祖父,都是曾經在印度布道的傳教士。當黑塞13歲的時候,他就決心成為一個詩人,而對學校的功課失去興趣,結果被迫離開墨爾布隆(Maulbronn)的神學預備學校;后來,在類似的情形下,他又離開位于堪斯達德(Cannstatt)的高等學校。可是當他在卡爾夫當鎖匠,以及在杜賓根(Tubingen)和毗鄰德法邊境的瑞士城市巴塞爾(Basel)做書販的那些日子里,他卻又狂熱地以閱讀來教育自己。

黑塞的故鄉卡爾夫是個充滿田園美景的地方,也是他早年許多小說的背景。他的第一部小說是《赫爾曼·洛雪爾》(Hermann Lauscher,1901),但他的第一部成名之作是《彼得·卡門青特》(Peter Camenzind,1904,即《鄉愁》),而自此書獲得成功之后,他就一直以鬻文為生,未再從事他業。《彼得·卡門青特》和《在輪下》(Unterm Rad,1905,即《心靈的歸宿》)一樣,都是以直接而迷人的體裁寫成的。兩者都顯示出黑塞以會心和敏銳的觀察,來回憶他童年時代的省區景色與氣氛的能力。《彼得·卡門青特》敘述一個來自高地的夢想家的故事。彼得首先在巴黎恣肆于藝術家的頹唐生活,后來終于在圣芳濟(St.Francis of Assisi,中世紀意大利之名僧,但丁《神曲》樂園篇之第十一曲就是頌贊他的)的精神中,找到了他所渴望的率真的內心生活。

黑塞的早期小說,其特色是文辭富于音樂性,描摹自然風光筆調精細微妙,譬如《在輪下》就是如此。《在輪下》是一本浪漫派的小說,以青年的沖突為主題,敘述一個年輕小伙子從過度緊張的苦讀中崩潰下來,結果把自己淹死了。還有在短篇小說集《鄰人》(Nachbarn,1908)里,黑塞以類似瑞士小說家凱勒(Gottfried Keller,1819—1890)的同情與幽默的筆觸,描繪出小鎮的生活。但是黑塞的特性表現得格外鮮明的是那本動人的《漂泊的靈魂》(Knulp,1915)。在這本小說中,那位受人愛戴的漂泊者,給每一個人帶來了幸福以及對于自由的些許憧憬,最后卻在與上帝謙卑地爭論他的生命之“無用”的那場暴風雪中死去。在這里以及在別的故事中,年輕的黑塞都贊美童年,認為童年是人類在一生當中,唯一可以放縱自己恣情于天真爛漫之中,以及過一種豐滿生活的時期。等到我們一跨過青春期的門檻,生命對于我們就再也不會跟往日一樣了,例如《青春,美麗的青春》這一篇小說,就彌漫著一絲淡淡的哀愁與追憶疇昔的柔和憂郁。

1910年問世的小說《歌特露德》(Gertrude,即《生命之歌》)與上述各種亦無二致。他選擇了親切而平淡的小鎮生活為題材,又一次證明了他對于回憶往事的興趣。總之,在這些早期的作品當中,黑塞以溫暖而優雅的筆調,刻畫出美妙無比的故事。

1904年,黑塞娶了一位巴塞爾姑娘——名叫瑪利亞·佩諾莉(Maria Bernoulli)——為妻。但在1911年,他離開了他的妻子和3個兒子,還有那坐落在康茲坦絲湖畔的美麗家園,決定到印度去旅行。黑塞婚姻的不如意,可以在他的小說《樂斯夏臺》(Rosshalde,1914,即《藝術家的命運》)中看出來。書中的名畫家魏拉谷(Veraguth)所遭遇到的婚姻生活的齟齬,正是他自己婚姻生活經驗的反映。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來臨,對于黑塞是一個充滿幻滅之苦的經驗,同時也使他陷入最嚴重的危機中。當他對可怕的流血與仇恨公開表示遺憾時,人們卻視他為叛徒而疏遠了他。于是他就更深一層地探求他自己的靈魂,而充分地負起個人對于蔓延在歐洲的殘暴行為的責任。1912年黑塞遷居瑞士。1919年,他搬到瑞士南部風光明媚的路加諾湖附近一個名叫夢塔諾拉的小鎮定居,但在此之前,他客居瑞士首都伯倫——一個心理分析的中心。在大戰之后,黑塞的作品進入后期,變得更為表現主義化,同時也流露出他對于現代心理學的濃厚興趣。他那本轟動一時的心理分析小說《戴密安》(Demian,1910,即《彷徨少年時》),給從戰爭中歸來的青年們很深刻的印象。用微妙而銳利的洞察力,黑塞追隨著一個敏感人物的心理發展,從兒時直到青春時代,從反抗到心靈的孤獨,一直到某些玄奧的力量引導他到伊娃夫人那里去——她以秉有創造力和包容一切的象征出現。

黑塞跟他父親的正統世界的關系,以及詩人對于印度神秘主義的全神貫注,都反映在《悉達多求道記》(Siddharta,1922)一書中。這是一本自傳性質很濃厚的小說,根據他在印度的旅行,寫出父子之間的關系,以及從印度神秘主義中所獲得的自我之發現——一個兒子遠遠地離開了父性的智慧,而在尋覓到精神上的自我以前,卻不由自主地沉湎于世俗的生活中。

《荒原狼》(Der Steppenwolf,1927)是黑塞最未受克制和最不均勻的作品,書中的故事發生在大城市的享樂世界,是對我們這個沒有教化的時代的嚴厲指控。它揭示了緊靠在我們有教養的自我之旁的那種潛伏著的,如野狼和地獄般的天性。書中的主角哈利·哈勒就是“荒原狼”,他是溫和與殘酷的混合。在早期的作品中,黑塞避免描寫強烈的沖突,但在后期的小說里,他卻敘述“群眾”對于個人及其創作力的壓制。在《荒原狼》以后的作品中,黑塞犧牲他早期的浪漫主義,而強調古典的傳統。

1930年出版的《那齊士與戈特曼》(Narziss und Goldmund,即《知識與愛情》)是一本杰作。那齊士是修道院的院首,也是一位苦行的學者。他生活在一個高超的抽象思想的世界里,與他寵愛的弟子戈特曼恰成對比。戈特曼離開修道院去體驗人生的苦痛,而在可以致人于死的危險與罪愆中,以及接二連三來向他示愛的女人的世俗狂歡里,得到了許多經驗。這兩個人——一個是思想家,另一個是富有創意的藝術家——每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去侍奉上帝,而兩人之間則以相互諒解來維系關系。

黑塞的小說,除了上述者外,還有許多中篇和長篇問世。其中最重要的要推筆者所譯的《東方之旅》(Die Morgenlandfahrt,1932),以及公認是他的偉大代表作的《玻璃珠游戲》(Das Glasperlenspiel,2 vols,1943)。

《東方之旅》是黑塞寫作生涯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本自傳氣息很濃郁的作品,技巧純熟,寓意深刻,令人讀后如嚼橄欖,回味無窮。黑塞借用18世紀傳奇式的“盟會小說”,寫成這部20世紀托意文學(allegory)的杰作,娓娓地敘述主人翁H.H.(這是黑塞姓名的首字母,因此也很明顯地影射作者自己)的追尋。“追尋”在古今中外的文學中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像屈原的《離騷》所敘述的也是一種追尋。雖然有許多偉大的文學作品是以“追尋”為主題,但這并不是說它們是全然雷同或大同小異的,因為追尋的對象有所不同——有的追求財富、美人、權力、名譽,有的追求知識、真理、圣潔、永生等等,不一而足——而追求的結果也有所不同——有的成功,有的失敗。不過,有一點幾乎相同的,那就是追尋的經過總是有許多挫折或曲折——《東方之旅》也不例外。《東方之旅》是寫H.H.尋道的經過,一波三折,吃盡了苦頭,到最后才悟出了道。他的追尋歷程可以分成三個境界:第一個境界是天真爛漫的境界,這在《東方之旅》的第一章有很動人的敘述;第二個境界是懷疑的境界,這在《東方之旅》的第二、三、四章有淋漓盡致的描寫;第三個境界是悟道的境界,這需要H.H.不斷地追尋,不斷地遭受挫折,走盡了崎嶇的道路,最后才能達到的最高境界。這種悟道的境界在《東方之旅》的第五章,亦即最后一章,以象征的手法,很巧妙地表達出來。

黑塞的詩也久負盛名,如《浪漫之詩》(1898年)、《孤獨者的音樂》(1915年),以及附有他自己做插圖的《畫家的故事》(1920年)。但是他最馳名的詩集要算是《夜之慰撫》(1929年)和《詩集》(1942年)了。他的詩有的陰沉,有的絢麗,有的如牧歌,都是音調和諧優美之作,而以微妙的象征來顯示其深邃。由于這些詩篇都浸漬在德國浪漫主義的傳統之中,但又十分現代化與具有個性,故頗受讀者歡迎。他的《詩歌總集》出版于1952年,共有六卷。

黑塞的散文也相當有名,主要作品有《查拉圖斯特拉之歸來》(1920年)、《混沌之一瞥》(1920年)、《小觀察》(1928年)、《歐羅巴人》(1946年),以及《戰爭與和平》(1946年)。此外并有《信札集》(Briefe,1927—1951)流傳于世。盡管黑塞從1923年就加入了瑞士籍,并且一直到他1962年8月9日去世時都定居在這個國度,但一般人仍然把他看作德國作家。這位曾受尼采思想所影響的大文學家,除了寫作之外,還嗜好園藝和水彩畫。他窮畢生之力,獻身于現代文壇,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謹嚴作家。他的思想不像湯瑪斯曼那么鋒利,也不像卡夫卡那樣浸淫于生命的悲劇中,然而就散文作家而論,他跟他們不分軒輊,而且在整體表現上,他是更能撫慰人心的。

黑塞作品的風格的發展,是從抒情引到敘事,由主觀變為客觀。從一開頭,他就運用一種特殊的技巧:他以兩個漸漸相互接近以尋求和諧的相異人物,來描繪極端的事物。但在他的晚年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許多內心的獨白和抽象的象征。黑塞被認為是“德國最后的浪漫主義者”,他也是一位偉大的自我主義者。有關精神上孤獨的問題,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他的作品中。這些問題構成了一種持續的力量,用來發現他自己,因為“人的靈魂是他的命運”。

蔡進松于臺北

品牌:鳳凰壹力
譯者:蔡進松
上架時間:2017-06-13 16:03:26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本書數字版權由鳳凰壹力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潞西市| 靖江市| 开平市| 天长市| 方正县| 横峰县| 岳阳市| 商水县| 淅川县| 宜城市| 连州市| 池州市| 皋兰县| 普安县| 正阳县| 宕昌县| 玛沁县| 禹州市| 原阳县| 甘南县| 武陟县| 贺兰县| 原阳县| 独山县| 虞城县| 扶绥县| 明星| 晋州市| 马尔康县| 遵化市| 布尔津县| 塘沽区| 沙河市| 华阴市| 孟州市| 建德市| 金昌市| 固始县| 阜新市| 永昌县| 沛县|